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代诗词故事部系列公益微电影,

唐代诗词故事部系列公益微电影,

时间:2023-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该定义,《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微电影完全吻合,但在创作内容上则有细微的偏差。因此《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依然在公益微电影的范畴之内,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公益微电影的题材范围和类型特征,改写了公益微电影的定义。《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既有微电影叙事的基本特色,也有作为公益微电影的特殊性。

◎杨才旺 娄晶晶

本文以《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为研究范本,厘清公益微电影概念,对公益微电影的叙事特色、视听艺术及跨界融合创新进行分析,力图探讨新传播语境下公益微电影的发展之路。

一、叙事特色分析

当前,微电影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产业趋势,并逐渐在新的传播平台和观看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叙事体系。

(一)公益微电影的概念

目前,业界及学界对公益微电影的一般定义为:

公益微电影是微电影的一种类型,它以“为社会公众谋利益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为目的,从关注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相对较短的时长内表现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所经历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心理冲突与抉择,探寻生命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以强化人们的家庭伦理、社会公德与环境责任感”[1]

依据该定义,《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微电影完全吻合,但在创作内容上则有细微的偏差。传统公益微电影的定义认为,公益微电影是将镜头对准社会转型期普通个体的命运及抉择,而《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则将镜头对准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对准唐诗背后的人文故事,对准诗人个体命运和社会境遇的交叠,将古诗最灿烂的篇章以新型视觉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传递出唐诗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即雄健奋发的精神意志、平等自由的思想追求、温馨纯美的人伦情味……

在内容创作层面上,《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符合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在价值观传递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依然在公益微电影的范畴之内,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公益微电影的题材范围和类型特征,改写了公益微电影的定义。在此,本文将公益微电影概念的外延进行延伸,将其重新定义为:

公益微电影,旨在为社会公众谋利益,开启国民智慧,提升社会道德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呈现一个精巧、发人深省、催人向上的故事,引发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考,启迪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寻,满足人们对广纳学识、开阔视野的追求的一种微电影题材。

(二)公益微电影的创作难度

1.“公益影像”广泛传播有难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传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所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是一种群体知觉。“就像铅版化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形象地传达出了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及特征,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类人或事物的特征已发生了变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会使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新变化“视而不见”。

“公益微电影”正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其持有“主旋律电影”“公益影像”的刻板印象,即受众群体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公益微电影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教的意味,具有低层次的审美观感。这样的认知,使观众在心理层面上产生一种抗拒感,有碍于公益微电影的传播。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推出前曾做过小范围的受众调研,调查过程中,很多人都将“唐诗微电影”与“唐诗动画片”“唐诗解读”等音像制品相提并论。受众这一刻板印象,给唐诗微电影的创作团队敲响了警钟:必须打破固有的叙事逻辑和陈旧的思维惯性,强化唐诗微电影创作的艺术诉求。

2.封闭式创作创新有难度

“经典叙事”系统中的封闭式叙事结构一直在创作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这种封闭式叙事也同样有很多不足,如排除观众参与的特征,没有审美的再创造,难于深层次地打动观众等。

公益微电影由于受主题的限制,往往不得不继续在封闭式叙事的模式下进行创作。与其他类型的微电影不同,公益微电影常常是根据事先确定好的主题进行故事编写,这样就使得创作者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在封闭式的结构中讲故事。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内容是再现古代人文故事,因此与其他公益微电影相比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如故事的架构必须与唐诗的叙事内容相符合,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与诗人及相关人士相符,道具、场景的设置必须跟基本的历史情境相符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观众的好奇感,因为有些观众对这些历史故事如数家珍,这给团队的自由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有难度

自微电影的范式产生伊始,商业性就已成为其自带的属性。近两年,由于受到“限广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以商业微电影为载体,以讲述微电影故事的方式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力。

公益微电影同样有着广阔的商业空间,无论是冠名,还是产品植入,抑或是片尾的鸣谢、线下的活动等,都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可利用。但《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由于受古代人文故事情境的限制,在前期的创作过程中,把现代商业元素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植入进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如何吸引足够的资金支撑这一类型的公益微电影是当前公益微电影面临的重要产业问题。公益微电影可以用“公益”的理念打动社会爱心企业家提供支持,但到了后期推广,商业运作模式又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而,获取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非常困难,如果资金链发生了断裂,那么公益微电影将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

