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璐总动员第三期:电脑生成影像,再论电脑对电影的影响

杨璐总动员第三期:电脑生成影像,再论电脑对电影的影响

时间:2024-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璐“电影101办公室”第三期发表了虞立炜的《不会湮没的辉煌——对电脑介入电影后的思考》一文后,引起了电影圈、电脑圈内外人士的广泛讨论。而《玩具总动员》这一完全由电脑制作出的影片,又为电影制作的未来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一部影片的制作将可以全部由电脑来完成。电脑的介入,究竟会对电影的发展产生如何巨大的影响?电脑生成影像取代传统的摄影机记录影像,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杨璐

“电影101办公室”第三期发表了虞立炜的《不会湮没的辉煌——对电脑介入电影后的思考》一文后,引起了电影圈、电脑圈内外人士的广泛讨论。杨璐作为这一论题的发起人,是讨论中持另类观点的主要代表,因此,本期特将他的讨论意见整理刊出,意在请各路方家完全倾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批评指正。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已经走过了102个岁月。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作为近现代工业技术革命的产儿,它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是密不可分的。而电脑,这一高科技产品,在被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中最为便捷、高效的工具的同时,其对电影的介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电脑自被引入到电影这个领域中来以后,其逼真的效果、几乎没有极限的制作能力,使电影所具有的表达力的可能和潜力真正达到了无限,从而将电影满足观众视觉、听觉、心理等需求的限度推向了新的高峰,是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的又一次巨大突破。我们在《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电脑制作出的奇观,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逼真性的特性。

而《玩具总动员》这一完全由电脑制作出的影片,又为电影制作的未来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一部影片的制作将可以全部由电脑来完成。电脑的介入,究竟会对电影的发展产生如何巨大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就未来一个世纪,电脑对电影的制作及其相关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做一家之言的推测,同时就某些问题与虞立炜先生进行一番探讨。

关于摄影

对传统电影来说,好的摄影师当然是一部影片成功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当卢米埃尔兄弟使用如今看来是如此简陋的影画机,拍摄《浇水园丁》、《火车进站》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多种拍摄方法的发现及与此相对应的设备的发明,使摄影器械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摄影师们必须使用这些复杂的摄影器械来实现导演对各种拍摄角度、方向及内容的要求。很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完美的镜头,摄影师们不得不扛着笨重的摄影器材来回奔波或不厌其烦地铺设轨道。有时,甚至不得不使自己身处险境,如在悬崖边或飞机上拍摄仰拍或俯拍镜头。曾执导过《终结者》、《异形2》等片的詹姆斯·卡梅伦在影片《真实的诺言》中,为了拍摄阿诺·史瓦辛格在直升机上将杰米·李·寇蒂斯从轿车中拉出的镜头而不顾个人安危,手持摄像机,大半个身子探出直升机外,万一发生意外的话,那我们将失去一位极为优秀的娱乐片导演。同样,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在其经典片《精神病患者》中为了拍摄“浴室谋杀”一场戏,前后用了7天,为了45秒钟的胶片,摄影方位换了60次之多。希老对艺术的执着、对影像完美的追求当然令人钦佩,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使导演或摄影师从这种烦琐甚至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呢?

随着电脑技术在电影中的不断被引入,我们已经看到了完全由电脑来生成影像的《玩具总动员》。虽然,由于受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影像的仿真性上尚有一定的距离,且制作成本大,耗时亦多一一近百名电脑工作人员奋斗三年多,然而,它毕竟显示了完全由电脑来生成影像、制作影片的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电脑硬件的发达,以及用于生成影像的软件功能的日趋完善和强大,在将来的某一天,有可能完全靠电脑生成影像来制作一部影片,而且,这些软件是相当容易操作的,它除了能生成逼真的影像以外,能对影像(包括电脑用软件生成的及靠外部设备读取的)进行任意角度的移动,对影像的三维性、光感、质感进行修改以及实现对影像的添加和删除。其中一些较低级、功能较简单的软件,甚至可以像现在的电脑游戏一样进入家庭,每一个人都可利用这些软件自编自导一部影片。无疑,当电脑真正能简捷、逼真地完成上述这些内容,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将不再存在,最多也只是为了丰富一下电脑中的数据而去拍摄一些影片中将会出现的场景,但那也不会对摄影师们提出任何苛刻的条件,因为电脑可以任意修饰这些数据。电脑生成影像取代传统的摄影机记录影像,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使用传统摄影器材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将不复存在,不会有以往因为场地、光线、天气、布景的限制而在影像构图上形成的制约,也避免了烦琐的重复劳动和危险性,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导演想象力上的自由度。让一雅克·阿诺在拍摄《情人》一片时,为了使渡轮的烟按照他需要的方向飘,以达到他满意的画面构图,竟然不惜巨大的开支,率3000人的摄制组在湄公河岸边空等了三天,而在将来的某一天,只需要用电脑画上一些烟就可以完成这个画面,极大地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样,詹姆斯·卡梅伦或希区柯克只需要拍摄一些基本的构成元素,如演员形象、轿车、浴室内貌等,然后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卡梅伦可以使用电脑软件来模拟生成一个俯拍镜头,而希区柯克则可利用电脑尽情地模拟出浴室中不同角度的各个画面,即使是600个或6000个都没有关系,然后选择一个他最满意的镜头。随着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强,甚至那些基本构成元素都不需要拍摄,而全部由电脑来生成。

