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游记》的动画改编

《西游记》的动画改编

时间:2023-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西游记》1999年,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的52集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推出,这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可以说是对《西游记》故事的现代阐释。从《铁扇公主》到《西游记》长篇动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其他国家的动画家也看中中国《西游记》故事进行改编创作。

第四节 《西游记》的动画改编

改编自《西游记》的国产动画片

img18

外国的《西游记》改编动画作品

img19

一、《西游记》动画片改编概述

《西游记》故事一直都是动画创作关注的题材,由《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作品在《西游记》影视改编中数量最多,作品内容与形式也最多样。

(一)《铁扇公主》(1941)

中国第一部有声立体卡通就是万氏兄弟1941年的作品《铁扇公主》。该片根据“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改编而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声誉鹊起,引起世人的注目。该片对亚洲的动画发展影响巨大,很多知名的动画创作者都谈到该片对他们具有启蒙意义。

(二)《猪八戒吃西瓜》(1958)

这是中国第一部剪纸片,为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该片以短小的篇幅生动地再现了猪八戒这一中国传统人物形象。他贪吃偷懒但又不失可爱的形象叫人过目难忘。

(三)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

这部动画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动画难以超越的经典。它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传统绘画、戏曲、民间年画的特色,在人物塑造上“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有股活的力量”,使孙悟空的形象惹人喜爱,与观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吻合。孙悟空的外型和内在品质合二为一,这种统一还包含了他所具有的猴、神、人三者的特点,缺一不可。

孙悟空是猴,具有猴的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具有人所不能有的变身通形的本领;他的思想感情却又具有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们的高贵品质。在这三种特征的融合下,孙悟空爽朗坦率,光明磊落,甚至有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气。对同伴小猴子们和蔼可亲,对统治者神威英勇。孙悟空带着花果山水帘洞自由快乐的气息闯进了貌似庄严实则昏暗腐朽的天宫,他与天帝尊神之间引人发笑的冲突,绝不给人以无理取闹的观感,而是深刻地展示了性格与环境的矛盾。如影片中孙悟空随太白金星去见玉帝,太白金星回禀玉帝孙悟空已经来到,可是回头却找不到孙悟空去了哪里,原来孙悟空并没有把玉帝放在心上,却跑去和那些站在宝殿两旁的天神元帅开玩笑去了。他时而碰碰这个人的衣盔,时而又摸摸那个人的兵器,弄得那些假装正经的天神们哭笑不得。又如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瘟后,他穿上了红袍,戴上了纱帽,摇来摆去十分得意,得意之中又透着些许滑稽;他又把帽翅拔下来插在太白金星的头上。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仅表现了对天廷的尊严和秩序极大的嘲笑,也表现了对玉帝“恩赐”的绝妙讽刺,更生动地突出了这个具有人的性格、猴的机灵和神的威力的形象特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除孙悟空以外,《大闹天宫》中几个反面人物的造型和动作设计也别具特色,例如玉帝的形象被设计者构思得极其巧妙,胖胖的脸庞,下垂的眼皮,修长的手指,鼻梁上一堆淡淡的脂粉块。太白金星的造型,设计者别具匠心地在太白金星的帽子上画了两条带子,描写他得意的时候,带子随风飘动;不高兴的时候,就让它垂落,从细节上刻画出人物的情绪变化。

在情节处理上,影片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合理运用蒙太奇手法来演绎故事。如猴王拔取了定海神铁,拱手转身就走,龙王气得直跺脚,指着远去的孙悟空说道:“你强借我镇海之宝,我要到玉帝面前告你一状!”话刚了,场景迅速转到天廷,龙王匍匐在玉帝面前诉道:“求玉帝为小臣做主。”这种场景的迅速转换对展开情节深化矛盾有很大的好处。

在人物动作上,运用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人物语言模仿京剧的道白,在对白上带有韵味,将尾音拉长,同时在音乐上运用了戏曲的锣鼓打击乐作背景音乐,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衔接、转换相得益彰,使人物动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有起有伏,浑然一体,民族风味十分浓郁。