(三)公益微电影的叙事特色

在微电影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微电影的动因源自技术、市场和受众的共同作用,其发展面临的悖论也在于这三者之间的制约和影响”[3]。但目前来看,微电影还没有被这些所谓的发展悖论所束缚,而是以相对稳健、强劲的态势在蓬勃发展着。究其原因,与其叙事模式密不可分。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既有微电影叙事的基本特色,也有作为公益微电影的特殊性。以下就《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叙事特色进行分析:

1.碎片化的叙事策略

“微电影的一个美学信条就是在短小的篇幅里惊人地集中大量的审美概括。”[4]的确,从叙事角度而言,《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摒弃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的、完整性的展示故事全貌,注重故事的起承转合”[5]等要求,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点。

(1)典型、跳跃式片段展示推进故事情节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中的作品,用15分钟的时长囊括一首诗所表述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的风骨与情韵。其中,创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典型性的、跳跃式的片段来实现唐诗故事的情节展示。以《春风吹又生》为例:

这部微电影由第23届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获得者于人执导,改编自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将其定位为诗人传记式的微电影。但15分钟的片子很难描绘诗人的一生,于是创作者用碎片化的处理方式给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野草为贯穿整个微电影的意向线索,以三次离别,即父亲离家上战场时的一次离别,父亲因在城内守城而与城外的白居易相见却不能相聚的第二次离别,白居易踏上求取功名之路的第三次离别,作为故事主线,简练、集中、跳跃式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干净明了又不失张力。

(2)强调故事的高潮部分

微电影在叙事上,通常将传统叙事的某一部分进行夸张和扩展,对其他部分进行压缩甚至省略处理。这使得微电影在故事的讲述上,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高潮状态,甚至其高潮部分也可以清晰地划分出开端、发展和结束等。

该系列中的《风送滕王阁》改编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唱不绝。在对这首诗的处理上,创作者让微电影直接进入高潮,展现王勃应题、写诗的情节,大大压缩了王勃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等相关细节。片中王勃被其他名士污蔑抄袭的叙事段落堪称是高潮中的高潮,而王勃四两拨千斤从容应对的结尾段落,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感叹。整个故事节奏紧张,情绪饱满,又在高潮的结尾处留白,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广”,渲染出了绝佳的诗歌意境。

(3)多时空交错转化叙事

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中,导演常常采用跳跃式剪辑,以及闪回的手法,将现实时空打乱,迫使观众去重构叙事,影像表征呈现出多时空交错转换的特点。

《乘此清风欲归去》改编自卢仝的《七碗茶诗》。卢仝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七碗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更在日本演变成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茶道精髓。但这位仙风道骨般的人物的结局却让人唏嘘——甘露之变被阉人“于脑后加钉而死”。

《乘此清风欲归去》在清丽脱俗的饮茶歌里加入了卢仝不为阉党的利诱所动,最后被加害致死的现实故事,中间穿插诗人边饮茶边吟诵《七碗茶诗》的惬意、畅快、脱俗的场景。影片采用了大量的闪回表现手法,不同的时空与情节交替出现,血腥残酷和清新脱俗产生强烈的对比;色彩运用上,暗褐色和青绿不断地交替出现,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2.悬念式的剧情推动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悬念式故事”[6],即悬念本身已经嵌在了故事的叙事文本中。微电影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它的悬念设计更要符合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及移动网络、手机媒体等媒介的传播特性。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主要通过内容和形式两种途径来实现悬念的设置:在内容上,由故事情节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内心的情绪起伏来产生;在形式上,充分利用电影多样化的表现手段进行再创造。微电影《梧桐影》改编自唐五代道士吕洞宾的作品,这是一首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诗词,全诗无故事情节,但是短短20个字将诗人久盼不至而又不忍离去的缱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微电影的编剧尹露在对这首诗进行影像改编的时候,大胆地加入了“黄粱一梦”这一民间传说。影片一开始,暮色暗淡,吕洞宾站在梧桐树旁的大岩石边眺望远方,大声呼喊“先生、先生”,继而自我感叹“可叹走了那么多的路程却不知要去往何处”。开篇处巧妙地设下了悬念:吕洞宾在等谁?为什么会怅然若失?形单影只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随后故事情节的展开让观众恍然大悟。这部微电影用“一锅粥、一场梦、一辈子”表现了诗人在等待过程中对交错的梦境与现实无法分辨的心境,更好地表达出了诗人对世间熙攘追求的醍醐之感。

