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玫瑰意象梳理
玫瑰,被文学家歌德称为“地球在我们现在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至美之物”。[3]在奥地利象征诗人里尔克的诗句里,玫瑰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与她自身:不可替代的/完美,这甜蜜的词汇/被事物本身所包围。”诗人不仅创作出著名的《玫瑰集》,更因玫瑰刺破手而死,而他自撰的墓志铭也与玫瑰有关:玫瑰,纯粹的矛盾/乐于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眼睑下。罗伯特·彭斯将他喜爱的姑娘比作红玫瑰:“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初开在六月里。”玫瑰,文学家的最爱,张爱玲也不例外,在她的书中种了两棵,一棵叫红玫瑰,另一棵叫白玫瑰。
毋庸置疑,如所有花朵一样,玫瑰意象的第一层含义:美。其实这句话句式颠倒过来更为恰当:如玫瑰一样,所有花朵的第一层含义为美。因为玫瑰在花朵的序列中,是美的领袖与代言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玫瑰俨然美的主角。他认为自然界所有的花儿都是玫瑰的模仿品,“不过是欢乐的影子”。诗人热情歌颂玫瑰,说它是“世界鲜美的装饰物”、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者”。“对面浩瀚的宇宙我一无所求/除了你,我的玫瑰,在那里你是我的一切。”[4]
与别的花卉相比,玫瑰的性暗示更为明显。玫瑰最初与人相遇的时候就象征着爱情、美女和可人的妩媚。在希腊,玫瑰则被视为人生的欢愉。赠送红玫瑰意味着什么,人人皆知。至今尚不存在比这更好的求爱方式,期盼和爱的象征统一在花瓣和花的颜色当中。花和刺分别象征欢愉和痛苦,女阴和阴茎。“玫瑰把寂静无语的刺放在心上,因为爱情从来逃避不了痛苦。玫瑰因为具有渴求伴侣的特点,故成为色欲之花——柔情万种的色欲之花。它自古以来一直被用来做爱的魅力标示,并非因其体含催欲剂成分。”[5]
因为美,玫瑰也成为美之短暂与凋谢的象征,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公爵说:“女人正像娇艳的玫瑰,花儿刚开,转眼便已枯萎。”亦舒《玫瑰的故事》中也有如此的表达:“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但这朵玫瑰和所有的玫瑰一样,只开了一上午。”玫瑰作为爱情和为爱情而牺牲的代表,最精彩的莫过于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学生想要求爱用的红玫瑰,是夜莺认为可以付出全部生命来换取的信物。D.H.劳伦斯的小说《玫瑰园的阴影》中,玫瑰花园是爱的乐园,有阴影的玫瑰则代表失败的爱情。
饱满的玫瑰也是画家笔下的宠儿,雷诺阿画了无数,从此,画布上金黄的裸女和鲜艳的玫瑰花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以画花卉著称,没有人见过那样的花朵,世上也不存在那样的花朵,因为欧姬芙描绘的花朵是她感知到的花朵。“她”精微、舒展、曼妙、柔软、蛊惑、嚣张、诗意、性感,不曾生于尘世,却始终存在于每个生于尘世中的人的心中和眼中。这些极度写实而又极为抽象的花朵,源于自然,却又超越自然。[6]她的《抽象白玫瑰第2号》(1927)以及《带布玫瑰的牛骷髅》(1931年)都是著名的玫瑰花作品。画家认为,“一朵花是相当小的,每个人跟花以及这个想法,都有很多关系……然而,从一方面来说,没有人真正仔细看过一朵花,它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来看它。所以我告诉自己,我要画出我所看到的,这朵花对我的意义”。[7]
和其他艺术一样,电影中,“玫瑰”——特别是红玫瑰的复现率很高。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意象通过意象符号表达出来,它们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那么,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在电影里意味着什么呢?
