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方面,在传播效果上具有与大众传播相同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议程设置功能
与大众传媒类似,微电影的内容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微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出现的频次越高,公众对它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微电影传播便具有了与大众传播相同的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微电影的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例如在春节期间,大量反映“回家”和“亲情”等方面内容的微电影不断推出,在出现频次上要优于其他内容的微电影,这就提示着人们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影响着人们对它的判断。
(二)螺旋式扩展
微电影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这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舆论。经微电影传播、强调、提示的内容由于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微电影传播的这一宏观效果与大众传播是相契合的。
(三)提供“共识”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的认识。微电影传播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提供这种“共识”,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等活动,向人们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四)信息社会中的群体分化
微电影等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而由此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既有信息富裕的群体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在微电影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之下,不同类型的微电影不仅具备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微电影景观,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着差异化的传播效果。通过典型作品、现实影响进行类型化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厘清微电影现实的生存状态,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与问题,以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来服务大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