3.情感化的艺术表达

情感化的艺术表达是公益微电影创作的重要诉求。因为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平面化的影像表达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微电影作为文学范本的深刻性,削弱了逻辑结构的完整性,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取观众的信任,必须用情打动观众,引发情感的共鸣。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以情为出发点,又落脚于情:浓烈的、温情的、悲情的、喜悦的,等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带领观众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古人的情怀。

微电影《悯农》取材于诗人李绅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情感与哲思互相交织的故事:何福顺故意打翻一碗饭让李绅捡起来吃掉,李绅不捡,李母遂而狠狠地惩罚了李绅,并教导他要珍惜粮粟;白驹过隙,中了进士的李绅在与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一同站在观稼台体察民生时,遇到因偷盗被抓的何福顺,一时间,农民劳作的艰辛、故人对待粮食的不屑让他感慨万千,遥望着似与天边连成一线的麦地,诗人写出了《悯农》这一教诲千古的诗作。导演运用独到的镜头语言阐释出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宽广,以及天、地、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让观众对于厉行节约、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视听艺术分析

微电影一方面继承了电影美学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呈现出与传统电影不同的视听风格与影像诉求。《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目前已完成90多部,就现有的创作成果来看,每部影片既符合共同的创作规律,也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作品系列是难得的微电影研究范本。

以下将从镜头、色彩、剪辑、说白、音效等多方面来探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视听艺术,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艺术动因等。

(一)视觉语言特色分析

1.镜语表达:景别趋小化

景别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7]。不同景别的交替使用,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画面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挑选出的10部微电影作为研究范本,其中包含了“思乡怀人”“建功报国”“生活杂感”“临行送别”四大主题,以期得到相对科学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唐诗微电影景别统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剪辑率在2Ʊ04—3Ʊ51之间,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在微电影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在10部微电影中,小景别镜头(近景+特写)超过50%的有5部,另外5部的小景别镜头百分比在44%—47%之间。可见,近景和特写已成为微电影最主要的景别类型。

在这些近景、特写的画面中,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镜头可以脱离具体的叙事链条而单独跳出来,给予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使人物形象更贴近观众的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如《池上双凫》这部微电影,运用了双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以老年元稹和老年薛涛两条平行线贯穿叙事,通过回忆展现了相遇、相知、相识、相爱的场景,同时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表情,捕捉人物情绪细微的变化,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两人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感意境。

2.色彩语言:充满意蕴

“色彩语言是指经过有意识的色彩选择和调配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造型表现力的色彩关系和色彩结构”[8],它是影视整体艺术传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部影片成功的构成要素之一。如微电影《春风吹又生》中的三次离别,导演在色彩上使用了青灰等冷色调,生发出一种压抑、伤感的离愁别绪。同时,该片对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情节,也运用了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同一条林间羊肠小道,承载了两个故事,一为白居易的降生,二为白居易与父亲的离别。在白居易降生的故事里,林间小道,郁郁葱葱,马车里,白居易的母亲身着翠绿的衣服,仆人则是粉色衣服,预示着新生命的降生;而白居易与父亲离别的地方也是这条羊肠小道,色彩处理则偏重凸显枯枝败叶,但在枯黄的草堆里还泛着些许绿色,在道不尽的离愁别绪中象征着白居易一家重聚的曙光。

(二)听觉语言特色分析

声音是现代影视艺术重要的视听语言要素。《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与传统院线电影相比,收看环境缺少封闭性和仪式感,因而对听觉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说白:强烈的审美性

