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响效果与音乐语言

音响效果与音乐语言

时间:2023-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响与音乐是电影中除了人声以外所有声音的统称,是故事中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再比如卓别林给《城市之光》中揭幕礼上的致辞者配上了模拟演说的音响效果,在《大独裁者》里给独裁者在广场上的演说配上了模拟德语的一通胡言乱语,都造成了喜剧和辛辣讽刺的效果。3.音响的功能与作用音响可以说是电影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音响效果,严格来说,应当是指生活中的声音,或者叫作声音的环境氛围。

音响与音乐是电影中除了人声以外所有声音的统称,是故事中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虽然视觉是电影中主要的信息传达手段,但声音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达方式,听觉有着视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故事创作者如果把握好声音的元素,并在剧本写作过程中有所标示和提醒会使故事更有表现力,并极大地丰富故事的讲述手段。

1.视觉与听觉的差异

视觉的角度是有限的。人的水平视野范围不会超过180度,也就是人只能看到前方和两侧局部的物体,无法看到背后的物体。而且视线会被不透明的物体阻隔,比如一面墙会挡住人的视线。而人的听力范围是360度的,并不受固体阻隔,即我们不仅能听到背后的声音,还可以听到墙外的声音,这是视觉所无法比拟的。由于这一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声音来传达一些画面无法表现的信息,例如利用声音来塑造画外空间。

2.声音的表现力

声音可以表达距离感、空间感、环境感、运动感、方位感等。声音可以表达远近距离,还可以表达不同的空间质感,如教堂、乡村、都市、教室等。声音还可以塑造故事环境的氛围,如静谧、嘈杂、喧闹等。声音还可以表达声源的运动感与方位感,例如人物的移动所带来的声音,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声音变化,水平移动与垂直移动的声音变化,等等。

例如在影片《公民凯恩》(1941)中,凯恩强迫声音条件并不理想的第二任妻子苏珊演唱歌剧。随着幕布拉开,苏珊的歌声响起,画面镜头从豪华的舞台慢慢上摇,苏珊声嘶力竭的嗓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单薄,两个在舞台高处的工作人员露出鄙夷的神情。这一片段运用声音的空间表现力和画面的运动生动地表达了苏珊的无力与挣扎,也反映出凯恩专横强制的性格。

再比如卓别林给《城市之光》中揭幕礼上的致辞者配上了模拟演说的音响效果,在《大独裁者》里给独裁者在广场上的演说配上了模拟德语的一通胡言乱语,都造成了喜剧和辛辣讽刺的效果。

声音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属性:鸡尾酒会效应。这指的是声音的主观性,即人耳对声音具有主观选择性。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很多人都在聊天,声音非常嘈杂。当你与一位朋友聊天时,虽然周围的环境很嘈杂,你可以听到周围人说话的声音,但你不会记住他们的对话内容,而只会记住你朋友所说的内容。这就是人耳的主观选择性,虽然人客观上可以听到一切声音,但由于心理的主观选择性,他只会注意到自己关注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在电影中利用这一声音的心理元素和主观特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比如在电影《毕业生》中,当本最后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鲁宾逊太太的女儿莱恩的时候,莱恩已经在教堂正要成为别人的新娘,本不顾一切地跑去教堂,当着众人表达爱意,莱恩陷入惊异、感动与矛盾中,但最后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对于本的感情,舍弃所有投向本。这段的声音处理特别有新意,当莱恩纠结犹豫时,画面中依次出现新郎、自己的父母无声的咒骂、愤怒的表情,此处处理成无声,一方面因为可想而知大闹婚礼现场这些人有可能表达的愤怒的语言是什么,无须赘述;另一方面表现此时此刻他们说什么对莱恩来说都不重要,她只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也为后面莱恩热烈的那一声呼喊蓄积了情绪与力量。

3.音响的功能与作用

音响可以说是电影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音响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基础与背景。音响效果,严格来说,应当是指生活中的声音,或者叫作声音的环境氛围。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声音在电影中都可作为音响效果来加以艺术地处理。它不仅能创造真实感,尤为重要的是它能作为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的情绪。这种环境的声音出现在银幕上,观众一般不会特别注意它,但如果看得见而听不到,就会感到别扭和不真实,影响对影片的感受。

(1)在电影中,音响赋予影片和故事真实感。试想,如果观众在观看一部电影时把声音关掉,会有什么感觉?不论多么美妙绝伦的画面,失去了声音,都会变得单薄与不真实。比如警匪片中警察与匪徒激烈的枪战,匪徒驾车逃跑、倒车、换挡、加大油门向前冲、嘈杂的大街、惊慌失措的人群等不同的音响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音响造成的紧张气氛丝毫不亚于音乐。

