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电影《一月亮河》讲述的是什么?

印度电影《一月亮河》讲述的是什么?

时间:2023-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往的印度电影多以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爱情故事来逐步透射出电影所反映的问题所在,但是在《月亮河》中,故事由八岁女孩曲亚的丈夫去世,曲亚由此就变成寡妇,被家人送到“寡妇之家”开始,以儿童角色展开剧情,主要讲述曲亚在“寡妇之家”的所见所闻。莎肯塔拉是一名长期被压迫的印度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初级的体现。

一、《月亮河》

印度电影《月亮河》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印度的一个“寡妇之家”中发生的故事。电影由年幼的寡妇曲亚的视野看待“寡妇之家”,反映了印度妇女在印度传统宗教压迫下的悲剧命运。

以往的印度电影多以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爱情故事来逐步透射出电影所反映的问题所在,但是在《月亮河》中,故事由八岁女孩曲亚的丈夫去世,曲亚由此就变成寡妇,被家人送到“寡妇之家”开始,以儿童角色展开剧情,主要讲述曲亚在“寡妇之家”的所见所闻。虽然在电影中由印度女星Lisa·Ray出演的寡妇卡尔亚妮和富家子弟纳拉扬也有着一段爱情故事,但是所占的篇幅却和以往印度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

《月亮河》把故事的主要发展地点都放在了电影中的“寡妇之家”之中,在这个收纳寡妇之处,电影主要讲述了八岁的幼女曲亚、寡妇之家的主人老寡妇马杜、被马杜利用的寡妇卡尔亚妮、沉默寡言的寡妇莎肯塔拉四人的故事。这四名寡妇有着不同的悲惨际遇,受印度传统宗教习俗摧残也是有着不一样的体现。

1.印度传统宗教习俗的牺牲者曲亚

小女孩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已婚嫁,曲亚无疑是被印度所谓的传统自幼摧残最好的例子。曲亚成为了寡妇之后的生活就是在对一名本来有着纯真生活期许的生命的一种摧残。曲亚为马杜拒绝与卡尔尼娅的爱情而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只是把寡妇反抗命运的精神寄托在卡尔尼娅的婚事上,并不是从自身出发的反抗。在卡尔尼娅的悲剧发生之后,曲亚走上了和卡尔尼娅同样的道路,被马杜当作暗娼去为寡妇之家赚取维持下去的资金。但是电影最后莎肯塔拉让纳拉扬带曲亚见甘地,这预示了走向反抗与光明的象征。

2.印度传统宗教摧残下的女性麻木体现莎肯塔拉

在莎肯塔拉和卡尔尼娅两人身上,有着印度女性被摧残的不同的悲剧体现,首先,电影中莎肯塔拉给观众带来的感觉就是一种沉默。长期生活的精神压迫已经使得莎肯塔拉变得麻木,这种麻木并不是痴呆型的,而是对于生活的希望和反抗精神的缺失。在曲亚来到寡妇之家之后,曲亚的反抗只是得到了莎肯塔拉的笑意,并没有得到鼓励,另外莎肯塔拉对于曲亚的做法,在电影的前期大部分情节之中,都是为了曲亚能够融入寡妇之家。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莎肯塔拉对于印度传统宗教的信仰,那就是神父告诉莎肯塔拉,其实在当时的印度,法案已经允许寡妇的改嫁,只不过,这些靠寡妇盈利的群体,故意隐瞒了这一点,这让莎肯塔拉明白,寡妇这种弱势群体在社会之中不仅要受到他人的歧视,而且也是他人利用的工具。这让莎肯塔拉有了一种觉醒,她鼓励卡尔亚妮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并且在曲亚遭受悲惨之后,莎肯塔拉希望曲亚能够摆脱这种生活,能够不走自己走的老路。莎肯塔拉是一名长期被压迫的印度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初级的体现。

3.被传统压迫的两种反抗的极端

如果说在电影之中,马杜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痛恨,那是片面的。首先,马杜是寡妇之家的一员,也是印度传统宗教的被害者之一。马杜面对没有赡养资金、没有社会关怀的境遇将反抗走向了一种极端。她将对于这种制度的愤怒,迁移在了这些同样被害的寡妇身上,利用寡妇做暗娼来盈利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其实也是在另一个角度对寡妇禁欲制度的破坏。马杜的内心实际上是空洞的,在寡妇之家的长期的封闭之中,让马杜对于制度的仇恨发生了畸形的变化。

