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0年6月24日(星期六)12时至21时
地点:虞立炜寓舍
主持:杨璐
出席:杨璐、徐鸢、陈雷、张帆、平辉、孙洁、戴伟敏、陈石韫、阎文亮、杨一敏、虞立炜、周健蔚(以会上首次发言为序)
记录:虞立炜
录音:陈石韫
摄影:陈雷、戴伟敏、阎文亮
摄像:阎文亮
整理:陈雷、徐鸢
最佳编剧
第一轮
杨璐:会议由我来主持。先开始第一轮评选,先评编剧。大家将自己想推荐的编剧提出来,并且陈述一下理由。
徐鸢:我提一提《鬼子来了》。我专门看了尤凤伟的原著小说和原著剧本,确实,姜文和述平的改动是相当大的,而且他们改动的思路,就像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在1996年写给尤凤伟的一封信里讨论到的“历史的另外一种读法”。陈思和认为,小说如果改成那个男主人公最后把粮食换回来了,日本人再把他们杀掉,结尾可能要好一点。姜文他们可能就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的。尤凤伟在那个官司里说小说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我倒觉得这样一改反而把小说的立意拔高了一步。所以我提名《鬼子来了》的述平和姜文。
陈雷:我提一部《紧急迫降》,编剧郝建。因为这部影片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电影创作者高度自觉的“新闻意识”,这是电影抓住新闻性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影片时效性很强,很大的功劳在编剧身上。而且从整体上看,这部片子在1999年特殊的电影环境下是一部类型上有突破的影片,这样类型的影片在1999年国产片电影市场上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先提郝建。
张帆:我提两部影片。一部是《鬼子来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于中国新的电影历史观进行了再造,它拿了一个历史的故事来说事情,但是对超越于历史之上的中国的文化跟民族性都有了非常细腻的批判。而且对于这个历史故事来说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而且在电影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以前在文学里优秀的传统。另一部我提《漂亮妈妈》。首先,剧本很扎实,运用散文式的构架,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都很好地说了影片要说的东西。比如影片中有一段母亲要告诉儿子父亲死了的消息,拿一个虾的道具来告诉一个残疾的孩子死亡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还有一段儿歌始终在电影里出现,我觉得儿歌可能是对人们生活里的艰难和生存韧性的一种隐喻。所以我提这样一个剧本,我觉得它的质朴和扎实是我在去年的国产片当中看到的比较可贵的一点。
陈雷:我想提《横空出世》的编剧彭继超。这部影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主旋律影片的艺术化书写。影片表现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但是它是以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为故事的切入点,非常好,这就是剧本的功劳。影片中还讲到另一对关系,就是知识分子和军人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在中国一直非常微妙,在这样的影片中来展现这样两对关系,编剧的视点很新。
平辉:我提《鬼子来了》。剧本的对白很有智慧,有着一种中国人的带着讽刺的幽默。姜文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中国人的苦难是差不多的,姜文好像把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都浓缩在一部影片里,非常了不起。另外想提的一个剧本是《过年回家》。故事蛮扎实的,对白也不错。
孙洁:我想提《漂亮妈妈》。它的剧本是经过生活浸透的,编剧不是闭门造车,一个虾对死亡的注解,以及在天桥上念儿歌,非常贴近生活,导演和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很多有相同经历的母亲,他们扎入生活的这种脚踏实地,他们从生活中撷取灵感的这份认真,是这么一个好作品的基础。影片中有些煽情的部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生活的根基的,深植于生活的。所以它的表现是很真诚的,不是去放大地渲染它的悲哀。
戴伟敏:我提《横空出世》。它讲的是“两弹一星”,但却没有拘泥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完全进行了重新创作,而且人物写得非常可信,故事也好看,我觉得这是编剧的功劳。《鬼子来了》我原来想提名的,但我没看过原著。
陈石韫:我提《鬼子来了》。除了大家前面讲的那些之外,从故事本身来说,我觉得影片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般电影写日本鬼子,都会把整个气氛笼罩在一种非常恐怖的阴霾之下。但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所设定的这样一个村子仿佛与外界是隔绝的,而且影片开始时并未让人感到恐惧的气氛,每天早上鬼子奏着一样的音乐走过而已。我想如果把背景置在一个非常恐惧的状态下,会妨碍导演诠释整个电影想说的一些东西。但现在放在一个懵懂的状态下,包括到最后连是谁送来的日本兵和翻译也不知道,在懵懂的状态下反而更加能把故事讲清楚。
阎文亮:我提名《横空出世》和《鬼子来了》。《横空出世》是我1999年看到的主旋律影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而且它打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影片给观众留下的定式。这部影片不像以前有些影片一样,把正面人物极力烘托,着重于影片正反人物的比较,而是像刚才陈雷所说的一样,通过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这样一个很棒的切入点。《鬼子来了》是我看到的意识形态上比较有新意的一部影片,这个新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新鲜,更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影片告诉我们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我们从没听说过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包括日本兵、村民、江湖高人,还有国民党军官,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个非常浓郁的历史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身份产生了变化,便产生了戏剧冲突,有感染力。
杨一敏:我提名《横空出世》,它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军威电影。尤其是它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知识分子与军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不仅仅是李雪健和李幼斌之间的友情,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我觉得处理得非常好。
(由于事后发现,现场录音出现故障,因此“最佳编剧”的决胜轮讨论内容遗失。)
最佳导演
(由于事后发现,现场录音出现故障,因此“最佳导演”第一轮讨论内容遗失。)
决胜轮
杨璐:在评判陈国星和姜文两个人的功力上,大家应该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考虑,多看看他们在导演上的成功之处和不成功之处,光从影片本身而言如果说是《鬼子来了》胜过了《横空出世》,并不就等于姜文胜过了陈国星。
张帆:刚才有人提到《横空出世》中那种高昂的爱国情绪,可能我的观点比较极端,我认为,这种高昂的情绪是虚弱的,没有底气的。我觉得如果把陈国星和姜文放到一起来讲的话,陈国星在先天上面可能要缺乏些,因为它的题材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我首先承认陈国星在选角及在很多细节的处理方面有成功的地方,但是可能是他的题材所限,他并不能完全发挥他作为电影作者的一些能力方面的优势。我支持姜文是出于自己审美上面的喜好。我觉得姜文这部电影可能并不是那么精致,但是它的粗率可能就是它的力量所在。就像刚才平辉说的,在两个人物的选取方面,一个是陈强演的过气的刽子手,一个是陈述演的那个老疯子,可以见到导演对这两个角色特别的用意所在。
徐鸢:我插一句,刚才提到选角的问题,《鬼子来了》这部戏里的外方演员要比中方演员演得好。姜文选陈述、陈强当然是有致敬的意思,从这点上来讲应该是肯定的。尤其是陈强这个角色,由陈强来演恐怕会引起一些普通观众的误解。所以我觉得中方演员的表现并不是那么出色,至少和日方演员来比较的话,有这样一个问题。
