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小品从红火到式微经历了十几年,它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异化,注重以喜剧格式的语言、外形以及肢体动作取悦观众,而与人物的心灵却越来越疏远。“一种与精神世界无涉的剧种,美学等级是不高的,也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毫无疑问,它是在演艺界的力捧之中以及电视收视率的‘压迫’之下,逐渐形成了迎合观众的生产特点。”[16]处于政治、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博弈关系之中的微电影及其微表演,若想摆脱电视小品的宿命,应该具有这样的文化格局:
一是微电影必须与时代的内在情绪保持一致,不要为微而微,而是为时代而微,甚至触及时代的敏感部位。如同狄更斯所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至今日,“微时代”的成熟期还远远没有到来。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的同时,确保“微而不恶”,仍是“微时代”的一大考验。在当下这个充斥着物质享受的世界之中,人们每天接受着各种新鲜资讯,对于周遭似乎触手可及,但是,精神世界的存在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对于微电影而言,“接地气”才是其生命力之源泉。微电影应该多表现现实世界中被忽略的问题和被遗落的情感,将这些细微的生活碎片予以不同程度的放大,使人们得以更清晰地观察社会,更真切地感触世界,更透彻地体悟生活。从微电影那微小的“针孔”中透射出的应该是百态人间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微电影只有触及真情实感,把握时代脉搏,将每个人的“微生活”拼合起来,才能构建出整个“微时代”的样貌。
二是微表演必须是内心以及人格的表演,而不是浮于表层的俗表演或者轻表演,它属于一种文化层级的表演高度。微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一样,必须与庸俗、低俗、媚俗划清界限。微电影得以勃兴的创作活力虽然源于草根阶级,但是,“低姿态”不等于“无底线”,“大容量”也不等于“没取舍”。微表演应该是演员经过反复提炼、高度浓缩的表演精华。只有从内心贴近角色,深度挖掘角色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观众的观看热情,唤起观众的思考共鸣。反之,如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就很容易沦为庸俗的娱乐消遣。
三是微电影及其微表演既要为产业所推动,同时又不能迷失文化方向。产业与文化应成为微电影及其微表演的两个驱轮,并与大电影构成一种独特的内在互动关系。微电影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培育了一批拍电影、看电影、欣赏电影的人群,还为高质量的电影制作输送了一批创意人才。微电影与大电影产业已逐渐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大电影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微电影充满个性地展现、互动的能量和互联网的精神,颠覆了电视、院线等传统发行渠道,悄然延伸着电影的概念。”[17]可以预见,未来微电影将会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开发和制作等方面不断创造产业价值。
作为新生事物,微电影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微电影市场的管理缺乏规范;微电影的质量有待提升;微电影产业链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只有充分认识到微电影现存的诸种问题,明确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才能促进微电影的科学发展,并提升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平。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曾称:短篇电影比唱片、电影更加需要浓缩的哲学和时间。微电影在短暂的时间之内,讲述一个视角独特而又充满人生况味的微故事,它完全仰赖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人格。微电影若想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特表述通道,摆脱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需要每一位微电影人的共同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