卡尔尼娅的反抗也是一种极端。首先,卡尔尼娅在遇到纳拉扬之前,就被马杜当作暗娼去盈利,但是遇到纳拉扬之后,她的悲剧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加深和延续,因为纳拉扬的父亲就是卡尔尼娅的嫖客之一。最终卡尔尼娅在马杜的羞辱下投河自尽。马杜把对生活的希望转变为一种畸形的仇恨心理,卡尔尼娅把印度传统宗教的压迫,转变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但是宗教的含义是不会随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宗教的压迫是一直存在的。如果卡尔尼娅不死,那她的未来无非就是继续暗娼,直到生命的终结。卡尔尼娅用自杀来结束自己在生活中的悲剧,是生活和宗教等社会问题的要求下的必然。

4.月亮河的含义

月亮河在电影之中不仅仅是一个事物,也是一种象征:河的对岸,是正常的世界,但也是那些歧视寡妇、那些嫖客的世界;在河的这边,就是寡妇之家。月亮河就是印度传统的世俗,是它隔着这两种不一样的社会,而卡尔尼娅、曲亚、莎肯塔拉就是因为印度传统的宗教、世俗而被与正常的世界分开,却又时常在其中徘徊,最终卡尔尼娅的死亡,也是沉没在这种泯灭人性的宗教世俗之中。

可以说,《月亮河》这部电影,使用女性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故事的拼接,来为人们展现了在印度宗教习俗压迫下的女性生活,在电影结尾的部分中,写着,在2001年,印度依旧有着3000万印度女性被这种世俗所压迫,这其实是对世俗压迫的一种反抗,是一种警醒,是为了人们能够通过电影来关注那些被歧视的寡妇的真实内心和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寡妇之家中的寡妇们女性意识的崛起。

二、《甘地传》

《甘地传》用短短的3个小时为观众展现了圣雄甘地的传奇一生,但是在电影中一些配角的存在意义也是值得探讨的。

比如电影中甘地的妻子,这个在殖民时期的印度女性形象。甘地在南非因有烧毁通行证的反抗举动而被英国警察暴打,甘地的妻子说:“我早和你说过,英国的警察就是这样的”。这句看似平常的家常话,在这里就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她并没有认为英国警察的行为是侮辱性的,是忽视有色人种的人权的。这句话体现了甘地的妻子对于英国殖民者缺少反抗精神,并不是像一些其他国家的殖民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面对殖民者的不公时第一时间为丈夫鸣屈,那样充满反抗精神站出来,甘地的妻子在这个时候,更多表现的是逆来顺受的处境,对于殖民者的不公,她和丈夫的表现是相差不多的,那种反殖民的意识还处于沉睡的阶段,比如说,在甘地烧毁通行证的事件上,甘地对同伴说,他的妻子和其他女性是他要求参加的,也就是说,甘地的妻子并不是积极踊跃参加丈夫这个有意义的行动的。但是这时期甘地的妻子和甘地相比又有着明显不同的地方。