张帆:我觉得姜文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电影。对这样类型的电影来说,在选角方面,导演的用意不是说需要演员发挥其本身所有的那种演技和表现,而是将演员作为一种工具和符号,更多的进行导演自己的表述。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可比性也不是很强。
平辉:我觉得姜文这部电影已经是拍得很精致了。影片中的很多东西都是配合他的寓言性的故事来的,有许多大的广角镜头或者特写镜头,对白也比较疯癫,像痴人说梦,音乐是马戏团式的,叮呤哐啷的那种音乐,都是配合他的寓言式故事的。作为一个导演,在整体上面可以考虑到这么多,把所有的东西都为他的一个目的服务,这是非常不错的。
戴伟敏:《横空出世》很好看,很漂亮,镜头转换也非常好,这是导演非常熟悉的一种手法,都是非常好莱坞化的。如果这样的题材放到美国去,会有一大把的导演能够拍出这样的水准。但是把《鬼子来了》的题材拿到美国,根本找不到一个导演来拍。
杨璐:我觉得像《横空出世》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美国除了那个朗·霍华德之外,也没有几个能够拍好这个题材的。我认为这样的电影已经是一个非常写实的电影了……
张帆:你觉得《横空出世》写实吗?我觉得在电影里什么是现实的问题是可以探讨的,我觉得这部电影纯粹是好莱坞化的,把一些最能挑动人情绪的元素拿出来……
平辉:我也同意《横空出世》不写实。
杨璐: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是真实的吗?地点是真实的吗?在事件已经成立了,是真实的大前提下,导演能够把影片拍到这样煽情,已经体现了很高的水准,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拍。拍这样的事件确实是非常之难的,越真实的事件越难拍到煽情。这里牵涉到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同样是冯小宁来拍煽情,他就把那个事件虚化了,重造一段故事。
戴伟敏:《横空出世》很多成分也是虚构的。
张帆:我觉得这是题材给他的限制,他本身的潜力可能更大。就影片论影片,我觉得陈国星只是达到了一个尽责的程度。
陈雷:绝不是这样,这里面绝对有超越,在他这类影片中有一个超越的。
平辉:陈国星拍得最好的电影其实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离婚大战》。
杨璐:陈国星在这部电影里的节奏掌握,确实非常好。在我看过的十部参评片中它的节奏控制是最好的,包括高潮的设置等,而且导演很会插一些令人激动的场面和内容在里边,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力量。比如一开始李雪健带兵去压一条公路出来,包括那段演讲,都是非常类型化的,都很不错。
阎文亮:最佳导演我选了两个,姜文和张艺谋。但两者在一起评的话,张艺谋的片子略显劣势,但是我后来还是倾向张艺谋。他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拍得非常感人,可能别人会说煽情。我觉得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相对于编剧和演员是有很大优势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母亲等父亲的非常简单的归宿的主题。他运用了许多色彩、音乐方面的手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姜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实力的导演,这部影片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相当出色的,反而导演这样一个灵魂人物,在统率这样一部影片的时候实力倒反而不是那样突出了。
平辉:你认为《鬼子来了》影片都很出色,那不是导演的功劳吗?
阎文亮:编剧在这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控制了影片的意识。
平辉:我觉得编剧不可能控制一部电影的意识,导演决定每一个镜头的使用,所以我觉得剧本的含义和最终的电影还是两回事。
虞立炜:我是先看书再看片子的,我觉得在我对故事的框架都了解的情况下,在看片子的过程中还是有期待感。
张帆:我觉得导演对影片情绪的把握上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不是由剧本可以定的。
平辉:我觉得这个剧本要换成别的导演的话,未必能拍到这样的水准。
徐鸢:按照你的说法,张艺谋应该最厉害,因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剧本很弱。
阎文亮:我的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也就是说姜文如果没能把他的那些情绪性的东西表达出来的话,他就不是一个好导演。
平辉:我觉得张艺谋是把他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出来,而姜文确实没有全表达出来,但他可以留给你想象和思考。
虞立炜:姜文在处理几场群戏时,场面把握得非常精彩。这是导演技法上的问题,用文字是无法表现的。
徐鸢:对,冲击力很大。
张帆:在叙述方面表现出姜文是表达方面的天才。
虞立炜:影片的转场也很出色。
平辉:我也觉得。
最佳影片
第一轮
徐鸢:我推荐以下几部影片。第一部是《横空出世》。理由刚才大家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我不再复述。第二部是《漂亮妈妈》。第三部是《过年回家》。第四部是《紧急迫降》。第五部是《说出你的秘密》。第六部是《我的父亲母亲》。第七部是《鬼子来了》。《紧急迫降》最爱影片可能选不上,但很可能选入推荐影片,因为作为一个新的尝试,这部影片还是不错的,当然它有许多小毛病。《过年回家》一大特点在于突破了第六代以前的一些框架,这是比较可贵的。
平辉:我选四部片子:《鬼子来了》、《横空出世》、《过年回家》和《我的父亲母亲》。《鬼子来了》在整体上面,包括编剧、导演、摄影、演员都很不错。《横空出世》前面大家也讲了很多,确实是主旋律影片中拍得最好的。《过年回家》张元的技巧非常成熟,第六代中像他这样拍电影的不多了。影片比较扎实,去掉了第六代导演许多自以为是和自娱自乐的东西。像路学长的《非常夏日》就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成分,自己看了特别开心,但别人又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拍得比较不错的影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那么完整,又拍得漂亮。
戴伟敏:《横空出世》、《鬼子来了》和《说出你的秘密》。《说出你的秘密》在各方面都比较出色,包括故事的完整性,其中的含义、导演的手法、表演等都挺好。
周健蔚:《鬼子来了》、《横空出世》和《过年回家》。《过年回家》的节奏控制得很好,也没有过多的煽情,在一些感情戏上处理得也比较细腻。
杨一敏:我认为空缺。
陈雷:我提《横空出世》、《鬼子来了》、《紧急迫降》、《说好不分手》、《说出你的秘密》。《说好不分手》题材上有突破,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在电影上表现非亲生子女题材,以及影片所持的态度,都与以往我们看到的家庭伦理片有很大不同。《说出你的秘密》也是这样。
陈石韫:我推荐四部:《鬼子来了》、《横空出世》、《我的父亲母亲》和《说出你的秘密》。《说出你的秘密》选取的视角非常新颖,讲了三者——道德、隐私和家庭——之间的一种两难关系。并且影片将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保持得比较平均。在中国电影中,涉及这个话题的电影中,它还是蛮创新的一部。
孙洁:我推荐四部电影:《鬼子来了》、《过年回家》、《漂亮妈妈》和《我的父亲母亲》。我觉得《过年回家》是用一种平面浏览的方式,没有刻意地去设计一些东西,也没有煞费苦心地去为这个家庭悲剧追根溯源,或者以一个心理分析家的角色去介入人物内心,甚至很粗暴地去展现他们的痛苦。在这些弱势人群面前,导演没有以高明者自居。影片可能不是非常好看,但至少避免了这样一种错误,就像以前语文课本上归纳中心思想一样,一些苦难家庭中的人们可能就是这么苦难,一个隔壁邻居能够看到多少,他就展示多少。这是导演尊重生活的表现。
张帆:我推荐四部:《横空出世》,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部拍得好的主旋律电影,而因为它是一部拍得好的国产片;第二部《鬼子来了》,理由不再重复了;《漂亮妈妈》,我觉得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张元的《过年回家》,导演起码在叙事和技法上比较流畅和圆熟。
阎文亮:我推荐:《鬼子来了》、《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过年回家》、《紧急迫降》。《横空出世》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主旋律影片。《紧急迫降》是当前中国商业片的一个典范。
杨璐:我推荐《横空出世》、《漂亮妈妈》、《过年回家》、《紧急迫降》。《漂亮妈妈》里小孩子的表演确实很能打动人。《过年回家》在人物性格和内心的把握方面非常不错,尤其是女主人公从监狱里出来,连公共汽车都不知道怎么乘,这种细节都很不错。《紧急迫降》是中国灾难片中相当不错的一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康尔爬到机舱外修起落架的一场,确实是把特技和情节结合得很好。
第二轮
