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钰
有件事情一直很想说“谢谢”,第5代导演。低迷十多年的电影剧场,在2002年的《英雄》面前,再展雄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立刻占据人们的生活,渐渐地,像蚕食蚕叶一般,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同时,带动着电影市场和电影发展。
2010年,土豆优酷合并后,开始对电影爱好者们伸出橄榄枝,这一举动低调的出现,却浩浩荡荡地惊起。那时的“11度青春电影”计划,推出了优秀的电影,优秀的导演,优秀的编剧,优秀的演员,还有新的电影形式——微电影。这时微电影的含义已与最初电影形成时的微电影不同。如今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8~15分钟)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需要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
虽然在时间、制作周期和参与人员上,有了些变化,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比工业化的电影减少工作量。拍摄前的工作,包括提构想、写故事、分场大纲、签导演、列预算、编剧本、看外景、找演员,以及决定制作小组的成员;拍摄中的工作,在导演的指挥下采密集作业方式进行,并由执行制片监督经费开销、拍片进度和一切行政事宜;拍摄后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乐、设计字幕、制作预告片,以及展开上片前宣传等。可能完成一部微电影,唯一可以缩减的,就是参与人员的数量。那么最困难的,应该就是资金的来源和故事的创作了。
我们看到了《老男孩》的成功,大量的同类型电影和微电影开始投向青春片。之后的成败有目共睹,不是类似抄袭的微电影,就是打着青春旗号的伪青春片。从2010年一直到如今的2015年,青春题材还是不见降温,但是市场已经不买账了。原因很简单,擦边球,可以骗取得了一时,骗不了太久,举着青春片的旗号,即不说励志,也不说奋斗,说的都是些成年人的悔恨和错误的生活轨迹,这是积极阳光的青春,还是教坏小朋友的低俗?
除了青春片,还有大量的仿剧情片,仿犯罪类型片,在标题中改换文字,在电影介绍里说得气动山河,这样的现象在微电影里数不胜数。当网络法制管理还不太全面的从前和今天(虽然有了很多规定出台,但是依然有人敢于乘虚而入),打开网页浏览微电影一览,会看到满屏各式吸引眼球的海报和故事介绍。那微电影本身呢,打开一个视频两分钟,其实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制作。一部微电影不过3~10分钟(多则30分钟),2分钟就可以掐掉的制作,拿什么说服观众?是海报,还有一些不明所以的说辞。
在一天之内,微电影排行榜大起大伏的情况下,优秀的作品偶有出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有专业的制作人员,从前期到后期;熟悉电影制作流程;可以沟通的工作环境,还有相对的默契。有时也不乏有些实验性的影片出现,只是这又回到了专业的角度,那么,现在的微电影,什么样的人在制作,哪一部分的人制作得最多?是非专业却热爱电影的发烧友们。那么,谁做出来的微电影有人看?可能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或是从事此行业的相关人员。
在电影制作中,人员分工明确,导演、编剧、制片人、监制、策划、剪辑、摄像、出品方、演员、美术指导、服装、灯光(照明)、动作、场记、场务、置景、道具、化妆、录音、声音、音乐、配音、原创音乐,每个工种的工作人员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岗位,需要做什么,哪个工种需要辅助谁;哪些事务是自己的管理范围,哪些不是。这些是基于参与过电影制作工作而言。对于第一次着手拍摄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没有经验,没有概念,没有常识的“三无”状态。
这个情况在每一个第一次组成团队的拍摄组中,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一个团队中,可能有几位专业人愿,和几位通过自学了解专业知识的爱好者,还有几位第一次接触的电影喜爱者。或许,这一个团队里都是第一次拍摄的爱好者,这个情况也是有的。其实问题并不是很严重,这些就像是在校大学生的拍摄练习一样,但是,在外的这些爱好者,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拍出大片的感觉。可能在校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过程,长期看电影的眼光,造成这样的“眼高手低”。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只是在现阶段,本土微电影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知道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但如果停下来,就只能到此为止了,所以,还是一直走下去吧,希望各界好友们,时时提醒,别让“当局者”走偏了路。
最新接触到的一些爱好微电影的制作者中,这个状况已有了好转,量变带来的质变终于崭露头角了。
首先,在前期准备中,剧本和资金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点的微电影剧本,也需要经过好几个月的打磨,微电影的成本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及食宿行等的费用,有时也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
