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构图
一、构图的意义
画面是电影构图的基础,电影中的影像都被圈在银幕的画框之内,画家与图片摄影师以画面适应构图。长宽尺寸取决于题材的性质,如表现摩天大楼往往使用竖幅,并以此构图,一幅庞大的全景画便可能用横幅,但影视作品中画面的比例并不是由拍摄对象的特性决定的,影视作品中的构图有自己的规律。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电影电视构图不仅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场景的基本形状,它同时发挥着更为积极的戏剧性作用。构图是导演对动态场景空间的安排和组织。
构图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对空间的重构。画面创作者对拍摄对象有所选择、删除无关紧要的部分,实现以下目的:
(一)使画面构图准确传达形象特征、形式感、美感———造型性
画面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中的结构和组成关系,以此构成视觉形象,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表现是否得当,画面形式是否优美等要靠构图处理手法以及光线、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的运用。
(二)突出主体形象———叙事性
正确选择和确立主体位置,合理处理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排除不相关的元素,突出主体对象。
(三)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象征性
1.位置原则
一件道具或一个演员被置于画面内某一特殊位置,便会有不同的含义,“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中央:中央部位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我们常说,一幅画必须平衡,焦点必须居中,中央部位具有稳定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严的气氛,并且在中央部分的主体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
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安排在这个位置的人好像控制了下面的一切,所以表现权威人物常按这种布局拍摄。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画面顶部常被用来显示一种神圣的气氛。
边缘:由于远离银幕中央而显得不重要,受到挤压、排斥,显得渺小、无力量。
下方:具有从属、脆弱和无力的特性。(见图1- 36)
图1- 36 电影《黄土地》剧照
2.面积原则
视觉重量是衡量画面内容在视觉注意力上的一种说法,它不能完全量化,在画面中人眼首先观察或者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视觉重量较轻。视觉重量原则对于理解画面构图的均衡和制造隐喻效果都很重要。
除了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重外,在影视作品的实际创作中,还存在下列的规律:画面内视线关注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占有更大面积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小面积的内容。当创作者有意制造出画面中明显的视觉分量加重的内容时,主观性的隐喻就可以通过构图呈现出来。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意味着渺小被忽略的地位。下面的例子说明创作者怎样通过构图对主体面积控制而实现对人物的评价。
电影《巴顿将军》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电影,对巴顿的塑造围绕着他人格中的高傲、好战部分展开,对人物的正面评价充分在构图上实现,画面中巴顿的形象或者处于画面中央、或者处于画面上方,为此制造了很多仰角拍摄人物的场景,或者处于较大的面积,使其形象高大,塑造他职业军人的气质,不可一世的骄傲,芸芸众生在他眼里不过都是平凡委琐的胆小鬼。(见图1- 37至图1- 40)
图1- 37
图1- 38
图1- 39
图1- 40
电影《巴顿将军》结尾时,巴顿官场失意,黯然退出,最后一个镜头用前景巨大的风车映衬巴顿孤独渺小的背影,是对人物悲剧一生的视觉总结。(见图1- 32)
二、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
(一)几何中心
是画面对边中线交叉点或画面两条对角线交叉点。
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感觉而定的客观中心点,几何中心位置能使视线集中,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感和形式感,视觉上更强调、更集中,同时画面也容易有呆滞感。(见图1- 41、图1- 42)
图1- 41
图1- 42
(二)视觉中心
视觉中心是四个点,按“黄金分割律”的分法,构成画面的四个交叉点,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见图1- 43)
图1- 43
趣味中心:不以视觉因素的结构为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以被摄体动作、表情、形态、事件的情节点为中心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如剧情中重要的物件细节,出现时自然成为观众的趣味中心。
三、构图规则
构图的视觉要素很多,有形状、线条、光线、色彩、景深、透视等等,构图的主要目标就是组合上述要素,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形成视觉中心。
人的眼睛能够分辨出一个画面中的多个形象,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眼并非无区别地掠过形体表面,而是被引导着,依次朝特定的区域看去。因此这要涉及构图中的一些规则,到底怎样才能让观众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导演所要表现的主体上去,也就是怎样才能引导观众去看导演希望他们看到的。
