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大名著的主要版本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成书后,由于自身的传播特点、小说受欢迎的程度、出版业的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日积月累,各种版本应运而生。这些版本在内容上或多或少存在差别,其影响也各有不同,本章所述仅限于与电视剧改编有关的主要版本。
一、《红楼梦》版本系统及后四十回问题
《红楼梦》版本众多,但主要可归属两大系统: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当一百二十回之印本风行后,抄本不再有大规模的流传。(1)
1927年,胡适发现了第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此后,另十余种也相继出现。抄本系统各本多附有脂砚斋、畸笏叟、棠村、立松轩等人评语,因脂砚斋的评语最多也最有价值,故统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抄本系统主要在清乾隆十九至五十五年(1754—1790)间流传,主要有以下几种:
乾隆甲戌(1754)本,即大兴县刘铨福藏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残本”或“脂铨本”。仅存十六回(一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第一回注明“甲戌抄阅再评”,但也有丁亥(1767)及甲午(1774)的脂评,可能系以后补评。它可能是根据一部比较接近原著的脂评本过录的。
乾隆己卯(1759)本,即清怡亲王府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怡本”。今存四十二回又两个半回。包括国图所藏的三十八回(一至二十,三十一至四十,六十一至七十,其中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系抄配)及新发现的三回(五十六至五十八)及两个半回(五十五,五十九)。这是较早的一个抄本,第三十四回末有云:“《红楼梦》三十四回终”,为第一次出现《红楼梦》为书名的本子。
乾隆庚辰(1760)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又称“脂京本”,书名亦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七十八回,仅缺六十四、六十七回,是最完整的脂评本。此本十七、十八回未分开,十九回无回目,二十回未补完,七十回缺中秋诗。这些情况与己卯本相同,证明二者来源于同一祖本,是考证《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重要材料。
戚序本,即有正书局1912年石印戚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戚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此本抄录时间当在此前后。存八十回,其余脂评本所缺之六十四、六十七回及二十二回尾处,此本均已补齐。此本是脂本中保存最完整并最早付印的版本。
杨藏本,即乾隆《红楼梦稿》,杨继振旧藏,存一百二十回,多数人认为其前八十回系根据脂评本,后四十回系高鹗等修补过程中的一次改本。其中,在后四十回中,有十六回可能是先抄了一个比较简略的本子,后做了大量添改,添改部分同程乙本,其余二十四回与程乙本基本相同。(2)这个抄本是研究《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重要资料。
梦序本,即梦觉主人序本,旧称甲辰本,存八十回。书名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此后《石头记》这一书名逐渐被《红楼梦》所取代。这个抄本正文删改较多,出现大批异文,脂批被大量删削。
除以上六种外,还有蒙府本(清蒙古王府旧藏本,存一百二十回。此本原为八十回本,系据程高本抄配拼齐)、舒序本(旧称己酉本,即舒元炜序本,存前四十回)、列藏本(即列宁格勒藏本,存八十回)、靖藏本(即靖应藏本,存七十八回)、南图本(南京图书馆藏本,存八十回)、郑藏本(郑振铎旧藏本,存二回)。另外,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曹立波等人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脂砚斋评本,据考证此本系陶洙先生所整理的庚辰本的录副本。(3)
在这些脂评本中,甲戌、己卯、庚辰及列藏本较忠实于原作,极少旁人增删窜改。而戚序本、南图本、蒙府本虽保留脂批,但删去批语之署名,增入不少无署名的批语。故其底本可能是经他人加工整理后的脂评本。其他如梦序本、舒序本及杨藏本,虽也以脂评本为根据,但原文经删改,脂批被舍弃,成为程高本的祖本。
抄本在当时广为流传,“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4)脂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抄阅修改的情况、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线索、批者与作者的艺术观点、思想倾向等,是深入理解与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木活字排印一百二十回之《红楼梦》,因有程伟元、高鹗序,又称程本、高本或程高本。此后之各种百二十回本,皆以程本为祖本,于是形成程本系统,或称印本系统、刻本系统。印本系统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产生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版本较多,主要有: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北京萃文书局活字排印本,前有程伟元序、高鹗序。
