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形成如下的基本结论:
一、2015年国产电影表演的平民化和朴实化的整体风貌,是社会风潮与美学回潮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倡导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时代特点的文艺创作倾向,表演创作的平民化乃是“意识形态腹语术”在电影领域的编码及其言说;另一方面,也是对新世纪以来仪式化表演与商业化表演持续“挤压”的一次“反弹”,浮躁和夸张的极端潮流渐渐褪去,时代渴求真挚和自然的表演风貌。电影中的演员要真正成为是国家普通民众以及人文风情的“代言人”,是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国家形象等级的人文载体。
二、在诸多形态的电影中普遍具有的怀旧色彩,反映着一代人的集体社会心理。无论是《港囧》中的戏仿港片的经典桥段,还是《煎饼侠》末尾集结亮相的“古惑仔”,或是《山河故人》里人物对叶倩文的歌声的迷恋,还有《重返20岁》里杨子姗表演的复古风情歌舞,以及《夏洛特烦恼》中对二十年间大陆流行音乐的回顾和梳理,在今年的影像中,深浅不一的怀旧色彩似乎是对70后、80后观众的某种“召唤”策略,消费他们的集体文化记忆,也可从中窥见一代人心态的变化,以及某些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
三、新的电影创作形态出现,电影表演也有适应性的策略。“跨界”导演、“跨媒介”电影、“粉丝电影”、“众筹”电影,这些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而催生的新的电影形态,有些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些也可能深远地影响着国产电影的文化格局和艺术等级,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也召唤着电影表演做出相应的适配性调整。这种变动会导致的种种后果,是良性的“疏通”或者恶性的“硬块”,是“对接”后“遇合”或者“此消彼长”后“掩体”,还要看电影人在实践中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定力。
四、“明星”色彩相对淡化,职业演员表现出彩。与前几年明星扎堆、“大牌”轰炸的大银幕相比,2015年能看到更多的职业演员的发挥稳定、水准高超的演技,一定程度上在社会影响力的层面为电影演员“正名”。陈建斌、王千源、倪大红、王德顺、廖凡、赵涛、余男、宋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草根”演员和非知名演员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这些现象背后可以看到小成本电影制作上的进步和规模上的扩大以及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