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微电影行业,微电影发展迅猛,俨然成为当前最火爆的新媒体形式。据艾瑞咨询预测,未来三五年,微电影将形成千亿元的市场规模,成为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微电影的发展方向如何呢?
1.创意是灵魂,剧本是根基
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观众,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新鲜有趣,还要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人性的叩问,内容要直指人心。如果微电影缺乏反思和人文关怀,那将成为广告的附庸,沦为庸俗娱乐。现在的微电影多是噱头大于创意,真正好的作品为数不多。佳能相机推出的Leave Me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它没有大场面,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却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打动人心。
2.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微电影不再是草根的秀场,尤其在各大网站相继开辟微电影疆域的当下,微电影数量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增加,如何平衡数量和质量,避免过度商业化,从而保证品质,适量植入广告理应成为网站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微电影的制作团队一定要做到创作专业化、生产规模化、运营专业化和管理规范化。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微电影工作室,招募优秀的微电影人才,向“正规军”迈进,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打造品牌形象,创新赢利模式
各大网站或者微电影制作机构要根据自身实力与特色制定不同的市场策略和方向,既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既可以拍单集的微电影,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既可以以校园爱情、职场竞争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展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新浪、优酷、网易、爱奇艺等网站已率先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因为微电影是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带来长远的收益。其形式既可以是打造网站自身的品牌,如优酷、爱奇艺;也可以是打造明星、导演的品牌,由此推出相关畅销书、动漫、影视剧、舞台剧等,形成品牌效应,创新赢利模式。
2014年,微电影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它也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传媒领域之一,只有不断地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推陈出新,微电影的路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本章小结
微电影敏锐地触碰到了时代和文化的脉搏,洞察了文化受众的消费心理,于瞬隅见大千,凭着对生活的入微观照、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以及自身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无限的艺术张力活跃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称,微电影这种模式肯定会被大量复制,并将带动互联网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也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机会投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影视艺术传播载体。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微电影就是要在方寸之地积聚起巨大的爆发力,彰显艺术的魅力。
思考与练习
1.怎样寻找并提炼一部微电影的创意?
2.找一部你喜欢的微电影,对其进行解剖,分析其优缺点。
3.要制作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它的卖点?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美〕尼尔·兰道、马修·弗莱德里克:《影视导演成长记录——我在电影学院学到的101件事》,王幼怡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朱侃如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俄〕弗·雅·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维基·金:《21天搞定电影剧本》,周舟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洪汎:《动画剧本创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英〕罗伯特·艾德加-亨特、约翰·马兰、史蒂芬·罗尔:《电影语言》,陈茜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注释】
[1]英格玛·伯格曼:《没有魔力的魔力》,《当代外国文艺》1987年第2期。
[2]多宾:《电影艺术诗学》,罗慧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