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历程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历程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也成为焦点问题备受关注。表7和表8分别显示了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比起国内票房的稳步增长,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尚处于起伏波动阶段。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既包含了中国电影在进入海外发行网络后如何与其他国家电影展开海外市场竞争,又包含着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进行怎样的转变。

2013年,中国电影国内票房超过210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也成为焦点问题备受关注。

中国电影“走出去”成为一个日渐明显的事实。“走出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电影拍摄团队“走出去”。像中港合拍片,内地剧组因为剧情需要借到香港取景自然顺理成章。而从“异域”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电影拍摄团队“走出去”比较早期的代表是冯小刚导演的制作团队。近年来,受人工成本、场地费用等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电影创作者自身的某种艺术追求,国内一些电影制作团队移师海外拍摄的情况较为明显。例如《人在囧途之泰囧》(泰国)、《等风来》(尼泊尔)、《边境风云》(缅甸)、《北京遇上西雅图》(美国)、《中国合伙人》(美国)、《一夜惊喜》(马来西亚)等。第二种是中国影片的“走出去”。中国影片最初走向海外是参加各大洲际的国际电影节,这些优秀的中国影片除了收获电影节的荣誉之外,也为中国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中国电影“走出去”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意识的不断提升,将异域风光带入中国电影从而完成了中国电影话语层面的深度开掘,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传统意识的消亡,即“海外”早已不是矛盾的对立面,反而是为了发展无法割裂的重要部分。从1988年《红高粱》柏林获奖,中国电影更多的是以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都以各自独特的书写为世界呈现了多样的中国形象。如今,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国产电影商业价值的提升,中国电影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则是必经之路。2002年的《英雄》以中国大片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满足并固滞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想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一个“武侠帝国”能加以描述的。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创作能力的提升生动为更加生动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表7和表8分别显示了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比起国内票房的稳步增长,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尚处于起伏波动阶段。如何实现海外票房的稳定则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表7 2004—2012年合拍片海外销售情况一览表[15]

表8 2007—201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和海外票房一览表[16]

引进片20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电影与引进片的博弈在未来会越来越激烈。回望过去,引进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于中国影人对电影观念的改变:一方面学习进口分账片的叙事策略、镜头语言,另一方面是学习其营销观念,关注本土市场的研究,实现电影的商业化属性[17]。国产电影票房相对于引进片票房的优势并不能解决中国电影实际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全球化浪潮也一再迫使中国电影要做出改变。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既包含了中国电影在进入海外发行网络后如何与其他国家电影展开海外市场竞争,又包含着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进行怎样的转变。中国梦,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电影的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