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电影发展的状况,与近年来电影产业持续“增温”与“狂欢”的态势相比,呈现出了明显的“冷却”和“减速”的景象,被视为中国电影的“小年”。诚然,近年中国电影已达到远超GDP增速的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率,行业整体依然具有“活性”,估计相当一段时间之内依然还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来自外力的调整和治理,以及源自内在的异动和反思,使2016年的国产电影出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状况。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高开低走,年度总票房的同比增长率为3.73%,与前几年30%的年平均递增率相比有大幅度回落。同时,在2015年大行其道、被寄予厚望的众多“IP电影”,事实上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不但在文化上和艺术上遭到种种口诛笔伐,更没有获得大众的青睐。“IP”对于中国电影的“疗效”需要打个问号。此外,一些备受期待的“重量级”影片,无论是出自张艺谋、冯小刚、杜琪峰、尔冬升等华语电影的“山脉”、“巨头”,还是有成龙、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葛优、章子怡、赵薇、范冰冰等华语电影“超一线”或“一线”明星“加持”,在票房或者口碑方面多少都有些意外“遇冷”,电影作品的体量和级别同实际上的成效和收益不成比例,有些表现甚至令人“大跌眼镜”、“大惑不解”。
在近年来中国电影“野蛮生长”的发展态势下,取得的成就与产生的问题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到了2016年,此前十多年的种种“沉疴”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许触发了电影生态系统的“自净机制”,是艺术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必然结果;抑或源于目前电影产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现有的劳动者(从业人员)、劳动资料(拍摄制作技艺)和劳动对象(电影艺术的“原料”)与大举扩张的产业格局严重失调和失衡;也体现国人审美趣味和文化心态饱受“大片”、“烂片”的“轰炸”之后,对时代理性和人文价值的诉求;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人文和国际环境等大背景的“板块震荡”。
其实,业界和学界对于“热现象”之下的“冷思考”一直存在,李安导演对中国电影“不要急、慢慢来”的规劝,实际上早就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不乏相关例证和教训的2016年,在备受国内外瞩目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由一位华语电影极富影响力的导演郑重提出中国电影的“拔苗助长”,“抢明星,抢资源”,这个“诊断结果”终在大范围内被关注和认可,骤然成为点破种种怪现状的“警世语录”。中国电影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也许不完全是今年电影行业“缩水”的全部原因,却是行业内部亟待整顿和重点治理的“病灶”。近年来,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善意资本”与“恶性资本”泥沙俱下,带动甚至决定了电影制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怀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的“投机分子”,用经济生产置换艺术生产,只重短期盈利、跟风“圈钱”,全然不顾电影产业发展的“环保”和影片内容水准的“健康”。“两假一真”的做法,即假投资、假票房、真水军,已对产业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可将2016年视作中国电影的生态治理年。结构性调整的进程,渗透在全年影片的方方面面。“快鹿事件”以后,政府主管部门强化电影市场规范管理,偷票房、假票房等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泡沫”、“水分”、“虚火”部分有所挤压。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从法律保障和国家战略的层面,调整和规范了产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径。今年电影产业的“冷却”,也进一步打击了资本和艺术的“投机”行为,尤其能对以“玩概念+卖情怀+抖机灵+刷明星”为“盈利秘笈”的影片进行“祛魅”,进而锤炼出有艺术美学、文化追求、人文情怀的产业“行家”。最后,新的产业生产与合作模式及其文化创意也在不断出现,无论其暂时性的成效如何,都应向积极与良性的方向引导。
2016年的国产电影表演,也处于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之中,从中依然能看到此前数年之间电影发展的很多规律性及非规律性的“印记”,也与时代审美、文化心态和产业动机内在接通。在此年的大银幕上,“小鲜肉”男星和“小花旦”女星的“颜值”表演是“势力”最为庞大、不容忽视的风景线;同时,作为国产电影宝贵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在类型和形态层面更为多元、更加拓宽以及更具适应性;主要存在于类型片中的魔幻表演则早已历经反复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美学“脉络”,并还会持续发展;最后,文艺片作为电影人今年的艺术探索和表达的“重镇”,也贡献了一些具有艺术“含金量”的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