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互斗争、相互交叉、相互融通的历史,也是这三种类型文化交替占据审美文化中心地位的发展史。主流文化侧重宣传性和思想性,强调主旋律,有着鲜明的主导性;精英文化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强调深沉的意蕴、优美的意境、高雅的风格、崇高的格调;大众文化则主要追求娱乐性和消费性,以流行、时尚、通俗、平面、感性为特征。在现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背景之下,精神与物欲、改革与反腐、社会与个人、全球化与本土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碰撞与冲突,多元文化的力量此消彼长,相互渗透融合,这就使历史电视剧的创作和文化传承显得更为复杂。历史电视剧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信仰和现代传统思辨及重建的重大任务。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不断被翻新与消费,历史电视剧文本在当下政治文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不断震荡,成为构建民族记忆、集体无意识的重要“神话”,也是当今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文化资源。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很早就意识到电视媒介对生态所提出的挑战,有人认为,电视媒介如不能得到正确督导,就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如电视对现实的歪曲或简化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电视叙事的模式化会影响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电视对视听感官的过分依赖和它对表面性、通俗性的追求。正如爱因海姆所说:“电视是对我们的智慧所提出的新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这一新兴的媒介,它将为我们造福;但是它也可能让我们的心灵长眠不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在过去,正是因为不可能表达和传达直接的体验,使语言的使用成为必要,因而也强迫人们使用概念来思维。……当传播可以通过手指的一按而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会随之凋谢。”[1]美国杰姆逊指出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构成了一个“仿像社会”,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无韵味的艺术,传统韵味的艺术正在被无韵味的艺术所取代。艺术已经由本真的独一无二转向可大规模复制,艺术品的原作性被复制品的无差别性所取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被艺术的展示价值所替代。传统艺术的个人品位方式转化为公共的大众互动,使得审美体验的独特性、个性化基因难以实现。作品能指形式的简约化和所指内容的含蓄丰腴被现代视觉艺术能指的异常发达与所指的极度贫乏所取代。实现审美韵味的广阔想象的空间不复存在了,深度的延时体味也转瞬即逝。当代大众文化在跨国集团及西方流行文化的操纵与诱导下表现出世俗化、欲望化等审美特征,它不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以享乐式、消费式完成的审美活动在强调个性和多元并存的观念引导下出现了很多反文明现象,如对欲望的纵容、对传统伦理的蔑视等。也使一些追逐时尚、推崇个人价值的人用物质欲望的满足替代人性的体验和超越。法兰克福学派的众多理论家如阿多诺、霍克海姆、马尔库塞等都不约而同地对大众传播带来的文化工业给予过强烈的抨击。作为大众文化物化载体之一的历史电视剧,理所当然地具备娱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但它不能片面追求感性,因为忽略理性会导致中国电视剧娱乐性的严重失度和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某些历史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豪华风、滥情风、戏说风,进而成为商业规则和大众消遣的俘获物,取消了艺术对大众提升的使命。对此,曾庆瑞曾指出:“我们适度地强化娱乐功能,不能让它恶性膨胀到以牺牲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为代价,不能以消解电视剧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为代价。我们这个时代,虽然走向和平与进步、安宁与幸福,但是人类还处在健康与腐败的生存斗争之间,我们还是要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电视剧要承担启蒙和教化的任务,要传播新思想,要告诉人们人生究竟是什么,要提供人生的样板。”[2]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同各种亚文化呈现出共同发展的局面,文化快餐毕竟属于大众世俗生活的延伸,它追求浅层而短促的感官需要和心理满足,不能为国人提供稳定的文化价值导向。精神家园一旦迷失,就会带来心灵上的焦虑苦闷,比如一些人为寻求生命的超脱而陷入邪教中不能自拔。我们的时代需要健康的文艺,在这个尘世喧嚣、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呼唤人的良知、人的尊严、人的崇高、人的信仰与人类道德理想的回归!……文艺的主要职责不限于满足人们一时的宣泄与消遣,而在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高尚的人生境界。文化艺术应在净化人们灵魂和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上有所建树”。[3]
汤比因曾在《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比因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正是中国肩负着不只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世界的未来,不远的未来,我认为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或再申明一句: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礼乐之兴,世界的未来将必然是礼乐的复兴,礼乐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说法,他认为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中是最优越的文化。我们不能强调哪种文化更优越于另一种文化,只能比较各种文化间的长处和短处。中国文化以东方智慧迎接21世纪,我们在进一步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还要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使中西文化在新世纪达到新的交融。同时也要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危机,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将会是东西互补、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走向幸福、实现大同理想的时代。正在创建的“中华和谐文化”一定会在人类多元并茂的文化背景中大放异彩。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4]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如今的世界早已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联系呈现出互动、融合状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世纪,各民族都希望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我们的历史电视剧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这个历史进程,重新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崇高的人文传统,为重铸我们民族的英魂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历史电视剧在全球化背景下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众多文化合力的结果,它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文化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宝地。它兼收并蓄,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带有泥土气息的民间文化熔为一炉,在这个现实背景下规范着历史电视剧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电视剧要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广纳百川,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民族魂,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撑力,加强熔铸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力度,勇于承担呼唤社会良知的角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作出不懈努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民族理性精神的生成作出贡献。
文化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保持自己本土群族特色,又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一种文化处在开放的格局中,并与外来文化交叉融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生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历史电视剧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弘扬、开掘并创新本民族特色的基调下,坚持以电视剧质量为本的原则,让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影响和持久生命力的电视剧从容地走向世界,因为民族文化只有获得国际资格认证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事实上,全球化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很多发展的契机。我国的历史电视剧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时不能被动应对,而应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回应全球化潮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主场作战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在竞争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占领国内文化市场。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作为致力于生产知识共识和意志共识的知识分子,更应自觉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当下语境,把握时代脉搏,用全球化视角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历史电视剧佳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胸怀的历史电视剧精品,通过视听影像建构华夏文化的交流平台,把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只有这样,中国历史电视剧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维护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Arnheim,Rudolf,(1957),Film as a Art,California University,p.195.
[2]曾庆瑞:《我的电视剧观——曾庆瑞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3]刘文中:《警惕劣质文化的泛滥》,《中国艺术报》2001年12月14日。
[4]《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7—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