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电影艺术的萌芽时期
在电影发明前后,作为19世纪末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德国人也在电影放映机、制片发行和电影商业运作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试验,并做出了贡献。主要作品有《另一个他》《布拉格的大学生》《欢乐岛》《威尼斯之夜》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电影凭借发达的光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起电影制作设备相关的产业,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电影公司即乌法公司。恩斯特·刘别谦导演拍摄了《卡门》《法老之妻》《牡蛎公主》《杜巴瑞夫人》等豪华喜剧片,其他影片还有《奥塞罗》《萨福》《彼得大帝》《亨利八世秘史》等。
(二)一战结束后的电影艺术
一战后,战败的德国人既要面对由此造成的经济危机,又要承受战败造成的心理压力。对现实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导致表现主义盛行一时。在电影方面,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三生记》《泥人歌连》《吸血鬼诺斯费杜拉》《演皮影戏的人》《蜡人馆》等。后来,他们又转向风格比较温和、写实、具有强烈戏剧色彩的“室内剧”电影的拍摄,如《最卑贱的人》《街道》《杂耍场》等。再后来,在达达主义影响下,德国电影又出现了抽象主义电影,力图通过活动的抽象图形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形成“视觉的交响乐”,如《对角线交响乐》《平行线交响乐》等,之后转向面向实景的记录,如《柏林——一个大都会的交响乐》。此外,侦探系列片《马布斯博士》、神话片《尼伯龙根》、科幻片《大都会》、爱情片《蓝天使》也是德国电影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从1933年至1945年“第三帝国时期”,进步电影人纷纷流亡国外,德国电影沦为宣传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代表作有《柯尔贝克》《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等。
(三)二战结束后的电影艺术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联邦德国称为西德,民主德国称为东德。在西德,好莱坞电影占领了电影市场,其中,主要以本土影片、喜剧歌舞片为主,总体水平低下。1962年2月28日,西德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奥伯豪森宣言》,掀起了一场摆脱传统商业电影的束缚,探索新电影语言的新德国电影运动。该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初结束,共持续了20年,在政府、自助性经营机构及国外的资金共同支持下,德国电影进入制作、发行的繁荣稳定发展期。代表作品有《向昨天告别》《狐狸禁猎期》《猫与鼠》《铁皮鼓》《玛丽亚·布罗恩的婚姻》《艾丽丝漫游城市》《柏林苍穹下》等。
(四)统一后的电影艺术
1990年10月,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随着柏林墙被推倒而实现统一。德国电影集聚了更强大的电影创作队伍,赢得了更广大的市场,并开始在主流电影向好莱坞影片发起挑战。他们建立起庞大的“巴贝司贝各电影制片厂”及其电影城,代表作有《寂静的夜晚》《阿布策》《恶魔》《开路,特拉比》《施泰因》《使用截断机进行屠杀》《镰刀与斧头》《老烟枪》《四海为家》《沉睡的兄弟》《没有一个男人爱我》《冬日恋曲》《爱上爱情》《罗拉快跑》等,其中,蒂克威导演的《罗拉快跑》(见图1-4),以颠覆传统叙事结构而大获好评,被称为新世纪德国电影复兴的象征。
图1-4 《罗拉快跑》剧照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惨败者,如何表现战争中的德国人,多年来一直是德国电影人不愿正面触及的敏感题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政府的多次诚恳“认罪”,使电影人大胆拍摄了一批二战题材影片,如《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兵临城下》《希望与反抗》《何处是我家》《帝国毁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