杨璐:我补充一点,大家不要为《鬼子来了》这种概念所迷惑,应该多考虑一下陈国星的《横空出世》,同时对张建亚同志在商业片上执着的探索,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
决胜轮
徐鸢:关键是《横空出世》和《鬼子来了》。刚才陈雷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是一部令人振奋的,还是一部让人反思的?我想焦点也就在此。为什么觉得《鬼子来了》这部影片重要?中国电影1988年的时候,诞生了《红高梁》,第五代从此终结了他们民族文化反思的思潮。《红高梁》是一个民族神话,时过12年,姜文把这部《鬼子来了》作为一部寓言式的影片出现,对新时期的中国来讲,对于更加成熟和自信的我们,自信未必要军威,古人云,“知耻者近乎勇”,去看待这场战争,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从这点上来讲,姜文的这个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最佳导演我可能并不同意给姜文,但最佳影片《鬼子来了》在这方面还是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正如姜文所言,如果这部影片不能上映的话,将是中国人的悲哀。
张帆:可能最后也就是这两部影片之间的抉择。在这里我还是要提一下意识形态的问题。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进入人们生活,进入人们艺术欣赏和审美的过程当中,意识形态的问题其实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看作为一个创作者,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所贡献出来的影片是怎么来看待历史,和怎样对待现实的。我觉得在这方面《横空出世》不仅是有缺陷的,而且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在1999年这样的年份出现《横空出世》,还有类似的在品质上不怎么出众的《我的1919》这样的影片,不仅是有媚上的倾向,还有迎合普通观众发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企图。所以这样的影片在当代中国的这样一个语境里出现,不能很好地完成主旋律影片在政治教化方面、意识形态教化方面的功能。《横空出世》确实在电影技法上表现得比较出色,但是所谓的激昂和民族情绪、爱国主义情绪的激励,不一定要像影片那样紧紧抓住所谓的“你不让我搞,我偏要搞给你看”的赌气情绪不放。两弹一星的题材绝对有很丰富的内蕴可以挖掘,比如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民族在尖端科技领域所做的卓绝的努力,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方面的人格魅力,其实都可以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激励民众民族自强意识的切入点。但《横空出世》却抓住一种偏激的情绪,只是把全民意识主导下面的冷战思维再次摆到台面上,作为抗美的口头大炮,过过“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嘴瘾。我觉得作为主旋律影片来说,这样地对待历史和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有问题的。而姜文的《鬼子来了》,止如徐鸢所说,对新中国的电影是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在全新的电影历史观上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并得到我们肯定的。从第四代到第五代,中国电影的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象征到寓言的变革,从《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到《野山》为代表的讲求完整性、确定性和整体化的历史呈现,到早期的张艺谋,《霸王别姬》之后的陈凯歌,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文本之外的含混的碎片和符号化的历史剪影。姜文的《鬼子来了》则是对这两种历史观的综合的继承和再造。在寓言性方面所作的成功的尝试,还有历史时空观念上的双重性,迥异于以往所有的中国电影。姜文的野心和企图在影片里清晰可见,他不想像第四代那样单纯地去呈现历史,他希望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拾出对历史的反省,或者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也不满足于像张艺谋那样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空间里上演一点历史式的民族仪式,然后任西方人去填充对东方的想象。在《鬼子来了》里面,姜文是有话要说的。《鬼子来了》的力量,就在于他虽然也运用了寓言的构架,但并没有把叙事停留在平面的符号上面,他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用历史的文本,使观众纳入到中国历史连续的向心力当中,而表达出了对现实的忧患与反省。所以我觉得《鬼子来了》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标杆,而且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去年最佳的国产影片。
平辉:最后对决的还是两部电影。我觉得也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可以求得民族自我满足的电影,还是要求得民族反思的电影?《横空出世》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按理说是应该非常讲政治的,但是我觉得它是最不讲政治的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含糊了政治,比如李幼斌和他的外国同学在机场拥抱时被拍照片,可以引申到一些不好的政治意义上去,但是影片很含糊地运用了一个“清官”式的人物解决了一切问题。这很符合中国人对清官的要求,但其实是忽略了背景。而《鬼子来了》作为一个寓言,它隐射的东西很多,它甚至可以让你想到我们当前社会中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它提醒民众在当前的情况下,对外来势力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这个蛮重要的,在这点上要比《横空出世》出色得多。
戴伟敏:我也推荐《鬼子来了》,这样一部电影好像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抗战电影,应该可以算是一部抗日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拍过很多,比如《地雷战》、《小兵张嘎》,这类电影回避了一个问题,在看这类电影的时候,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人民非常勇敢,非常坚强,但为什么打不过日本?而看了《鬼子来了》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打那么个小日本要打八年。这部电影就像一部大书,回答了我们当时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打不过日本人。影片中的日本人也不像过去电影中的日本人很凶残,而是有些地方表现得也很人性化,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区别。我觉得有点像《桂河大桥》中对民族性的描写。
陈雷:刚才张帆说到了《横空出世》宣扬和鼓动了一种反美情绪,或者说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主要还是针对美国。但这部电影拍摄时间肯定是在“轰炸”之前,这是很明确的。所以创作者原来的意图肯定不是张帆担心的那样,所以我们不能仅以我们对这部电影的读解,强加到作者身上。这点需要明确。第二点,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历史真实,当然是艺术化地加以反映,是什么真实呢?就是当时的那种极端排外和赌气的反抗情绪。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读解了。如果说反映了这样一种情绪,就是鼓励我们也要有这种情绪,那么它的意识形态是有问题。但是如果你准确地读到影片对那种错误情绪的微妙的批判的话,情况就很不相同了。当时历史就是这样,当时中国人就是这样,许多人就是有着这么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决不意味着影片是鼓励我们现在也要有类似的立场。当然,影片放映是在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之后,正好仿佛契合了当时一般民众的反美情绪,但这只能是巧合,并不代表影片意识形态是有问题的。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横空出世》很好地树立了一种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信心,我觉得这一点是影片最功不可没的地方。而姜文的《鬼子来了》并没有为我们树立任何一种信心,对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评选时应当考虑到的一个重大区别。至少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通过《横空出世》,我对主旋律影片,对国产片更有信心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把最佳电影投给《横空出世》。