二、玫瑰的美与性
玫瑰之所以受到众人的青睐,与其色彩不无关系。多数时候,提到玫瑰一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红玫瑰”,因为红玫瑰是玫瑰里最常见又最美的一种。红色是最初的颜色,在全世界的色彩语言中,红色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古老颜色,在很多语言中——比如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彩色和红色就是同一个词。俄语里,红色与美丽同义。
除却美,玫瑰意象的第二层含义莫过于性与繁殖。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从花芽到花蕾再到花朵,是一个连续的生命过程。花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雄蕊和雌蕊,花朵受精后,花冠和雄蕊等开始凋谢,而雌蕊的子房却明显发育起来,变为果实。所以,开花结果是循环往复、生命延伸的生态体系中的中心环节,花因而成为植物生命繁衍的象征。植物的生命过程表明,花朵在形成过程中,即与“生殖”有关。
电影《美国丽人》(导演:萨姆·门德斯,美国,1999)中,最为明显的红玫瑰意象即高中生安吉拉与玫瑰花瓣的联系,它相当于英语里的明喻“as”:安吉拉as红玫瑰花瓣,她(它)代表美,更代表性的诱惑。
安吉拉每次出现在男主角的幻想中——无论是在开篇17分钟左右球场上的初见,还是紧接着19分钟卧室天花板上的幻想,抑或是影片过半浴缸中的红色花瓣,安吉拉的幻象均伴随着各种充满诱惑的红色玫瑰花瓣出现。在这些场景里,红色玫瑰花瓣无疑是美的,也是性的暗示。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美女比作花朵,其本身就另有深意。有人认为花朵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所以,远古先民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8]植物开花之后才会结果,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隐喻女子婚嫁之后会生育,它就与女性的生殖发生了必然的联系。[9]
电影中,红玫瑰花瓣第一次出现在男主角伯纳姆与妻子卡洛琳一同参加女儿的体操表演活动片段里。起初的画面中,安吉拉与其他女同学一起出现,并无特别之处,但随着画面逐渐推近,镜头在伯纳姆眼睛的特写与其主观镜头之间来回切换,安吉拉开始变为画面的绝对主体。镜头中更是出现主观光线——主光完全集中在安吉拉身上,其余部分则开始变暗,相当契合此时安吉拉带给伯纳姆的震撼。之后,电影索性将其他演员全部抹去,画面中只保留安吉拉一个人——我的眼中只有你没有他(她)!主光完全集中在安吉拉与伯纳姆二人身上,一盏范围极小的高位主灯,附加极弱的辅助光,眉以上与鼻以下便开始暗下去的光线让伯纳姆的双眼如窥视般地锁定在安吉拉的身体上,镜头在展现安吉拉性感舞姿的中景、特写与男主角眼睛的大特写之间来回切换。
安吉拉缓缓拉开衣服拉链,当衣服慢慢敞开,缓缓喷涌而出的是一片片鲜艳的红色花瓣,直至画面完全被红色花瓣所充斥,这种超现实手法恰恰折射出了伯纳姆的内心状态,也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图1-1)。色彩本身就是电影语言的感性符号,而红色又是色彩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原色,象征着生命、正面和负面的激情与欲望。这一玫瑰花瓣与红色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出的信息格外明确:伯纳姆,这个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已经枯萎的心,突然被红色唤醒,被高中生安吉拉的活力与激情点燃。
这个比喻“本体”——玫瑰花瓣与“喻体”——高中生安吉拉同时出现的“明喻”影像,应该是电影史上关于色彩意象的著名桥段。
图1-1 《美国丽人》之初见
就像伯纳姆自己所说:“我突然苏醒了,经过二十年枯燥乏味的生活,我的生命似乎又有了新的生机。”随后不到一分钟,关于红色玫瑰花瓣的表现再次出现——色彩意象的“复现”。夜晚,当男主角伯纳姆躺在床上,他开始微笑,一瓣红色玫瑰花瓣缓缓地飘入画面,随后花瓣越来越多,紧接着是躺在玫瑰花瓣海洋中的安吉拉的大全景,伯纳姆对安吉拉的幻想再次出现,伯纳姆自己也被更多的玫瑰花瓣包围(图1-2)……连续两次运用红玫瑰花瓣的超现实影像,色彩意象再次得到强调。
图1-2 伯纳姆的第二次幻想
两次重复强调,建立起红色玫瑰花瓣与安吉拉的影像联系,即在影像上,红色花瓣等同于安吉拉。红色花瓣这一色彩意象的两次表现,使“美与性”的含义得到明确,安吉拉的青春美感与性感点燃了伯纳姆即将枯萎的心,让中年的他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发现生活的美好。就像人们对美无抵抗力,伯纳姆被安吉拉的青春唤醒。“盛开的鲜花那种非凡的美……对于花儿无动于衷是可能的——可能,但不是极其可能。精神病医师把一个患者对花的无动于衷视为临床上抑郁症的征兆。”[10]