大部分在刚接触拍摄微电影时,基本是友情赞助,大家拥有的热情也可想而知,能帮则帮是基本原则,同时,带来了再次合作的愉快经历;弊端是,不按劳分配也会引起不悦,渐渐地,拉赞助成了大事。想有人投入你的微电影,先要给别人看剧本,剧本不满意就改剧本,愿不愿意改也是一个矛盾点。这么看来的话,微电影的制作基本和荧幕电影的制作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拍这个麻烦的微电影呢?很简单,许多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喜悦,和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喜悦是不一样的。
这里分开说,一个是不愿意修改剧本,那制作人就自己投资,有多少资金,拍多少资金的微电影,这样的情况下,一是节俭地完成了影片,且质量还不错;二是到了后期没有资金,后期甚至是拍摄中出了问题,微电影不能如期完成,或是完成质量不高。实在没有资金的话,就找下一个投资人吧,有的也会直接搁浅。
如果愿意改剧本呢,就好好与投资人谈一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煎熬的。最后可以协调的改好剧本,投入拍摄,那是最好;改不好,浪费了时间,也只能说是谈剧本的经验,在这个谈剧本的过程里,会出现不一样的想法,也会有天花乱坠完全与剧本无关的内容、提议出现。其实也是一个想法的问题,看每个人如何接受。接受了,就是可以改,再大的变动都可以;不接受,哪怕是一个字都不会动。
如何改好剧本,怎么判定?除了考虑微电影的受众,还有剧情是否跌宕,也要根据投资人愿意投入的资金,考虑整个故事。在投入的资金中,自己能够动用多少制作人员,演员人数、设备器材的租金、拍摄人数、场地的费用、后勤及在后期制作上的花费,是微电影制作人在构思的时候,就要考虑在内的。
在多数非专业人员面前,多沟通才是妙计,无论是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还是在拍摄过程中,还有最后的编辑工作。
在没进行拍摄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后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何必在前期解决,也会有侥幸心理,也许这一条不错,就不改了吧。把工作量放到后期修改的,是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前期能做好的,为什么要放在后期那么复杂的工程上。
后期的基本工作,在电影镜头的转换中常用不同的光学技巧和手法,达到剪辑影片的目的。比如,切入切出、淡出淡入、划入划出、化出化入、叠印、焦点变虚、定格、分割画面和加遮片,等等。
如果前期的灯光没有调整好,后期是动不了的;如果前期色调相差太多,包括色温,在后期也是非常麻烦的;如果前期没有同期声,后期的配音对于非职业演员来说,简直是噩梦,等等事例,说明后期其实做不了什么事,是这样吗?不是,在早期的胶片时代,剪辑师是一个独立的,相当于第二导演的工种。剪辑师是否出色,也会同时给一部影片带来活力。
大家近几年也看了不少优秀的国外微电影,其中法国的《调音师》尤为出色,除了有个出众的剧本,也有一个优秀的剪辑。不用直接叙述,也不用完全倒叙,而是在倒叙中,穿插叙述,把一个简单的为了生计博取同情的故事,推向至自取灭亡的恐怖境地。片中没有好莱坞式的CG,也没有华丽的动画场景,也没有多变的剪切动画。但可以看出,在拍摄中,对演员所处环境的灯光要求,以及场景架构上,有足够的注意力,这就为后期的剪辑提供了方便。只要故事剪辑好看,剪辑师不用担心场景衔接不上,也不用担心,哪里穿帮了需要弥补。
现如今,拍摄器材越来越多,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层面的同时,微电影作品也越来越多。没有经验的拍摄人,有时为了效果,会不惜成本的强调硬件而忽略软件,这一类现象也比较多见。
在常规中,电影的宣传都有大的投入,但是微电影的话,因为没有什么盈利,所以在宣传上,这一个步骤基本是省去的。在当前作品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大的时候,公关、纸媒、网媒,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只要宣传出去,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可以发展更多的观赏机会。又因为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太大,少则上千,多则数万即可。所以在宣传推广上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找网络推手操刀执行,但是毕竟网络推手有限,不可能对每部电影都有时间推。而采取传统宣传方式,比如报纸广告等,费用又过于太高,所以,怎么样宣传推广微电影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和大企业合作,推出链接产业,从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周边推广,有连带作用的结构,是否可以缓和微电影单调的宣传模式。
希望,各位微电影拍摄者,在不失热情的情况下,学习基本的电影理论。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有持续性的发展,毕竟,微电影是一学科,制作微电影,是一种工业。期待可以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找到便捷又不失总体水准的拍摄方法,也能通过新媒体,推广优秀的微电影。
(胡良钰,合肥南门小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