那么,电脑取代摄影机后,会不会如虞文所说的那样,忽视了电影摄影的两个重要因素:客观性和偶然性呢?

我们知道,如果一部电影的拍摄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客观反映上而无法介入,只能对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一切进行记录,而不是再创造(见虞文),那么,摄影将只能是一种“机械式的再现”。但事实上站在摄影机后面的是个有思想、有感情和有丰富想象力的人。人,才是真正的主宰,电影的资料来自现实,但作为艺术,则需要拍摄者为拍摄内容有所传译、有所解释及有所批判,因此,摄影机拍下来的映像绝不是现实的原样,而是在他们想象中,经由他个人的观感和经验,在取材上有所选择与重新安排。他想象中的世界有自己的前提、法则和习惯,跟现实的世界有所不同。但他认为他想象中的世界和他感觉上的世界一样真实与重要。他心目中的现实是他主观观照下的客观世界(以上见罗学濂《电影的语言》序)。无疑,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已经对拍摄的内容进行了再创造。就虞文的在“电脑上制造镜头,其本质与动画片无异”的观点,这里且不说动画片本身亦是电影的四大基本片种之一,《美女与野兽》亦曾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单就电脑制造镜头来说,其本质也与动画片不同,电脑所能做到的高度仿真是动画片所无法做到也是不愿做到的。而且,如果动画片也高度仿真的话,那它也就不成为独立的片种了,因为那时它和真人电影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所要求相信的,不是映像对现实的真实性,而是它是否可‘以作为现实来接受。因此,这不是真实物体在银幕上再现的问题,而是在创造一种属于电影物象,仅仅借助于自然的外形之一种现实的代替物。而这种转变必须利用艺术的手段,不能光靠技术来实现(以上见罗学濂《电影的语言》序)。所以,用摄影机拍摄或用电脑生成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电影是一种展示活动画面的艺术,如果画家使用画笔来作画,电影则是通过摄影机,而在将来则可能是电脑。工具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正如虞文所说,作者的主观色彩决定了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并非是由使用的工具来决定。所以,电脑生成影像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不具备一定的客观性,但这不会影响它的表达力。

谈到偶然性的问题,虞文以《宾虚》及卓别林为例。确实,利用电脑搞创作,有可能会使一些在传统电影拍摄中偶然产生的灵感或自然反应不复存在,但由于未来电脑制作软件的普及,可以使尽可能多的人投入到电影创作这一事业中来,难道这还不能弥补上述的损失吗?况且,在电脑创作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偶然的事件发生,如程序出错等。而且,灵感的产生不应取决于使用什么工具——电脑或摄影机。反过来说,如果一部电影的质量总要靠偶然发生的事件来提高,那么,编导在影片中的作用无疑将大打折扣。

虞文对电脑所具有的表现力也表示了怀疑——像电脑这种依靠现有版本或数据指令进行的制作,与摄影机所面对的广泛现实世界是无法相媲美的,“摄影机的狩猎场所是无限大的,它包括朝一切方向伸展的外在世界”。然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那样,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这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而只有电脑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切。另外,电脑并不是只能依靠现有的版本和数据指令进行制作,如果需要,它随时可以增添新的元素数据,甚至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所没有的各种影像,同时,当电影制作软件普及以后,一些功能较低的软件成为人人能为时,电脑生成影像也就不是一种特技,而仅仅是一种新的技术而已。就如同电影最早出现时,当放映火车进站时,观众会四处奔逃,而现在人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影像,火车是不可能从银幕上开下来的。

