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叙事中时间的四种形态分析

电影叙事中时间的四种形态分析

时间:2024-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使得电影叙事中的时间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形态,它们分别是: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事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时间、影片的放映时间、观众主观感受到的时间。2.事件在电影中的时间呈现这是电影中最主要、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时间形态。故事再次回到影片的开头场景,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楼下的车被刮坏。而影片中事件发生的

正是由于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使得电影叙事中的时间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形态,它们分别是: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事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时间、影片的放映时间、观众主观感受到的时间。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1.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

这指的是电影中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本身需要的实际时间。广义上,这可以指整部影片的故事所容纳的时间。例如:一部传记影片表现了人物一生的经历,如果他的实际年龄是60岁,那么这一电影故事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应该是60年。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部90分钟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但我们同样看到的只是一部127分钟的电影。狭义上,这也可以指影片故事当中的一个情节或事件。例如:主人公从甲地飞往乙地,本身的行程需要12小时,但是在电影中只用了两个镜头5秒钟就完成了。《阿甘正传》中阿甘从小学生长成中学生本身需要几年时间,影片中只用短暂的阿甘在奔跑的2秒钟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在这两个例子中,60年、227天和12小时、几年就是事件发生过程本身的真实时间,而90分钟、127分钟和5秒钟、2秒钟则是影片的客观放映时间。

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通常大于影片放映时间,因为电影对时间和生活进行了压缩。但也有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时间很短,但在影片中却被加长、放慢,这是为了放大和渲染这一瞬间,突出更重要的因素。正如特写可以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放大,升格也可以对时间进行放大,如此,银幕上表现的事物运动就会放慢,观众可以看清楚运动中事物的状态。例如《罗拉快跑》中救护车撞上玻璃的瞬间,本是非常短的瞬间,但影片从多个角度拍摄表现这一瞬间,使得这一事件在观众记忆中得到了强化和放大。还有一些动作片,如吴宇森导演的《终极标靶》开头一段打斗戏里使用了大量的升格镜头表现动作过程,试图给观众一种“舞蹈的美感”,而正常记录的镜头紧随其后进行“扫尾”,使刚刚的打斗结果既不显拖沓又有一种被打击者颓然倒地的视觉快感。这种使用升格展示动作的细节,使之具有正常速度下不可能表现的美感,我们称之为“瞬间放大”。因此,电影可以自由地放大或压缩时间,这也是电影时空的艺术特色之一。

2.事件在电影中的时间呈现

这是电影中最主要、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时间形态。生活中的事件有其固有的时间长度和行进顺序,我们在生活中无法改变。然而在电影叙事中,我们却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述需要自由地安排事件的编排顺序和讲述方式,从而在观众脑海中塑造出一种关于事件进程的时间观念。

例如一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爱情影片《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又译《无痛失恋》《暖暖内含光》)。影片由好莱坞奇才查理·考夫曼编剧,法国人米歇尔·冈瑞担任导演,讲述了一个关于失恋的奇特故事。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需要大家亲自去观影才能深刻感受。当我们观看影片时,会被它的叙事深深吸引,看到结尾时才会恍然大悟。其实,这个故事看完后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对分手的恋人彼此删除了关于对方的记忆,然而当他们作为陌生人再次相遇时却又一次坠入爱河。这确实是这个故事的本质以及它所发生的真实顺序,似乎非常平淡简单。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个故事构思,会采用怎样的时空顺序来讲述呢?正叙?会非常平淡无味。倒叙?插叙?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正是影片独特的时空顺序和讲述手法,使得这个电影充满了悬念和趣味,而且值得多次观看。因为编剧和导演在片中设计了大量关于时间的视听细节和叙事线索,每次观看都会有许多新的、意外的发现。

影片是按照这样的时空顺序讲述的:

情人节前夕,男主人公乔醒来,发现自己停在楼下的车被刮坏。乔在蒙塔克海滩结识了一个陌生女子克莱门汀,他们互生好感,彼此留了电话,还一起在夜晚去结冰的湖面游玩直到清晨。游玩结束后,乔开车送克莱门汀回到家,她却突然提出想去乔家,并上楼去取自己的洗漱用品。欣喜的乔静静地坐在车里等她,一个陌生男子突然敲打乔的车窗,并神色惊慌地问乔是否需要帮助?观众和乔一样一头雾水。

