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博弈的市场关系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博弈的市场关系

时间:2024-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态度,在此查阅了2011年至2013年《参考消息》中刊载的相关文章,以此作为讨论该问题的主要参考。这种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态度变化。出现如此的局面源于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电影市场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第一,其潜力的发展空间颇大。鉴于中国将在未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关于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态度,在此查阅了2011年至2013年《参考消息》中刊载的相关文章,以此作为讨论该问题的主要参考。

随着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逐渐被激活了,也大大吸引着海外资金的流入以及寻求合作的国际集团。这种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国媒体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态度变化。如果说以前以西方媒体为首的世界媒体是用不屑或者忽略不计的态度看待中国电影市场,那么,现在这种态度则是太失策了。透过《参考消息》的相关报道不难看出,如今的利益集团及其各国媒体纷纷以一种取悦和迎合的姿态面对中国电影市场。

出现如此的局面源于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电影市场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第一,其潜力的发展空间颇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好莱坞转过头来挖空心思讨好中国的原因。英国《卫报》在2013年5月3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中国好点儿:好莱坞冒着“艺术投降”风险取悦中国》的文章,写道:

在好莱坞,编剧威廉·戈德曼曾评论说:“没有人知道任何事情。”但如今,所有人都至少知道一件事:无论你做什么,对中国好点儿。

如果你的电影里安排了中国籍反派角色,那么就更换他的国籍;如果你的剧本里欠缺中国场景,那么就添加一个——最好是能看到熠熠生辉的摩天大楼;如果你的电影项目没有中国合伙人,那就去找一个;如果北京的审查者不喜欢某些场景,那就马上删掉。

向中国卑躬屈膝已成为垂涎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的演员、编剧、制片人、导演和电影公司高管的惯性思维。鉴于中国将在未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

中美电影高峰论坛主席、奥普传媒集团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肖培寰说:“现在所有人都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拍出一部至少不会冒犯中国公众的电影?”

……

中国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去年票房收入上涨30%,达到27亿美元,超过了日本。中国每天会竖起10幅左右新的电影幕布,预计它会在10年内超过美国。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的管控。为了促进国产影片发展,中国每年仅允许34部海外影片上映,尽管比以前的20部配额有所增加,但仍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一部影片必须取悦或者至少不冒犯中国当局,才有机会成为这34部影片中的一部。[41]

上述第二段中,其实已简洁地把中国电影业与美国好莱坞之间的博弈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不妨来举例回顾一下:

事件一:“去年美国好莱坞翻拍影片《赤色黎明》,其中讲的是一支外国军队入侵美国本土。起初影片里的‘坏蛋’是中国军队,但在电影公映前制片方做了修改,现在,影片里的入侵者成了朝鲜人。电影制片方不想冒犯中国观众和电影审查官员。”[42]

事件二:“去年的时空穿越影片《环形使者》在上海设置了部分情节,而且与国际版本相比,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在该片的中国版本中于上海停留了更长时间。”[43]

事件三:“外国电影在中国受到严格控制。有关部门每年只允许34部外国影片在中国上映,而且外国影片的制作方只能获得少部分的票房收入——一般不到25%。避开这些限制的一种方法就是与中国合作方合拍电影——索尼公司为翻拍的《功夫梦》选择了这条路。合拍片在中国被视为国产片,制作方能够分得票房收入的40%。”[44]

事件四:“好莱坞最近至少有6部电影屈服于中国审查者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提出的修改内容的要求,其中包括《007:大破天幕杀机》和《僵尸世界大战》,前者据说是有关澳门性交易的内容遭到删减,后者则修改了僵尸瘟疫源自中国的情节。”[45]

从以上报道可以发现,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业正在努力迎合中国,以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更多的利润所得。即便是对于中国的审查制度颇为不满,但因无法改变体制,只得放低姿态自我调整以期获得中国官方的通过,连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都表示考虑要与中国合拍电影并根据限制予以调整。《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称道:

电影《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今天说,他在考虑与中国合作拍片,但在做出决定前将不得不权衡审查和其他限制等问题。

虽然存在政府控制和盗版等问题,但好莱坞已经开始认真关注中国,这反映了将更多钱花在电影院和减少购买盗版碟片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迅速增长这一事实。

……

卡梅隆说,他不得不考虑审查等问题。“我来这儿考察合作拍片的可行性,搞清楚会遇到什么限制,需要遵从何种内容方面的指导,会有什么经济利益,并予以权衡。”[46]

面对如此变化,可以说中国电影行业新曙光已现。即便外有进口大片的诱惑,内有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电影复兴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应该看到自身具备的优势——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影观众群,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的发展空间都极为宽广,加之政府刺激投资以及对电影工业的大力扶持与保护,均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才使得在美国本土扩张已出现疲软饱和的好莱坞迅速展开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希望可以最大化的占有中国市场,从而获取比在国内更多的利益。同样,中国希望向好莱坞学习,掌握先进的制作电影的技术以及打造商业成功电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好莱坞的合作共赢也就变得顺其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也始终关注“走出去”的实施进度。去年5月,中国大型企业万达集团斥资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AMC公司。“对于万达集团来说,收购AMC公司使其获得了进入全球最大的两个影院市场的渠道,也使其在与渴望拓展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的好莱坞电影公司谈判时具有更大影响力。”“收购AMC符合中国的战略,即与美国企业结盟,增强其国产娱乐业的实力以及扩大全球影响力,或者说‘软实力’。”[47]事实上,“走出去”一个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植入广告。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想方设法地将广告植入国产电影中,有时植入广告所带来的收益占电影预算的三成。但是,国内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已经接近饱和,于是中国公司纷纷将眼光投向更具有魅力的好莱坞英语电影。中国公司的目的就是博人眼球,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在好莱坞电影中露脸可以激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初步的统计结果显示,这样做会提高公司的销售额。在2011年上映的《变形金刚3》中,举止怪异的华人科学家在电梯里大声地吸着一盒伊利舒化奶,还说‘让我先喝完舒化奶’,这句台词为中国的网络热词。去年舒化奶的销售额增加了12%。”[48]

近些年来,好莱坞大势“侵占”中国电影市场的目的已是众所周知。的确,起初好莱坞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本土电影的冲击很大。尽管存在进口配额,但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中依旧占主导地位,本土电影在好莱坞和本国审查制度的双重挤压下步履维艰。好在随着国产片情节和制作水平的明显提高,好莱坞电影一览独大的局面得以逐步改观。

从外国媒体的视域中看中国电影,一方面可跳出主观视角了解旁观者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以此作为文化和产业参考,从而指导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俗话所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应该从外国媒体评论中国电影的角度了解西方的识别体系和价值观,从而获悉世界的声音用来指导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中国电影创作者的集体努力,如同斯皮尔伯格所称:“中国不仅作为国际电影的一个市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作为一支创造性的力量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49]因此,希望看到真诚、充满良知以及美学爆发力的创作者,运用平视冷静的姿态讲述故事和描绘人生,让普世价值之光照亮中国和世界观影者的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