此片曾荣获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国际评论说:《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四)《金猴降妖》

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将传统的民族风格、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五)《西游记》

1999年,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的52集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推出,这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可以说是对《西游记》故事的现代阐释。在叙述孙悟空学艺时,创作者将原作中孙悟空为求长生不死而求学仙术的情节编排为:悟空为了当一个好大王而去求学磨练自己。而大闹天宫的理由也由要做皇帝变成“为下层神仙求平等”。

在人物造型上,虽然可以看出些许迪斯尼的影子,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比较成功的。单从哪吒的造型上看,摆脱了传统的葫芦娃似的造型,变得更有灵性,更有亲和力。在其他的美术风格方面,创作者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的特点,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复制,加进了很多现代理念和儿童特点。从动画制作方面来看,动作连贯、准确,云雾、水流、衣服飘带的运动都表现得相当到位,单就技术水平而言,已与日美中等水平的电视动画相当。

从《铁扇公主》到《西游记》长篇动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从其他动画先进国家借鉴了很多新颖的技术和表现手法。而其他国家的动画家也看中中国《西游记》故事进行改编创作。

(六)《龙珠》

《龙珠》借用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讲述的故事是:孙悟空是一个从小居住在森林里的孩子,和他相依为命的爷爷死后,遗愿是要他保护龙珠,并收其余六颗龙珠,使神龙复活,因为神龙可以达成任何心愿,悟空为着爷爷的遗愿开始了寻找龙珠的艰辛历程。与此同时,大贼“杂焦饭”和世界上最恐怖的“红色军团”都在寻找龙珠。悟空寻找龙珠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并新交了很多城市朋友,其中有悟空师父——天下无敌的龟仙爷爷,有外表美丽而有小姐脾气的布玛,还有师兄酷林等人。悟空寻找龙珠过程中,打败了牛魔王,战胜了“杂焦饭”,并消灭了红色军团等人,最后寻回龙珠,完成爷爷的遗愿。

本故事情节新颖曲折,并有很多滑稽段落,是典型的日本漫画套路。此故事有动画和漫画版本,曾在日本、香港被评选为最佳、最受欢迎的卡通片。

(七)《最游记》

在《最游记》中,玄奘三藏是河里飘来的弃儿,被金山寺的光明三藏法师抚养长大,因此受尽了寺中僧侣的歧视。师父遇害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打击,也由此养成孤僻叛逆的性格。三藏孤傲不羁,追求自由,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想找到绝对的坚强和力量来守护自己重要的东西。他使用的武器是升灵枪,绝技为“魔戒天净”。

总是紧跟着三藏的孙悟空是500年前从石头中诞生的奇异生命体,使用与灵活的身手十分相配的如意棒作武器。他个性极其单纯,思维方式也简单直接,顽皮而贪吃,但当他除下额头上的妖力制御装置后却会完全失去理智,心中充满破坏与杀戮的欲望,成为极其危险的人物。他惟一不设防并深深依赖的人就是三藏,因为那是抚平他百年孤独的“阳光”。

猪八戒性格温柔和蔼,平易可亲。一直面带微笑的他心思缜密,考虑问题细致而全面,总是可以看穿别人的想法。但实际上,八戒与三藏一样同是人类,因为爱人被妖怪摧残而疯狂报复,致使自己也变成了妖怪。永远无法消除的罪与罚是他心上的一道不可弥合的伤口,在那温文的微笑之下,是渴望得到平复的悲伤。

一头红发的沙悟净是妖怪与人类所生的孩子,因此被继母所厌恶。哥哥为了保护他而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使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而深深自责。从此悟净放浪形骸,成为好色且口无遮拦的浪子,但他仍是个爱打抱不平的豪爽男人。他使用的武器是带有锁链的月牙铲,虽然常与悟空斗嘴,其实还是很为同伴着想的。

这组富有个性的角色引用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人物的名字,但却完全颠覆了原著中的形象,虽然故事背景设在古代,但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与现代人无异,这使该片充满了后现代色彩。而人与妖相互混杂的四人各有自己内心的伤口,对其心理历程细腻的刻画,把观众带入一个感伤而又不失温情的世界。

