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不是画面的终结,是剧情的终结。可以设计开放式的结局,可以设计回忆镜头,没有到最后一帧画面,电影不完满,观众不会离场,这是一部好电影的衡量标准。
可以在结尾处回顾片段。这种方式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也让观众将之前的时刻和最后的画面进行比对和重现。剧本的创作,哪怕是正剧,和讲笑话有着某种相似,有攒包袱,有抖包袱,有冲突就有解决。之前设置的一切悬念最后都会有一个结局。
用好转折结局,整个剧本都上了一个档次。转折结局不会改变既有架构,比较像我们说的障眼法,但要符合剧情的逻辑。如果观众可以反复观看剧情,他们就会明白转折结局在电影中的逻辑定位。如果不符合逻辑,那么转折结局就是失败的。
结局还要注意的是要将感情进行升华,与主题无限切合。微电影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是通过一种提炼后的生活片段、思想精华,来透视现实世界和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自我的价值取向,通过典型而朴素的人物和情节,来揭示出社会的状态或个人的自我感悟。由于微电影容量有限,因此其素材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且与主题且高度契合的。观众一看到这些素材,立刻就能浮想出作者想要展现和表达的世界,并且感同身受。
必须对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和动作以及矛盾冲突做出符合情理的戏剧化处理,这是剧作典型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每个作品的生活原型中都充满多种主题元素。在生活原型故事之上确定一个好的主题,绝不是拿生活原型来做直接的展现,首先需要的是通过戏剧化处理来塑造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找到并确定作品主题。合润传媒与新浪网联合出品的《@爱》系列微电影之一《马格回家》,讲述了一位北漂女孩在北京闯荡不顺利,想折返家乡生活却遇到障碍的故事。当回乡女孩面对旧时男友,面对亲人,面对家乡变化时,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困惑、情感纠结,北漂的初衷与自身的现实状态产生了巨大反差。回家的路似乎成了走不通的路,朝思暮想的家不知为何已经变成自己无法面对的家。这种尴尬的境遇使她再一次走上了游子的漂泊之路。这部短片的结尾设计得非常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在异乡漂泊打拼的人群的生活境遇、情感纠结和迷茫心态,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人生选择的无奈。透过作品的典型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品结尾的设置既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又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主题的精准把握,自然也引起了受众的广泛认同。
人们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受到认知水平、环境、信息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认知常常出现与实际相符或者是模模糊糊的状态,需要通过揭示事物本质、把握相互关系来形成和深化正确的认识,以指导生活实践,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而微电影作者的创作活动正是以特有的形式诠释着这种命题。作者处在揭示主体的位置上,作品即是揭示的载体,解读与揭示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举重若轻、“捅破窗户纸”的过程。因此,编剧在设计剧本的结局时,可以设计转折结局,尽量选择那些意义大的事件来解读和揭示,就自然而然地迎合了受众的观影需求,作品的价值也就更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