(2)音响具有外部引导功能,即音响可以表现和塑造不同的环境、空间、质感、时间、境况等。例如声音可以塑造婚礼、葬礼等不同的环境与空间;可以用声音来表达四季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音响还可以暗示或预示一种境况。例如在一个房间内,两个人正在预谋一件违背道德的事情,这时窗外的马路上出现急救车或警车的声音。虽然观众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声音,但这一声音会通过潜意识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暗示出不祥之兆。故事创作者均可以根据情况在剧本中加入对于声音的描写与塑造。

我们来看一下侯孝贤执导的台湾电影《悲情城市》(1989)的剧本片段: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嗓音沙哑的广播在台湾本岛偷偷流传开来。

大哥林焕雄外面的女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基隆市整个晚上停电,烛光中人影幢幢,女人壮烈地产下一子,突然电来了,屋里大放光明。婴儿嘹亮的哭声盖过了沙哑和杂音的广播。

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生动,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特别是声音的质感突出了环境和时代氛围。“嗓音沙哑的广播”、“婴儿嘹亮的哭声”都非常生动鲜明,从声音的角度丰富了故事的环境和氛围表现。这些都应该在剧本阶段就得到设计与表现,因此故事创作者应该在头脑中保有非常好的声音塑造的意识。

(3)音响还可以打破画框,展现画外空间。观众所见的银幕画框是有限的,但我们往往可以利用声音来表达一个银幕上看不到的画外空间。例如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2011),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女儿婷婷在厨房忙碌,听到的却是父亲在旁边房间的说话声,这就提示给观众一个画外空间,拓展了影片的空间表现力。导演杨德昌非常喜欢运用声音表现画外空间,曾在自己的多部影片中运用这样的手法,创造了丰富真实的空间体验,表达了不同的人生境况和意味,使影片呈现出更加自然和真实的生活面貌。

(4)音响还可以用来衔接不同的镜头与时空,使影片的叙事转换更为流畅。例如日本影片《情书》(1995)讲述了一个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的美丽故事。影片的男女主角因为名字都叫藤井树而在中学时代拥有了一段尴尬而又难忘的记忆,美好的初恋也蕴藏其中,只不过直到多年后女孩才了解了这一份感情,而男孩却已逝去。影片中有一段重要的闪回场景,表现女藤井树记忆深处对于父亲死亡的伤痛回忆以及深藏内心不曾发觉的与男孩在中学时代的美好回忆彼此交织的场景,就是利用声音来衔接的。成年的女藤井树由于重感冒迷迷糊糊地坐在医院长椅上候诊,这时她恍惚间听到了护士在叫自己的名字“藤井树”,这声音串起了她脑海中一系列关于这一名字的回忆片段:父亲临终时,母亲在医院走廊叫着自己的名字;父亲去世时,男藤井树来到家中慰问;在中学课堂上,老师叫出“藤井树”,自己和男孩都应声回答时的尴尬……这些生命中的不同瞬间都是通过护士叫“藤井树”这一名字而串联起来的,而她内心深处对于父亲死亡的恐惧、深深的怀念,对于男孩朦胧含蓄的微妙情感也都在这一特定时刻的呼喊中轻轻唤起,非常自然而又流畅,女主人公隐秘、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得到了生动细致的表现。这也是男主角本人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刻,浓墨重彩同时又不落痕迹。

再如以时空表现而著名的经典黑帮史诗片《美国往事》(1984),在影片开始不久就使用了一个毫无来由的电话铃声串起了不同的时空,引起了观众极大的悬念和好奇,为影片故事的叙述埋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假如没有这个声音,这几个时空穿插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突兀。而正是有了这个不明来源又不合逻辑的电话铃声,使得观众不由得思考这几个时空与电话铃声之间的关联,以及这几个时空之间的关联,也使得时空的穿插显得自然连贯同时具有的叙事线索的多重作用。

由此可见,声音的运用可以从多种角度丰富故事的讲述手段,编剧应该在故事创作阶段就时刻保有对于声音的造型和表现的意识,如果在剧本创作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提示、标注和刻画,会更好地为导演奠定处理剧情的基础。

4.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与电影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是时间艺术,都有着自身的生命、节奏和呼吸。因此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音乐到底是电影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还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的电影音乐不应该是分割于电影之外的,它应该是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游离于电影之外的因素。音乐是声音的一个组成元素,它具有影像所不具备的表达手段。有人说:音乐既是抽象的,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这是它看似非常矛盾的双重属性。有很多电影音乐通过潜意识作用于观众的心灵,无形中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辅助了叙事,却没有被观众意识到;也有些音乐不仅极大地渲染了故事的情感,而且其动人的旋律也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记忆,例如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尼为《海上钢琴师》《新天堂影院》《美国往事》所谱写的精彩电影音乐都成为影片中的华彩段落,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音乐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与体现。