说白包括三个方面:对白、旁白、独白,它们是视听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起交代要素、传递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奠定叙事基调等作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说白,呈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性,视主题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趣美、诗意美、豪壮美等。

如微电影《池上双凫》,讲述的是薛涛和元稹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故事,15分钟的微电影,每一句对白和旁白都镌刻着时光无法带走的爱意。分别时,薛涛一番表白甚是催人泪下:“虽盛夏七月,莲花盛放,于洪度而言,却已是满目凋零;野雁成行,鸳鸯成双,于洪度而言,却更觉形单影只……只待君来,永结同心……”可谓情真意切,字字泣血。

又如改编自卢纶《塞下曲》的同名微电影,开场旁白:“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之后中原大乱,战火纷飞,匈奴趁机连年侵扰我北方边塞……”寥寥数字,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也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呈现出一种雄浑而又悲怆的美。

2.音乐:原创音乐成亮点

微电影的音乐包括画面配乐、插曲、片头曲、片尾曲等,它影响着影片整体的节奏与基调,能调动观众的观感进而推动观众观赏的情绪变化。《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音乐的使用上,呈现出了两大显著特征:

(1)原唱音乐成亮点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中的每一部微电影的主题曲都是由业内著名的作曲人、歌唱家为其单独所创,以唐诗为歌词,结合每部微电影的整体风格,编写出与之相吻合的音乐旋律。如《风送滕王阁》,当片尾响起“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的旋律和歌声时,观众很容易在旋律的带动中深切地感受到王勃的才情与傲骨之心。

(2)配乐应用更灵活

配乐在影视作品中可以让故事和情感变得更加丰盈。《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配乐的应用上,显现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实力和态度,不同的配乐风格深化了微电影的影像表现力。

微电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前28秒,悠悠一曲古筝,将桃花林中的主人公——张志和悠闲慵懒的生活状态展示无遗。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电影的前28秒只有配乐和画面,营造出了一种类似MV的唯美感。

又如《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一微电影,导演大胆地对配乐进行了重复使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心境在同一配乐的衬托下更显意蕴无穷:韦庄和岳灵犀初次相遇时,一段舒缓而柔美的音乐响起,贴合了两人暗生情愫的心境,渲染了一种委婉的细腻情绪;时光飞逝,当白发苍苍的韦庄重回故地寻找故人时,却只能拿着故人的遗物,泪流满面,凭寄相思,满腔的悲怆之情无以言表,此时同一段音乐再次响起,回忆再现但曲未终人已散,再多的相思都只能任之付诸东流……这样的配乐处理,建立了现实与回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实现了不同场景之间的自然过渡,也让观众在韦庄和岳灵犀的人生经历中深深地感伤了一回,颇具感染力。

3.音响:独具匠心的表现力

凡是用来表现环境、渲染环境的都是音响。如果说语言和音乐是声音按形态划分出的,那么音响就是声音按作用划分出的组成部分。《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音响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为观众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微电影《游子吟》讲述的是诗人孟郊高中回家,看到原本利落的母亲虽双目失明,但为儿缝补衣服的习惯却依旧未变,心中五味杂陈。在这个场景的处理中,外面锣鼓喧天的声音与孟郊母亲小木屋里吱吱呀呀的缝补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微电影《梧桐影》中,吕洞宾在梧桐树下踱步,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这一音响效果的塑造使诗人焦虑的心情展露无遗。微电影《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开头,主人公张志和侧卧在桃花林里,鸟鸣声(音效)婉转清脆,烘托出一派惬意祥和的景象。

(三)视听语言成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与传统的影视作品相比,微电影的视听语言已然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重视特写、近景等景别,更倚重蒙太奇表现手法等。这既是唐诗微电影的特征,也是微电影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些变化的产生,离不开观影环境、受众主体的时代变化。

1.观影环境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化的移动终端广泛普及,受众可以在完全私人化的移动终端上自主选择所要观看的视频影像。这种观影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受众的观看心理,“在传统影院观影所带来的私密感、仪式感逐渐被高度自由、轻松的审美心态所取代。”[9]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观影所需的视觉重心和心理重心逐渐消失,受观的注意力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很难被传播者引导和聚焦。

