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而言,最重要的元素是细腻的语言、独特的文风、哲学的思考,以及大量的心理、情感描写,丰富的细节,形形色色的比喻和象征。文学,特别是小说如果能够提供有关人的生存境遇(即哲思)、人的心灵状态(即情感)、人的独特命运(即故事性)等方面的资源,就是改编电影比较理想的资源和对象。对于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是精彩的故事结构和悬念设置,通过对叙事信息的藏和露、呼与应的巧妙驾驭来强化电影的戏剧张力,强有力地抓住观众。在《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看来,电影的真谛在于要有个好故事,充满悬念,而且将情节的每一个高潮设计得天衣无缝,散落在剧情里,让观众一刻都离不开银幕。当然,故事还要好懂,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美国南加州传媒学院的乔纳森·塔普林教授也说过:能够真正感动人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所在。事实上,观众对于故事的渴望和迷恋是无止境的。如果一部电影放映了十几分钟还没交代清楚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没有营造出充满戏剧张力的悬念,观众很可能选择离开。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前十分钟抓不住人,这就是一部失败的影片”。
当然以上论述都是针对传统的商业电影讨论的,一些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上大胆尝试、突破的电影可以完全不遵守以上的规律和法则。更有甚者,很多艺术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清晰的情节,人物行为缺乏逻辑,语言冗长烦琐,大段的内心情绪表露充斥在影片始终,例如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但这只是某种风格和流派在特定历史时期艺术观念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具有一定受众覆盖面和社会接受度的商业电影。
电影的文学改编是影像与文字的相互渗透,电影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和叙事规律,是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诠释和演绎文学,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结构上的重新整合,使人物关系更加精炼,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与个性,故事结构更加紧凑和集中。成功的影视改编一定是既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和主旨,同时又进行大刀阔斧的电影化改造,符合电影的叙事规律和观众需求。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都远远大于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对于电影最重要的两点是:提供鲜明的人物和具备一定戏剧化因素的故事或者核心精神的揭示具备电影化的特质。电影以此为出发点,创作和生产出有别于原著的、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的影片。
1.小说与电影语言的区别
在所有种类的文学作品中,以叙事见长的小说是电影故事的主要来源。小说与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使用的语言:小说使用的语言是文字,它可以运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等抽象内容,将无形的东西直接描写出来;而电影的语言是视听化的影像和声音,它是将故事通过可视化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与小说的表现方式有很大不同。
例如我们描写和刻画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可以直接描写出他(她)内心世界的想法,而电影则需要借助人物的动作、表情、体态、语言等多种细节来将其展示出来。电影需要刻画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并通过其暗示出那些看不见的思想。要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就需要做这样的修改和加工:那些显而易见的内容必须含蓄地处理,而那些看不见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可视化的表达。
例如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有大段的对话、情节线索和心理描写,若要把这样一个长篇故事用2小时的电影篇幅讲出来,必定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取舍。2005年版的电影《傲慢与偏见》就保留了小说的精华部分,将小说故事以优雅的电影语言表现了出来。我们先来看小说中的一段文字描写:
“伊丽莎白一心只知道谈论宾利先生对她姐姐的殷勤,却一点儿没想到她自己已经成了宾利那位朋友的意中人。说到达西先生,他开头并不认为她怎么漂亮;他在跳舞会上望着她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丝毫的爱慕之意,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也不过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待她。不过,他尽管在朋友们面前,在自己心里,都说她的面貌一无可取,可是眨下眼的工夫,他就发觉她那双乌黑的眼睛美丽非凡,使她的整个脸蛋儿显得极其聪慧。紧接着这个发现之后,他又在她身上发现了几个同样叫人怄气的地方。他带着挑剔的眼光,发觉她的身段这儿也不匀称,那儿也不匀称,可是他到底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惹人喜爱;虽然他嘴上一口咬定她缺少上流社会的翩翩风采,可是她落落大方、爱打趣的作风,又把他迷住了。伊丽莎白完全不明了这些情形,她只觉得达西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何况他曾经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跟他跳舞。达西开始希望跟她深交。”
小说中的这段文字直接地描述了两位主人公对彼此的看法和内心世界,然而在电影中,这种抽象的描述就需要转化为可视化的电影形象。在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中,导演和编剧就运用了达西与伊丽莎白几次相遇时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这一内容。例如:伊丽莎白去宾利家看望生病的姐姐,当她走进客厅时,达西立即站了起来,神情有些紧张。当伊丽莎白和姐姐离开宾利家,走向马车时,在踏上马车的瞬间,达西的手突然握住伊丽莎白纤细的手,扶她上了马车。这让伊丽莎白感到意外,而她也注意到,达西在转身的瞬间活动了一下那只紧张的手。这些细节动作就将那些看不见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小说文字电影化转换的一个成功例子。
希区柯克可谓是一位深谙电影语言和电影本质的大师,当年曾有人邀请他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白痴》改编为电影。希区柯克当时就谢绝了这一邀请,他说:这部电影至少要11个小时长才能完全表达出原著小说的要义。因为《白痴》以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分析见长,并不适合改编成普通长度的电影,希区柯克深刻地理解小说的特质,也深知电影与小说之间的本质区别,所以给出了这样明智的回答。
