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波德维尔无疑是一位活跃和高产的理论家,他的论著丰富,迄今已出版了19本著作,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研究论文,对整个电影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电影艺术精准的分析奠定了他电影实证研究的基石,而“中间层面”理论的提出,就是实证研究最好的路径。
波德维尔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按出版时间):《〈圣女贞德受难记〉电影指南》(Film Guide to“La Passion de Jeanned Arc”,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法国印象派电影:文化、理论与形式》(French Impressionist Cinema:Film Culture,Film Theory,and Film Style,埃尔斯出版公司2002年版)、《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Film Art:An Introduction,阿狄森-卫斯理出版公司1979年版)、《卡尔·德莱叶的电影》(The Films of Carl-Theodor Drey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1981年版)、《经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前的电影风格和生产模式》(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与珍妮特·施泰格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小津安二郎与电影诗学》(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普林斯顿出版社1988年版)、《电影意义的追寻——电影解读手法的剖析与反思》(Making Meaning: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Copyright,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爱森斯坦的电影》(The Cinema of Eisenstein,哈佛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世界电影史》(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麦格劳-希尔公司1994年版)、《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与诺埃尔·卡罗尔合编,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电影风格史》(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哈佛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Planet Hong Kong: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聚光灯下:电影的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2005年版)、《好莱坞的叙事方法》(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s,加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电影诗学》(Poetics of Cinema,Taylor﹠Francis Group,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及最新出版的三部著作:博客文章合集《观照电影:艺术、评论及产业的观察》(Minding Movies:Observations on the Art,Craft,and Business of Filmmaking,与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克里斯托夫·诺兰:一个联动的迷宫》(Christopher Nolan:A Labyrinth of Linkages,与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2013)、《潘多拉的数字盒子:电影、文件及电影的未来》(Pandoras Digital Box:Films,Files,and the Future of Movies,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2012)。
波德维尔的著作中已有13本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出版,包括中文、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波斯文、斯洛文尼亚文、希腊文和土耳其文等。他与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的两本电影教科书《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和《世界电影史》,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电影教科书。其中,《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已出版了九版,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并被英国电影协会评为1980年以来出版的五本最佳电影书籍之一;《世界电影史》已出版三版,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在迄今40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波德维尔教授凭借其出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得了无数奖项;他同时还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活跃的电影节参与者和支持者,他曾受邀担任诸多电影节的评委和顾问,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他也是一位积极致力于亚洲电影研究的学者,他是香港国际电影节首届亚洲电影奖“亚洲电影卓越学术奖”的得主;他还是一位具有“自然科学”思维的电影理论家,推崇自然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善于运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手段推广自己的学术理念并关注新媒体的发展,自2006年和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一起开设电影博客“电影艺术观察”以来,波德维尔教授成为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批评家之一。
波德维尔受导师萨里斯的影响,从大学时代就开始进行电影评论写作,最早见诸报端的具有影响力的是他对于希区柯克影片《美人计》(Notorious)的分析。从他的第一篇影评开始,贯穿他整个学术生涯的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首先是对电影“形式”的研究,主要指广义上的电影形式,特别是叙事形式和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的表征、叙事维度的扩展问题。其次是对电影“风格”的研究,即电影使用什么样的介质和手段来实现效果,以及如何形成工艺范式的问题。“风格”研究和“形式”研究并立,但波德维尔特别关注的是“风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持续性和变化,从而将“形式”研究经由“风格”的历时性研究,拓展到“历史诗学”的层面,进而完成了整个“电影诗学”的架构。最后是对观众如何理解电影的研究,包含了观众的观影活动、对影片建构的过程以及如何进行电影批评等问题。波德维尔的研究领域是三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的领域,本书将用三个部分来详细地分析这三个领域的理论,即电影的叙事研究、电影的诗学研究和电影批评研究,以波德维尔在对应领域的主要著作为纲来搭建他的理论架构,分析他的主要学术观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德维尔在研究电影叙事、风格及观众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模型及实验方法作为他论述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对其展开梳理的时候要重视的一点。
【注释】
[1]〔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李显立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7页。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3]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4]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8页。
[5]〔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6]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9页。
[7]〔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8]〔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9]〔法〕安德烈·巴赞:《论作者策略》,转引自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30页。
[10]〔法〕安德烈·巴赞:《论作者策略》,转引自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30页。
[11]〔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2]〔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13]〔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