此外,私人化的小荧幕与传统的大荧幕相比,在内容上对“视觉奇观”的要求大大降低,影像不再刻意去追求画面的信息量和纵深感,而是更加注重用近景和特写等景别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带入由人物复杂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世界所构建的视觉画面中。这也是《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大量运用特写及近景的原因。

2.受众主体的变化

与传统的院线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受众呈现出更年轻化的趋势。《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就是一个充分满足青少年受众群体需求的产物,让唐诗这一古老的文化基因与微电影这一最新潮的影像表达形式相结合,吸引更多青少年投入其中,可以说,这部作品肩负着解析唐诗、传承国学的文化重任。

此外,青少年的注意力转换快、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短平快”和“多媒体化”。

3.微电影篇幅的限制

受篇幅的影响,微电影很难从容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很难用长镜头等纪实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它必须通过多变的剪辑手段和多元化的影像要素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内核。这也是《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视听语言上使用了大量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等表现方式的原因,因为这样的剪辑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带领观众进入微电影所营造的意境,更快地唤起观众的共鸣,引导观众建立准确、有效的解读。

通过对《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视听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面调度、每一句对白、每一种色彩,都有其意义和功能。正是这些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视觉符号,塑造了《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真正的格局,构成了它真正的影像内涵,诠释了它真正的文化情韵。

三、跨界融合的创新尝试

跨界(crossover)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的艺术领域,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产物。它“强调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一个新的、外来的观察视野将自己的理解与创作融入到另一个行业中,通过交叉创作、独特的个性化组合,创造出多种临界性、实验性的新作品”[10]。《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正是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门类的跨界合作,寻求品牌新的增长点,创造出微电影复合型的产业链,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新潮流。

(一)解构《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跨界模式

跨界合作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意,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整个产业链上,处处都能看到跨界合作的迹象,有些跨界合作为常规手法,而有些跨界则堪称创举。

1.载体与内容的联姻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还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从唐诗中,我们可以欣赏祖国壮美的山河,体会个人抱负和现实遭遇的碰撞,领略将士戍守边疆的艰辛与伟大,捕捉诗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

如何让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走进我们新的时代?如何让唐诗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在呼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唐诗与儿歌的结合、唐诗与音乐作品的融合、唐诗与动画片的联姻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手段,但是这些跨界联手无论是在吸引受众群体、表现力还是在唐诗文化的深度诠释上,都存在流于表面和传播力度不足等缺陷,难以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更不用说引领唐诗文化潮流的发展。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这一项目的出现,填补了以上不足,并对唐诗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创造性解读,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从而打造了一个高端立体的文化产品,赋予了唐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2.创作主体的跨界操刀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项目在推出伊始就调动了影视圈的各类精英参与创作,精英们打破原有的职业身份和专业认同的限制加入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促成了基于审美冲动和艺术召唤的“跨界”现象。

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中,最庞大的跨界是演员行列的跨界,最受人瞩目的跨界则是导演行列的跨界,很多知名演员跨界担当导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便由著名演员濮存昕执导,这也是他首次执导微电影。连续20多年在话剧的舞台上塑造李白形象的濮存昕通过微电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他所熟知的李白。在演员行列,很多歌手、舞蹈家的加入,丰富和壮大了微电影的创作队伍,他们凭借专业特长,书写了微电影的独特华章,为作品打上了别样的艺术烙印。如曾以《我的北京我的家》而家喻户晓的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在微电影《悯农》中饰演诗人李绅的母亲,这虽然是她首次出演影视作品,但她凭借丰富的舞台剧经验,成功塑造了以刺绣制衣贴补生活的仁爱慈母的形象;又如青年舞蹈演员马琳在《长恨歌》中扮演杨玉环,凭借其舞蹈专业的功底,展现了一代美人的绝代风华。

3.产品生产的多元化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不仅是一个微电影项目,更是一个高端立体的文化产品。该系列文化产品以微电影为内容基础,衍生出了专题片、青少年科普读本、书画作品、主题歌曲、主题晚会等全产业链产品。

