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创造了自电影诞生以来这个领域最广众、最互动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成为一种双向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由以往的广播电视电影的“播放型”模式转为集作者、销售者于一体的模式。虽然说数字技术为微电影创作提供了制作手段的便利条件,网络技术让微电影成为一种表意工具,但如果没有受众的广泛参与和追捧,微电影也无法顺利地参与并领导这场全民狂欢。实际上,广大的受众不在乎微电影对历史和电影界做了什么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们更在乎的是微电影每天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在乎的是在这样一场视听革命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已经逐渐成为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仅是微电影发展受众群体、决胜传统电影的巨大优势,也是微电影拓宽传播渠道、抢占市场份额的一大法宝。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专业制作的网络电影之外,更有大量互联网用户自发创作的业余作品。不断改善的互联网接入水平和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性,使其成为一个最广大的公共空间,人人都有可能参与制作和消费网络电影。同时,我们在观赏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如下特征:创作主体呈现非中心化、零散化的特征,创作动机呈现多元化格局,电影从精英走向大众。
虽然我们所讨论的微电影中有着诸如《405:惊魂时速》之类的精英阶层创作的作品,但从发展现状和趋势上看,电影创作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取向和文化价值观进行创作。说艺术是为每一个人而存在的,这不仅是就它们应当能让每一个市民都有机会接触到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越来越令人信服地证明每个人确实有权利从艺术中获益,并且具有创作艺术作品的内在能力。《费城市政厅》仅提供一条故事线索,观众可以任意改变剧情;《落水者》虽限定了故事结局,但要求观众从20多个不同脚本中挑选片头情节;《天使的翅膀》允许互联网用户对故事、人物乃至对话、细节提出创作想法。不仅如此,我们的创作动机不再局限于追求教化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追求商业利益。或许是出于个人的创作欲和表现欲,或许是出于颠覆和嘲弄主流文化的话语权表达,众多网民追捧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便体现了对《无极》的反讽和文化解构。
微电影凭借其对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ICTs)的娴熟驾驭技巧,消除了传统影像的时空障碍。影像非但没有将时空呈现给受众,反而以一种异化的方式替代了时空。《175度色盲》中每段无中心、碎片化的影像在观众的任意点击和交互中,混淆了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界限。与其他技术对电影发展产生影响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电影中所使用的ICTs对观众作为被动的欣赏者的角色和地位产生了实质性冲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能参与其中。被表现的知识和影像语言成为自我意识和社会实践的工具,我们自己的行为在我们周围构成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像世界,假如我们缺少了这种影像,就标志着时间变得晦暗,我们失去了观看自己的角度。《幻影异形》任由观众自行选择影片视图的播放顺序,大量视觉信息的生成引起了视觉混乱。在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嬗变中,网络电影并不是传统电影的掘墓人,正如电视无法取代电影那样。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受众在“点对点”的分众传播中被不断分化而导致受众市场的细分,这毫无疑问地影响着传统电影产业。
产业融合是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动态发展过程。因为ICTs的广泛性、渗透性和通用性,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网络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无疑探索了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路径。网络电影与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和企业等方面的融合初露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