虞立炜:刚才陈雷说到信心的问题,我觉得这两部电影不一样。刚才还说到真实性,我觉得《鬼子来了》的真实性可能更大一点,相对来说。我们从不怀疑现在听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的真实性,但反过来说,在一种非常时期下人的生存状态,也有它的真实性,这就是影片所表现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怎么会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他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陈雷:我从不否认《鬼子来了》对历史表现的真实性,这一点恰恰是这部影片很大的一个优势。但是我所说的《横空出世》的历史真实性,是针对张帆说这部电影意识形态有问题而言的,在这一点上做一个澄清,刚才这段话,我并没有把两部影片的历史真实性做比较。我想说,我们应该站在鼓励主旋律影片的立场上,《横空出世》是值得我们去推荐,去评奖的。
张帆:我回应两点。一点是关于信心的问题,《横空出世》确实是树立了我们对中国那些在特殊政策下面产生的特殊类型影片的这种在拍摄技法和可观性方面的信心。《鬼子来了》则树立了我们对中国电影艺术本质上的信心。这一点对很多看过该片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的。还有所谓真实性的问题,昨天跟孙洁讨论时她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她跟陈雷的想法是一样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的想法可能是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的,但是作为一个当代的导演,他处在现时中国的这样一个语境下面,如何去表现这种历史真实,他自己有没有一种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是我们去判定这部电影在思想性方面,在艺术创作者责任感方面的一个标准,而《横空出世》在反映中国人曾经有的这种狭隘,它的立场是站在哪一方面的?我要说的是,中国人曾经那么狭隘地去思考过,如果我们今天仍用一种极端的思维去表现这种狭隘的话,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艺术家在反映历史的时候应该对现实有责任感,有关照。
陈雷:我要做出强烈回应。我们刚才探讨的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当时狭隘的民族心态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流,不是影片主要宣扬的,这一点我们是要很清楚的,这其实是影片很次要的一个方面。影片的主流还是宣扬当时的科学家、军人抱着民族的激情和奉献精神去干这样一番事业。我们不要主次不分。
杨璐:张帆从一开始到现在为止的所有讨论都是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去解读《横空出世》。在他重新解构了这部影片之后,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说影片宣扬了极端民族主义精神,我觉得不是。影片根本上是给人一种民族自豪感,因为影片并没有直指地说我们要去反对一样什么东西,大家看到的是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奉献了自己,比如说当时我们没有计算机,那间大房间里所有的人都在打算盘,这个场面就相当感动我。你说这里面有极端民族主义吗?……(被平辉打断)
平辉:我们不否认这部电影确实拍得好,关键是它附带的这个意识形态是不对的……(被杨璐打断)
杨璐:对不起,我还没有讲完。对于《横空出世》,到现在为止的讨论,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老是在主旋律的范围里讨论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商业,完全可以当一个商业片来考虑。从内容和拍摄手法看,它都是一部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很高的商业电影,同时,其中也有艺术家的良知在,它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高度。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而且真的带给我们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我看《上甘岭》时从来也没感到自豪,即使是山国人把美国人从山上打下去,我也没感到什么自豪。差距就在这里。《上甘岭》或许也是一部很好的战争电影,但绝不是让你产生民族自豪感的电影。包括《平原游击队》在内,我从来没有在看李向阳打日本人时感到痛快,相反,我感到日本人太委屈了,给他这么打,日本人哪有蠢到这个样子?要真是这么蠢,日本人三天就给中国人赶回去了,而不是八年,还是在被美国人扔了原子弹之后才赶跑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里,能够激发出观众这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电影,确实没有几部,《横空出世》无疑是做到了。
平辉:你错了,这部电影现在放,不会有人会像当年看《上甘岭》那么感动。
张帆:我不否认杨璐所说的作为一部电影本身,在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方面,《横空出世》确实是一部出色的电影。(被平辉打断。)
平辉:我们都不否认这点。我们为什么批判好莱坞电影?因为好莱坞电影让你强行接受美国人的思想,你觉得你满足吗?
杨璐:他们拍了《空军一号》,让美国人觉得他们的总统好伟大,我觉得这就是好电影。它本来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嘛!
平辉:因为我们现在处于弱势,需要接受美国人的东西,所以情况不同。而像《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就是让你明白,对待弱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就像鲁迅的小说为什么比林语堂的进步?林语堂给你一个很漂亮的生活,让你有信心,但是鲁迅更多的是让你反思。
杨璐:我不否认《鬼子来了》从人文意义而言所达到的高度确实超过了《横空出世》,它挖掘到人性深处最深层的东西,这是《横空出世》没法达到的。
陈雷:我还想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李雪健的那段歌的歌词,在我们今天看来觉得很可笑,我们不会愚蠢到去正面地理解这些歌词是很振奋人心的。这种可笑难道你们都没有发觉吗?
平辉:我没觉得可笑。
杨一敏:李雪健唱的时候许多观众都在笑。
陈雷:如果你笑了,就证明你已经接受了影片历史批判的信号,当然这种批判可能比较隐蔽。
平辉:我就没有笑,我觉得这个场面很正常。
陈雷:我看到许多人在笑。我说的笑并非一定指你脸部的表情,你也可能内心在笑。
平辉:笑的人说明不理解当时的生活。
陈雷:相反,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当时的生活,因为当时的政治语境就是这样偏激、极端和可笑!
戴伟敏:在场的许多老评论家看到这一段也都在笑。
陈雷:难道你说他们不了解当时的生活吗?
徐鸢:那是不是证明了这部影片在这一段是不成功的?
陈雷:恰恰相反,正因为观众笑了,影片才是成功的,因为他表现的是一种受到历史局限的偏颇的民族心态。你笑,是因为你觉察了;如果你不笑,反认为这是影片鼓励我们也应该有的民族心态,那么影片倒是失败了。
张帆:这可不可以解释成是一种观众的自觉,而不是艺术家的自觉?
陈雷:我觉得这应该是艺术家的自觉,而其实观众也不用费很大力气去读解。这一段肯定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平辉:我觉得这段是没什么寓意的,导演是不自觉的。
陈雷:有人同意我的说法吗?
阎文亮:我同意。
杨璐:我同意。
杨一敏:我也同意。
陈雷:其实是我们自己读解出了问题。
平辉:我认为我们这种时代也需要《横空出世》里面所表现的这种人的精神,也需要《鬼子来了》里面的反思。
戴伟敏:话讲回来,《横空出世》里面有一些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不便明说。
陈雷:陈国星在电影里布置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都带着他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识,这种认识我认为是对的,但他没有评介。他同时不可能很明确地告诉观众这个是狭隘的,那个是极端的,相反他的表达非常巧妙。
平辉:如果按照你的方法来推论,参赛片里有好多是好电影,包括《我的1919》。
杨璐:错。这部影片的设置有很大的问题,甚至让我感觉到这个历史事件是伪造的。
平辉:影片最后何政军自焚的那一段我笑了,这难道也是导演让我思考的一部分吗?