(1)音乐与电影故事的相似性

音乐和电影故事都有着自身的节奏、韵律,也都是由一系列短小的部分组成。电影故事有自身的节奏和结构,音乐同样如此。电影由一系列镜头、场景、序列、幕组合而成;音乐也由节拍、小节、乐段组合而成。

音乐和电影故事一样都具有单一或多重线索。这在音乐中体现为和弦,在电影中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叙事线索。

音乐的旋律好似电影的情节。音乐给人印象最鲜明的就是其旋律,而电影故事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其情节,旋律好似情节,在电影中以声画两种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音色好似电影中的角色。音乐作品中有不同的音色,就好比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和角色,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特点,每种音色也有着不同的气质和性格。例如:轻快婉转的小提琴宛如青年,低沉的大提琴沧桑沉重宛如老人,竖琴给人以仙境的感受,小号和鼓声则体现了军人品格。例如《海上钢琴师》中男主人公用不同的音色和旋律演绎的游轮上各色人物的身份、气质以及文化背景,可谓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一个好故事好比强有力的旋律与和弦,它们具有同样复杂精深的结构与深度。

这些相似之处都向我们暗示出音乐与故事的内在一致性,这也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丰富的表现力之所在。早在默片时代,人们就在电影放映时采用现场音乐伴奏,以达到丰富的表现力和动人的效果,那时的人们就深知音乐对于电影叙事具有巨大的表现力。

(2)电影音乐的分类

电影中的音乐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有声源音乐与无声源音乐。有声源音乐指画面中出现声音的来源,例如一台留声机播放的音乐或广播传出的音乐。无声源音乐指声音的来源并未出现在画面中,音乐是由电影制作者在后期加上的。这两种音乐形式在电影中都很常见,其中无声源音乐可能使用的更多。有声源音乐使音乐的出现非常自然,有时也会利用同一旋律进行无声源与有声源的过渡转换。例如,先出现有声源音乐播放某一旋律,接着同样的旋律转换为无声源音乐演奏,会显得非常自然。

电影音乐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和功能分为:主题音乐、背景音乐、人物动机等。

主题音乐指某一旋律贯穿电影始终,是主要的音乐线索,暗示了故事的主旨。例如德国电影《布达佩斯之恋》(1999)的故事灵感就来源于一首在二战时风靡欧洲的具有死亡魔力的乐曲——《忧郁的星期天》。我们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开头就曾听到这首乐曲。《忧郁的星期天》是1933年犹太作曲家赖热·谢赖什在和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的,由于歌曲中流露出绝望而又诱人的悲伤情绪,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听过之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曲家本人也在1968年自杀。后来这首乐曲被世界许多主流媒体禁播。小说作者尼克·巴可就根据这一事件撰写出一本凄美浪漫的小说,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布达佩斯之恋》。影片以这首乐曲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虚构的三个人物——作曲家安德拉、犹太人餐馆老板拉希罗和其爱人伊洛娜在二战期间发生的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战争期间令人唏嘘不已的命运。主题音乐《忧郁的星期天》既是故事的线索,又是故事的灵魂,深刻地表达了故事的情绪和人物的命运,影片的故事与音乐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建立在这部传奇乐曲的基础之上的。

再如经典电影作品《美国往事》(1984),其丰富、深沉的音乐中有一个主旋律始终萦绕在观众的回忆中,那就是关于友谊的旋律,它在每次表现兄弟友情的时刻出现,暗示了影片的主题。

再比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莱昂与玛蒂达的情感逐步加深的段落、缉毒警察血洗玛蒂达家的段落、最后生死相救的段落……不同场景、不同情境的音乐各不相同,分别起到了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推进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说分别是不同的段落的情感主题音乐。

背景音乐是最容易被观众忽视的音乐,它们往往衬托着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情绪,它们的旋律也许并不十分鲜明或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确实起着烘托气氛、刻画环境的作用。这种音乐往往没有特别完整与丰富的旋律,但却有助于创造节奏和烘托气氛,观众在观看时只会被情节所吸引而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但它们却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故乡的原风景》和《东邪西毒》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都是此中经典。

