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意是灵魂,构思要精妙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安静地只做一件事情,人们往往是在上下班途中、等待的时候或其他不需要特别用心的场合获取信息,放松自己。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要想在冗杂的信息大战中脱颖而出,创意是必不可少的,创作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打破习惯性思维,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提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创意。创意是微电影的生命,其精妙的构思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新颖、故事的新奇和情节的独特上。很多微电影作品独具慧眼,从一般人感觉不到或者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到独特的闪光点,把那些揭示生活真谛、探索人性复杂性的素材化为自己的题材。观众对精品的期待不会因时空的有限而放宽艺术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故事情节是否独一无二就成为决定微电影成败的关键,人物的塑造反倒成了次要因素。
比如法国悬疑短片《调音师》中,阿德里安是一个钢琴天才,他的工作是为钢琴调音。他假装自己是盲人,以便亲近顾客。有一天,他被卷入了一桩谋杀案……短短的13分钟尽显世间百态:阿德里安、餐厅服务员、女客户无一不是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无论阿德里安最后是死是活,都表明一点:自作聪明者必自误。还有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利斯的《生命线》,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寄予了人类的希望,是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微电影系列中,陈凯歌的《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却是不存在的。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搬家工人装模作样地搬着只存在于冯先生幻想里的家具,再加上冯先生那一口北平土话,颇具传统相声的喜感。而隐藏在搞笑背后的那种对于往昔岁月的深沉哀痛,也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该片在短短的10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比如丹麦导演比尔·奥古斯特的《最后一幕约会》讲述了一对年轻男女相约看电影,因女主角不懂丹麦语,男主角边看边做相反翻译影响到后面的观众,双方发生争执。这一切都预示着走出电影院后会有一场打斗,但结尾却让人感到诧异,男主角拿头盔返回时看见女主角和对方趴在放映室外看电影,对方做着正确翻译。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是人们看完后发出的欣慰感慨。
另外,微电影还有以下表现特征:
(1)准确聚焦。如以美国“9·11”事件为题,由11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拍出的《九一一事件簿》。每部短片长11分9秒,分别从政治的角度、民族的心态、个性化的两性关系、远离灾难中心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闹剧处理、小人物日常生活悲喜的侧面展现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现这个事件带给整个美国、世界以及人类的影响。
(2)放大细节。如《爱不停炖》中的一碗冰糖雪梨汤表现出的如山父爱让我们号啕大哭,泪流满面,而这种类似生活小品的感同身受般的呈现方式更容易激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的共鸣。
(3)设置空白。例如微电影《迷失》探讨了爱与被爱的纠葛,提出了“现实的感情能存活多久”“同性的恋情该怎么样去进行”“自我在现实中迷失了,怎么办”等问题。这种不确定的主题强化了作品的神秘性和趣味性,让观众受到触动的同时参与艺术的再创作。而这些问题也是每一个生活在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的青年男女曾经经历的,或者非常关心的社会矛盾。
(4)象征。如在多个青年电影节上获奖的学生短片作品《记忆》,将真实同梦境以及其他象征元素融合在一起,讲述一个老人在回家的路上拾到一段段胶片底片,里面记录着他从孩童时期开始的那些弥足珍贵的时刻。当他回家翻开相册,这些照片却一张张逐渐消失了。这种艺术手法产生出一种低洄流转、悠远空灵的韵味,令观众反复品味和思考。
(5)突转。突转是微电影情节设计的常用手法。在短时间的观影中连续让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发生戏剧性反转,最容易给观众造成惊诧的效果、遗憾的情绪以及探寻意蕴的欲望。对比度越高,越能挑战和激励观众的情感和思维习惯,也就越能打动观众。例如前面提到的《调音师》就是一部把翻转结局做得出乎意料精彩的微电影。阿德里安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戴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却仿佛置身事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最后我们看到他为之演奏的背后人就是刚才凶杀案的罪犯,她的枪口正指着他的后背。这种突然的翻转,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心理上对短片故事的刺激需求。
(6)补充完型。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当不完全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就会激起观众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冲动,提高观众观赏作品的兴奋程度和探究意识。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连接,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冲突”和“对立”,蒙太奇要达到“震撼”的效果才算实现了自己的作用。微电影总会选择最能凸显本质特征的镜头,跳跃式地组接一系列的生活画面,以表现影片深刻丰富的内涵。2011年,同方电视出品了一部以亲情、爱情、友情为题材的系列微电影预告片《看得见的幸福更出色》,影片仅以几个画面和几行文字,提出“亲情有多大的包容度”、“友情有多少的承受力”、“爱情有多久的保质期”这些问题,启发观众思考。微电影穿插的镜头可能是不完整的,画面的结构也许是单向度的,结局更可能是开放的,但是仍不乏一定的艺术冲击力。
2.叙事是手段,变换出奇效
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在传统电影叙事中,为了使观众快速进入故事状态,大部分电影选择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模式。而微电影要在很短的叙事时间内体现矛盾冲突,就需要对以上模式进行改变,压缩开端和结局,甚至发展的过程,快速进入高潮阶段,也就是说微电影因为其微,所以要放大受众感兴趣的部分,淡化受众不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倒叙和插叙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手段。系列微电影“我的城·青岛站”——《人人都爱李小曼》讲述了一个混迹市井的孤儿李小曼突然被误以为是已故救火英雄的女儿,人生也由此变化的故事。该片倒叙和顺叙交替运用,仿佛一部侦探片,影片中弥漫的惊诧、焦虑、希望等复杂情绪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微电影要在“电影快餐”时代占得一席之地,创作者必须从故事创意、情节发展、冲突处理及结局设计等方面引起受众持续不断的兴趣,这也是微电影能否具有商业价值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