影片突然转到一个寒冷的雨夜,失意伤心的乔一边开车一边流着眼泪,这是情人节的前夕,他回到家穿上崭新的睡衣,吃了一片药,便早早地上床睡觉了。此时,一辆面包车停到他家楼下,几个工作人员悄悄进入乔的家,给他戴上了复杂的仪器,开始对他进行一些治疗。随着这些人的操作,乔逐渐陷入了回忆,我们也进入到他的脑海中。他记起克莱门汀再次见到他时宛如陌生人,还和另一个男青年非常亲热。乔的朋友实在不忍心再瞒着他,便告诉了他真相:克莱门汀已经去一家洗脑公司删去了对乔的全部记忆。乔怒不可遏,他找到这家洗脑公司,也决定在自己脑海中删去关于克莱门汀的全部记忆。那些悄悄进入乔家的人就是这家公司的雇员。随着洗脑的过程,时间逐渐倒退,我们在乔的脑海中逐渐了解了乔和克莱门汀分手、争吵、蜜月期的点滴记忆,在这些记忆一点点删去的过程中,乔逐渐发现他们也曾有过非常美好的一些瞬间,他突然希望能够保留这些美好的瞬间,于是记忆中的乔拉着记忆中的克莱门汀到处躲藏,试图摆脱洗脑仪器的删除,然而终究乔无力挽回,他关于克莱门汀记忆的大厦一点点坍塌,直至消失得干干净净。

故事再次回到影片的开头场景,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楼下的车被刮坏。他去往蒙塔克海滩。他把车停在克莱门汀家门口,等待她去取洗漱用品。克莱门汀从家里取好了物品,并打开邮箱,取出了里面的包裹,上了乔的车。克莱门汀收到的包裹是一盒磁带,她把磁带放进车里的录音机播放,却发现这是自己在洗脑公司口述对乔的种种不满和要清除有关他所有记忆的录音,两人十分惊讶。乔以为克莱门汀在耍自己,愤怒地把她赶下车。不料,乔回到家,发现自己也收到了洗脑公司寄来的磁带,上面录着自己要求洗去克莱门汀记忆的录音,他才恍然大悟。观众也才恍然大悟。此时,克莱门汀也来到了乔的住所,两个人重新见面,莞尔一笑。

以上就是这部影片对于事件的叙述顺序和时空安排。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是:一对分手的恋人彼此删除了关于对方的记忆,然而当他们作为陌生人再次相遇时却又一次坠入爱河。而影片中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时空关系是经过精心修改、编织和加工的,观众只有看完影片才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对于事件的完整认识和一个新的时空印象。而且这里面不仅仅有客观的叙事,更有大量主人公脑海里的想象和思索。故事发生的空间也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场景,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主人公乔的大脑中的记忆。导演和编剧精心运用了许多特技手法来表现场景的非真实性:例如用电脑特技不断抹去广场上的群众,一些角色的面部变得模糊,书架上五颜六色的书脊不知不觉中渐渐变成了白色,成年的乔却穿着儿童睡衣躲在童年家里厨房的餐桌下,等等。这些超现实的时空设计都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空间。这也是电影最擅长和最有魔力的地方,它最适合表现记忆、梦境、意识这些人脑海中的精神世界。

事件在电影中的时空表现方式远比事件真实客观的存在方式更丰富,正是对它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体现出了影片叙事的艺术特色和特有的时空表现,它大大拓展了事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当我们构思一个电影故事时,也要仔细思考事件可以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顺序,即电影的时空设计。好的时空设计可以产生悬念、吸引观众、使故事更精彩、人物更鲜活,突出故事的核心价值。例如《纯洁心灵的美好阳光》这部影片,其特殊的叙事时空设计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两位主角删除记忆后的第二次相遇放到开头,在结尾再次重复,之后才揭开事件的真相。这种巧妙的时空设计不仅在开头引起观众悬念,还让观众从主人公的角度一起体验了再次相恋的感觉,在结尾还强调了两位恋人即使删除记忆也还是被互相吸引,揭示了爱情的本质和宿命。有些“错误”是会再次重复的,不管爱情的结局如何,两个人最初能走到一起总是有着互相吸引的缘分,每一份情感总是有着它值得珍惜的一面。