关于演员

由于医学的先进,人类已经可以揭开人类面部表情及关节运动的秘密,加之电脑技术的发达,也已经可以将现在尚无法逼真模拟的人体毛发、皮肤等内容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此时电脑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演员来,这样一个演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24小时全天候工作;不要报酬,永远不会拒演罢演;不会挑剔角色,做得红花也做得绿叶;而且最主要的是演技出众,保证一次通过,损片率为零。这样的演员,不正是每个导演梦寐以求的吗?

更有可能的是,现在一些被称作为“花瓶”演员的,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影片导演只要按角色选取自己中意的演员相貌,而无须考虑演员的演技和气质,演员只需提供肖像权,其他的则全由电脑来完成,这样创造出来的角色,个个都可以是完美无缺的。当然,也可以在成片时,通过电脑软件对演技极为精湛但其貌不扬的演员进行修饰,使其光彩照人。“出于本能的要求,人的天性往往是要选择最好的,对美的形象的追求是普通人生理和社会的双重要求。”电脑创造的演员,无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对演员唯美主义的要求。

让-雅克·阿诺为了寻找《情人》的女主角,几乎翻遍了全球所有的少女杂志,最后选中了简·玛什。为了使人物能够准确地展现本世纪初白人少女在越南的日常生活,阿诺雇请了民俗顾问专门指导她走路的姿态、如何做针线活等生活细节。为使演员跳好影片中所需要的一场交谊舞,阿诺雇请了专业舞蹈教师,专门为玛什训练了三个月之久。但在将来的某一天,阿诺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将他对女主角的所有要求一一输入电脑,电脑马上会生成一个完全符合条件的“演员”来。当然,这需要电脑已储存了一定的数据。

在下文中,我主要想讨论的是完全由电脑制作出来的“演员”。从理论上讲,电脑其实已跳过了演员这一环,而直接制作出了角色。

虞文认为“电脑演员的演技是其存在的一大障碍”。首先,我们可以从阿诺·史瓦辛格等影星的高票房上看到,在当代电影中,演技的高超对一部影片的成功所能起的作用正越来越小,当然,这只是一个题外话,可以另作讨论。但电脑演员其实并不会如虞文所说的“缺少了现实的行为模式做蓝本,模仿不再可能”。事实上,电脑演员的表演正是以现实为基础,如同一个演员在演一个水手时,他会了解、观察水手的生活,甚至与水手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一样,电脑也会将尽可能多的符合影片需要的水手的一切日常生活内容储存起来,然后根据剧本及每一场戏的需要进行“表演”,电脑对所需表现角色的学习无疑要比演员来得快和精确。这就如同“深蓝”电脑一样,当它将所有棋的变化都计算出来之后,它就是国际象棋界的第一高手。

虞文表示了对明星的担忧,“当你在屏幕上看到的与自己相关无几的角色居然是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仅仅是一道道指令,那么它的影响力的诞生将和消失一样快”,但正如虞文接着就提到的那样,“现实社会已很少会有人对虚无的东西产生崇拜,更何况是人为的”。事实上,观众们都知道,明星也是用包装、宣传创造出来的,有几个明星会和他(她)表演的角色性格相一致呢,而且也不能一致,因为他(她)不可能只演一种类型的角色。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在了解了明星生活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后对明星失望。从当代电影的现实来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文化的变异,观众对明星的热情已远不如以前,这一点可以从明星们替换得越来越快中看到,同时,当代社会也并不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人们更喜欢平凡亲切的角色,这亦是汤姆·汉克斯与桑德拉·布洛克能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况且,就如米老鼠、唐老鸭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样,电脑演员的完美也一样会吸引观众。在动画片极为发达的日本,有一个漫画人物形象排名,将来极有可能也有一个电脑演员形象的排名。要知道,观众真正喜欢的并不是影片之外的演员本人,而是影片中演员所创造出的角色。这一点,电脑完全可以做到,且能做得更好。