关于“安吉拉/红色玫瑰花瓣”意象的第三次超现实运用出现在伯纳姆的梦境中。安吉拉躺在满是玫瑰花瓣的浴缸中,伯纳姆看着性感的安吉拉一步步走上前去(图1-3)。青春胴体、红色花瓣,对于“美与性”的表达一览无余。
图1-3 伯纳姆的第三次幻想
莎士比亚的玫瑰意象,也有强烈的性暗示。已有学者注意到“甜美的玫瑰”和“野蔷薇”两个意象所包含的性隐喻。比如,当“夏风撩开了”野蔷薇的花蕾,它们“挂在刺枝头,恣意嬉戏”,如同“甜美的玫瑰”一样,但是它们“开时无人羡其色”,只落得“悄然自殒”。相比之下,“甜美的玫瑰”“死后”还有“最甜美的香气”。帕特里杰对此的解释是,花儿绽放(play)暗含了在性方面的自我欢娱;放荡(wantonly)更是强化了其中的性意味;动词“死”(die)在这里可解释为“经历性高潮”。而甜蜜(sweet)可解释为“充满了性乐趣”。[11]
电影中伯纳姆沉醉于红色迷梦,妻子卡洛琳被身边兴奋自慰的丈夫惊醒,这时,伯纳姆已不再畏惧强悍的妻子,敢于跟她叫板。这也是红色玫瑰花瓣的功劳,让他兴奋、强大、斗志昂扬。在《论艺术的精神》里,康定斯基说到了红色的强大力量:“红色的无限温暖……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他独自成熟地放射光芒,绝不盲目消耗自己的能量。……红色所表现的各种力量都非常强烈。朱红这种颜色给人一种尖锐的感觉,它像是炽热奔腾的钢水,冷水一浇就会凝固。”[12]有活力、尖锐力量的红色+美丽、诱惑的玫瑰——红色花瓣/安吉拉这对组合的出现对于伯纳姆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红色玫瑰花瓣/安吉拉”出现之前,他是典型的“失败者”形象,人到中年,在公司是可有可无的员工,在家里是毫无权威的丈夫和父亲,妻子事业正在上升中,美貌强势。而在高中生安吉拉出现之后,伯纳姆被红色玫瑰花瓣唤醒,他的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跑步、健身、锻炼腹肌,他一一重拾男人的尊严,变得激情、兴奋与强大,犹如一盆滚烫的“红色”热水:跟老板叫嚣,对妻子喊叫,买下那辆自己一直向往的大红色火鸟跑车……直至被枪杀的那一刻,他头颅喷射出的鲜血,也如同一朵红色的“美国丽人”玫瑰,盛放在白色墙壁上。
这个唯唯诺诺一生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段落里,红色、高昂地开放过,似也值得。
电影之初,伯纳姆的妻子卡洛琳以一支红玫瑰的特写开场,随之出现一只手将玫瑰剪下,镜头变为近景,卡洛琳拿着玫瑰陶醉地欣赏着,简单的三个镜头将一位爱美的女人的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也将卡洛琳与红玫瑰相联系。如果说鲜艳美丽的红玫瑰花瓣与高中生安吉拉的联系是明喻,那么红色玫瑰花与妻子卡洛琳的关系则属于隐喻。美丽的外表,得体的穿着,紧绷的神经,鲜艳却带刺。玫瑰的剪落似乎暗示着卡洛琳与丈夫爱情的消失。
只要有卡洛琳出现,画面里必然有红色,从鲜艳的口红到家中随处可见的红玫瑰,再到全家福中的红正装,甚至连打扫要售卖的房屋时所穿的内衣都是红色的。卡洛琳这朵多刺的红玫瑰是暴躁、焦虑、放荡、拜金的中产阶级代名词。一个看似和谐的家庭,实则貌合神离,遍布危机。这种安排也如玫瑰,美则美矣,却也多刺。
红色在西方电影里,常常带有负面的含义,诸如血腥、激进、放荡、暴躁、死亡等等。果然,影片结尾处,在美丽娇艳的红玫瑰前,一声枪响,洁白的墙上开出一朵血红之花。在如镜面般平静的死亡中,伯纳姆看上去是那么祥和,上扬的嘴角沾满幸福的红色唇印,那一刻红色不再是诱惑、羞耻、炫耀、拜金、罪恶,而是一种美。
电影片名“美国丽人”涵盖着多重含义,卡洛琳栽种的玫瑰、起初看似完美的安吉拉、美国梦,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都成为片名暗指的对象。编剧艾伦·鲍尔说,他故意让片名含义含混不清:事实真相往往会出乎意料,这也正是影片的主题之一:也许你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真正的美好。[13]
三、玫瑰的爱与恨
玫瑰的第一要义为美,第二则非爱莫属。玫瑰是西方传统的经典之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分别是心灵、神圣、浪漫、肉体之爱甚至宇宙之轮的中心的象征符号。它的美丽、芳香和花期的短暂,令它与爱情、死亡和宇宙之谜紧密相关。根据希腊传说,玫瑰是从垂死的美少年阿多尼斯的鲜血中生长出来的。因为阿多尼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爱恋的对象,所以它成了爱神的象征。[14]法国电影《美女与野兽》中,所有的灾难和魔力都源于一位男子为女儿摘下一朵红玫瑰。父亲在一处荒芜的古堡为女儿采摘了一朵玫瑰花,结果被古堡主人野兽“判处死刑”。他回去向女儿告别,女儿自告奋勇去代父亲受死,但野兽爱上了她。所以这里的红玫瑰是美,是欲望,也是灾难的原因。