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北京萃文书局重新排印,前面增加了程、高的“引言”,两次排印时间相隔只有70天,而程甲本1571页中,程乙本作了改动的竟有1515页之多。据统计,程乙本较之程甲本增删字数达21506字,其中前八十回就增删了15537字。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以广泛传播。
程丙本,台湾青石山庄影印乾隆壬子木活字本。它的底本大体上是用程高排的木活字本的旧版刷印的,但有不少异文。这些异文,有的同程甲本,有的同程乙本,有的与甲乙两本都不相同。从某种迹象看,此版本晚于程乙本,暂名为程丙本。(5)
此外由程甲本演化而来的尚有王希廉(护花主人)评本,张新之(太平闲人)评本(即《妙复轩评石头记》)以及姚燮(大某山民)评本。前者道光十二年(1832)双清仙馆刊行,是程本系统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版本。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后流行的本子,大多是把王、张、姚三家评注合在一起印行。我国50年代以后通行的《红楼梦》百二十回铅印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校点整理的。
关于百二十回本的成书过程及后四十回问题,程伟元、高鹗称:
原本回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6)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阅,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7)
他们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也声称:
书中后四十回系旧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求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8)
在上引文中,程、高称该本后四十回是他们根据所搜集到的曹雪芹原稿,依照传世百二十回目录,“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补缀而成。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脂评本的出现,胡适、俞平伯等人对《红楼梦》作了诸多考证,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补。如胡适在他的《红楼梦考证》中说:“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我们可约举几层证据如下:第一,张问陶的诗及注,此为最明白的证据。第二,俞樾举的‘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一项。这一项不十分可靠,因为乡会试用律诗,起于乾隆二十二年,也许那时《红楼梦》前八十回还没有做成呢。第三,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第四,高鹗自己的序,说的很含糊,字里行间都使人生疑。”此说得到不少人赞同,及后诸多学者的考证渐出,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几成定论,1957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百二十回《红楼梦》时,均标明是“曹雪芹 高鹗著”。
新时期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同后四十回主要乃曹雪芹原稿,高鹗、程伟元只是作了修补、改写、整理、出版工作的学者日渐增多。持此论者有王本仁、宋浩庆、王昌定、周绍良、高阳、杜福华、陈文新等。(9)他们的主要依据是:明义的《题红楼梦诗》、《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程甲本所附程伟元和高鹗的《红楼梦序》、《高鹗年谱》的考证以及有关的脂砚斋批语等。程、高依据曹雪芹部分佚稿补缀后四十回之说在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增大。(10)
应该说高鹗所补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传播是“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首先,增加之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全本,使其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小说名著。
其次,百二十回大体上完成了《红楼梦》之悲剧,成功地写出了全书的高潮和结局。前八十回写了抄检大观园和晴雯的夭折,预示着家族悲剧即将发生,后四十回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宝黛钗的婚姻爱情悲剧,又将贾妃甍逝、抄家、贾母亡故、凤姐病死的家族衰败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大体上保留了全书的悲剧风格,较之他书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自然高出一筹。
再次,人物性格基本上与前八十回衔接。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性格的主要方面基本一致,次要人物鸳鸯、司棋、袭人等刻画得也有出彩之处。此外,后四十回不乏精彩之处。如潇湘惊梦、黛玉焚诗、金桂放泼等。
但高鹗之才毕竟不能与曹雪芹相比,高鹗补笔使后四十回存有明显不足,主要有:一、悲剧色彩减弱。曹雪芹的《红楼梦》本是一出“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高鹗之四十回却在查抄后,让贾政承袭了世职,贾珍从轻发落,宝玉、贾兰双双高中,“兰桂齐芳”、“家业再振”,冲淡了悲剧的深刻内涵。二、主要人物有些失实。譬如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的宝玉也来读书应考,对元妃晋封“置若罔闻”的他对贾政升官却欣喜若狂;不问俗务的林黛玉也来操心晾衣服、煮稀饭等琐事,“从来不说混账话”的她也说出八股文章“不可一概抹倒”之话。三、艺术手法也较前八十回略逊一筹,某些情节、细节重复、模仿前八十回,一些语言也缺少前八十回之神韵。