关于导演

由于软件的发达,将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尝试在电脑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一部影片的制作,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剧本(可以在网络上购买,也可以自己创作)。然后要做的就是如何来讲好这个故事,当然,要“拍”好的话,则免不了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对生活的感悟、对全局节奏的把握,再加上一点灵气等等。由于你不可能是一个全面高手,你在拍摄时也需要从网上或别的地方寻找如道具、历史顾问、服装设计音乐,以及别的一些方面的专家来帮助你完成影片。同时,电脑亦会对不同场景的处理提供多种方式供参考。现在在美国,已有一种软件,储存了对同一场景所有已有的各种拍摄方法。比如导演要拍一个人从屋里走出来,电脑会立刻将卓别林、卢卡斯、戈达尔等不同风格的导演已采用过的各种拍法一一展示出来供参考,当然,成片时还需导演按此拍摄一遍。在将来,就可由电脑软件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直接在电脑里制作完成。

这种导演直接通过电脑而不是摄制组制作的影片所带来的好处有二。其一,为电脑的求新、求变、求突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因为电影特别浓重的商品性质,使极少数博物馆和收藏家不可能支持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去拍摄一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观众根本看不懂的影片(文森特·埃贝《西方现代派与电影》)”。电影的商业性及巨大的制作成本无疑已越来越对电影导演探索影片的形态、语言、手段、技巧形成制约,导演已不能很好地对电脑的语言进行新的探索、反叛常规和追求试验。以至陈凯歌说了如下一段话来显示甘为艺术献身,拒绝媚俗,走孤独的“作家”路线的决心和勇气:“我甘愿冒国人皆日可杀的风险,可能也会像‘孩子王’那样被赶出电影界,因为我不会电影这个‘道’,但那也没有关系,我早已做好了准备。”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法则的制约,不论是西方的新浪潮,还是中国的探索片都只能是昙花一现。陈凯歌的《孩子王》在国内仅卖出一个拷贝;吴子牛的《晚钟》也只卖出了两个拷贝。长此以往,又有谁会支持他们继续拍片呢?而在将来,每一个在表现技巧或形式上有自己新颖想法,并对生活深入观察、感觉和理解的人,都可以使用电脑软件来选择自己想表现内容所需的最恰当的表现技巧和形式来制作成一部影片。同时,这也就引出了电脑制作影片的另一个好处:使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电影制作这一领域中来,而不受制片公司、巨额制作成本、观众欣赏品味的制约,完全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来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影片,使电影创作真正百花齐放。

如同虞文所说:“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劣质影片在市场上泛滥,更多的胶片则躺在库房里永远无人问津。”对此类导演,与其让他浪费人力、物力,不如让他在电脑上自娱自乐。而有一定水准的影片,制作者则可以通过网络,由专为这类独立制作影片担任发行的公司负责向全球发行。

在这里,我需要澄清虞文中“电脑操作者担当影片导演的说法,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一误导说法,实际上,是导演担当电脑操作员(事实上,也没有一个人会傻到让一个电脑操作员来担任导演,除非他本身已对电影的内涵及技巧有一定造诣,可以充当一个导演)。

如虞文所说:“许多导演,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创作源泉便会枯竭”。但正如前文所说,导演不使用制作组而使用电脑制作影片,这就如同当代很多作家不再使用笔而使用电脑一样,这只是一种创作工具的改变。卓别林、高达亦可以在电脑前不停制作其对一个场景不同的拍摄构想,这样做无疑比使用摄像机拍更方便。我们知道,有时一个细微角度的改变就需要重拍一遍,而对电脑来说只需修改一个坐标数据就可以了。罗西里尼也可以先将二战后已成废墟的罗马城读入电脑,然后尽情创作。反过来说,如果观众认同了电脑创作电影的存在现实,那么,不能顺应这一潮流的导演只能被历史所淘汰。他们倒下去,自会有一批导演站起来。

卓别林在有声电影兴起之初,也曾长期进行抵制,因为他认为“只有手势的语言才能被所有的人了解”(乔治·萨杜尔《卓别林的一生》)。然而,他毕竟无法阻挡历史的发展,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最后,顺便提一下影片的剪辑。在这里,我不想另立一个专题,因为已有一些美国导演在使用电脑完成一部影片的剪辑,如在我国放映过的《勇闯夺命岛》。我另外想提到的就是有很多导演都喜欢自己剪辑影片,以便更好的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关于布景

