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人是一部电影生产的第一个参与者,又是最后一个离开者。在一个成熟的电影文化产业界,制片人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职业标准的制片人应该是电影的“第一作者”,他是什么风格,电影即是什么风格,电影是制片人精神的外化,他是思想家、文化战略家、艺术家、企业家诸种身份合于一身。制片人有多高的精神等级以及文化品质,电影就有多高的精神等级以及文化品质。
现在,中国电影业界形成的共识是:中国电影制片人不少,但是,具有职业标准的制片人不多。中国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双轮“剪刀差”,电影的片均赢利率以及银幕块均上座率不高,内容“跟风”狂“吹”不已,应该与电影制片人的整体素质较低有关。仅从剧本的基础阶段而言,由于制片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力、辨别力和创新力,也难以从众多的剧本中眼光“毒辣”地挑选出具有市场开发前景以及文化品味的剧本。如同有的论者所述:“当前我国电影制片人队伍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低下”,“就拿选择剧本来说,一些所谓的‘制片人’连起码的国家政策和法律都不懂,就买个本子去拍摄一些内容违法、违规的电影,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暴富的‘老板’,自以为有钱就能当制片人,随意拍电影,钱是‘烧’了一大堆,却出来一筐垃圾。”[41]旅美华裔电影制片人罗燕也认为,中国电影制片人欠缺的东西还很多,以好莱坞制片人的基本功之一“财务报表”来说,好莱坞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对于制片管理的要求极其复杂,要求制片人每个星期都要编写财务报表,包括未来这个星期如何花钱等,到目前为止,中国能够符合标准的恐怕没有几个。[42]
因此,中国电影制片人的职业水准欠缺,“达标”不多,甚至一些新入行的制片人不时有“外行”之举,也必然影响到中国电影的专业水准。从前些年只有少数“导演大鹗”的“商品大片”才能获利或者赢得暴利,到近年来中低成本的影片也稍大面积地营收良好,但是,电影产业的亏损面和赢利面远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临界点,电影仍然是一个高风险的文化投资行业,即使是获利或者赢得暴利的影片,一些制片人也并不清楚获利或者赢得暴利的所以然,网名“图宾根木匠”的影评人称道:“电影人既不知道观众在哪里,也不知道观众要什么。赚的不知道怎么赚了,赔的不知道怎么赔了。没有类型片做基础的成熟电影工业,只能指望有黑马救市。好在市场空间够大,一两年总会有匹黑马下凡,有黑马是必然的,谁是黑马则纯属偶然。别瞎琢磨了,连他们自己也复制不了。”[43]此外,电影的文化形象以及社会口碑也并不尽如人意。电影制片人的非专业性现象,也就导致了“三不”结局,一是对于观众的不尊重,无法让观众看到自己渴望的电影;二是对于投资人的不尊重,让投资处于一种“赌博”的不稳定状态;三是对于行业的不贡献,没有生产品质和票房兼备的产品繁荣电影市场。
电影制片人的如此状况,缘之于它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来说,许多电影制片人的职业出身是从传统体制下的“制片主任”转化而来,习惯于“导演中心制”而少有自主而独立的美学眼光,甚至仅仅是承担了一个项目经理甚至财务的角色,即使想改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惰性过大;“后天失调”而言,许多电影制片人跨行而来或者属于职场新手,对于电影生产规律一知半解,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形成的对于行业“微妙”也是最有管理“效率”之处缺乏感悟。故而,培育一支具有人文情怀和职业标准的职业制片人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对于电影制片人的职业素质,电影业界多有论述,例如政治素质、艺术素质、管理素质、经济素质、法律素质、人际交往素质等。我认为,具有职业标准的电影制片人需要具备如下基本条件:一是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人,他不会将电影仅仅作为“生意经”,而是能够平衡好文化与生意的关系,电影乃是他的人生哲学及其实践,将“生意经”转化为一种显著而又深刻的人文追求,从而引导社会文化趣味以及品质,他不会是“借腹生子”,而是主动“生育”,培育符合他人文情怀的电影作品,他是一个大思想人和大文化人;二是一个有着专业精神的人,心里永远“怀抱”观众,而非眼睛只是“紧盯”同行,乃是观众需要就拍什么,而非同行拍什么就拍什么。他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如同有的论者所称,一部影片火了,他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判断出它是怎么火的,找出其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同时敏锐地发现它在运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不管已经多火,其实都可以更火,一定还有更加精益求精的空间;一部影片砸了,也能够分析出它为什么砸了,并借鉴其可取之处,因为没有任何人或事会是一无是处。具备如此“内功”,意味着形成了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体系,可以确保每一次都有更大的赢面,甚至可能是一直赢,并进而形成品牌力,从而降低三个成本,即企业的营销成本、顾客的选择成本、社会的监督成本。一旦产生品牌效应,所有电影产品以及其他相关产品都将受益;[44]三是一个熟悉甚至精通电影生产流程以及主要环节的人,因为熟悉甚至精通,他甚至可以替代许多工种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领导和监管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四是一个具有高超管理水准的人,如何降低观影门槛、增加体验快感和强化消费价值,他既有内行人的熟稔以及精细化管理,又有着初来乍到的“外行人”的触类旁通以及务实创新。
“在一部影视剧中,制片人是项目的操纵者,对其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决定因素。作为项目驱动力量的制片人,是创造力的全部。无论是故事诠释、演员选择、导演选择,甚至有些时候影片推广,都需要创造性制片人开拓性的真诚大脑。在整个项目中,创造性制片人每时每刻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母亲、父亲、情人、艳遇者、知心朋友、老师、斗士、谈判家、仲裁者、梦幻家……一个没有尽头的名单。创造性制片人看着项目完成,幻想着下一个项目,催生项目然后抓在手里,使项目有了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塑造、成型,注入内容展示给整个世界,然后赋予能够脱颖而出的希望。导演捷夫·果里司(Jeff Margolis)说:对于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比和具有创造力的制片人共同合作,更令人欣慰。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或者音像制品的婚姻故事,能够比得上制片人和导演之间的出色合作。”[45]显然,培养一支如此职业标准的电影制片人,需要一个时间积累。这里,应该全力推进的是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协会,应该加强电影制片人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培训;二是逐步推行电影制片人准入制度;三是政府制定鼓励政策,激励更多了解和熟悉创作的从业人员进入电影制片人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影生产实践以及市场的“大浪淘沙”以及“浴火重生”,锻炼出一批具有职业标准的电影制片人团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能级提升的重要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