推荐影片
决胜轮
杨璐:我还是想提一提《紧急迫降》。大家不要用太高的要求来看《紧急迫降》这部影片,为什么呢?首先,你要看到国产片的现状,国产片确实整体水准不高,这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从一部商业类型片来讲,《紧急迫降》是可以打七八十分的。我们可以看看票房过一亿美元的进口片《将军的女儿》。这部影片从剧本也好,整个情节也好,比起《紧急迫降》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商业片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紧急迫降》里一些很不错的地方,比如电脑特技,虽然从技术上和好莱坞是有差距的,但张康尔修起落架,以及一个大范围移动镜头最终穿过机舱玻璃落在邵兵脸上,运用得都是蛮不错的,飞机撞候机楼一段的实景搭制也是近年来国产片中比较少的,为了这么一个镜头去搭那么大的一个实景。包括后来的消防车撒泡沫,拍得也很壮观,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悬念,时间、路面。拍灾难片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突出紧张气氛,张建亚有一个设计,电影一开始尤勇跑到指挥楼里去的时候,看到两个人,问他们是谁。这两个是保险公司的人。那么为什么要设这两个保险公司的人在里面呢?因为他要通过保险公司的人的提问来代表观众的发问。这是影片解答关于飞机技术问题的一个方式,不是所有导演都会想到的,在商业片里运用这种方式也是比较成功的。
阎文亮:有一段消防车开过黄河路我觉得有问题。
杨璐:一点没有问题,因为这部电影不是只拍给上海人看的,外地观众根本不知道这条是什么路。许多影片都有这样的拍摄手法。电影是可以允许把不同的场面接起来,变成一个内容。
阎文亮:但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杨璐:但如果你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考虑,过黄河路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镜头可以拍得漂亮。接着我要谈为什么反对《说出你的秘密》成为推荐电影,因为像黄建新这样的导演,我不知道他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也非常讨厌《红灯停,绿灯行》,这类影片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小人物以发泄,给没有能力发泄的人以发泄,不管这些小人物是否值得我们同情。就像有的人下岗并不值得同情,但黄建新他不管,所有他认为没本事的、被欺负的小人物他都要去同情,然后去批评那些成功的、发财的、或者当权的人,他也不管这些人是否凭真本事。比如《红灯停,绿灯行》里的大款简直就不可思议,这种大款现在很少再有了,那么俗的人。回过来讲《说出你的秘密》里的江珊,如果不是影片从台词里告诉你她是老总的话,你从哪个细节里可以看出她是老总?这么没有用的人居然可以当得了老总,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老总。这妨碍到影片的真实性。第二,这家人居然被导演搞得这样的神经质,每天像敌人一样。我觉得这只能解释为一种戏剧性的夸张和无意义的荒诞的延伸,离一部根据真事改编的影片的纪实风格已经很遥远。我没有接受黄建新的影片,是因为他在生造一个真实,生造一个环境。从《黑炮事件》开始,到现在为止他还在拍荒诞的电影,而没有拍出一部写实的电影,那我还可以接受。比如影片还硬造了一个同性恋妹妹的角色,这对影片有什么意义?我对公司里捐款的一段也十分不满意,那个领导就是黄建新惯用的一个人物模式,那套官腔完全是博取观众会心一笑,这是非常之做作的。我要设计的话,就设计成真的被王志文感动了,这样反而能够突出这个事件的荒谬性。捐款本来是弥补罪过,结果反而把好人给感动了,那我觉得才有震撼力,他如果感动的还是一个官僚,那又怎么样呢?起到的是一种欺骗作用,是一种欺骗到另一种欺骗。《我的父亲母亲》我反对的理由非常简单:张艺谋的这种煽情的方法在日剧里已经被普遍运用了,导演通过延长画面的速度来填补缺乏想象的空间。用张艺谋自己的话来说,他在这方面远不如阿莫多瓦,把这部电影和《我的母亲》做比较的话,也确实可以发现差了很大一截。如果说别的导演拍成了《我的父亲母亲》这样的水准,我还认为不错,但是张艺谋拍的,就大大降低了水准。
阎文亮:我之所以推荐《我的父亲母亲》,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我并不是说我一定认同这个爱情故事,我只是说我可以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因此说这是一部好影片。
平辉:同意,我不因为张艺谋以前拍过了什么,只看这部电影,他确实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拍得很好,尤其是一些细节。
阎文亮:《我的父亲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一种情感需要。
杨璐:那去看日剧就够了。
平辉:你的意思是不是日剧里表现过的东西我们就不能再去表现?
杨璐:可以,但我最不认同的是大家认为张艺谋表达这个爱情故事水平如何如何高,他的这些水平别人在日剧里早就已经达到了。
虞立炜:我不看日剧,但我平时也看些电视剧,虽然大多水准不高,但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我觉得很自然,我就喜欢。日剧可能很精致,感情很强烈,但我觉得对我来说根本没有意思。这是感情投入的问题,就是对某段感情的认同。
陈雷: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其实是拍给城市人看的,里边的“初恋+暗恋”的情节是同样可以令许多城市人会心一笑的。
杨璐:但这样一个东西有必要拍成一个半小时吗?
陈雷:如果拍成10分钟,那就要拿到短片展去评奖了。
杨璐:这点料就只能拍10分钟、20分钟的东西。
陈雷:大家看了很感动,就说明都不嫌它长。
平辉:这部电影拍10分钟、20分钟是根本表达不出的。
孙洁:我觉得就是因为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他能够拍得那么长又那么好看,所以了不起。
杨璐:但我就觉得它太长,这么简单的东西拍得这么长。
陈雷:你真的认为很长吗?
虞立炜:这是一个情感需要的问题,你可能觉得10分钟够了,他可能觉得一个半小时还不够。
杨璐: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失败之处,就是在黑白部分。影片强行给“父亲”扣上为乡里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帽子,去拔高人物形象,好像一下子就变成了一部讴歌教育工作者的电影了,主题上就引起了混乱。
阎文亮:取舍是由观众来决定的,没有一个人会把这部电影看做是讴歌教育工作者的电影。
陈雷:我们应该看一部影片的主流,这部影片的主流就是爱情!
杨璐:我觉得这是一种混淆。
徐鸢:刚才杨璐谈到《说出你的秘密》,我有不同意见。影片为什么要设置同性恋妹妹,首先要请杨璐搞清楚这部影片的主题。
杨璐:妹妹也要说出她的秘密?
徐鸢:错,这部影片的主题根本就不是秘密。对黄建新以前作品的一贯不了解与杨璐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这绝对不是人身攻击。有时候你说影片设置不合理,这只是你的意识范围和知识范围内的不合理,并不是影片的不合理。比如《说出你的秘密》里的经理,你在生活中没有见过就说不存在,你没法证明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不能一概地去否认。
杨璐:用我们的知识范畴去否认一件没有见过的事当然是允许的,就像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飞上月亮一样。
徐鸢:按照你的说法,我们是否也可以否认《紧急迫降》?
