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摄影作品评论写作
摄影作品评论的写作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写,要把握重点特征集中阐释。
(一)题材的评论
一幅成功的作品题材至关重要,所谓“寓意深刻、有特点、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题材,是每一个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寓意深刻,就是能够反映社会历史的进程,展现人性本色,反思社会现实,可以为人们传承历史文化的作品。这样的题材,是需要摄影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体验的,否则即使拿到这样的题材,也难以拍出有寓意的作品。有特点,就是拍摄对象具有典型性,能集中体现拍摄者意图,明确表达拍摄思想的题材,像“艾滋病村”“乞讨者”等等,他们是最最底层,也是最最平常的人群,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遭遇,却是为常人所不熟悉的,而这些题材也并不是每一个摄影者都能接触到的。有视觉冲击力,几乎是每一幅好照片所共有的特征,冲击力来自于画面反映的事实、情感,以及画面视觉元素的控制。当你在分析影视摄影作品时首先要分析的就是作品的题材。
(二)主题的评论
摄影作品的主题是作者通过作品突出表现主体来实现的,所以考生只要能够把握好作者是如何使作品突出主体的,把作品中的主体找到并解读就可以很快得到作品的主题。
一般作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突出主体的:
1.利用对比
色彩对比: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特别要防止靠色现象,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再加上不同色彩之间的亮度差异,主体与背景就会形成更大的色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背景中。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差异越大,主体就会显得越鲜明,因而对于表达主题也就越有利。
光线明暗对比: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因此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来突出主体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把主体安排在比较明亮的光线下,不太重要的陪衬体安排在阴暗中,可以借助各种光线照明手段来突出主体。比如亮背景衬托暗主体,暗背景衬托亮主体等等。利用光线变化来突出主体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比较讨巧的办法。
形状大小对比:一件物体展示在我们面前时,往往是形体大的物体引人注意。所以在不大的画面上,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了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什么与主题无关的任何背景。
虚实对比:主体一定不能虚,陪衬体可以虚化来突出主体。要掌握好虚实的关系,该虚的坚决要虚。虚实对比在人像摄影和特写描写上用得比较多。
2.利用构图
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可以借助合适的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将河流、小溪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借助沟通方式来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
3.夸大主体
在摄影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主体要足够大,只有主体占据了一定的面积时才谈得上吸引观众的注意。靠近被摄对象,充分利用光学变焦的优势,便于得到最好的成像质量。如果主体仍然不够大的话,可以利用广角强化透视,适当夸张前景也可以夸大主体。
4.简洁环境
摄影是减法,这是有关摄影的经典性语言。摄影不像绘画,它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特别需要经过删繁就简这样一个过程。而画面一旦杂乱无章的话,即使再漂亮再有意义的主体也会被湮没。
考生只有了解了作者突出主体的方法之后,在拿到作品的时候就可以迅速掌握主体继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作品的主题。
(三)创作手法的评论
1.构图的评论
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有很多方面,构图便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在拍摄现场针对被摄体,将其有机地安排到照相机的取景框中,使画面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将摄影者对被摄体的认识和感受展现出来。
在摄影画面上内容是借助具体可视的形象为人们所领会。用以反映内容的形象有三个:主体、陪体和环境,即称为构图的三大形式因素,这三大形式因素在画面中的作用及其关系,对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主体是摄影者赖以表达自己思想情趣的主要形象,因此,就必须用各种手段把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去,以通过主体来引导观者的思维,否则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画面内容就无法表达。突出主体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比。
突出主体的对比方法又有明暗、正斜、刺激强度、指向、形状、大小、方向、虚实、动静、远近、秩序和混乱、疏密和冷暖对比诸多方法。
2.景别的评论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或者是主体被画框截取的部分,或者是主体占画面的多少,景别是一种视觉的外在形式。景别既有主观性又有规定性,主观性是由导演的风格和想法决定,规定性是由场景范围还有剧组(资金)决定。
大远景
(1)人物在画框中的大小只占画幅高度关系的四分之一。
(2)主要表现环境,人物可以是造型主体,景物也可以是造型主体,可以用点线面关系、虚实对比、色彩对比、透视变化等方法,使主体得到突出。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人物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远景
(1)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大约是画面高度的二分之一。
(2)画面以景为主,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远景景别表现的重点如果是人物,则应展现人物所处的具体空间环境、动作行为、动作方向、形体变化及位移。
大全景
(1)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大约是画面高度的四分之三。
(2)表现重点是人物,环境的表达是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的。大全景往往用场景段落开始以表达大全景画面的空间关系。构图时要注意竖线条与前后镜头的视觉连贯。
全景
(1)全景中的主体为人物,环境空间只是一种造型的补充和背景。
(2)全景的拍摄往往是一场戏拍摄的总角度。
注意:1.人物的构图;2.人物色彩与环境色彩的关系;3.光线变化要求准确;4.明确表达人物和场景关系。
中景
(1)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是表演场面、叙事场面常常采用的镜头。
(2)环境表现居于次要地位,多处于后景或焦点之外,具有叙事性质,多用于表现对话人物。中景是最难驾驭的景别,是过渡景别(注意构图,突出主体,避免单人镜头)。
中近景
(1)人物半身镜头。
(2)注意人物神态的表现,多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中。
近景
(1)人物在画面中取胸部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人物眼睛、头部成为注意重点,环境成为绝对陪体。
