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或者“类”电影短片,内容涵盖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它们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的产生是微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必然趋势。作为第一部微电影,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便是源自微时代的产物,其剧本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全转送至安全地带,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该片场面颇有好莱坞大片的气势,画面精致,演员表演出彩,影片与凯迪拉克产品基因中的敢于冒险以及坚持梦想的精神完美契合。影片最后的结语“傲然科技,一触即发”又加强了受众对产品这种强大基因的感受,文字与画面完美融合,堪称微时代的精彩之作。
二、微电影的特点
1.制作上呈现“三微”特点
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是微电影的三个本质特征。微时长是指影片时间很短,一般在30秒至300秒之间,这就要求影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叙事,内容必须具有原创性,高度凝练性,并有利于快速传播。
微周期是指制作周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天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一部传统电影从策划、剧本、立项、审批、搭建班底、拍摄、送审到上映,最快也要十个月时间。而微电影制作就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微投资是指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廉,进入门槛较低。传统电影的生产需要编剧、导演、摄影(像)、灯光、舞美、音效、发行等十几个专业部门配合完成,但是微电影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电影制作与传播,与传统电影动辄千万、上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微乎其微。许多新锐导演和电影爱好者的才华可以通过微电影得到充分展现。
2.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传统电影的播放渠道主要是院线和电视台,而微电影不采取这种播放方式,其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如电脑、3G手机、移动电视、互联网等,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为适合在流动状态播放,如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播放,使得受众观影更加便捷。
3.创作主体更加多样化
微电影的创作者有的是专业人员,有的则是自由职业的爱好者。从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相关行业的专业团队的创作一般会有明星加入,并且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与传统电影相比,其创作门槛和创作难度已大大降低。目前,微电影的主要制作方多为视频网站或者广告主,例如优酷网和中国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凯迪拉克出品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
4.创作和广告融为一体
微电影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商业广告片,只不过把广告内容以更灵活、更隐秘的方式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常常在观众醉心于故事时,不动声色地飘然而过。然而微电影具有的短时性特征又不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排斥。电影为广告而生,广告商品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因素,甚至整个故事设计都是围绕某一广告商品展开。You Can Shine、《益达-酸甜苦辣》《回家》《改变世界》等微电影严格意义上就是潘婷、益达、三菱汽车、英特尔公司精心制作的商业大片。所以,微电影已经成为广告宣传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要载体。
5.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越来越为人所诟病,经常有网友去电影院看了某部影片后在网上吐槽,“看了这部电影,感觉一下不好了”、“创意挺不错,被爱情故事毁得一塌糊涂”、“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大家,谢天谢地,这个系列终于结束了”,等等,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而微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双向性和交互性的传播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受众可以自主播放、暂停、倒退、快进影片,甚至可以利用软件对影片进行改编。比如胡戈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样也使受众的自我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
另外,由于微电影受众主要是七〇末、八〇后和九〇后,他们见多识广,口味刁钻,一部影片要想获得他们的追捧并不容易,于是一些微电影制作方反其道而行之,积极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使其加入到微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使电影制作变成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和推动的实践。比如2011年新浪和别克汽车联合举办了新浪微剧本大赛——“向前的理由@别克”,剧本通过新浪微博发送,最多5条微博构成一部微剧本作品,选择优胜剧本拍成微电影,并且在新浪及其他视频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这种创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流程和观念,更加符合受众的观影需求和心理需求,是一种变革式的创新。
6.更注重人文关怀
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文化的喧嚣,人们渴望能够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找寻到抚慰心灵的一丝愉悦,一瞬放松。而鸿篇巨制需要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品味,微电影则以简约精致的形式、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细节表现和微小的人性光点折射世间百态,赢得观众的共鸣,从而打动和感染观众。微电影不以大场景、大制作、大明星这些浮夸的东西制胜,它的人文关怀就体现在此。比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讲述了一对痴迷迈克·杰克逊十几年的平凡“老男孩”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发出了青春易逝和现实无奈的感慨。这部43分钟的影片自2010年10月28日上线以来,以“病毒式”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青春”、“梦想”引发八〇后们怀旧情绪集体爆发,“泪流满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观影感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当这首歌响起时,相信落泪的不是一两个人。我们为什么如此感动?原因可能是一样的,就是经过岁月洗练以后剩下那钻石一样璀璨的记忆,或许我们都能在这光与影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时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关于梦想的记忆。之后的《父亲》也是如此,该片延续了《老男孩》的怀旧风格和平民化的特点,故事内容聚焦小人物、小家庭、小故事、小温情,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父女故事,最后落脚在女儿婚礼上老父亲的真情流露上。一如既往的“笑中带泪”再度唤醒大众的集体回忆,对父爱的深情呼唤引得观众泪如泉涌。影片的成功在于以本真的人文关怀触碰观众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人文关怀、以情取胜是微电影成功的不二法宝。
微电影的特性满足了当下人们追求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以及特立独行、自我探索的内在心理。社会的浮躁、生活的压力,使人们的耐心几乎被消磨殆尽,更青睐“快餐”式的文化、零负担消费,看的时候或笑到满地打滚,或哭得声嘶力竭,酣畅淋漓后的思考则是无限的……
