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游记》的电影改编
1927年天一公司掀起了一股古装神怪武侠片热潮,在这股浪潮中涌现了不少《西游记》题材的影片;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完成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但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利落的武打、激情的唱腔也征服了国际观众,它的拷贝曾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周星驰拍摄了搞笑片《大话西游》,当时遭遇票房惨败,但4年后,这部并不精致的电影突然在高校校园走红,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所有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节对《西游记》的电影改编做一简要介绍。
一、“武侠神怪热”中的《西游记》改编
上世纪2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武侠神怪电影中的刀光剑影、神仙满天飞,刺激了小市民层的好奇心理,于是,大量的神怪武侠电影被投放市场。这一时期不少《西游记》故事段落被搬演上了银幕,如1926年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7年的《车迟国唐僧斗法》、《铁扇公主》,1928年的《盘丝洞》等。作为神怪武侠电影,这些改编作品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艺术突破,但电影的新奇光电技术以及时代风潮的带动让这时期的《西游记》改编影片有很好的票房成绩。
郑君里指出:“(民国)十六年一月,在古装的稗史片的洪涛中才产生了第一部纯粹的神怪片,上海公司的《盘丝洞》。直到十七年,差不多每部武侠片都染上浓重的神怪色彩,把前者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大体上说,神怪电影很少单独发展过,而且其发展是若断若续的,它曾与稗史片合流,也曾与武侠片合流。”(9)从技术上讲,早期武侠片大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既没有很残忍的镜头,亦没有过多的武打比例。这是由于早期武侠片的武术设计来源有二:一是源自京剧的武打,这可谓是花架子;二是来源于电影的摄影及特技,这也可谓奇幻而非残忍。难怪当时有人讥讽武侠片:“所谓侠士者,负了一把不中不西的刀,穿了一件非古非今的衣裳,见人即拔刀乱砍,像舞台上的武打一样(实在还没有舞台上来得精彩),甚至于两人互相拥抱在地上滚来滚去,像狗打架般的乱扯!”(10)在内容上,这时期的武侠神怪片大多情节简单,习惯以抨击封建制度、反对帝国主义为题材。在艺术处理上也显得严肃认真,但是总体上并不去追赶新潮,而倾向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格调不高,始终以不含政治倾向的娱乐性为目的,以小市民群体为服务对象。故事的情节模式及其情节结构设计为正、邪双方阵线分明的对立,由冲突、悬念、高潮以及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作为固定的故事套路。
这一时期的《西游记》电影改编虽然没有长远的艺术影响力,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西游记》故事适合用动作娱乐片形式表现;
2.《西游记》类的神怪故事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3.电影的特技手段,声光效果为《西游记》故事开拓了新的表现空间;
4.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结合固有的传统艺术,产生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革命时期的英雄神话
1962年绍剧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问世。该片以人妖矛盾为主体,着力描绘了孙悟空明辨真伪、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不为假象所惑,征服邪恶势力,护卫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批评了唐僧人妖不分、认敌为友的错误。影片勾勒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剧中角色在冲突中一一展示其个性特征,给人以启示和教益。
影片由舞台绍剧改编,以舞台演出为基础,充分调动电影艺术在光影、色彩方面的特长及特技和剪辑的作用,使影片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人间、仙界与鬼域共存,人、神、妖瞬息万变,竞相斗法,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这部影片的改编与毛泽东和郭沫若的唱和诗紧密相关。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看了浙江省绍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认为很有教育意义,写了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赠给剧团,并呈给了毛泽东。诗曰: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看了这首诗,于11月27日写了一首和诗,题为《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在广州读到了毛泽东的和诗,便步毛泽东和诗的原韵,又写了一首: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弧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几度来。
该诗又呈送毛泽东。毛泽东看后,给郭沫若写了封信,说:“和诗好,不‘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这就好了。”毛泽东在这里把孙悟空比作反修的英雄,把唐僧比作反修中可教育争取的中间派。
