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手势也不都代表胜利
手是人身体上活动幅度最大、运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忘不了它,处处离不开它,即使在社交场合也要尽情发挥它的功能,于是五彩缤纷的手势语也就应运而生。手势语是肢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无声语言。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一种手势语,在不同的国别或相异的民族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体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做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时,刚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丘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胜利)的“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 , “V”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传说, “V”字形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发明的。他在1940年年底的一次广播讲话中,号召同胞们奋起抵抗德国侵略军,并动员人们到处写“V”字,以表示胜利的信心。从此“V”字手势不胫而走。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数目“2” 、“第二”或“剪刀” 。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背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 ,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我们不知道当时丘吉尔是过度兴奋、一时失误还是不了解这一差异。但是如此大的差异必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