1991年的美国动画片《美女与野兽》正是改编自法国这部同名电影,内容稍微不同,但红玫瑰意象依然突出。电影开篇,美丽如画的森林里,光线充足,植物茂密,流水潺潺,最夺人眼球的当属画面左端一簇火红的玫瑰,在绿树之间十分显眼。镜头往画面深处行走,直到城堡。画外音显示这是一个由玫瑰引出的故事:……那里住着一个身披红衣的被宠坏的王子。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位又老又丑的穿深绿色大衣的老妇人前来,手持一朵玫瑰花,问王子可不可以让她借宿一晚,而她将给他一枝玫瑰作为报酬。此时,玫瑰花的四周出现玫瑰色光晕,紧随其后的镜头是玫瑰与玫瑰光晕的大特写,影像明明白白地显示出这是一朵神奇的红玫瑰,但这位傲慢的王子不屑于接受老妇人手中的玫瑰,让她赶紧离开。老妇人提醒他不要只关注人的表面,然后现出原形,原来这是一位美丽高贵的年轻女巫(依然手持一朵玫瑰)。为了惩罚没有爱心的王子,女巫将之变成野兽,并留下了那朵玫瑰花。她说,当王子21岁的时候,玫瑰花会盛开,在玫瑰花的最后一片花瓣凋谢之前(特写镜头里,罩着玻璃罩的玫瑰闪烁着光芒),如果王子学会了爱和被爱,才能打破巫婆的咒语,否则,他将终身是野兽。此刻的玫瑰,变成了有魔力的花朵。
序幕到此为止,出片名字幕:美女与野兽。红色与灰黑交织。电影序幕交代了电影的背景:王子之所以变为野兽,与红玫瑰有关:没有爱与同情心的红玫瑰,王子即是野兽。红玫瑰同时还是时间的象征——当玫瑰盛开,花瓣落下,野兽要找到爱,才能变身回王子。
身穿白、蓝色连衣裙的美女贝尔,手拿一本书出场。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爱看书、爱遐想的姑娘,在村民的眼中,她美丽又有趣、美丽又奇怪。因父亲莫维斯闯进城堡久久不归,贝尔踏着红色楼梯、红色地毯(这里的红色是危险的象征),前来寻找父亲,之后与父亲互换作为野兽的人质留在城堡内。物化的落地钟葛士华、烛台卢米埃尔都认为这是野兽学会爱、释放自己和他人的大好机会,但贝尔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愿意与野兽共进晚餐,“我不饿,我不想了解他”。野兽躲在有玫瑰和魔镜的房间里独自疗伤,自言自语:“我只是自欺欺人,我永远是个野兽。”
而此刻,象征时间的玫瑰花——玻璃罩里的玫瑰花,已落下四片花瓣。虽然玫瑰花还是娇艳欲滴的玫瑰色,但落下的花瓣已经变为深紫色。野兽自言自语的时候,玫瑰又飘下一片花瓣。全景里,整个基调是深蓝色,只有玫瑰是唯一的暖色、是希望,虽然希望在减少,但仍有希望。
贝尔踏进那间不被允许进入的西厢房,首先看到了英俊的王子画像,虽已被撕碎,但还可以看到英俊的眉目。接着她被玫瑰所吸引——那是黑暗房间里唯一的光源。她取下玻璃罩,玫瑰花在空中闪闪发光。贝尔偷闯玫瑰房间的行为惹怒了野兽,这是他回到人间的唯一希望。野兽大怒,贝尔逃离,骑马飞驰而去,但森林里的狼群比城堡里的野兽更为危险。危急时刻,还是勇猛的野兽救了贝尔,并为此受了伤。
美女与野兽开始互相了解,彼此增加好感。红色大厅内,钟表作为总管提醒他们距玫瑰凋谢的时间还剩12小时36分15秒。二人必须在今晚爱上彼此。粉红色的房间里,被物化的大家都盼望自己变回优雅的人类,不再是架上的摆设。看美女与野兽在炉火边亲密地读书,仆人们仿佛看见了希望。茶壶太太深情地唱起了赞美永恒爱情的《美女和野兽》之歌,歌声中贝尔邀请野兽在能看到满天繁星的金黄大厅里跳舞。野兽问:“你在这里快乐吗?”贝尔回答:“是。”
不过贝尔还惦记着父亲。于是野兽拿来玫瑰花与镜子,说:“这面镜子可以看让你看到任何想看到的事情。”贝尔看见父亲像是在森林里迷路了,焦急万分。野兽手捧着即将凋谢的玫瑰(画面里,玫瑰已垂下了高贵的头颅),说:“那你应该回去照顾他。”这时,二人手里分别有一个色彩道具,野兽手中的是红玫瑰,贝尔手中的是绿色魔镜。贝尔伸手抚摸野兽的脸,二人告别。
之后,所有物化的仆人抗击侵略者,失去希望的野兽守在玫瑰面前坐以待毙不加回击。蓝白衣裙的贝尔终于出现,身受重伤的野兽倒在了贝尔怀里。当贝尔最终对野兽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时,大特写镜头里,最后一片玫瑰花瓣悄悄落下。
那边,钟表、蜡烛、茶壶夫人伤心落泪,以为失去了唯一的希望。这边,野兽的手指发射出五色光芒,他变身为蓝眼睛的王子。无论是野兽变为王子或者王子变野兽,唯一不变的,就是这眼睛之蓝,高贵之蓝。在王子与贝尔亲吻的过程中,诅咒被消除,所有物化的东西都变回人类,皆大欢喜。
所以,红色玫瑰花在《美女与野兽》里,是美、是傲慢、是诅咒、是时间的流逝,最终还是爱情与解药。
四、玫瑰的悲剧
1.《红玫瑰,白玫瑰》:玫瑰的两面
正如《美女与野兽》中,美女与野兽是美与丑的两极,红色玫瑰花的意义也有爱与恨的两极。张爱玲关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名句大家朗朗上口:“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玫瑰和白玫瑰分属两种女人,一种热情而开放,一种圣洁而冰冷。想要红白两全,很难。这是张爱玲眼中玫瑰的悲剧。福克纳1930年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描写的也是玫瑰的悲剧。爱米丽·格里逊是格里逊贵族家庭的后裔,父亲灌输给女儿古老的南方传统观念,并阻止女儿嫁给镇上任何一位小伙子,父亲死后,孤单无助的爱米丽爱上了北方人荷默·伯隆,却遭到所有亲戚和整个小镇居民的排斥,倔强的爱米丽违抗家族的意愿,坚持要与荷默结婚。不幸的是,荷默并无意娶她为妻,爱米丽绝望了,她从药店里买回砒霜毒死了荷默。玫瑰色的窗帘、玫瑰色的灯罩、玫瑰色的梳妆台……爱米丽将房间布置得宛如新房——玫瑰正是爱情和浪漫的象征——在这个充满玫瑰色的房间里,爱米丽与荷默的尸体同眠四十年。注定不能结合的爱情中,死亡是唯一的结局。爱米丽曾经是一朵娇艳的玫瑰,现在,她凋谢了。