在甘地看来,自己的子女如果能像英国绅士一样,那是很让甘地自豪的事情,但是在电影中,甘地的妻子对甘地说“他们还是孩子,而且他们是印度人”。由此可以看出,甘地的妻子,对于自己祖国的感情,是比甘地的强烈的,这不仅仅要体现在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孩子上,如果说让自己的子女成长为英国殖民下的印度人中的英国绅士,那在自己的心里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丝毫的骄傲,她的内心深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国殖民下的印度中,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印度人。在电影中,另一个反映甘地妻子对国家感情的点就是电影中的服饰对比,在这部电影中,从始至终,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可以记得甘地在电影前半部分,在南非为被殖民人民争取殖民者平等对待的时候,甘地的服饰一直是标准的西装领带式的西方服饰标准,而再看甘地的妻子,电影的三个小时的时间中,甘地的妻子只要是出现在镜头内,就是穿着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另外,在甘地家的女仆也是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的印度女性,可以说这是甘地妻子对于自己国家无声的执著,这就和甘地不同,在服装上甘地开始不仅仅是自己穿着西式服装,而且甘地的两个孩子也穿着这西式的服装,即使是后来甘地也穿着印度传统服饰,也是他为了反抗殖民者的不公平对待而做出的反应,和妻子相比,恐怕就少了那么一种最初的对祖国热爱的纯真。但是,甘地的妻子对于祖国的爱,表现的都是优秀的地方吗?在电影中,甘地为了打破殖民者的压迫和不公,自己曾经想建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家园,在这个生活体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工作都是由大家公平分担的,但是甘地妻子在这里的反应是,她认为清扫厕所这种工作是由下等贱民做的,并不是自己这种高等种姓去做的工作,那么为什么甘地的妻子会产生这种思想,这就要追究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体系中,种姓制度一直是阻碍印度社会发展的一个诟病,并不是人们所提倡的,但是在这个反映印度对于殖民反抗的电影中,却将这个制度的影响体现在甘地的妻子身上,也就是说甘地的妻子不仅仅是单纯地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更多的是甘地的妻子遵守印度传统的习俗和风尚,但是这种遵守又是部分精华和糟粕的,不仅是对传统服饰和礼仪的遵守,对于落后的种姓制度,也是一并遵守着,也就是说,甘地的妻子,这一女性形象,在这部电影中,是以一名印度传统的承载者出现的,她的出现是在时刻提醒这剧里剧外的人,当印度的文明和殖民下的印度相比的时候,印度女性更多的是站在传统的一边。

但是在电影3个小时的演绎中,甘地的妻子也存在着变化,例如,在以前,她不愿接受做下等贱民的工作,但是丈夫的精神渲染下,她渐渐理解丈夫,知道丈夫的愿望,并一直追随和支持下去,由原本的对印度传统的愚忠,转而成为甘地战斗的精神后盾。

三、《抗暴英雄》

在印度电影中还有一部《抗暴英雄》,这部电影同样是演绎印度殖民史上“印度兵变”而改编的故事,依旧是以印度士兵莽卡班迪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了一名印度士兵在认清英国殖民者的面目之后,与其决裂并最终走向反抗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之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女性形象,例如被英国军官戈登拯救的印度新娘,以及总督的女儿艾米丽,还有沦落风尘的印度女孩荷拉。另外还有英国妇人的印度女佣等。这些女性形象虽然不是故事叙述的主体,戏份也不是很多,但是在这部电影之中,她们的存在却把印度殖民时期的英印女性形象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被戈登上尉拯救的印度新娘,在这个女人被戈登救了之后,首先她的反应是和戈登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说是抵抗的,虽然戈登没有对她做什么。也就是说,新娘这类的印度女性在与殖民者初遇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新奇和恐惧的心理多一些。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样的印度妇女性格中的软弱性。新娘在被戈登拯救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沙蒂以及亲属依旧抱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这名女孩和之前所讲的甘地妻子对于印度传统的态度在这里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二者的不同之处,甘地的妻子无论是在与殖民者接触之前还是在接触之后,对于印度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坚持维护的态度,除了那些糟粕的如种姓制度。但是《抗暴英雄》中的新娘在这个时候在戈登影响下,已经对印度传统产生了怀疑,并且开始把自己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不能说在遇到戈登之前,在面对火焰的时候,新娘的心理就没有恐惧,在电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戈登拯救她之前,新娘对于沙蒂是没有反抗的。也就是这种恐惧并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在接触了戈登之后,在接触了戈登所承载的西方文明中的人性之后,新娘对于印度传统中的糟粕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在这部电影之中,作为印度殖民时期的女性代表还有一位就是电影中的妓女荷拉,荷拉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班迪和上尉戈登陪同艾米丽游走市集的时候,在这个镜头中,荷拉是被人贩子贩卖的商品。在人贩的眼里荷拉和动物无异,和商品一样没有什么权利和话语可言,就连名字都是由老鸨取的,荷拉意为宝石,只要是能够带来利益就可以。当然在荷拉的身边,也有着其他等待被贩卖的印度女人,她们同样没有人权,在这里,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含义,那就是在当时的印度,并不是只有荷拉一个人是被贩卖的商品,很多的印度女性,由于贫困等原因,都无奈地作为商品被出售。也就是说,在英国殖民印度的那个时期里,最少可以说,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很富有,反而会有人因贫穷而作为买卖人口出现。当然,出现贩卖妇女的情景也不能完全归罪于英国殖民者,在英国殖民之前,或者殖民时代过去之后,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依旧不是很高,在很多地区,依旧有着贩卖妇女的行为。所以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对英国殖民者剥削印度原住民的抨击,也是对印度妇女地位的一个直观展现。

