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的分析

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的分析

时间:2024-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了解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思考一下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的内涵。2.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电影就是一段段流动的时光。当我们看电影时,宛如活在那一个个正在发生的瞬间,体验着人物的生活和心境,享受此时此刻的生命存在。电影,是以各种不同时空形态浓缩的人生。影片在一个表面荒谬、游戏化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质疑和反思,坚信和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

1.时间与空间

电影是一门时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空间艺术。在了解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思考一下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的内涵。时间和空间是与我们的生命紧密结合的两个维度。时间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我们的生命体验;空间是我们对世界的物理感知,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三维的空间加上时间就构成了世界的四个主要维度,生命的繁衍也在此展开。

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是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总称。时是客观存在,而间是由人们的思想所划分的。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人类对于时间的不断认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科学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时间和宇宙的规律。20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时间不仅仅是单向的,也可以是有多种存在方式的。相对论中关于时间的一个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光可以倒流。美国的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曼在其有趣的小说《爱因斯坦的梦》中通过30个小故事讲述了时间可能存在的不同形态,用优美的文学语言通俗地介绍了相对论中关于时间的理论。

对于空间,一般认为它是三个维度的。但是现代科学对此提出了质疑,而且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对于空间的一种定义模型,而且是定义得很好的一种模型。正是根据这一模型,我们才能标明某一物体的空间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高下、俯仰、升降、南北等都只是在某一个或某一些坐标系内才是有意义的,而且一般来说,还必须确定一个原点。

按此理解,真实的空间可能有更多的维度,三维空间只是我们所设定的一个最方便、最简单而且足够有效的体系,这样,我们在处理现实事物的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当充分的秩序感。

2.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

电影就是一段段流动的时光。电影和剧本描写的永远是现在进行时,不管那是回忆、想象或是现在。当我们看电影时,宛如活在那一个个正在发生的瞬间,体验着人物的生活和心境,享受此时此刻的生命存在。电影正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艺术,它让我们永远处在正在发生的过程中。

电影时空可以自由跳跃。电影,既是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又是对生活的重组和自由建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依循时间的向前流逝线性前进,不可倒流。然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尽情地穿越时空,大胆地想象时空,在心灵的时空中自由穿梭。电影,是以各种不同时空形态浓缩的人生。例如,美国惊悚科幻片《源代码》(2011)和德国影片《罗拉快跑》(1998)、英国惊悚悬疑片《恐怖游轮》(2009)、美国科幻冒险片《时间机器》(2002)、韩国爱情片《触不到的恋人》(2000)均是自由穿梭于时空,创造了现实中人们无法体验的时空感受。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讲述一个为了爱情勇敢行动的女孩义无反顾的三次奔跑,虽然每次因为时间的早晚结局截然不同,但整个影片深刻地传递了对于时间、宿命的独特思考。影片的表现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电脑游戏中的人物造型、场景设计和游戏规则,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她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想这样。”然后时空隧道就可以因此而逆转。就像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仅仅一秒钟就会千差万别。一秒钟的不同,就可以改变未来所有的事情。影片在一个表面荒谬、游戏化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质疑和反思,坚信和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这部影片好看又不肤浅,好玩却不单薄,因此票房不错并且好评如潮,是一部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出色作品。

多国合拍影片《暴雨将至》在行将结束时,莎美娜逃往一个东正教修道院。影片这时把一开头基卢修士和主教说话的镜头原封不动地又回放了一遍,观众至此恍然大悟:原来整部影片独立的三个部分其实是一个彼此相扣的循环。然而其中又有一部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根据影片当中的某些情节,这个循环是不可能成立的。比如在莎美娜逃往修道院时,亚历山大已经死了,不可能再出现在Faces和Pictures这两个故事中了。这个时空错乱的循环既印证了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圆圈不是一个圆”,时间的流逝感在娓娓道来的情节中突显,也让整部原本看似很沉闷的影片徒然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同样的故事如果换一种讲述的方式会让整个影片饶有趣味,让影片的主题层次更加丰富。

美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本杰明·巴顿的生命也如那口倒着走的挂钟一般,经历着与我们完全相反的生命旅程。出生时他是一个满脸沧桑、衰老不堪的小老头,逆生长使他用特殊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看待他人。对于自己,他并无抱怨,他并没有责怪上帝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对于他来说,他只是把我们正常人走的路倒走了一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因为他经历了特殊的人生,也遇到了自己一生最爱的人——黛西。对于女儿,他有的只是愧疚,他无法给予女儿一个正常的童年,就像他说的“她要的只是父亲,不是玩伴”,于是,他远走他乡,直到再次在养老院碰见黛西。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当他们见面时,本杰明是一个13岁的小孩,而黛西的脸上却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面对黛西,他并不知道那是谁,他只知道自己好像活了很久,但老年痴呆症使他忘了所有的一切。当他变成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躺在黛西的怀里,用第一次见到黛西的深情的眼神看着戴西时,他仿佛认出了她,两个人穿越了漫长的人生最终走到了一起,随后,他闭上了眼睛,如同熟睡般,在梦境中结束他的一生。两人的情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相契合,交融在一起。全片特殊的叙事时空给我们一个特殊的情感故事,使我们能重新回味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