杨璐:我的意见是,作为一个严谨的艺术家,他应该让观众感觉到人物设置的合理性。可能你对黄建新太了解了,所以他一表达你就明白了。但观众不是这么想的。
虞立炜:我觉得同性恋妹妹的设置没有意义。
徐鸢:影片中同性恋角色设置很有必要,因为这部影片是一个从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变成了一个男卑女尊的局面。尤其是影片背景设置在金钱大潮的环境下,男性的权力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王志文为了评职称,为了挤出国,要跟刘子枫钩心斗角,当然他没有,但刘子枫有这样的情况。等于说他们的水准与江珊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江珊是总经理,而且会开车,王志文不会开车。从这个角度讲,影片设置了很多情境,去说明男性的缺席。广播电台的女主持人也是离婚的,她家里唯一的伴侣是一条狗。(杨璐:狗是男性的象征。)按照你的说法,狗是男性的象征。包括妹妹为什么是同性恋,也是强化这种男性缺席。还有,王志文玩的电子游戏都是《古墓丽影》,不是一般性的《帝国时代》。《说出你的秘密》,通过一个意外的撞车目击事件,使我们的男性编导得到一次完整的心理补偿。请大家注意,影片开始是一个男性的视角,就是一个观看者的视角,去目睹这桩撞车案。观看者其实是一个十分被动的视角,而女性成为了执行者。一开始是江珊打电话给王志文,王志文在家里看家,他给他儿子默生字,他儿子不要他默,要他妈妈给他默。王志文虽然在被动的意义上他是一个观看者,但是从整个情节发展来讲,他是有力的操纵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杨璐:打断一下,我觉得王志文在影片里不是一个有力的操纵者,他想成为却没有成为,因为江珊一直不想让王志文成为操纵者,请继续。
徐鸢:王志文试图去掩盖这什事情,而江珊只是做了,而且是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让她的司机去清理一下她的车,也是司机主动提出的。后来的许多情节,包括王志文去医院等,男性权力虽然在一个原始的失衡状态里,但慢慢地呈现出了一个主动的而且是非常有力的推动。这也就解释了影片出现了一个小女孩拿了牌子寻找男性。这个男性是什么男性呢?是一个权力语境旁落的男性,就是王志文本人。影片最后是他们家的小男孩,写一块牌子去寻找母亲,一个传统意义上应该待在家里的女性。这样一个转移,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编导在这方面很明确,他对男性有一种焦虑。最后王志文是搂着江珊在虹桥路那边,一个镜头往上拉,很简单,江珊又成为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受惊的妻子,一个安顺的母亲。整部影片的转换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虽然我对这个剧本非常反感。我们看那个广播节目主持人,说得粗俗一点吧,这个女的平时没有什么性生活,她唯一类似于性生活的活动就是做有氧操,因为她需要发泄她的精力。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男性缺席的场景设置。编剧肯定存在着这样一种焦虑,因为男性权利语境很清楚,传统的丈夫、父亲和传统的妻子、母亲,现在都颠覆了,这是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焦虑的状态,整个影片是一个完整的补偿过程。虽然编剧有很大的问题,但是黄建新(我不知道他是有意无意)对这种焦虑和补偿是有很高的敏感度的,否则他不会放弃他平时所擅长的小人物和全景式的描写,而专门去描写一个家庭。而且和他以往全景式影片不同,旁边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展开,像刘子枫,还有那个节目主持人。所以从导演技巧来讲,包括影片整体水准来讲,有很多段落都相当的精彩。黄建新的这部影片和他以前的有很大的不同,还在于一些镜头的切割和一些慢移镜头,用得非常到位。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推荐影片我是非常喜欢这一部的。
杨璐:我觉得徐鸢对影片的解读非常成功,但是解读的成功不等于影片的成功。影片所表达的东西只是让徐鸢一个人接受了而已。(徐鸢:我没接受。)或者是让你解读出来了影片所承载的信息而已,不等于载体的成功,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影片这一载体本身。
陈雷:我谈谈《紧急迫降》。我总觉得导演对影片的控制力有点问题,比如影片出现了不少非常突兀的角色,不符合影片的风格。灾难片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非常写实,而影片在飞机上和飞机下的写实程度显然很不一致,也影响到整个影片的风格不统一。我们仿佛还可以从中看到《三毛从军记》中的人物,因为他们同样的夸张和搞笑,而这些人物是不应该在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情境中出现的。影片不能提供统一的风格,让人看了也就非常难过。整部影片对新闻题材和类型片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尝试的结果确实不是很令人满意。
阎文亮:但灾难片的设置是不同的。以前看过一部影片叫《死亡飞行》,描写一架飞机上有一个传染病患者,所有机场都不让他们降落,这部影片的切入角度是乘客之间的人情关系。而张建亚则是从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让观众第一次接受我们自己的一部大型视觉灾难片。
陈雷:但他没有把握灾难片的特征。
徐鸢:我不同意把《紧急迫降》列为灾难片。《紧急迫降》是一部adventure movie,它与灾难片的情节和人物设置完全不同。《紧急迫降》的类型有点接近于《阿波罗13号》,它的绝大部分的戏是在控制室。飞机上的部分,我觉得张建亚确实把握得不好。
杨璐:张康尔修起落架那段表现得不是挺好吗?
平辉:这段好在哪里?惊险在哪里?
杨璐:惊险是凭观众自己感觉的,难道只有头发竖起来才叫惊险?
阎文亮:张建亚就是想让观众看一看飞机是如何紧急迫降的,我觉得他做到了,而且是划时代的。
平辉:你觉得那是他创造出来的吗?张建亚没有搞清楚他要表现什么。按照张建亚的水准拍这样的电影是不费力气的,他最大的精力是放在特技上面,其实这个电影的重点并不在特技上。如果这个电影只是想表现一下特技的话,那就不值了。
杨璐:这部影片是坏在宣传上。大家一直在宣传它的特技可以和美国大片拼,直接影响了它的票房。其实影片的许多情节和细节,以及对手戏都做得蛮好,反而特技倒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确实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我相信张建亚不会把重点放在特技上。
平辉:上影厂投资3000万的目的就是为了做这个特技,而且这是张建亚亲口说的。
杨璐:我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主要是上影厂想搞这套设备,以影片为契机,可以得到拨款,可以进口这套设备。
平辉:张建亚本来可以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人的,但是没有。他唯一的成功是叙事挺流畅的。许多国产片连故事也讲不清楚,但《紧急迫降》缺乏诚意,如果叫陈国星来拍,肯定比他拍得好。
杨璐:那如果让陈国星来拍《三毛从军记》,结果会怎么样呢?
平辉:我还反对《漂亮妈妈》成为推荐电影。根据我对孙周的观察来看,很多情绪上升到一个地方会突然地截止了,这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他个人能力做不到。而且人物设置很偏颇,那个商人一出场我就知道他要强奸巩俐,我还挺担心的。这是一个败笔。巩俐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也非常差,吕丽萍更差。
徐鸢:最差的应该是孙周的客串,一个西门子的售货员。
杨璐:说到西门子,我想说难道西门子给了赞助,电影就可以这么设置情节吗?外面有那么多便宜的助听器不买,难道就只有5000元这一种?