一是引纳当今众多书法、美术大家共同演绎和解读作品,每首唐诗均配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幅情景画。

二是将108首唐诗谱写成歌曲,用作每部唐诗微电影的主题歌,同时启用大批新人演唱这108首主题歌。

三是对微电影的内容进行栏目化包装,增加对文化学者、国学大师、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人物的访谈等内容,丰富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有的唐诗微电影已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四是在活动后期打造系列主题晚会——“唐诗之夜”,在全国108个城市巡演,以独特的方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全国掀起学习唐诗、传承国学的热潮。

五是将108部系列微电影改编成108本唐诗经典故事系列连环画,作为青少年科普读本在全国大范围发行;同时,其音像制品作为全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影视教材予以大力推广。

4.推广渠道的全媒体化

在全面考量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理状态后,《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立足中央电视台权威平台,携手多家视频网站,同时向下游布局智能终端,覆盖电影屏(部分唐诗微电影将通过院线与观众见面)、电视屏(对微电影做栏目化包装,并在相关频道播出)、PC终端屏、Pad屏、Phone屏,满足用户多屏视频生活在不同时段的需求,从而增强唐诗微电影扩大用户覆盖和提高用户黏性的能力。

(二)解码《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跨界融合的原因

1.全媒体化发展的必然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媒体正处在激荡转型期。全媒体时代对文化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只是简单地吸纳更多类型的媒体,更要重视“针对不同的受众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进行深度融合,提供细化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11]。《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全媒体化发展这一媒介环境下,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以整个项目的启动仪式为例,主创人员历史性地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自设立以来,首次为微电影开设专区。这一举措为唐诗微电影赚足了人气,引来了媒体的争相报道。以此为契机,《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宣传片及其中一部小短片《人面桃花》在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播出,正式揭开了《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面纱;同时,利用濮存昕、康洪雷、颜丹晨、周韦彤等实力明星和话题明星的引爆能力,项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得到了较高的媒体关注度。此外,项目工作人员还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与观众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互动,加深了公众对这部系列微电影的印象。《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几乎调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以微电影为传播主体,跨媒介协同合作,使得相关信息得以全面传播。

2.构建创作格局的选择

如果说全媒体化发展是《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跨界合作的外因,那么构建大的创作格局就是其跨界合作的内在诱因。跨界合作是基于自身诉求的自主选择,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彰显。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它是一种文化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能力”[12]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这一高端文化项目的打造,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从古至今,唐诗不仅以它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人以感染,以它所揭示的生活深度和现实广度给人以思考,而且以它所展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在全社会掀起了解唐诗、学习唐诗、认知国学的热潮,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建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因此该项目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人士跨界参与制作,以提升项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以微电影为基础,借助各类衍生产品,将唐诗微电影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优化创作环境的需要

微电影现有的创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相对简单等条件给新锐导演、草根人士提供了更多实现梦想和话语表达的渠道;另一方面,这一低准入的创作环境也让微电影市场呈现出创作者良莠不齐的局面。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保证了创作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确保了作品的质量,增强了微电影的可看性和思想性。跨界合作的方式将更多的力量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浮躁喧哗的微电影创作注入了一股清风,优化了微电影的创作环境。跨界执导微电影的濮存昕曾这样表示:“时下热议的一个词,叫作‘时间去哪儿了’,唐诗微电影做的是,时间到这里来了。我们要做108部唐诗微电影,为全国人民、全国观众奉献一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告诉大家时间到这里来,到优秀传统文化里来。”

(三)解读《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跨界融合的启示

1.品牌价值契合

品牌价值“指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包括其属性、品质、品位、文化、个性等,代表着该品牌可以为需求者带来的价值”[13]。跨界合作首要的条件就在于品牌价值的契合度,如果让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方进行合作,无疑会相互伤害品牌价值,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跨界合作,是一次寻求多方价值高度契合的尝试,无论是在公众的形象认同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合作双方达到了高度的匹配。

(1)形象认同的匹配

“形象认同是受众对客体形象的认同。即客体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目标、价值与受众的目标、价值是一致的。”[14]