三藏的酷、悟空的蠢、八戒的帅、悟净的痞……峰仓和也的创作彻底颠覆了中国古典名著。本剧画面华丽,阵营极其豪华,人物设定从服装到道具都十分现代化,连观音菩萨姐姐穿的都是露胸露背的衣服,说的话也现代化十足。其打斗也与传统少年漫画不一样,因而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到今天仍然拥有不少的动漫迷。

此外,《犬夜叉》、美国梦工厂的动画《西行・猴之梦》等许多外国动画片都有中国《西游记》的影子,虽然这些改编作品并不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但如此大规模地被世界动画界引用,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游记》故事具有广泛的审美认同,得到了世界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二、《西游记》动画改编的要点分析

《西游记》比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更多地搬演于动画形式,更多地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小说本体童话式的风格和幽默戏谑的语言特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林庚先生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深得儿童喜爱的小说,其中正包含着丰富的童话因素。成人的小说,乃至远古神话,都不可能像《西游记》这样将全部的兴趣投入一个动物的世界,这是从儿童的眼光所看到的世界。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由正是以儿童的天性与天真的想象为心理依据的。模仿是儿童进入生活的途径,但是人们并不要求儿童立刻进入生活,于是模仿便成为一种游戏。这正是孙悟空在朱紫国行医那样,不过是玩耍一场而已。儿童看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如一场轻松的游戏。所以孙悟空一会儿扮作医生,一会儿扮作老道,在儿童来说,这些都无可无不可。在游戏中,儿童是充分解放的,让天真的心灵自由地表露。所以《西游记》中这些发生在动物王国中的故事,最终是完成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乐园。孙悟空所以从来都有那样好的兴致,那样乐观的心情,那样活泼充沛的想象与自在不羁的性格,正是童话精神的真正体现。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的性格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11)

纵览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动画改编作品,它们风格各异,讲述的也大都已不是原作中的故事,孙悟空飞到太空、出现在未来,已经远离了《西游记》故事,但观众仍能接受,能够把它与原来印象中的孙悟空联系起来。

首先一点,就是原作人物刻画得丰满完整。南宋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叙述唐僧一行七人,但其中有姓名的人物只有唐僧、孙行者和深沙神。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取经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此书篇幅不大,情节简单,描写也较粗糙,但值得重视的是,此时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它吸取了其他神话传说,书中的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已是神通广大、降服精怪的能手,这无疑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雏型。《西游记》故事中四人团队的人物设置格局大约形成于元代,广东出土的宋元时代唐僧取经瓷枕(藏广东省博物馆),说明了取经故事在当时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并为人们喜闻乐见。画面上的人物是取经故事中的师徒四众,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勇往直前、英姿勃勃的孙悟空。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市民文化、民间文艺的西游故事,到了百回《西游记》成书已经发展完整。四人同力冒险的团队形象,在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加工和强化,至今,经历了大量的改编再加工也很难打破其形象格局,这一点,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吴承恩人物塑造的立体性和完整性。

其次,人物特征符号与性格特点具有继承和贯穿性。孙悟空的形象虽然千差万别,但紧箍咒、金箍棒、跟斗云、天真自由、勇敢机智等标志性元素在动画片中基本都得以继承和保留。动画改编中的人物形象基本没有脱离原作的设定。

三、从《西游记》动画改编看中国卡通

《西游记》故事动画改编的发展过程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断由民族化向国际化靠拢,早期的动画片中一直采用的是戏曲脸谱造型,而后期的创作大多把孙悟空塑造成一个日本漫画式的儿童造型。由此不能不说,中国卡通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就是民族风格的丧失。