那么什么样的小说适合改编成电影?剧本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2.剧本的文体特征
剧本的文字要可视化,通过读文字可以想象出电影的画面和声音。
这是剧本最主要的文体特征,也是剧本与小说的本质区别。电影是视觉化的,需要通过动作和形象展示故事的内容。剧本描写的永远是现在进行时的动作。剧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人在阅读时脑海中能想象出未来银幕上的画面和声音,以达到最充分的对电影故事的描述。因此,创作剧本时,编剧要描写脑海中不断流动的画面与声音,要意识到剧本是电影的蓝图,它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并不是最终的完成作品,它的作用就是让人们预览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未来屏幕上展现的面貌,给创作人员提供可供拍摄的最详尽的参考。剧本写作需要注意:
(1)剧本永远要描述可见的动作和事物,让人们看到文字便能想象到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
(2)剧本的标准句式:谁+在哪里+做了什么。剧本中的文字描写的是现在进行时,正如电影银幕上的画面表现的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动作,不管这一时空是未来还是回忆,电影总是以现在进行时的语言来表达。
(3)剧本的文字要尽量使用准确的名词与具体的动词,避免使用意义宽泛的名词和过多的形容词。例如“一把老椅子”就不如“一把太师椅”描述得形象直观。
(4)剧本是以场景来划分的。每个场景中的自然段一般是以镜头来划分的,即编剧觉得一个镜头结束了,就可以另起一段,进行下一个镜头的描写。或一组连续相关的镜头也可用一个自然段来描述。
(5)剧本中不要出现分镜头设计的术语,如“景别”“推、拉”“长焦镜头”等,那是导演的工作。好的剧本应该让人在阅读时就能通过文字想象到画面的景别、运动、构图等视听效果。例如,经典的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其剧本的文字非常精湛生动,寥寥几笔就将画面生动地描写出来,让人在阅读文字时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电影画面。请看下面节选自《骄傲的将军》剧本中的一段文字:
广场上,旗帜飘扬,兵势雄壮。旗兵号兵,执刀荷枪和手拿盾牌的士兵,各列成排。刀枪剑戟的闪光,逼得人睁不开眼睛。忽然,号声、鼓声和马蹄声混合成一片,威严煊赫的将军,钢盔铁甲,跨一匹雪白骏马来到场上。将军左顾右盼,威风凛凛。
这段文字是剧本的开头,你是否能从中感受到画面的景别变换?是否能感受到电影中的声音和气氛?我们不难从文字中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写的是远景和全景,第四句将军是以全景出场,最后一句景别更为递进。这段文字展示了将军得胜而归的架势和得意洋洋的神情,为影片开了个好头。这个剧本出自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之手,可见艺术大师对文字的精湛掌控。
3.改编的要义
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一个好故事,想要将其改编成电影时,该如何入手?是将其一字不差地完全搬上银幕?还是在遵循原作精髓的基础之上,大刀阔斧按照电影化的表现手法来塑造故事?我们不妨多找些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来观看,并和原著一起作分析比较,看看成功的改编电影是如何做到保留原著精髓的,又对原著做了哪些删减和修改?失败的改编电影的败笔在哪里?当然,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先看文学作品再看由其改编的电影都会有失望的感觉。而没看过文学作品直接看改编电影的人往往会很赞赏电影。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文字描述会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原著由于篇幅不限,描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这就给了读者很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当他们再看电影时就会觉得很多内容没有充分展现便有所失望。但也有很多改编成功的电影,原著小说传播面不广或受众很少,改编成电影后却传播到全世界,把小说的故事讲述给了许多无缘阅读文学原著的人,其影响力大大超越了原著小说,同时也向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推广了原著小说。比如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改编的同名电影。
最常见的改编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这种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著的思想精髓,而非拘泥于原著的全部细节。也许由于篇幅的限制,电影无法把原著的全部内容搬上银幕,如《指环王》《傲慢与偏见》《白鹿原》等,但电影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把握原著的思想精髓。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可以简化次要的情节线索,选取故事的重点,删去支脉,为故事找到一种适合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叙事节奏和叙事结构。
还有一种创造性和彻底颠覆性的文学改编形式。例如周星驰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它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基础之上重新演绎,颠覆了原有的统治阶层秩序,将正统的师傅形象——唐僧塑造为一个无能又啰唆的可笑角色,而保留并放大了原著中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核心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为了追求自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同时又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孙悟空人性化的性格因素——对真爱的执着。可以说是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的改编,甚至比原著更为强烈和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本质,将这一古老的故事以一种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放大了孙悟空的精神,深深吸引了受后现代文化影响的当代的年轻人。
因此,在选择做电影化改编之前,我们应当选择那些适于影视化表现的文学作品,例如一些有丰富的时空跳跃感,形象感、动作感和视觉感比较强的故事,用电影化的思维方式重新整理故事的线索和结构,使之适合银幕化的表达,这是编剧首要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电影化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语言的特征:符号化与视听化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