1994年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玫瑰的悲剧没有那么惨烈,更多的是无奈与绝望。振保初遇红玫瑰王娇蕊,就为她的大方魅力所着迷。红玫瑰王娇蕊湿漉漉地出场,正在洗头的她将浴室让给振保用,振保在暗粉红色的浴室中徘徊,音乐暧昧,情愫亦暧昧。红玫瑰娇蕊的家装饰复杂,不规则几何图案的室内墙壁,线条繁复,色调浓郁晦暗。花瓶中插着一束束红玫瑰、黄玫瑰。邀请振保喝茶时,餐桌上也摆放着一束红玫瑰。“我就犯法,你不爱犯法吗?”“我的心是一所公寓房子”“有本事拆了重盖”……她的语言,她的哈哈大笑都是玫瑰红色所象征的豪放性格:热情、激情、欲望以及勇敢。本来还有一个月才回来的王先生(王娇蕊的丈夫,振保的同学),结果不要一两天就要回来了。因为“我给他去了一封航空信,要求他给我自由”。当红玫瑰娇蕊意识到自己爱上振保时,她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勇敢地打破常规和现状,结束无爱的婚姻。勇敢,是红色的象征,也是红玫瑰娇蕊的性格。
而自私的振保震怒而去:“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有没有为我想一想?”男人自有男人的逃离办法。白光一闪,他晕倒在街上。醒转来,已在白色的医院,住进了白色“病房”,边桌上是白色的百合花。在他人的撮合之下,振保与白玫瑰烟鹂相识,电影转入振保的白玫瑰阶段。
如果说红玫瑰阶段的人物、环境都过于繁复、暧昧,那么白玫瑰阶段的人物、家居环境就太过明亮、单调。比起红玫瑰阶段晦暗、暧昧的环境,和烟鹂在一起的日子的电影调子明亮了许多。新家里到处是粉色玫瑰,墙上的墙砖、餐桌上的花均为粉色。烟鹂将洗干净的浅色衣服贴在白色瓷砖上晾,也像是小说里所说的“白的膜”。床头柜上,一闪而过的是白色玫瑰花。
烟鹂静如止水,柔顺沉默,穿着素净,身材单薄。婚礼上,新娘的捧花由白玫瑰、粉玫瑰和黄玫瑰组成。蛋糕与胸花也不同于一般婚礼上的红玫瑰,而是粉色玫瑰。爱穿白色旗袍、爱待在素雅全白的卫生间、戴白色珍珠耳环的烟鹂,她的白,就像她的个性:单调,刻板,拘束。也像她在床上的表现:冷淡与无趣。喜欢在人前絮絮叨叨地说着振保吃亏,跟小女儿自言自语,门口种满了白玫瑰……婚后的烟鹂个性越来越“白”,以至于整天待在白色卫生间里——甚至连吃饭也在里面。那一天,振保在卧室摔东西,地上一闪而过的是白色玫瑰。白色玫瑰可以摔碎,白玫瑰妻子却无法甩掉。
当红玫瑰娇蕊义无反顾,全情投入,要用自由身来与之白头相守,就变成了振保避之不及的“蚊子血”。而与素雅平淡的烟鹂生活后,振保却要求这个单调的女人多听无线电,受点现代教育,此时桌上的白玫瑰便变成了“饭黏子”。女人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是蚊子血还是饭黏子,大约还是要看男人的心境吧。
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虽以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为主要话题,大量采用文学的字幕和旁白,但影像上,红玫瑰、白玫瑰只是作为道具出现,并没有上升成为电影意象,文学语言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电影语言,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2.《好奇害死猫》:好一朵美丽的恶之花
玫瑰的悲剧表达,最令人心痛的当属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夜莺为玫瑰而死,玫瑰为学生而死,爱之牺牲的循环。“她说过只要我送给她一些红玫瑰,她就愿意与我跳舞”,一位年轻的学生大声说道,“可是在我的花园里,连一朵红玫瑰也没有”。这是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的开篇。爱上学生的夜莺开始向玫瑰树求助。一再强调:“我只求一朵玫瑰,一朵足矣。这一朵,一定要是红玫瑰。”为寻求这一朵红玫瑰,为描写寻找红玫瑰的艰难过程,诗人先对白玫瑰和黄玫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的玫瑰是白色的……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白得超过山顶上的积雪。”纯洁、圣洁的白玫瑰不是爱人心中所想,夜莺不得不放弃高贵的白玫瑰。而另一朵,“我的玫瑰是黄色的……黄得就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黄得超过拿着镰刀的割草人来之前在草地上盛开的水仙花”。黄色玫瑰也美如神话,但夜莺需要的是红玫瑰——此刻,重点在红之色彩而非玫瑰之实物。终于,那棵生长在学生窗口下的玫瑰树说:“我的玫瑰是红色的……红得就像鸽子的脚,红得超过在海洋洞穴中飘动的珊瑚大扇。”鸽子脚的红色,红得那么新颖、动感;珊瑚的红色,红得那么深沉、脱俗,“但是冬天已经冻僵了我的血管,霜雪已经摧残了我的花蕾,风暴已经吹折了我的枝叶,今年我不会再有玫瑰花了”。也有办法,不过很残酷,玫瑰树说:“你必须借助月光用音乐来造出它,要用你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它……那根刺一定要穿透你的胸膛,你的鲜血一定要流进我的血管,并变成我的血。”夜莺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在玫瑰树最高的枝头上开放出一朵非凡的玫瑰。这朵非凡的玫瑰变成深红色,就像东方天际的红霞,花瓣的外环是深红色的,花心更红得好似一块红宝石。夜莺用生命之血塑造的是一朵红玫瑰,而非白玫瑰或黄玫瑰。