总的来说,虽然后四十回较之前八十回略有逊色,但《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已然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二百年来,《红楼梦》主要是以一百二十回本行世的,因而备受海内外读者热爱,这是为大多数读者所承认的事实。
二、《水浒传》主要版本的异同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今有七种不同回数的版本。按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有繁本系统和简本系统两类。繁本系统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三种;简本系统则有百零二回本、百一十回本、百一十五回本、百二十四回本,另外,简本中也有百二十回本和不分卷本。简本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故事,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现今已不再广为流行,一般作为研究资料使用。下面仅介绍繁本系统的三个主要版本。
百回本:今知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高儒《百川书志》)。据晁《宝文堂书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记载,嘉靖间武定侯郭勋有家刻百回本,已佚。一般认为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万历己丑(1589)天都外臣(汪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此书原刊本亦佚,今有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本。另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以上百回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有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故事,而没有征田虎、王庆故事。
百二十回本:即袁无涯刻本,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明末袁无涯刊行,首有李贽序及杨定见小引,有李卓吾的批语。此本以百回繁本为基础,在征辽与征方腊之间增加了征田虎、王庆故事,成为水浒故事的大总汇。
七十回本:即金圣叹评本。明代末年,金圣叹称自己发现了《水浒传》的古本,实则是他将《水浒传》“腰斩”成了七十回。他将百回本之第一回改为楔子,百回本之第二回为第一回,以此类推,故全本第七十回实为百回本之七十一回,而第七十一回之后半回又被金圣叹改为卢俊义之梦,梦中一百零八好汉全部被缚,以此结束全篇。由于前七十回确系《水浒》精华之所在,而且又经过金圣叹润色,还加了不少评语,增强了可读性,因此,入清以后三百年间,七十回金圣叹评本《水浒传》成为最流行的刊本。
繁本各版本回目的多少带来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数量的不同,更主要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变化。以百回本为参照,前七十回以单线连环式为结构方式,从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武松等单个英雄故事的联缀,不但展现了梁山好汉个性特征与豪侠故事,也显出梁山一百零八人从分散到集中,从小聚义到水泊大聚义的发展过程。七十一回排座次以后则是征战故事,由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到受招安、征辽、征方腊。在征方腊一役中,一百零八好汉十成去掉七八成,死伤惨重,最后卢俊义、宋江等被朝廷毒死,全篇以大悲剧结局。这个百回的本子,既有精彩的个人豪侠故事的描写,又深刻揭示了在当时环境之下,梁山义军所面临的必然命运。其实,无论从作者的思想出发,还是从主要人物宋江等的性格出发,接受招安乃必然的结局。因此,这是一出不可避免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历代农民起义不外乎三种结局,一是被朝廷消灭;一是起义胜利、改朝换代;一是被朝廷招安。无论哪一种结局,都难以摆脱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然而,以往的农民起义接受招安一般都是在处于劣势时不得已而为之,而梁山义军却是在一再大败朝廷官兵的有利形势下接受招安的,其悲剧性尤其深刻。梁山义军中招安与反招安的矛盾,受招安以后宋江的挥泪斩小卒,征辽战场上的奋力拼杀,征方腊战中的弟兄伤亡之惨状,宋江毒死李逵之“宁愿朝廷负我,我终生不负朝廷”的表白,吴用、花荣的吊死蓼儿洼……这一幕幕情景都提醒人们思考招安悲剧背后的文化、伦理、社会、政治诸多问题。争论最多的“招安”问题、忠义问题、悲剧意识全都存在于七十回之后。从这个意义出发,百回本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与美学上的完整。