比较外国改编《西游记》的动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改动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取经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削减了悟空的法力,加强了其他三人的实力;二是把原本考验式的取经历险,改成纯冒险性质,强化了善恶对立。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是队伍的绝对主力,探路、斗敌、求神问路都是他一人担当。唐僧虽然是队伍的首脑,能够用紧箍咒管制住最强的悟空,但当遇到危险时,他没有任何抵挡的能力,只能落泪诵经。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有三十六般变化,经常在战斗中协助大师兄平妖除怪,但他的作用主要还是用来增强喜剧色彩。沙僧的职责就是挑担牵马、保护师父、看管行李,是四人中的配角,戏份几乎跟白龙马等价。中国动画从《大闹天宫》到今天的央视《西游记》几乎都是孙悟空个人传记。

而外国同类作品,都很大程度上注重人物实力的平衡。原著中,孙悟空遇到困难都是去天上求助于神仙,而国外的作品中,着重刻画的是四人间相互配合,合力取得胜利。取经队伍实力平衡,沙僧不再只是扛包牵马的“脚夫”,猪八戒也不再是只会插科打诨的“呆子”,唐僧也不再是只会流泪诵经的“懦夫”,对于不了解《西游记》内涵的外国人,这也许是队伍稳定性的一种合理化的肯定。对于我们的动画创作者,这种改编思路值得探讨。

我们似乎因为熟悉《西游记》而不去过多考虑冒险的意义,但动画不只是讲故事,没有了行动的目的性,那么情节就自然会变得无力。由于文化的差异,外国《西游记》改编作品对西游的理由有自己的理解。《龙珠》中,孙悟空是为了找寻丢失的爷爷的龙珠而走上了冒险之路。《最游记》中,遇佛杀佛,见人杀人,追求绝对的自由,这是三藏的师父光明三藏教给他的绝对真理。是否有点偏激?但这颇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心声。师徒四人去天竺,就是心的旅程,不断追寻自我与方向,这与目的地无关。

虽然央视《西游记》重视了这一问题,但把悟空求仙道的目的解释为为了成为更好的大王,把猴子西游的理由解释成想叫自己更快地成长,这种说教口气只适合低年龄的儿童,所以这部动画几乎没有成人观众群。

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说过:“我希望能够再一次藉着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12)如果去品味日本动画作品,会发现对友谊、奋斗、纯真、自由的讴歌往往是故事的核心。而中国的动画作品常被认为说教性太强,其实观众并不排斥说教的内容,而是厌恶以说教的口气去讲故事。《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女士讲过一席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孩子们肯定能从《哈利・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如何把寓意深刻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是中国动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比绘画技巧更为重要。

现代人的意识要求《西游记》动画不但有新颖的画面形象,而且还要求对故事情节有时代的解读。“国产卡通在故事细节刻画上粗糙,并且缺乏真实的情感,很难真正地打动观众”。(13)《最游记》中有一个细节:某个阳光灿烂的中午,三藏还在寺中修行时,三人邀请三藏去吃东西:八戒温暖的笑容、悟净期待的眼神、悟空热情的话语,三藏无法拒绝,他终于和他们一起走出了佛堂。此时有个声音想叫住三藏:“三藏法师,佛课还没结束呢!”三藏冷冷地回答:“吵死了!”扬长而去。这样的小细节虽然没有承载主线叙事功能,但自然地流露出人物的性格和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段落我们在日本动画中经常看到,但在中国动画中却很难找到。

宫崎骏曾说:“动画是一门如此纯粹、朴素,又可让我们贯穿想像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14)愿国产动画能够以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登上世界动画艺术的高峰!

【注释】

(1)何群:《程式:大众文本的核心范畴》,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2)第十九回:在西行不久的途中,传经的是一位来历不明的乌巢禅师。他对三藏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3)第九十三回: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5)亚理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曾田力:《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现代传播》2002年6月刊。

(7)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8)谈啸:《大悲精神:审美和证道的双重境界——试析〈西游记〉魔难结局模式》,《运城高等专科学报》2000年第1期。

(9)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10)蝥莺:《武侠片的结构问题——应提倡的理由、所失败的原因》,原载《影戏生活》,1931年第1卷第28期。

(11)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12)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动漫・梦想・还有往日的纯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13)杨鹏:《中国卡通“卡”在哪里?》,《文艺报》2004年6月1日。

(14)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动漫・梦想・还有往日的纯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