如果说,《夜莺与玫瑰》的前半段是对美、对爱的不懈追求,那么,后半段则是对美、对爱、对生命的践踏。在西方人眼里,红玫瑰既象征爱,又代表基督的受难和死亡。“童话中的夜莺让花刺刺穿心脏而死,而基督耶稣是钉死在十字架上;夜莺为了别人纯美的爱而献身,不正是耶稣替人消罪受难而死的活生生的表现吗?”[15]
无论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都是借“玫瑰”表达悲剧的完美之作。相比之下,2006年的国产电影《好奇害死猫》也讲爱的三人行,也讲红玫瑰与白玫瑰,但内在的悲剧意味更倾向于表面化。不过相较于关锦鹏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其影像上的玫瑰意象要深入很多。开篇就有白色玫瑰花瓣飘过黑色银幕,之后是放大至整个银幕的一朵白色玫瑰,似乎是欧姬芙的微相学花朵。紧接着白色玫瑰在开放的过程中,花瓣一片片飞走(图1-4),这已先声夺人地使人感受到影像的意味性。
女主人公千羽很爱种玫瑰,她高贵优雅,看起来就像是白玫瑰。她总爱穿白色衣裙,戴白色珍珠耳环,这一点正如《红玫瑰白玫瑰》里的振保妻子烟鹂。她还特地询问丈夫郑重:“好看吗?”丈夫看也不看,就说:“好看。”家居空间明亮,白色窗帘、白色花瓶以及巨大的白色大床。卧室墙上的挂画是一片巨大的白色玫瑰花瓣。连孩子的名字也叫小白,千羽对白色的钟爱可见一斑。
图1-4 《好奇害死猫》片头
千羽的玻璃花房里,只种玫瑰,一种是白色,另一种是红色。在第一个故事里,千羽说:“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是在英国玫瑰战争之后出现的,它的花是将约克的白色和兰开斯特的红色结合起来,它与其他的花不一样的地方是,这种蔷薇在一朵花里面,要么就是全白,要么就是全红。”
如果说,妻子千羽是白玫瑰,白这个颜色属于千羽,那么红这个颜色显然属于情人——之前的发廊女、如今的指甲店老板,连名字都充满红色意味的晓霞。晓霞坐在搬家公司车上巨大的正红色沙发上出场。后来在小小的透明的美甲店里,仿佛只有巨大的红色沙发充满整个空间。晓霞打扮艳丽,性格奔放、个性强烈,爱穿与红色有关的紫色衣服。第二次(照相店)、第三次(车库、油漆)出场都是身穿紫色衣服。即使不穿紫色上衣,打底裤也是紫色的。紫色,是红与蓝的混合颜色,是不正的红色。外表、性格、空间的合力使晓霞看起来就是一朵带刺的“红玫瑰”。
两个女人较量之初,是红色的节节胜利。第一次,千羽的灰色汽车被泼上红油漆。第二次,千羽邀请照相店女孩陌陌参观花房,一边介绍花房里的各种玫瑰,一边为玫瑰花们浇水,玻璃房上,大红血色流下的画面出现了五次。千羽送给陌陌一只白色玫瑰,陌陌将白玫瑰举过头观看,红色画面再次出现,原来是泼洒在玻璃房上的红色油漆(图1-5)。第三次白色被红色入侵,是红色油漆泼洒到千羽全身。红色与白色的战争一步步升级。
图1-5 《好奇害死猫》千羽的白色花房被红色污染
而白色最终战胜红色,是丈夫郑重用透明(白的另一个意义)烟灰缸突然击打情人晓霞——他心目中的犯罪嫌疑人,烟灰缸最终变为红色,浓稠的暗红血从红色沙发下流出。然后是陌陌看到美甲店封闭,白布盖上了红色沙发。
要说千羽,当然不是白玫瑰这么简单。就像客厅里巨大的玫瑰挂帘,巨大而怪异。这朵玫瑰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而是银灰色的(图1-6),宛若欧姬芙的微相学花朵。欧姬芙并不是专攻花卉的画家,然而她却是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花卉画家。花卉就像是她的内心写照。她将每一朵花独立成景,通过花卉这一自然事物表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且赋予花卉“人格化”的特征。[16]欧姬芙的画笔下,花儿似乎置于微距镜头下,被放大,被剥离出整体,被孤立,我们看到了植物的器官。明净轻柔的色彩下,美艳绝伦的花苞、花蕊、花瓣……让人怦然心动。这爆炸开来的美,有着危险的气息。[17]
图1-6 《好奇害死猫》中的灰色玫瑰
这危险的气息在千羽周身散发。她既是白玫瑰,也是红玫瑰。当千羽说这个品种的玫瑰开出来的花朵不是全白就是全红时,她的意思是名贵的玫瑰都只有一种选择,而丈夫却同时拥有两种玫瑰?可惜丈夫悟性不高,不能明了。而她自己,从知晓丈夫郑重有了外遇之后,从在第三者晓霞那里涂上红色指甲油开始,千羽就有了红、白两面性,既是纯洁温柔的白玫瑰,更是燃烧复仇的红玫瑰。
红色,表面看起来是来自“红玫瑰”晓霞的威胁,其实全乃“白玫瑰”千羽所设之局。所谓汽车上的油漆,花房上的油漆,以及身上的红色油漆,均乃千羽所为,这里的红色代表谎言和复仇。这位妻子千羽,虽具有红玫瑰和白玫瑰的两面性,却不是二者叠加的粉红,而是墙上巨大的灰色玫瑰。
而灰,是一种什么颜色?心如死灰?蜡炬成灰?看怎么理解吧。恰当一点,千羽这朵灰色玫瑰花应该是法国画家比亚兹莱所描绘的恶之花。玫瑰在这里装点的显然不是“爱”,而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者偏爱的主题:恶之花,以及致命的美人。[18]最后这位致命美人千羽穿着白色衬衣打开保安奋斗的保险箱,发现她给奋斗的钱都在保险箱里,除此以外,还有一朵枯萎的玫瑰,那是保安奋斗对她无声的爱。色彩是沉默的语言,红玫瑰已死,变为黑玫瑰。
