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微电影的创作题材,微电影可以分为青春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和悬疑恐怖题材四大类,下面我们就做出详细的介绍。
(一)青春爱情微电影
青春爱情微电影也可以称为青春偶像微电影,其主要的受众是青年人。青春爱情微电影只是年轻的内心关于美好事物的一种超越凡俗的寄托,也是商业化市场运作的结果。对于年轻受众来说,青春爱情电影中的偶像们代表了人们超越现实的渴望,他们将自己难以企及的梦想寄托在所崇拜的人物身上,或是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来宣泄青春旺盛的荷尔蒙,因此这类微电影往往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
实际上,亚洲的青春爱情电影最早兴起于日本,而后在韩国和中国港台地区流行起来,并对中国大陆产生较大的影响。青春爱情微电影表现青春与时尚、爱情与浪漫都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这些情节大多数只是用来表达真善美,讲述青春迷惑、成长主题的工具。
我们对青春爱情微电影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作品有着几个相同的特征:
第一,相比其他类型片,青春爱情微电影的情节相对简单,大部分都不能逃脱两方相识、相知、相爱这样的模式。整个影片的重心一般都落在两位主人公相爱的故事上,故事的人物特点和发展模式又相对比较固定,所以在剧情上缺少可以创新的元素和机会,也很难像其他类型的影片一样用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取胜。因此,大部分优秀的青春爱情微电影会试图使用双线结构、时空交错或者不同人物视点等各种形式来讲述故事,使影片更为生动、感人。
第二,青春爱情微电影会选择一些青春靓丽的男女主角。青春爱情微电影用青春靓丽的男女主角来制造明星效应,演员们的服饰、发型、化妆也都较为前卫和考究,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引领着时尚潮流。
第三,青春爱情微电影在镜头处理与画面构图纯净唯美的同时,为了烘托影片的气氛,适时地煽动起观众的情绪,此类影片的原声配乐的创作手法都会选择一些悠扬回旋的空灵舒缓的钢琴或弦乐,再加上能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在影片效果和传播效果上达到统一。
第四,适度的喜剧元素也让青春爱情微电影的节奏变得多样化。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便成功地把电影转化为极具商业性质的爆笑影片,在温情脉脉的爱情之外多了一点轻松诙谐的喜剧效果。
青春爱情微电影的主人公大多是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他们对爱情有着美好而纯粹的追求,所以他们都是唯美爱情的坚持者,一旦爱了就会至死不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他们都能够相互搀扶地渡过,这样的人物设置表达了大众对最美好的人性的追求,温柔、善良、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和热忱、善良的男性形象都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期望。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缘分”,众多的巧合让他们的相遇非同寻常,整个过程也充满了奇幻色彩,来制造一种缘分的梦境。但是这些巧合背后又会藏着些许危机,比如男女主人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障碍,这会设置种种阻碍让男女主角历尽艰辛。障碍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第三者。他/她喜欢男女主人公中间的一个,他/她的存在总是让男女主角之间出现误会或者两难,阻碍男女主角幸福地走到一起。第二种:家庭和社会的阻力。来自家长或者社会的不认同让相爱的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男女主人公艰辛而又痛苦地为追求真爱不懈努力的过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第三种: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男女主人公中的某一方患上绝症或者发生事故,在喜剧中此类剧情设置只是让两个人的感情在面对阻力和痛苦时升华,若是悲剧,则是从此天人相隔,令人唏嘘。就是这样的人物设置,让原本已经程式化的类型微电影不断有着新的生机。
(二)战争题材微电影
战争题材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传统题材,占据了中国影视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全国百姓的教化作用。中国战争题材的电影模式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表层的政治功利表现模式、道德的人性抒情表现模式及深层的哲学思考表现模式。而微电影制作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所以一般更倾向于后两种表现模式,较少涉及宏大主题和场面。
在众多战争题材中,微电影涉及最多的就是谍战题材。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世界各国在情报和反间谍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因此主人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些状况成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不断地牵动着受众的神经。谍战题材的微电影作品常常不仅仅表达敌我之间的矛盾,还表达着主人公自身的内心矛盾,因此这种类型也常与爱情题材、家庭伦理题材相融合。这类题材不需要大场面,能够迅速地营造战争气氛,也是战争题材微电影最佳的选择。
与其他类型的微电影不同,战争题材微电影特别是谍战类微电影在视听语言表达上有着不同的方法。谍战类微电影需要有相对夸张的造型和布景,来强调人物内心的紧张感与矛盾性。因为要尽量避免大场面的拍摄,所以镜头也多为中景和近景,来营造气氛和强化主体。视听语言在叙事的同时往往还成为哲学思辨和社会意义的承载体。