(一)对比
观众在观察画面中的形象时通常是按顺序进行的。目光首先接触的是占主要对比的形象,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惹人注目的东西上,才能转而浏览画面内次要的东西。
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形象能够完成“视觉”引导的,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画面中的某一部分,具有吸引力和使人感兴趣的强烈对比。在同一画面内,由于同其他形象有着反差,它就格外引人注意。如导演想让观众先看到演员的手而不是他的脸时,手上的光要比脸上的光强,甚至完全把脸置于阴影中;再如影像中别的对象处于静态,与处于运动状态的人或物便形成“对比”,黑泽明的武士电影中经常用动静对比的方法将孤胆英雄的主人公和周围的乌合之众分开。(见图1 - 44、图1- 45)
电影《用心棒》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构图元素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造成视觉中心,突出主体和主要情节。对比的方式还有:
色彩对比,冷色调为主调画面中的暖色和暖色调中的冷色调都成为画面中突出的视觉内容。
光线明暗对比,光线暗的场景中的高光点显然是视觉的中心,如舞台上的追光灯效果。
图1- 44
图1- 45
线条对比,在圆线条为主的画面中方线条就成为突出的内容。
运动方向对比,主体和周围的人群是相反的运动方向,使主体显得更为突出。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电影《本命年》中最后一场戏,李慧泉受伤在人群逆向行走和挣扎,将人物那时的孤单和绝望表现得非常感人。
动静对比:运动的主体能从静止的人群中突出出来,反之亦然。
(二)均衡
以画面中心为支点,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下、左右所表现的影调、明暗、色彩、深浅、冷暖、形状大小、位置高低、远近、疏密、影像虚实等在布局上求得视觉重量的平衡为均衡。
构图的均衡,往往意味着一场戏的情绪平稳,均衡的打破形成不均衡,则暗示有矛盾出现,必须建立新的均衡。
视觉分量:构图所形成的视觉注意度,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发现,构图中某些部分具有内在的分量,比如我们在看画时习惯从左往右看,左边的视觉分量要重些;构图的上半部比下半部重,当重心放低,影像的大部分分量处于银幕下半部时,看上去会比较平稳,若地平线在中间,会产生天压地的感觉;单个人或物比群体看上去更重,一个形体仅仅会由于处于孤立状态就能把整个一堆同样的形体在分量上拉平。
构图中的地平线位置:地平线一般处于画面中间偏下的位置,这样画面看上去比较平稳(见图1-46)。但有些特殊的地平线处理方式,会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如《黄土地》中,让地平线或者处于画面顶端,只给天空留一条缝隙(见图1- 47,图1- 48),画面产生不均衡感或者让地平线压低到底部,使天空占整个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这种构图不是按常规符合人的一般视觉习惯,而是有特殊的表达意义,“天”和“土地”是压抑人民的创造性,禁锢生命力的力量,作者表达了对广袤深沉土地的热爱,也有对这片土地的贫瘠、蒙昧反思的复杂情感。
图1- 46
图1- 47
图1- 48
(三)对称
画面结构上下、左右视觉元素的分量形成相对称的形式。给人稳定、安定、庄严和谐的感受,但也会形成压抑、没有生趣的气氛。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摄影师贯穿地运用对称构图描写陈府大院的压抑气氛。(见图1- 49至图1- 52)
图1- 49
图1- 50
图1- 51
图1- 52
(四)集中
集中也是构图原则综合运用的表现方法,在画面中利用人物的运动、视线方向、光线的明暗分布、色彩的搭配、呼应,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兴趣集中到主要对象上,使人物从众多画面内容中突出呈现并能引导观众的心理。
构图是塑造人物和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图工作,画面建立起优势对比,暗示主次和事件发展方向。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辛德勒出场一段,没有用语言元素交代人物,而用综合调度、构图的手段实现对人物的身份、行动目的的交代,并使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被人物吸引住。
辛德勒第一次的正面出场镜头是占画幅较大面积的单人镜头(见图1- 53);框中框构图和视线引导再次强调了人物的主人公位置。(见图1- 54)。
图1- 53
图1- 54
辛德勒观察夜店中的人,镜头反复赋予辛德勒以主观视点,暗示他在场景中的控制权。(见图1- 55、图1- 56)
图1- 55
图1- 56
其他控制优势引导的造型手段还有光区控制画面构图的“优势引导”和利用角度的“优势引导”。
光区控制的构图“优势引导”。画面中光的照度平衡时,画面内的区别不大,如果一个区域忽然亮起来,这个区域会成为视觉中占引导优势的部分。电影《毕业生》中,罗宾森太太试图引诱本,在影像上,从罗宾森太太出场后,非常强势,有控制能力,她就一直处于画面中照度比较亮的区域。(见图1- 57)男主人公本则一直处于被动之中,在罗宾森太太的家中,他在前景中成为只能看见一个轮廓的剪影。(见图1- 58)。
图1- 57
图1- 58
图1- 59
图1- 60
罗宾森太太和本的俯角和仰角的位置,同样也建立了画面构图上对罗宾森太太的“优势引导”(见图1- 59)。隐喻性的框中框构图引导观众去看渺小和尴尬的本,表现了本被控制的处境。画面中的本被前景中罗宾逊太太遮挡、挤压,这是利用拍摄角度来实现构图的隐喻意图(见图1- 60、图1- 61)。
图1- 61
思考题:
1.构图如何能够实现对被摄主体的强调?
2.构图原则中的均衡、对称、对比、集中分别是什么?在电影电视创作中有怎样的表现功能?
学习材料:
《电影摄影画面创作》第五章《构图》
《电影摄影艺术概论》第七章《电影画面构图》
观摩学习影片
《巴顿将军》突出主体的构图方式
《黄土地》边缘构图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称构图
《辛德勒的名单》集中的构图原则
《用心棒》对比的构图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