再看,荷拉被贩卖后的命运,并不是去什么富贵人家做女佣,而是走向了妓女的道路,在妓院中,老鸨对荷拉说过,妓女就是用来取悦男人,无论他是白人还是印度人,并且带着戏谑的口气教导了荷拉,在老鸨的身上,在面对英印殖民关系的时候,在底层民众心中,这种殖民矛盾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她们的目的就是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也就是说,在贫困或者利益吸引下,民众开始逐渐淡化殖民矛盾。也反映了在殖民时期,贫苦女性的命运是与利益挂钩,与斗争无关的。但是视角回到荷拉的身上,在这个电影中的特殊女性身上,有反映着与其他底层妇女不同的精神品质。如在荷拉第一次接触戈登和班迪的时候,荷拉对于殖民者,虽然只是玩物,但是却有着明显的反抗举动,抛开妓女的身份不说,在荷拉的心理,殖民者和印度人,就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是妓女,但是即使有再高的利益,也不会屈从白人。至于其被英国军官的欺辱,也只能是印度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折射点。

当电影中的主人公班迪和英国殖民者冲突开始之后,虽然是风尘女子的荷拉,表达出了对于反抗者的欣赏态度,当班迪打了英国军官之后,荷拉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是出卖自己的身体,你们士兵是出卖自己的灵魂”。本来班迪等一众印度士兵是看不起这些妓女的,但是在身为妓女的荷拉眼中,班迪这些印度士兵却还不如拥有独立灵魂的自己。单单是这一句话,就可以明确看出,荷拉对于英国殖民者的厌恶,以及对于印度士兵的不屑。她作为一名女性,对于那些奴化了的、麻木了的印度人是看不起的。同样,荷拉在这个时间段说出这样的话,也是在引导那些印度士兵的反抗意识。在荷拉与班迪的感情出现微妙变化的时候,也可以说明,殖民时期的印度女性之中,不是只有老鸨一类的利益追随者,对于反抗,也是印度女性的内心反应之一。但是当暴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荷拉却又劝班迪逃走,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爱情,荷拉的举动是没有什么过分之处的,但是对于自己内心和其他印度的反抗精神来说,荷拉的话语又显示出:在斗争上,印度妇女的反抗思想并不是很彻底。

四、《印度往事》

另外一部表现印度殖民时期印度人民英勇抗争题材的电影《印度往事》,主要讲述的是英国殖民者罗素,因拉甲遵守宗教习俗而拒绝了他的牛肉,罗素要求拉甲交纳2倍的税租,其中村民布凡为了抵抗罗素的无理要求,决定和罗素进行一场棒球比赛,用胜负决定税租的多少。在布凡组织球队,到布凡的球队和罗素进行比赛这期间,电影中出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之前说过的伊丽莎白和印度女孩高莉。

印度女孩高莉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是罗素在山林中打猎,在发现布凡一直在干扰自己之后,罗素用枪指着布凡,警告他说,如果布凡再敢捣乱,下次就会开枪射击他。可以说,在电影一开始,就把罗素这类英国殖民者的暴戾演绎了出来,同时也通过布凡对动物的保护,体现了印度人民的淳朴。在这之后,电影中给高莉的设定是一名和主角布凡青梅竹马的纯真女孩,高莉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和其他殖民题材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她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殖民情绪,她的存在就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和布凡的未来。可以说,高莉在这部电影中,一改以往殖民题材的男女通通反抗殖民的常态,而是把殖民时期印度女孩的纯真一面表现了出来。在殖民时期,在罗素的残暴对比之下,高莉对于自己爱情的单纯追求,显现了当时印度人面对殖民时期的困苦,却能乐观地对待,而且无论外部环境有多么恶劣,人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本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电影开始的部分中,高莉在布凡面前一直幻想着自己和布凡的未来,她说,结婚之后,自己的家会像一个小天堂一样。这就是少女对于自己未来幸福的向往。这与殖民和不殖民无关,但是在殖民的大环境下,这种美好的,乐观的幻想却显得难能可贵。