张帆:我觉得你这种说法对一部电影过于苛刻。
杨璐:因为买助听器是影片的一个基本悬念。巩俐为什么要赚那么多钱,还被别人欺负?关键就是要买一个5000元的助听器,如果只要500元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情。要设置这个情节的唯一理由就是西门子赞助了,这太过分。
陈雷:这确实是影片的一个败笔,像巩俐这样的生活条件没必要的理由一定要买那么贵的助听器。
杨璐:这不是一个小细节问题。当然影片中有一段小孩追报纸的高潮戏,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陈石韫:我提《过年回家》的反对意见。从头至尾,《过年回家》给我一种不平衡的感觉。一开始是讲怎样产生杀人的案子,我知道影片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导演要表现什么我不清楚,但影片主要讲的是两个家庭组成这样一个奇怪的家庭之间的人物关系,这其中有很多张力可以写,但这样一个故事仅仅是后面“过年回家”的一个起因,我不是说像现在的影片这样详细描写有什么不好。这个片子如果让我来设置后半段女警带女主人公回家的过程,我会让她最后找不到自己的父母。她开始是碰到那片废墟,这17年前后的变化,犯案的年代应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我不太看得出那个时代特征,一直到17年后,我觉得导演只是非常象征性地插进一点东西,包括那堆废墟,导演可能想表现一下17年的变化,所以就拍废墟。当时杀人是为了五块钱,就说明当时经济是贫困的。也包括女孩回家与父母相见前遇到的先是几道铁门,但除了这些点缀性的东西之外,看不出有什么变迁感。时代变迁在这部影片中是作为一种陪衬,导演是想讲一种不变的东西,可能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但放在这样一个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而无视这种变迁,单讲那些不变的东西显得非常单调。包括那支口红,我觉得是件非常突兀的东西。有人说它不合常理,我觉得不合常理倒在于其次,关键是让人感到导演找不到别的方法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只能靠这样一个小道具来表现。
杨璐:“回家”在这部影片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她不是找一个物质上的家,而是找一个心理上的家,在里面可以感到安全有非常和谐关系的家,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17年前,他们家里不停的争吵,使这个家没有任何的温馨可言,没有可爱之处。也就解释了影片为什么拍女孩子洗脚拍了那么长时间。后来就有台词说她要离开这个家,就说明她对这个家是深恶痛绝的。也就解释了一个问题,当一个家庭双方的矛盾到了这种程度以后,你很难体会到家带给你的感觉。
平辉:你凭什么说他们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杨璐:影片中许多微妙的情绪,包括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导演都掌握得很好,远远超出了我对张元的想象。一个人的不幸很多地方是家庭造成的,所以影片以回家作为主题,确实向主流靠近了一大步。
张帆:这个电影叙事是蛮圆滑的。一个导演拍了这么多片子,拍成现在这样,在去年的中国电影来说,可以说像部电影了。但是张元拿这种手法没有赋予这个题材应该有的一些内涵,比如最后找家的这段,寻找的过程一点没出彩。同样如果阿巴斯来拍这段,一定会提供许多你会觉得有意味的东西。
平辉:时代变化是最重要的,女主人公从监狱出来对社会适应得非常非常快。
虞立炜:人与环境的不协调导演没有表现出来。
平辉:这17年是中国变化最大的17年,她出来之后应该是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
张帆:我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功力不到,反正我觉得张元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用好这个题材。
徐鸢:我非常讨厌一个场面,就是女警搀女主人公过马路,太刻意了!这个场面也同样出现在《漂亮妈妈》里面。
张帆:最后冰释前嫌一段也很突兀。
徐鸢:还有为什么要承认偷钱?
最佳男演员
第一轮
徐鸢:我提王志文。我觉得他在角色把握上非常到位,尤其是眼神,许多场面他都是一个观看者,实际上是限制了他演技的发挥,因为如果有大段的台词之类,他完全可以挥洒自如,王志文的角色确实有其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他和江珊之间有种非常独特的默契感,从影片的角度看是非常适合的,因为他们是一对夫妻。还有就是《我的1919》的陈道明。虽然黄健中这部影片存在很大的缺陷,但陈道明在部分场面里确实演出了作为一个外交官的气质,如果让李雪健去演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准。还有就是李雪健和李幼斌,待会儿很多人会讲理由,我就不说了。还有姜文,也有很多人会讲理由的,我也不说了。
陈雷:我提李雪健。待会儿会有许多人讲理由的,我也不说了。(众笑)我讲一个待会儿不太会有人讲理由的——邵兵。邵兵在《紧急迫降》里的形象很酷,很符合类型片的要求,非常冷峻,很好地表现出机长应有的沉着感,让我们看到了仿佛来自本色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和胡兵有本质区别。第二位,我推荐《洗澡》的朱旭。老爷子演北京老爷子,味道很足。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能让人看到话剧演员的深厚功底。形象非常硬朗。第三位,我推荐《漂亮妈妈》的高炘。虽然是残疾儿童,但表演非常努力和有灵性,能够达到导演和影片的要求,所以应该值得推荐。
杨一敏:我推荐李雪健。理由我也不说了。(笑声。)
周健蔚:我推荐高炘,因为他在片中本色的演出为影片增色不少,而且本身是残疾儿童,在导演的指导下,表演很自然,一点不过火,我很喜欢。
陈石韫:我推荐李雪健、姜文。
孙洁:我推荐《漂亮妈妈》里面的高炘,我觉得他的表情实在太棒了,如果让一个正常孩子来演的话,不可想象结果是怎样的。还有一位是《洗澡》里边的姜武。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角色,从中可以看出演员的努力,很值得推荐。
张帆:推荐三位。《鬼子来了》的姜文,身兼创作者的特殊身份,使他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的功夫问题,他的表演拙朴而有力,粗率也很真诚。还有一位是李幼斌,他在影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和内敛非常可贵。另一位是李雪健,他的气质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戴伟敏:李幼斌。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李雪健因为太熟悉了,他的表情我能够想象出来,包括讲话的腔调一直是这样,包括姜文。
平辉:姜文、李雪健、李幼斌和《鬼子来了》中演花屋小三郎的演员香川照之,还有《回家过年》里的父亲。
阎文亮:推荐两位:姜文和李幼斌。李幼斌在影片里塑造了两种形象,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求知的态度;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的形象,在影片里他抓住了人物的变化,在矛盾取舍之间赋予了角色有血有肉的生命。
虞立炜:我认为从缺。
杨璐:推荐四位:李幼斌、李雪健、高炘和陈道明。李幼斌大家都清楚了,李雪健大家也讲过了。高炘大家也提了。经过徐鸢的提名,我又回忆了一下,陈道明在这部影片里的表现确实是不错的,也获了本届华表奖,当然这和中国电影整体水平下降有关。影片唯一的亮点就是他最后那段演讲。
决胜轮
徐鸢:我要重点谈谈雪健。他的形象在中国战争片史上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他确立了一种纯粹的粗野的军人的形象,这在以前的影片中确实没有,以前往往是儒帅,像《红日》、《英雄儿女》等,高级将领、军一级以上的干部都差不多是这种样子。像李雪健这样粗犷的军人形象确实让我们眼睛一亮。联系到李幼斌,我为什么没有选他?虽然李幼斌也很棒,在某些场面抢了李雪健的一些戏,但是从整体表现我认为李雪健还是更胜一筹的。
杨一敏:我谈谈李雪健。虽然李幼斌在影片中表现也不错,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相对来说我们对李幼斌比较陌生,所以他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的成分。但从整个场面上来讲,李雪健的风头还是比他强硬一点。
阎文亮:我提一个问题:李雪健在《横空出世》里的角色是个人创造的还是剧本赋予的?