这恐怕是最令制片公司愉快的一项进步,先进的电脑技术将会使出外景或费心费力费钱制作布景成为过去,只要读入一些景点照片再加上一些电脑绘画,就能使影片的景点遍布世界各地,而不用担心当地政府的有意刁难或高额费用,也不用千里迢迢大队人马、器械来回奔波。由于电脑的出色工作,将能更好地体现导演对场景的要求,而无须考虑搭景费用。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首先要解决电脑生成图像的质感、光感和立体感。

目前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且成本较高,用电脑生成布景尚未能在电影中大规模应用,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脑生成布景将越来越逼真,且成本低廉,那时,就能在影片中的任何一个场景中大量应用。从《第一骑士》中的城堡,我们已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决不会太远。

关于电影院

首先,我想就未来电脑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的影片类型做一些预测。

由于软件的发达,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像现在唱卡拉OK一样,来一个电影OK,将自己的头像与某个演员对换,这样,男孩子可以和哈里森·福特进行一场“亡命天涯”,女孩子则可以与刘德华一起做一回“烽火佳人”,更可以取而代之,当一回“赌神”或一露“英雄本色”。

将来,通过先进的电脑技术,也可以在影片制作时,便预留一定的空问,使观众能直接作为一个角色来参与其中,由于设置了多个结尾,观众甚至能扭转乾坤。这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一些电脑游戏。

此外,由于居室面积的增加,虚拟现实电影与动感电影的结合体也有可能被引入家庭。

在做了上述的一些预测后,我想接着谈谈电影院。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又一自然消亡的事物,尽管它曾经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如痴如狂在奔向那空气混浊、声音嘈杂的空间。由于挂壁式大屏幕电视机的普及以及新一代音响的推出,家庭影院将真正能媲美影院的效果,而通过网络选片将令观众有更大的自由度。对于实现前文所说的OK式电影、参与型电影,以及现在已有的互动型电影,又有什么比家里更好的场所呢?电影院的种种弊病会一一显现出来,如不舒适的座椅(少数高级影院除外)、混浊的空气、自由度的缺乏(想吃些什么都不那么方便,更不可能在看到精彩处时忘乎所以地大笑、鼓掌);还有可能碰上一些令人讨厌的观众,或旁若无人大吃大喝,或自以为是高谈阔论,令人难以忍受。电影院的时间限制也不利于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不如在家里,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还可以省掉去电影院来回路上的时间。到了那时,如果还有那么几家电影院存在的话,那也是给影迷们留下一个怀旧的场所,最多是作为一个颁奖的场所,或改建成电影博物馆。

就虞文所说:“史诗片的存在也显得不必要,毕竟每个家庭的空间还是有限的,即使是72英寸的投影也无法与电影院的大屏幕相媲美,《宾虚》、《十诫》这类影片的磅礴气势和恢弘场面,在电视屏幕上显得多余而笑,这将会是将来最不具备真实感的影片。”首先,我们知道,电影院的屏幕如此之大,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考虑到坐在后排的观众,没有谁会觉得坐在第一排看电影是件舒服的事情。其次,这个问题有必要等我们在家里使用过72寸投影机之后,才能真正知道感觉如何。反过来说,如果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使绝大多数观众采取了在家里欣赏影片的方式,那么,不能适应家庭播放的影片极有可能被淘汰,就如推理片由于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淡出一样。

结语

上文中,我主要从理论上就电脑制作电影能否能成为现实做了一些探讨,并就可能随之产生的一些现象做了推测,同时也就虞文中的一些不同观点做了探讨。正如虞文中引用安德烈·巴赞的话:“电影远远没有超越它未来的黎明时期”,对电影艺术能够不断地发展下去,我毫不怀疑。在将来的一个时期里,极有可能是电脑制作影片与传统方法制作影片并存,但市场将做出选择,毕竟,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观众决定了它的存在和发展,到时,我们也无法拒绝这一现实的到来。

毫无疑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独立制作者的增多会令电影越来越最有表现力,并且将越来越精彩。但当我想到影片中的角色和场景都只不过是电脑生成的景像时,的确未免会有一些遗憾。毕竟,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一些风情万种、气质独特的电影明星来点缀一下生活的,而不仅是电脑生成的、没有个性的“演员”,尽管他(她,或者应该用“它”)在影片中会是那么完美。

但不管电影将来如何发展、变化,借用日本电视连续剧《101次求婚》中的一句台词——50年以后,我依然爱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