(2)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心理状态、脸部的细微动作等,近景具有传神达意的功能。
特写
(1)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主体。
(2)画面具有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准确地传达叙事情节,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可以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可以从生理上给人一种近距离感,调节人的视觉节奏,增加影片节奏。要注意人物眼睛在画面中的构图,注意人物视线方向,避免画面无生气感;拍摄对话镜头时,应使用焦距相同的镜头拍摄,以保证镜头画面视觉的一致性;特写画面由于时间空间的淡化,所以要注意光线的连贯。
大特写
(1)表现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细节画面。
(2)视觉上具有强制性、专一性,表现力强。注意:大特写所截取的画面具有造型性和动作特性,拍摄时间要稍长一些;角度要有变化(光线要突出大特写形象,构图要放在视觉重点上)。
满景镜头
被摄主体以景物为出发点,常用于空镜头。满景镜头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注意角度的选择,使画面造型形式突出、变化。
3.光线的评论
(1)顺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使物体受光面均衡,能全面表现物体的质感,影调配置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来完成。但顺光一般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乏起伏明暗的视觉节奏效果,更不宜表现空间感大,物体数量众多的景物造型。
(2)侧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较强,能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表现明显,画面明暗配置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是摄影造型效果比较理想的光源。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面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3)逆光在摄影造型表现中能表达空间深度及环境气氛的烘托,表现空间透视的效果,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和表现物体的数量,构思运用低调画面来表现物体造型艺术效果更佳,但切记要运用暗背景来烘托主体。当拍摄物体的特写或近景时,最好正面运用补光办法,使物体正面的质感有更好的表现。曝光则以正亮度为宜,使造型效果更好。
4.色彩的评论
(1)色彩意义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血液循环加快。由于红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各种媒体中被广泛地利用,除了具有较佳的明示效果之外,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含义的企业形象与精神,另外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人们在一些场合或物品上,看到红色标示时,常不必仔细看内容,即能了解警告危险之意,在工业安全用色中,红色即是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指定色。
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它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的黑色,就成为一种烧焦的颜色。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来一种甜腻的感觉。
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它是骄傲的色彩。在工业用色上,黄色常用来警告危险或提醒注意,如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工程用的大型机器、学生用雨衣、雨鞋等,都使用黄色。黄色在黑色和紫色的衬托下可以达到力量的无限扩大,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黄色与绿色相配,显得很有朝气、有活力;黄色与蓝色相配,显得美丽、清新;淡黄色与深黄色相配显得最为高雅。
绿色传达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工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作为空间色彩。鲜艳的绿色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颜色,它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绿色的用途极为广阔,无论是童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使用绿色决不失其活泼、大方。在各种绘画、装饰中都离不开绿色,绿色还可以作为一种休闲的颜色。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与洁净。蓝色的用途很广,蓝色可以安定情绪,天蓝色可用做医院、卫生设备的装饰,或者夏日的衣饰、窗帘等。在一般的绘画及各类饰品也离不开蓝色。
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业形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为主色。紫色是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波。紫色是非知觉的颜色,它美丽而又神秘,给人深刻的印象,它既富有威胁性,又富有鼓舞性。紫色象征虔诚,当光明与理解照亮了蒙昧虔诚之时,优美可爱的紫色就会使人心醉!
(2)色调运用
色调指画面色彩的基调,即画面中主要色彩的倾向。色调分为暖色调、冷色调、中间色调。还可以在冷、暖和中间色调的基础上分得更细腻些,有对比、和谐、浓彩、淡彩、亮彩和灰彩色调等等。
暖色调
暖色调是以红、橙、黄等温暖的色彩为主要倾向的画面。红、橙、黄能使人感到温暖,属于视觉感受。这与自然有一定的关系,如太阳、火焰能给人温暖。暖色调有助于强化热烈、兴奋、欢快、活泼和激烈等视觉感受。
冷色调
冷色调是以各种蓝色(纯蓝、紫蓝、青蓝)为主要倾向的画面。冷色调有助于强化恬静、安宁、深沉、神秘、寒冷等效果。冷色调之所以能产生寒冷的感觉,与夜色等自然现象有关。
对比色调
对比色调是以两种色相差别较大的颜色搭配所形成的色彩基调,分为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
冷暖对比是两种色相差别较大的颜色(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对比,能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色相反差,各自的色彩倾向更加明显,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色彩个性。
明暗对比是色明度强烈的反差形成的对比。对比色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鲜明的,带有强烈的冲击力与刺激性,给人以鲜而不腻,艳而不俗的感觉。但处理不当则会给人以杂乱无章和刺眼的感觉,切忌平分秋色。
对比色调的运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比要突出主体,强调主题;二是确定画面的基调;三是形成色彩重影,做到彩色基调交互作用,如暖色调里边有对比,冷色调中有对比等。
浓彩色调
浓彩色调是由颜色较深(饱和度高而明度低)的色彩构成。浓彩色调的照片能够给人浓郁强烈(暖色基础)或低沉悲凉(冷色基础)等视觉感受。浓彩色调多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为的是强调色彩的浓艳。
淡彩色调
淡彩色调是由颜色较浅(饱和度低而明度高)的色彩构成。淡彩色调有强化淡雅、恬静气氛的作用(增加曝光可以淡化色彩)。此外,还可以细分为亮彩色调(高明度色彩)与灰彩色调(色彩中含有灰色成分)。