3.影片的放映时间

这个时间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影片的实际长度和放映时间。这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不管你的故事讲述的事件本身有多长,体现在电影当中总有一个客观的时间长度,观众也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对故事的观看和理解。

影片的长度和放映时间是随着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基于观众的生理与心理机制,有一定的限度。在电影诞生早期,由于光线非常强烈,人们观看两分钟银幕眼睛就会感到不舒服。当时电影业还没有剪辑的概念,常常是一段胶片从头拍到尾,拍完电影也就完了。由于当时一本胶片大约能拍摄10~15分钟的长度,所以很多早期电影短片也多在这个长度范围内。随着蒙太奇的产生、电影叙事的复杂化以及电影拍摄和放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长度也有了更多的要求。电影是一种一次性连贯观看的艺术,人们对这种一次性连贯观看也有着生理极限,一般不超过150分钟。所以目前的长片电影的长度通常在90~150分钟的范围内,多以90分钟常见。所以,影片的放映时间通常在人一次性连续观看比较舒服的时间范围内。

虽然放映时间是客观固定的,但是由于时间给人的感受还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内创造不同的时间感受便成了电影叙事艺术可以大展拳脚的空间。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的时间在电影中的第四种形态:观众主观感受到的时间。

4.观众主观感受到的时间

时间除了其不可更改的客观属性,还有着一种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产生不同快慢感的主观属性。爱因斯坦曾经这样通俗地解释过相对论和时间的主观性:当我们在做无趣的事情时,例如排队或等公共汽车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假如同样的10分钟,我们是与一位美女聊天,那我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大家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当你在等车时或开一个无聊的会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而当你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比如旅行、上网、与朋友聚会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在看电影时也有这种感受:一部节奏很慢、叙事平淡的影片虽然只有80分钟,但你在看的过程中会觉得很漫长,好像几个小时一样长;而一部情节激烈紧张的动作片虽然可能有150分钟长,但你丝毫不觉得漫长,而是一直被它吸引,直到影片结束时你甚至还觉得意犹未尽,怎么这么快电影就结束了。这都是由时间带给我们的不同主观感受造成的。编剧和导演也可以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有限的电影时长内给观众带来众多不同的时间感受,创造故事的节奏和风格。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人的心理特点来创造不同的主观时间感受呢?

(1)主观时间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我们越投入于某件事,其持续时间就显得越短。但也有反例:如果过度投入,时间反而会被放大,例如乘坐过山车的体会。如果你询问乘坐过山车的朋友,他们在上面时感受到的时间是多长,他们的回答往往会大于过山车项目的实际时长。因为过山车是一项极为刺激的极限活动,在极度美好和极度恐惧的时刻,时间仿佛都不存在了。

“过山车”这种高刺激活动的主观时间被加长这一心理效果的原理是:客观时间的测量往往是以数量来计算,即我们所说的长度。而主观时间的衡量往往是通过事件的质量和心理强度来测量。在事件发生后,我们通过回忆来评估这种强度,就产生了时间的主观感受长度。

(2)影响主观时间感受的因素

事件强度。这个事件的强度越高,我们的关注度就越高,主观感受时间就会过得越快。

事件密度。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细节的数目越多,我们越觉得节奏快,主观感受时间就会过得越快。这也是前文所述的故事的节奏设计。

经历强度。即这件事对你有多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同。因此确定你的故事的受众人群,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事件就是你的故事当中应该重点表现的事件。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欢动作强烈、情节激烈、富于戏剧化的故事;有的人就是喜欢淡雅、抒情、富有哲理的故事,那么不同的情节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主观上的时间感受也会不同。

以上,我们剖析了电影中时间存在的几种不同形态,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让大家理解电影时空的丰富性和立体性,其中最富表现力的便是“事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时间”和“主观感受时间”。时空是故事叙事的重要基础,它往往最初确定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在实际创作故事时,我们还是要综合起来运用,以整体的时空观念来思考和设计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 Weibo Article 41 Weibo Article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