三、微电影与视频短片和微博的区别
视频短片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对内容和形式并无要求,一个场景记录、一段VCR甚至一个毫无意义的视频片段都可以被叫作短片,却不能称作微电影。微电影在创作上与传统电影相同,它有主题,有情节,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但更偏向商业化,在制作水平上也不失专业,更具美感,同时也未简化电影的制作流程,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理念。微电影一定是一个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品牌故事,但主要是品牌故事,它的背后一定是商业驱动,而视频短片则未必。
微博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图片等有限信息支撑起大众言论平台并实现即时分享的个人社区。它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用户发布信息的吸引力、新闻性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的人也越多,影响力也越大。“粉丝效应”、“粉丝经济”就是由此而生的新名词。而微电影要想在短短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打动观众,引发关注,一是靠故事性,二是靠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用户看完一部微电影后愿意转发和评论,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比如大众银行制作的老人环岛旅行微电影,潘婷洗发水制作的励志微电影You Can Shine,匹克体育制作的《跑过死神的快递员》和《灌篮高手三分扭转杯具》。好的微电影触发用户愿意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才是微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微电影的艺术特性
微电影是由网络媒介传播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影模式,与传统的影院电影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
1.题材多样化
没有审查制度和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晰,感情纯净,对白温暖人心,旨在感动年轻观众。由陈正道导演,罗志祥、杨丞琳主演的微电影《再一次心跳》,讲述了发生在悉尼的一段充满浪漫惊喜的寻觅真爱的心跳之旅。“很多人都说这里是世界的尽头,只是我的世界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你的世界却还要继续,所以我怎么忍心让你知道——我爱你。”现实让我们在渴望爱情的同时又不敢奢望爱情,怕被骗,怕受伤害,怕……怕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会问“世间有真爱吗?”《再一次心跳》给出了答案,付出真心才会收获真爱!
(2)亲情题材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你是否记得最后一次离家时父母的容颜,年节时是否被加班加点的工作或者自己的玩乐计划阻断了回家的脚步?如果是这样,请看看影片《爱不停炖》,无论你身在哪里,父母的心始终牵挂着你,常回家看看,别让他们的期待一次次落空……由海尔电脑、盛大网络联手,青岛东唐影视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父亲的笔记本》讲述了含辛茹苦的父亲为儿子所付出的全部,以及儿子在父亲突然倒下之后的懊悔与努力,演绎出一场亲情似水、父爱如山的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还有台湾大众银行制作的微电影《母亲的勇气》,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介绍了一位首次远离家乡,一句英语与西班牙语都不会说,只希望能为在委内瑞拉刚生产完的女儿煲鸡汤的母亲独自一人出国遇到的种种困难,展现了坚韧勇敢、感人至深的伟大母爱。虽然是一则广告,但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真挚感人,母亲最后的奔跑把整个情绪推到了最高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
(3)怀旧题材
“八〇后”的我们还未青春,便已老去……《老男孩》是一部典型的怀旧题材作品。影片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小芳》《花仙子》Billie Jean《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现实生活中的“八〇后”面临着就业、买房、结婚、生子、养老等压力,大好青春不能为理想拼搏,不敢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早早进入中年,为生活疲于奔命。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悲催又无奈的“八〇后”们开始怀念过去那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快乐。《老男孩》正巧击中了“八〇后”的心门,获得了广大“八〇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被赞为国产的少有的代表新青年心声的佳作。
(4)励志题材
现实的巨大压力让年轻人变得多愁善感,迷茫脆弱,于是一批励志题材影片应运而生。“有梦想就有未来”是微电影《田埂上的梦》在片尾打出的一行字幕。这部以草根、青春、励志、梦想等为基调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懈追求梦想的历程,鼓励年轻人放飞梦想的翅膀,勇于拼搏。《启程》则以“厨师哥”沙建微个人自传为蓝本进行拍摄,描述了一个爱唱歌的厨师小伙儿,对自己的命运不妥协,对自己的理想不放弃,一路从彩云之南追梦到北京,最终圆梦的励志故事。我们不由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光里,不经过磨炼与洗礼,又怎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这些励志微电影讲述了那些小人物的大梦想,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出身、一份平凡的生活,却诠释了人类最不平凡的不放弃的精神。
2.节奏紧凑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1]法国电影理论家莱昂·摩西纳克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2]可见,电影的节奏是电影作品生命力的体现,没有节奏,就像人死去时的心电图,成一条直线,毫无魅力可言。微电影虽然很短,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在短短的几分、十几分钟内将一个故事讲清楚,对编导把控叙事节奏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例如2011年11月14日上线的“治愈系”微电影《起死回生的爱》以短短28分钟讲述了一段相爱七年的恋人的感情由死而生的很有时代感的爱情故事,面对突然出现的第三者,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影片将男女主角纠结又矛盾的心态和转变表现得恰如其分又合情合理。
3.自由与审美相统一
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突出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广阔的交往平台,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家园,使得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访问网站、自由创作和发表作品。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艺术,不但超越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而且展示了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
没有审查、没有投资和票房压力的微电影给电影创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创作自由,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形式都可以尝试。自由的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电影受众也可以自由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又出现了“众筹电影”,即受众一起筹钱拍自己喜欢看的电影,这一模式是否是电影业的又一次革新,我们拭目以待。总之,微电影实现了艺术追求自由和精神内涵的统一,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拥有巨大的受众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