晓霞为玫瑰的阴谋而死,卑微的保安为玫瑰的“爱”而死。就像夜莺为玫瑰而死,玫瑰为学生而死。千羽除了微微惊讶外,毫不犹豫地关上了保险箱的铁门,让玫瑰继续枯萎下去(图1-7)。她当然对保安微小的爱无动于衷,她最终还是冰冷的灰色。
图1-7 《好奇害死猫》:枯死的玫瑰
影片结尾,千羽穿着一身艳丽的红黄花朵睡袍——她的外衣从未这样艳丽过,背对观众,读那本她一直喜爱的《玫瑰圣经》:“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是在英国玫瑰战争之后出现的,它的花是将约克的白色和兰开斯特的红色结合起来,它与其他的花不一样的地方是,这种蔷薇在一朵花里面,要么就是全白,要么就是全红。”
而当镜头推近,书本空无一字。
书,是雪白的,悲剧的人生是空白的。
五、玫瑰的死亡与哲学
如果说,世界电影史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那么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柯里昂胸前的那朵红玫瑰,则是电影里红玫瑰意象中最经典的一朵。抚弄怀里的猫,俯身闻闻胸前的红玫瑰,与迈克相比,老教父更像一个威严而仁慈的长者。这威严是黑,这仁慈是红。
1972年,《教父》胸前的红玫瑰令人久久难忘,这些人中,应该也有导演科波拉,不然三十多年后的2007年,他不会拍一部叫《没有青春的青春》(又名《第三朵玫瑰》)的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改编自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1938年复活节,年逾七十、本欲自杀的哲学教授多米尼克·马泰在大街上突然被闪电击中,全身起火。严重烧伤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罗马尼亚医生的救治,大家发现多米尼克竟然返老还童——就如多年后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返老还童》的主人公,不过多米尼克只是重返青春,并分裂出另外的人格。为躲避纳粹医生鲁道夫的追踪,多米尼克隐姓埋名辗转于瑞士、罗马尼亚、马耳他、印度等地,直到二战结束。六十年代,人到中年(实际已年逾九十)的多米尼克遇见了与他从前未婚妻劳拉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姑娘维罗妮卡。被一个古老灵魂附体而获得超凡能力的维罗妮卡拥有梦中追溯语言起始的能力,多米尼克利用其超能力助她完成语言及时间起源的著作,但是每一次附体(或者寻找到更远的前世),维罗妮卡都会更加衰老,于是多米尼克认为是自己偷走了这个心爱女人的青春。他决定离开,最后倒毙在冰雪中。
电影开始,影像就很有新意,大特写的钟一圈圈地往回走,骷髅与红颜交织,时光倒流——关于时间哲学的影像阐释。片头字幕的黑背景上,时而一朵红玫瑰占据画面中心,时而两朵分布两边,时而三朵。正如影片的另一个名字:《第三朵玫瑰》,红玫瑰正是中心意象。它代表爱、死亡以及时间的哲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玫瑰都是人类文化与生活中最重要的花卉之一。它的美拥有微妙的层次;柔滑的质感带给指尖奇妙的愉悦;它的花形(尤其是花蕾的形状)类似心脏,令手持者有捧心般的柔情与感动;它的气息无与伦比,是最重要的香料来源。由于玫瑰美丽、芳香而且红颜短暂,所以人们往往将它与生命的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爱情、死亡和极乐世界。[19]
就像电影开始主人公多米尼克被闪电击中飞到半空中,伊利亚德的小说当初也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导演科波拉的心,让他重返电影殿堂。而之前,科波拉已停止电影创作十年。他说,书里“时间的幻象,时间的不可靠性”的主题迎合了自己的心。
时光倒流、人格分裂、灵魂附体、前世今生、镜中之像、倒立的影像……电影主题庞杂,故弄玄虚,而关于时间哲学影像的深度表达,韵味悠长。关于红玫瑰,除片头外,还有两处精妙的影像表达。多米尼克一直能看到另一个他,也就是他的肉身镜像。镜像能预示未来,也能看到过去,且常常批评他。影片41分左右,二人又开始争执,镜像高高在上地俯视,真身满不在乎地仰视,沙发上的真身不相信镜像,直到镜像亮出两朵玫瑰。多米尼克问:“如果我要玫瑰,你能给我吗?”镜像回答:“你要放在哪里?”多米尼克伸出左手,“你拥有了”,镜像满意地笑。多米尼克指指大腿,红色玫瑰花即刻出现在腿上。这是第一次镜像用玫瑰花证明了自己的确存在(图1-8)。第三朵玫瑰呢,第三朵玫瑰放在哪里?多米尼克还没有想好。
图1-8 《没有青春的青春》:玫瑰的出现
多米尼克去到从前常去的咖啡馆,遇见从前的朋友,他的讲述如庄周梦蝶。同一场景里,多米尼克突然回到了从前,一瞬间变为极老的老人。他走进雪地里,牙齿开始脱落。外景,很美的雪景,树枝疏密有致,像洁白的樱花树。老多米尼克倒毙在雪地里,他一直寻觅的第三朵红玫瑰出现在他的手心里(图1-9)!