相对于百回本而言,百二十回本无疑具有百回本的上述优点,但在征辽与征方腊之间插入与征方腊雷同之征田虎、王庆故事,无疑使小说情节显得拖沓,有画蛇添足之嫌。并且,在征田虎、王庆之二十回中,梁山好汉不曾亡一人,这本身就缺乏可信性。同时,这二十回中细节和人物描写也与前面有雷同之处。如杨志征田虎豂谾谷被围一节与卢俊义征辽兵陷青石峪一节极为相似;王庆个人经历描写明显有模仿王进、武松、西门庆之嫌。当然,百二十回本也有其特点,我们认为在思想性上与百回本是相协调的,而且由于情节的增加,在某些方面所反映的深刻性甚至超出百回本。譬如梁山好汉“忠义”的冲突、对悲剧命运的抗争以及悲剧氛围的渲染、暗示更为舒缓与明显。如在田、王二传中,作者塑造了两个看破时事的人物许贯中和萧嘉穗。在梁山好汉准备去征讨田虎时,许贯中劝说燕青道:“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过退步。自古道:‘雕鸟尽,良弓藏’。”燕青听后,点头嗟叹。(11)征王庆时,宋江军在攻打荆南城时遇到困难,义士萧嘉穗为救全城生灵,带头除贼。城破后,宋江表示要在天子前举荐他,他却说:“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像萧某今日,无官守之责,却似那闲云野鹤,何天之不可飞耶!”一席话,说得宋江以下,无不嗟叹。座中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燕青、李俊、童威、童猛、戴宗、柴进等人更是点头玩味。(12)如此,一方面是英雄好汉豪气干云、捷报频传,一方面作者借智者之口暗示全身远害,避免悲剧发生,两者交融与铺垫,使征方腊一役更觉悲壮,宋江等人之死也更显其深刻性。
七十回本乃金圣叹所“腰斩”之水浒,从艺术性上看,前七十回正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金圣叹具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他认为水浒好汉“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13),因此,“别看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14)在这七十回中,梁山主要英雄的性格气质都已展现。作为一部英雄浪漫传奇,前七十回的风格是一致的,其结构也是单线连环体。从欣赏角度来看,读者最感兴趣的也正在此。因此,七十回本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综观这三个版本,百回本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忠义思想,是招安问题,是悲剧性的结局。百二十回本强调全,其故事情节最多,然整体上来看,反不如百回本之凝练。而七十回本强调的是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艺术欣赏的满足。因此,百回本与七十回本较之百二十回本优势更为明显,而前两者孰优孰劣,则各有千秋。
三、《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的主要版本
《三国演义》是我国流传最久,现存版本最多的古典小说,“今所知见明本已不下二十余种。书贾刻书时,屡易名色,极不一致。”(15)但由于资料缺失、研究甚少等原因,真正受到大多数人重视的版本仅以下两种:
明嘉靖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目前所见最早版本。
毛评本,是毛宗岗父子对明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修改评定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刊本进行了较大规模加工润色,把一百二十回的回目整理为对仗工整的对子;又对其作了或大或小的修改,大者有改、增、削三法,小者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五法;还撰写了具有评论性的《读法》和大量批语。毛宗岗父子进一步强化了“拥刘贬曹”的倾向,其纲领性的《读三国志法》即强化了蜀汉的正统性:“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并修改了一些文字以体现其思想倾向,如刘备出场在嘉靖本是:“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于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些话本源于史传,但毛宗岗认为有损刘备美名,于是改为:“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比旧本更具可读性,旧本渐渐不再刊行。自清代以来,真正在普通读者中流传的只有毛宗岗评本,现在一般读者所看的《三国演义》即为此本。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嘉靖本更接近罗贯中原著,但《三国演义》本身是在史书、民间说书、戏曲故事等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如《红楼梦》一样是作者之独创。嘉靖本本身存有诸多缺陷,如二百四十则,则目为七言单句,形式上较为粗糙,奏议论赞等非文学因素夹占其中,冲淡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人物形象也有分裂之处,如诸葛亮打算在上方谷把魏延与司马懿一同烧死等。毛本强化了原著中“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更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回目也更为齐整,文辞更为精练,人物形象也更为集中,作为近三百年广为流传的定本,在读者中已形成定势。因此,电视剧《三国演义》以毛宗岗评本为蓝本并没有引起太多争论,而仅仅在细节处理上有可商榷之处。
吴承恩本《西游记》的版本,有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证道书》等。其中,汪象旭所编《西游证道书》在明刊本基础上补入唐僧出身故事,作为第九回插入,把原来的第九、十、十一回的内容改成第十、十一两回,遂成为《西游记》通行本。吴承恩《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版本问题争论最少的一部,所有版本均为一百回,各本之间也无大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区别。因此,电视剧《西游记》顺理成章以通行本为改编底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