用书画作品勾勒唐诗,并在微电影的片头或片尾中呈现,是《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创举之一,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邀请了陈谋、陈家泠、吴山明、方增先等一大批知名的书画家加盟其中。这些书画家大多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国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及现代国画新流派的代表人物。

这些大家在公众眼里有一个群体形象:有学识、有文化、有品位。而中央新影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在公众的印象中,中央新影集团是人文的代表,是专业的代表,是佳作的代表。因此,双方的合作在形象认同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2)社会影响力的匹配

社会影响力的匹配是指双方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时控制力相当。只有社会影响力相当,才能产生1+1>2的传播力,才能使双方的优势都发挥到最大值。《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邀请国内知名演员濮存昕等人跨界执导微电影的这一做法,也是业内及受众颇为津津乐道的事情,已成为跨界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2.渠道资源互补

渠道资源互补是指“合作双方拥有可用于交换或者共享的渠道资源,彼此能够取长补短,并且该渠道具有一定的整合性”[15]

中央新影集团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启动之后,成立了中国微电影视频网络协作体,该协作体由中央新影集团发起,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优酷网、搜狐网、爱奇艺、土豆网等17家网站联合组成。这17家网络媒体不仅在《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拍摄的过程中给予追踪报道,还将在作品完成后开设专区,供观众点播。对于中央新影集团而言,它主要依托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平台,虽然也有自己的新影网,但是新影网的主要作用是宣传中央新影集团的对外形象,流量及影响率远不如优酷、搜狐等门户网站。此外,微电影的特点决定了其最佳生存土壤是各大门户网站,因此中央新影集团与门户网站开展合作,可利用门户网站的平台优势,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无论是从文化品质上看,还是从制作水准上看,都是上乘的原创作品,落地门户网站既可以丰富门户网站的片源,也有助于提高门户网站的竞争力。此外,在后期的推广中,中央新影集团还会对微电影进行栏目化的包装,门户网站的logo等标志性符号也将在中央电视台得到二次传播,这都不失为有效、高端且权威的传播途径。

3.目标受众整合

跨界合作非常讲求目标受众的整合。很多营销界的大腕都认为,“如果目标受众不具有一致性或重叠性,而是差异很大的话,就相当于是对牛弹琴,浪费资源,甚至有一方会成为合作的牺牲品”[16]。但是《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跳出了这一传统观念,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跨界合作不仅局限于“目标受众的吻合”,还可以整合不同的受众群体形成新目标受众群。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目标受众应该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和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从这个维度来看,《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的目标受众年龄段跨度较大、社会职能覆盖较广,即这一文化项目的目标受众应该是泛全体受众概念。因此,中央新影集团采用了“接触点营销”的手段,与门户网站合作,吸引青少年的点击;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通过权威、高端的平台吸引有着固定收视习惯的中老年群体观看;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少儿读物,将传播范围扩展至少儿一代。《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大范围渗透,完成对目标群体的锁定。

虽说“跨界”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如《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这样,整合如此之多的力量,形成高密度跨界合作的案例依然少见,可谓微电影界的首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经典案例可以带领更多媒体秉承文化自觉的精神,探索更多的跨界合作,进一步使整个微电影文化产业链得到加强和完善。

〔杨才旺:中央新影集团重大项目部主任,央视微电影频道总编辑;娄晶晶:硕士,影像艺术研究者〕

【注释】

[1]沈宇辰:《情感表达——公益微电影创作之核》,《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7期。

[2]〔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其悖论》,《新媒体研究》2011年第12期。

[4]王一川:《从大师微电影看微电影美学》,《当代电影》2012年第6期。

[5]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6]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7]王次炤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8]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9]闫方方:《论微电影中八〇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页。

[10]〔日〕村上隆:《艺术创业论》,江明玉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11]赵文斌:《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走向探讨》,《传媒》2014年第2期。

[12]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3]张锐、刘进平:《品牌价值来源及其理论评析》,《预测》2010年第5期。

[1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15]贾昌荣:《品牌跨界勿搞“拉郎配”》,《中国品牌》2012年第7期。

[16]贾昌荣:《品牌跨界勿搞“拉郎配”》,《中国品牌》2012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