追求爱情似乎是这部电影中两位女性角色的主要目的,所以当高莉认为自己的爱情受到外界的威胁时,她也会表现得愤怒或者伤心。如,当英国女孩伊丽莎白来到村子教布凡的队伍打板球的时候,由于伊丽莎白和布凡走得过于亲近,惹得了高莉的醋意。这也是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一定的喜剧色彩,在这里,电影把女性角色高莉和另外一位女性角色伊丽莎白的关系处理得可以说是很微妙。高莉第一次和伊丽莎白接触的时候,是伊丽莎白来到村子教授布凡等人打球规则,在这个时候,伊丽莎白对高莉很友好地打招呼,但是却因为言语的错误理解,使高莉误解了伊丽莎白,虽然伊丽莎白在翻译的帮助下改正了自己的用词不当,但是这种影响却对高莉对其的印象迟迟不能消退。在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中,英国人在除了武力镇压之外,还有着一定的怀柔政策,但是,终究是两国的文化差异和相互理解的陌生化,使得两国的关系不可能在殖民的基础上,能友善维持下去,就例如《抗暴英雄》之中,班迪和戈登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两个不同的国家,分属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但是两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却依旧能建立起超越这些因素的友谊,但是最终致使两人友谊破裂的原因就是戈登一方的英国殖民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班迪这些印度士兵的宗教信仰理解问题,乃至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起义。再或者,在这部《印度往事》之中,引起布凡和罗素两个不同国家团体的板球比赛的直接原因就是罗素不能完全理解拉甲关于宗教中对于肉类食品的禁忌,拉甲因拒绝罗素的牛排,而惹怒罗素,才会出现后来的“增加赋税”、“布凡反抗”等情节。电影中高莉对于伊丽莎白的初始印象的崩坏,也是因为两国文化理解的不同,或者说是对于异国文化的无解。

在以上这些印度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中,每一个都是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殖民与反殖民为题材的电影之中,女性角色的出场镜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其承载的精神力量却能在电影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感情元素。这些女性角色虽然多是为了给男主人公做铺垫,但是历年来的印度殖民题材的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却在相同的作用下,不断,发生改变,例如在《甘地传》这部电影之中,甘地的妻子是一名印度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又是电影中甘地思想的传播人,在电影中的后半部分,为了烘托甘地思想的伟大,甘地的妻子可以渐渐地忽视印度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为新思想的传播者,可以说,在《甘地传》这部电影中,甘地妻子所代表的印度妇女形象,把印度上层社会的妇女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殖民初期,由于印度上层社会对于殖民的危害体会不深,所以当时印度上层社会的女性还是受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当上层社会中的印度人开始反抗意识的觉醒之后,在上层社会中,女性由于接触的原因,使得她们也逐渐理解了反抗精神,并为之奋斗。

在另外两部印度殖民题材的电影《抗暴英雄》、《印度往事》中女性角色的主要视角放在了底层印度妇女的身上,在《抗暴英雄》中,印度底层妇女如被戈登拯救的新娘,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类印度底层妇女,一方面她们在面对印度传统文化的侵蚀的时候,是没有反抗能力的,电影之中,当新娘要被杀死的时候,她是没有反抗的意识和举动的,另一方面,虽然上尉戈登拯救了她,但是另一个角度,新娘又落到了殖民者的手里,在新娘最初的反应里,她对于戈登是存在恐惧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的印度底层妇女,一方面要受到印度传统文化的摧残,另一方面,当殖民者完成了自己改造印度原有习俗的双重使命之后,印度的底层妇女并不会得到她们想要的在印度社会中的平等和自由,在脱离传统之后,她们又会因为贫困等原因,沦落到殖民者的摧残之中,只能说会有很少数的印度底层妇女会像电影中的新娘那样,能从殖民者的身上得到幸福。

在众多的印度殖民题材电影之中女性角色的出场镜头和戏份占的比重一直也不是很多,但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镜头之中,女性角色的存在意义却是很重的,就如之前说过的《甘地传》、《抗暴英雄》等诸多电影,女性角色在电影之中一定是承载着某些特殊的含义的。一般的殖民时期电影中的女性都是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