(3)影调运用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黑白照片的影调
影调与流动物体之间的光线极为密切。在摄影画面中,影调结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由白(高亮度)过渡到黑(低亮度)的层次等级。在黑白摄影中,影调不但能体现物象,还能抽象地再现于对应原景物的固有色彩。如:红为较深的灰色,而黄色为较浅的灰色,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灰色层次多,影像明暗变化大,影调丰富,影调细腻;反之,黑白灰过渡剧烈,呈跳跃式变化,灰色层次少,影调单一,影调粗犷。
其二,不同的影调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丰富的影调有助于产生恬静、温和、舒畅之感;粗犷的影调有助于给人们以刚强、力量、激烈、兴奋之感。
其三,色谱是为了对影调进行大致分类,并以它作为识别和记录色调的依据。
其四,照片中不同程度的黑白灰有不同的视觉感受。黑色给人以庄严、稳重、压抑之感;白色给人以圣洁、明朗、开阔的感觉;灰色给人以黑白两极之间的感受,使人有正常协调之感。灰色的不同变化在画面中常常有协调的作用,在黑白两极之间搭起桥梁使之协调。
其五,照片中的黑白灰之间的搭配与过渡成为等级配置。不同的配置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于是形成不同“调式”的照片。
黑白照片的基调
黑白照片的基调通常概括为中间调、低调和高调。
中间调
中间调是由各种灰色阶调为主调构成的影调。由于中间调的主调是灰色,所以中间调也称为灰色调。中间调为照片的基调,可以产生平和与疏淡的感觉。显然,中间调在影调上缺少强烈的冲击力,但对各类题材都有表现力,在表现上比较自由,画面贴近生活,不显张扬,主体比较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照片都是中间调的原因。为了交代更清楚,所以新闻与纪实照片大部分使用中间调。对比强烈(反差大),中间调给人一种生气、力量与兴奋之感;对比平淡的照片,中间调给人一种凄凉、压抑与朴素之感。
高调
白色与灰色(白、浅灰、中灰)占绝对优势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给人以圣洁、明朗、开阔之意,所以高调照片给人的视觉感受为轻盈、纯洁、明快、清秀、宁静、淡雅与舒适。高调照片并不是“满篇皆白”,在浅而素雅的影调环境中局部少量的黑色(或暗色)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则往往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低调
黑或黑灰色占绝对优势的照片,称为低调照片。低调照片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低调照片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粗豪、倔强和充满力量的视觉感受。
低调反映的某些情绪气氛为凝重、忧伤感。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政治家会谈时的服饰等。低调形成的基础为黑色,但照片不是黑成一片,必须在相应的位置辅以亮色(高光),正因为有大片的暗色调起烘托陪衬,小面积的亮色则往往因其突出而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低调照片适合表现黑色为主要基调的题材。在人像摄影中,低调照片常常用来塑造有力量与庄重感的男性,用于女性时,它产生冷峻、优雅的神秘魅力之感。
5.拍摄角度的评论
拍摄角度体现创作者的目的与想法,所以在分析摄影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摄影的拍摄角度功能,这样考生在应试时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表达的含意。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拍摄角度体现空间中的人物位置关系及空间环境关系。第二,拍摄角度能够夸大、强化原有场景的空间透视关系。第三,作品的拍摄角度能够表达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1)平视拍摄角度
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个角度最适合于人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它的画面透视关系、结构形式、景物大小对比和我们的人眼看到的大致相同,使人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这种角度最适宜于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和内心活动。一般家庭摄像中用得最多的角度就是平视角度。
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
如果被拍摄主角的高度跟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摄像机最舒适的位置。
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2)仰视拍摄角度
摄像机的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往上拍摄。它很适合于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充分利用画面的深度来表现景物的高大。仰视拍摄改变了人的视觉习惯,也改变了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觉透视关系,这样给人以新奇感,尤其是加大了景物的力度,景物本身的线条均向上汇聚,夸张效果明显。仰视拍摄往往还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对比关系,深化主题,丰富画面的内容。
不同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像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加雄伟高大。
拍摄人物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给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体的地位更好地凸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很低,镜头更向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得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
(3)俯视拍摄角度
与仰视拍摄正好相反,摄像机的镜头处于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往下拍摄。这个角度非常有利于展现空间、规模和层次,可以使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景物在同一个平面上充分得到展示,层次分明,有利于展现空间的透视和自然之美,表现景物的气质,有利于介绍环境、地点、规模和数量,展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方位感。
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景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
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拍,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具有戏剧性。
同仰摄的效果相反,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看起来也会比实际更胖。
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
(4)人物视角的拍摄角度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例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
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