这部《西游记》改编电影改变了以往《西游记》的立意,传达出一个新的主题:《西游记》特别是孙悟空被定义为“革命”的化身。毛泽东曾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西游记》。”他经常用《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打比方。据杨得志回忆,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部队于4月28日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在会师后的庆祝大会上,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有力的手势,讲了个孙悟空的故事,说我们要学习孙悟空的本领,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大闹天宫,推翻反动统治和整个旧社会”。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为抗日军政大学师生作报告时说:“孙猴子大闹天宫,把天兵天将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学习孙悟空,大闹反动统治者的天空”。毛岸青、韶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也说:“爸爸同我们谈论过《西游记》,十分赞赏孙悟空敢做敢为,勇于同各种妖魔鬼怪作斗争的性格。”
由此可见,形象的新定位与毛泽东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在那个特定时代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创作者所持的政治立场不能不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而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孙悟空的形象被赋予了政治斗争的内涵,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三、后现代的经典颠覆解构
1995年,周星驰主演了无厘头喜剧《大话西游》,因为放映的需要,一部180分钟的电影被截成上下两部独立的影片。这样的做法让本来就因为叙事时空错位而不好理解的剧情更加混乱,投放市场时遭遇了票房惨败。但随着录像带、VCD在校园流行,在网络论坛里形成了对该片语言的模仿热潮,随即一场“大话西游”热席卷中国。
影片中,孙悟空转世做了五岳山的山贼王至尊宝,过着浑浑噩噩逍遥自在的日子。哪知邂逅了白骨精白晶晶,对她一见钟情,但白骨精心中惦念的是五百年前与之有一段纠缠不清的恋情的孙悟空。至尊宝不愿白晶晶面对他时心中还有另外一个男人,于是他借可使时光倒流的月光宝盒回到了五百年前。当下凡的仙女紫霞向至尊宝表白心意,至尊宝自觉挂念白晶晶,拒绝了她。白晶晶看见了紫霞留在至尊宝心里的一滴眼泪,发现至尊宝真爱的其实不是自己,她留下一封信后离去。至尊宝迷乱之余,决定戴上金刚箍,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变回孙悟空前,至尊宝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正爱着的是紫霞,但他已无能为力。在战斗中,紫霞为救悟空死去,悟空抱着紫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但是头上的金刚箍越收越紧,无奈只能松手,看着紫霞飞向太阳。他带着无限的遗憾踏上赴西天的征程……
《大话西游》讲述的故事完全颠覆了《西游记》原作,以现代人玩笑式的宗教理念猜测着孙悟空的西行理由,将凡是现代人可能想得到的爱恨情仇、惊悚悬念无不包含其中。巡回式的结构、叛逆的性格、另类的爱情、现代感的对白似乎瓦解了《西游记》所代表的传统思维定式,年轻人在这种轻松不经意地击碎传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由的快乐。《大话西游》在经过三四年的慢热之后,终于在网络兴起时代得到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其中的一些对白成为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如:
至尊宝:可是我怎么会爱上一个我讨厌的人呢?请你给我一个理由好不好?拜托!
菩提: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需要吗?
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需要吗?
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哎,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吗那么认真呢?需要吗?
……
至尊宝:你应该这么做,我也应该死。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些看来信口随意的台词,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被视为经典,很多青少年都能把该片的经典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绘声绘色,因为这些台词给他们当下生活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粘贴到某些情景中,并且产生绝妙效果。
《大话西游》的风靡不是无缘由的,它契合了当今青年企图以简单方式达到目的的浮躁心理,代表着他们渴望拥有但无从获得的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魄力。
这部影片在艺术处理上无法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如何在讲述故事时把握和反映,甚至超前反映时代精神,这是值得电影工作者借鉴的。毕竟,艺术是因为有观众才成为艺术,模仿和抄袭形式而没有独到的内在精神作支撑的作品不可能得到观众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