虽然战争题材微电影的创作难度较大,但是其中关于电台的破解和运用、密码的传递和破解以及战争暴力所带来的视觉快感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特别是在电竞行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当下,这种具有游戏化潜质的电影类型创作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家庭伦理微电影
家庭伦理微电影主要是表现亲情,表现伦理。亲情指的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它包括父母情、兄弟情、姐妹情、夫妻情等等。中国的家族文化积淀决定了家庭伦理题材作品具有的强大受众市场,普通人的情感婚姻、家长里短都离不开家庭,而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使得“伦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和谐、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成为表达的重点。
中国的家庭伦理电影出现得最早,中国第一代导演们所创作的《孤儿救祖记》《难夫难妻》等电影都将家庭伦理道德搬上了大银幕。从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伦理片往往积淀着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多呈现苦难叙事的套路,即在破碎的家庭、破碎的情感、破碎的婚姻中演绎苦难故事,其中《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就是有力的佐证,这是时代使然,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家庭伦理题材作品也有了新的转变。在当下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展示较为平凡、更为亲切甚至琐碎的家庭生活,更加注重平民化视角日常生活化的叙事策略,在没有刻意剥离宏大叙事的前提下,也不去刻意逃避纯真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磕磕绊绊、争争吵吵、七情六欲、人情世故融会其间,也有养儿育女、成家立业、住房苦辣、退休酸甜、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人生命题,点点滴滴、琐屑碎片式的生活叙事反而彰显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我们在创作家庭伦理题材微电影的时候,就要用到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叙事策略和风格,既要展现出创作者的艺术水准,同时尽可能地吸引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
(四)恐怖微电影
无论各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有什么异同,恐怖片都有着自己生长的根基。恐怖文化也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甚为奇特的文化现象,即使在科学昌明的当代社会,鬼神与灵异崇拜的心迹也依然随处可见。恐怖电影所体现的正是人类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呈现,并且打破了地域带来的传统禁锢。
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恐怖片中所囊括的那些既能吸引观众,又能让观众厌恶的原始、黑暗、尖锐的特性元素,都无一例外地涉及人们生命最本质的恐怖:噩梦、脆弱、异化、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和迷失自我的恐惧。人们乐于明目张胆地窥探这些恐惧,进入释放内心黑暗的欲望带来感官刺激的快感。正是如此,恐怖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片,越来越深入人心。
微电影同大电影一样,对恐怖题材的探索也从未止步,而恐怖氛围的营造是恐怖微电影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最主要特征。良好的恐怖视听效果是一部恐怖影视作品的关键。恐怖氛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性恐怖;一类是视听性恐怖。叙事性恐怖就是在讲述故事时情节本身所带来的恐怖效果。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说:“恐惧是人类的心灵语言,真正的恐怖片给人的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在心理上征服观众,而不是单纯在视觉上使人感到恶心。”这是对恐怖影视中叙事性恐怖的重视。第二类就是视听元素所造成的恐怖感,恐怖电影经常选用空旷、阴暗、压抑的场景来增加影片的恐怖氛围,还使用大量的恐怖音效作为陪衬,忽急忽缓的背景音乐,刺破耳膜的惊声尖叫,被放大的开关门的声音,水龙头的滴水声,脚步声,等等,这些声音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恐怖元素。除此之外,镜头的运用也是增强恐怖感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影片的开场镜头就可以奠定一部影片的基调,开场镜头一定是基调阴暗或平静之中暗藏玄机的,为整个作品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大量的特写镜头也能增添恐怖效果,将镜头对准人物或物体来凸显细节,此时受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这一点,若突然出现其他转折则会形成巨大的惊恐感。再次,快速的镜头切换所营造的紧张感、压迫感也会增强受众心里的恐惧。
尽管在目前的微电影创作中,关于恐怖题材的作品远远低于爱情片、家庭伦理等题材,但是它的美学价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恐怖题材微电影也以它黑色系的视角关注着社会生活,洞察着人心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