图1-9 《没有青春的青春》第三朵玫瑰
原剧本中,第三朵玫瑰不是出现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中,而是在他走出房间,走向大雪之前,玫瑰出现在他爱人的照片旁边。那时,第三朵玫瑰意味着爱情。但后来导演改变了主意。“让第三朵玫瑰在临终时出现在他手中。这是一个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说明他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女人。第三朵玫瑰表明,在他死亡的一刻,爱情出人意料地带他步入优雅的境地。”[20]玫瑰,是爱,是死亡,也是宇宙之谜。这样的解读,与玫瑰的终极含义尤为契合。玫瑰多层的花瓣象征着获得神秘知识的不同阶段。从上往下看的玫瑰花型装饰物及哥特传统中的玫瑰均有宇宙之轮的象征意义。[21]
玫瑰的美与死亡,在很多电影里也有影像表达。北野武的《玩偶》的第三个故事中,受伤毁容的歌星不想再见到任何人,忠实的歌迷盯着歌星最后的写真集将她最美的面容牢记,然后刺瞎自己的双眼。歌星牵着双目失明的他走过红玫瑰、白玫瑰花地,怒放的玫瑰美得惊人。站在玫瑰花海里,盲人歌迷说:“真香啊。”歌星说:“玫瑰正在绽放。”花朵如火一样地燃烧着,两个人静静站立。而紧接着,盲人被汽车撞死,血流成河,正如玫瑰花地的红。他为与歌星相遇于玫瑰花地的那一刻,付出了生命。这就是玫瑰的美与死。
回到《没有青春的青春》上来,对于片名《第三朵玫瑰》以及玫瑰意象,观影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红玫瑰是时间和意义的符号。三朵玫瑰,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间的意义。又有人认为,第一朵玫瑰是多米尼克过去的真实人生。年轻时痴迷学术,没有“珍惜眼前人”,未婚妻劳拉离开了他。第二朵玫瑰代表的是神奇的交叉宇宙般的存在,多米尼克遇到了劳拉或湿婆再世轮回的维罗尼卡。这个人生阶段是借来的青春,在没有青春的高龄享受浮士德式的青春。第三种玫瑰的安排,近乎时空穿梭,他又回到电影最初发生的地点,未知生死的老友们纷纷出现,那是1968年。电影描述的第二段“历史”并未发生,二战、原子弹等等都没有被老友们经历,科波拉让他进入了平行宇宙或者是世界历史的另一个可能,最终他死在了大街上。[22]
而对于为什么红玫瑰在叙述中具有那么重要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用满目红玫瑰作为影片的宣传海报,导演科波拉给出了最终答案:伊利亚德的小说中,玫瑰与双重自我紧密相连。它象征了人们不敢置信的另一重现实。我们一起在室内聊天,窗外有一棵树,但我们看不到树的整体,有许多的事物等待被发觉。我们有疑惑,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没有足够的洞察力。也许有其他的生物,只是我们不知道。玫瑰是另一重现实存在的证明。玫瑰即是佛,片尾出现的第三支玫瑰代表了救赎。[23]
拍《没有青春的青春》之前的数十年,科波拉一直受雇于其他制片厂担任制片等工作,以偿还《现代启示录》之后“西洋镜”工作室欠下的大笔债务。但在这十年里他时刻都梦想再次成为导演。就像他说的,“借助这部影片,我真正想做的是为我自己搭建一个桥梁,我搁浅的上个电影就像死了,而这部影片是关于起死回生的,能解脱我,让我找回自己作为导演的最初的雄心壮志——制作有独创性的、个人化的电影。它连接起了爱与死亡”。[24]
所以,第三朵玫瑰是什么?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死亡,最终还是爱,爱比死亡更强大。导演科波拉与起死回生的红玫瑰,也是一种惺惺相惜的互联意象——对电影的爱比灵感的死亡更伟大!这样一想,电影更令人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