表达人物动机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故事中有许多不同的人物和角色,我们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造型、动作、前史等来塑造他们。音乐也同样可以通过旋律、节奏、音色来塑造他们。例如不同的角色会由一个不同的音乐旋律(动机)来代表,每当这个人物出现时,这个旋律就会响起。或者每当这个旋律响起时,观众就会意识到是这个人物要出场了。不同的旋律与音色塑造了不同的角色,与他们的性格、气质、精神相吻合,从声音的角度丰富了电影故事和人物性格。例如,《玛丽和马克思》中使用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元素,有些是背景音乐,有些则是非常鲜明的人物动机音乐。你还记得玛丽的旋律吗?马克思的旋律和音色又是怎样的呢?玛丽的动机是由一组欢快的、不断上升的音符构成的,又被称为“无穷动”,在影片开场时出现;而马克思及其代表的纽约市出现时,则是一组缓慢、沉重的音符。这种音乐表现非常吻合两个人物的气质、年龄和他们身处的环境。同样,在玛丽情绪低沉和遇到人生坎坷时,也总是会有一个悲伤的旋律出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

(3)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

导演和编剧在创作故事时可以适当地想象一下音乐在故事中的感觉和效果。他们不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技能,但应该知道在某一时刻需要什么情绪和气质的音乐可以把故事烘托得更好,然后再把这种感受讲述给作曲家,由他们将这种感受转化为音乐的旋律。比如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乡村骑士》的音乐就传神、生动地表现主人公马小军青春躁动、炽热迷惘的内心,把那种无处放置的惆怅情绪刻画得荡气回肠又惟妙惟肖。而这个音乐据说也是当年姜文构思影片时在一个酒店里偶然听到的,他瞬间就用直觉捕捉到也许它是对人物性格、命运和主题的最好诠释。

那么音乐在电影故事中有哪些具体的美学功能呢?

首先,音乐可以渲染画面中的环境氛围,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音乐具有直观的作用,当我们听到一段二胡音乐或京剧鼓点时,自然就会联想到故事是发生在中国,听到一段苏格兰风笛自然思绪就会飘到古老的英国,以上两种音乐在中国影片《活着》和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都有很好的呈现。在一个表现环境的空镜头中,适当的音乐也可以渲染环境和抒发感情,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

其次,音乐可以渲染感情,表现人物的心境。这大概是音乐在电影中最突出的作用了。例如,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尔纳托雷执导的电影《新天堂影院》中的Cinema Paradiso(1988)、韩国经典爱情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中的More than Love、《伤感的圆舞曲》都感人至深,它们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出现,使故事中的情感得到渲染和升华。试想,如果抹去这些音乐,故事的感人程度也会极大地下降。

再次,音乐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和思想。例如运用音画同步或音画对位来达到这一效果。音画同步指的是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音乐可以更好地烘托和渲染画面的内容,与画面合一,如上文我们所举的《新天堂影院》《美国往事》《音乐之声》等影片。音画对位指的是音乐与画面所表达的情绪、主题等形成对比与反差,这同样能起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1993)中,纳粹士兵在清理犹太人居住点时,伴着大屠杀的枪声和火光,影片响起了古典音乐的钢琴声,人类最高尚的文明结晶与最残忍的恶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最后,音乐也可串联起不同的时空和场景,起到画面衔接的作用。例如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头几个场景中,辛德勒在餐厅结识了许多德国军官,这一场景结束于他们高亢的歌声,紧接着下一个场景还是以德语歌声衔接,只不过演唱的人换成了波兰街头的德军士兵。两个场景顺畅地由德语歌声衔接在一起,也预示了当时笼罩在欧洲的浓厚的战争氛围。

当然,音乐和音响还有许多丰富的作用,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和观影中细细观察、思索和体会。作为编剧和导演,除了对故事和画面有所思考外,还要重视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它们也有可能成为故事叙事的得力助手,为故事提供更丰富的表达途径。尽管音乐与音响更多的是针对导演环节的艺术处理,但在剧本写作过程中编剧可以根据剧情、人物和情境给出相关的提示和描述。因为电影是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都是构成叙事的重要元素,二者不可偏废。在此,声音并不是本书重点讨论的内容,不再赘述。

本章小结

电影音乐的好坏并不单以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效果为准,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和意图为准,它必须是电影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内的音乐,它的存在和在影片中的作用必须符合电影的主题需要。电影音乐与其他视听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观众的视听,诱发心理活动,产生联想与感悟,达成审美的目的。

思考与练习

1.选择一段1分钟的影像,分别为其配上不同的音乐(或声音),要求制造出两种相反的情绪。完成后体会一下音乐和声音对影像表达的影响和作用。

2.思考一下声音在自己剧本中的作用,是否可以利用声音来完成一些转场和空间塑造?

3.为你的故事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作为参考,在写作时也不妨经常播放这些音乐,看是否能激起脑海中的一些画面。

4.对自己剧本中的对白做一些检验,遮住角色的名字,阅读他们的对白,看是否能猜出是谁在说话。朗读对白,看是否符合人们日常说话的语气,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5.留意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的说话方式,并抓住这些特点。尝试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