徐鸢:肯定是兼而有之。但我觉得他是创造性地体现了剧本的意图,或者说体现了导演的意图。有些对白确实是非常精彩,包括他的演讲,跟李幼斌之间的一些对话,还包括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比如像让勤务员站得远一点,都是一些很有创造性的东西。
杨璐:高炘确实是不错的,很本色。李幼斌和李雪健中,我支持李幼斌。我对李雪健关注时间比较长,从《李大钊》就开始了。为什么我对当初姜文那句话特别反感,他说自己是中国演技最好的男演员,因为这一年正好是李雪健演技最好的一年,一年之中他凭《焦裕禄》和《渴望》拿了四个奖,这是前无古人的,到现在为止也没人打破这个纪录。看过《焦裕禄》、《李大钊》和《渴望》,反过来看这部《横空出世》,就觉得他的演技确实没有达到新的高度,只是维持原来的水准。在这个意义上,李幼斌确实在那个角色上面达到了他的最佳状态,演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大家非常投入地看这部戏,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李幼斌表演得出色,他表现出知识分子的骨气来。
戴伟敏:我也支持李幼斌。我同意杨璐的观点,李雪健感觉上没什么突破,他的表演是我可以想象的。他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本色演员,就是那种粗中带点细的类型,在影片中他也是这种人。李雪健和李幼斌两个角色在影片中正好是反差的,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作为演员来说,演内向的演员难度很大。当然李雪健塑造的角色是成功的,但就是觉得没突破,包括姜文也是这样,也还是老路子,和《有话好好说》里的感觉差得不是很大,傻头傻脑的。所以我推荐李幼斌,没看过他其他电影。
平辉:就这个问题我要提一句。(对杨璐)你说李幼斌达到了什么高度,你看过李幼斌以前的电影吗?
杨璐:我看过他以前的《刑警本色》。老实说,平心而论的话,李幼斌的表演,比《刑警本色》稍好一些,但演法基本上都差不多。正确地讲,这样的演员和影片本身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使他的演技得以体现。他演其他电影未必会这么出色,但就这部电影而言,他与影片的契合程度确实比李雪健好一些。李雪健也契合了,但是很正常,因为他本来就是这么好的演员了……(被陈雷打断)
陈雷:我觉得我们评价的标准出了问题。我们说一个演员好,总是针对他的某部影片而言,同时也是单就他达到的高度而言,而并非说他比起自己的过去进步了多少。就像两个学生,一个本来是60分,这次考到了90分,而另一个学生原先一直维持在92分,这次也不过是92分,我们应该说谁考得好?我认为是后者……(被杨璐打断)
杨璐:如果按照你这样的说法,李幼斌本来是一个80分的演员,在这部影片中他达到了95分的高度;对李雪健而言,他本来就是90分或者说是95分的演员,但这个影片里他还是95分,这两个95分你取哪个好呢?我认为要取李幼斌。
陈雷:按你的说法,你这个奖项的名称应改成“进步最快的男演员”。另外我觉得在《横空出世》中两人的得分也不是相同的,至少是95分和97分的差别。
平辉:我觉得李幼斌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不过是称职而已。
阎文亮:在姜文和李幼斌当中我选择李幼斌,原因如下。我觉得演员在一部电影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要还原影片中原型的形象;第二,要表达影片赋予角色的含意;第三,要超越于影片,把角色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对照这三点我觉得,李幼斌塑造的科学家的形象,超过姜文在《鬼子来了》中农民的形象。
平辉:我反对。我觉得李幼斌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很普通,因为这个角色并不复杂。说实在的,要是找其他人来演照样演得好。相对而言,姜文的角色难度就高得多,有大段对白,而且有很多夸张的表演,他的角色是漫画式的,这样的角色是很难演的。就角色难度来说,姜文的角色肯定比李幼斌的难度高。如果两个人都达到称职的水准,那么姜文的演技就要高于李幼斌。还有我觉得我们对姜文有偏见。比如杨璐说姜文自称是演技最好的男演员。而且我不知道大家选李幼斌的理由是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李幼斌角色难度高在哪里?
陈雷:那么李雪健呢?
平辉:李雪健的角色是他所擅长的。
陈雷:姜文的角色同样是他所擅长的。
平辉:但《鬼子来了》里的农民和《红高梁》里的农民是完全不同的。
陈雷:但《荆轲刺秦王》里的大王和《横空出世》里的军人也是完全不同的。
平辉:如果我们来看身体语言,也是姜文的难度比较大,李雪健的角色的身体语言不难的。李雪健是个定型的演员,不论演什么样的人,他基本的动作和神态都是差不多的。
杨璐:我尽管支持李幼斌,但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李雪健在许多角色中确实是进行调整的,绝不是像你讲的每个角色的演法都是一样的。
平辉:对大多数演员而言,演法就这么一种,只是角色不一样而已。
张帆:我之所以支持姜文,是因为他在表演中所体现的这种爆发力。影片前面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到最后拿着刀子去砍人,其间的这种情绪张力只有姜文这种气质的演员能够胜任。
平辉:姜文所做的许多肢体动作都是非常像农民的,非常夸张的。如果你说姜文这种表演是不好的话,那也就是说,周星驰的表演也是失败的吗?
最佳女演员
第一轮
阎文亮:我推荐章子怡。我是从判定演员的技巧上考虑的。刚才已经说过,评价演员的标准主要是看能否把握角色的含义,以及演员自身的创造能力。就《我的父亲母亲》一片而言,章子怡的表演亲切自然,朴素中透出一份令人过目不忘的清新。在角色难度不大,无法赋予更多内涵的情况下,使她的表演与本片纯情主义风格更加贴近。顺便说一句,我认为杰出的表演不一定来自杰出的演员,好的影片往往可以发掘演员的表演。
张帆:推荐巩俐。首先觉得巩俐在影片里选择的角色跟她现在状态和现实的生活来说是有差距的,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她表现出了表演工作者应该有的那种勤勉跟用心。在接戏后她采访了许多有类似经历的母亲,体会她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困难的。所以影片里的巩俐虽然没有达到她巅峰时期的那种光彩照人的水准,但是在形体方面的细节处理和在对白方面的控制力,她还是拿捏得十分到位。
徐鸢:这19部影片没有一部的女主角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认为最佳女主角应该空缺。
陈雷:我认为《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要推荐她。
平辉:推荐《过年回家》里的李野萍,和《我的父亲母亲》里的外婆(笑声),就是章子怡的妈妈。
戴伟敏:空缺。
虞立炜:我推荐江珊。江珊在《说出你的秘密》里演了许多身份:妻子、慈母、挚友、肇事者。我觉得她在每个身份的层面都发挥得比较出色,特别是在肇事以后,在家庭的负担和良心的谴责下受到双重折磨时,演出了女性的惊恐、彷徨和忧虑的情绪。
孙洁:我推荐《漂亮妈妈》里面的巩俐。她把一个女性表面上的坚强和内心的脆弱在拉锯时的临界状态表现得非常好。影片里的这种生活在巩俐来说以前是不可能去接触到的,接了这个角色后她花了很多工夫用心去演,而且她放弃了漂亮的外表,在这方面也做了牺牲。
周健蔚:空缺。
陈石韫:江珊。她在表演时非常沉浸在角色不安的那种感觉中。
杨一敏:空缺。
杨璐:空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