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文艺信息报道的视听语言主要完成人物事件的还原与再现,视听语言多为再现和叙事形式。导播,是电视文艺以及其他多机拍摄节目所特有的制作环节,由于它只涉及对电视台播出人员的调度,因此称这一环节和这一环节的导演为“导播”。这种纪录和传达的客观性表现在:导播时不对转播对象进行调度,保持演出的原有状态;尽可能隐藏电视手段的痕迹,保持观众对事件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关注。

第二节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根据不同的节目样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视听语言的运用,又为不同的电视文艺节目带来了节目样式上的明显界定。也就是说,电视文艺的语言样式与节目内容所需要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与节目内容相互依托,并创造出某一种样式相对固定的创作程式,这种程式成为创作中的基本流程。

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在不同的节目中有不同的样式。

一、电视文艺信息报道

这是对文艺动态消息的一种新闻报道。新闻消息的视听语言非常有特色,因为它要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量,所以它基本上采用正常光线、正常视点下拍摄的,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组接的方式。只在交代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采用很少的推拉摇移镜头。除了恪守新闻消息的视听语言方式外,为了增加娱乐性,它刻意地运用了一些只有在电视文艺语境下才能使用的元素,如有意地晃动镜头,快速推拉,色彩、构图变形夸张等等。电视文艺信息报道的视听语言主要完成人物事件的还原与再现,视听语言多为再现和叙事形式。

如:消息“京版《阿依达》昨晚演出”

img140

二、电视文艺实况转播

这是一种对文艺演出节目客观传播的节目样式。它主要依靠多讯道,也就是多机位的导播和切换来完成的。“导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摄像机的调度和多讯道节目信号的现场切换组接。二是指完成这些工作的编导。导播,是电视文艺以及其他多机拍摄节目所特有的制作环节,由于它只涉及对电视台播出人员的调度,因此称这一环节和这一环节的导演为“导播”。它不仅仅是电视文艺的概念,也是整个电视的专业名词。最常见的导播节目有新闻和体育节目实况转播,以及所有的演播室节目。它是电视多机拍摄制作的手法之一。

与多机拍摄相对应的是单机拍摄。顾名思义,单机拍摄就是只用一台摄像机逐个完成每一个镜头的前期拍摄任务,然后通过后期编辑,把这些单个镜头组接起来。单机拍摄或多机拍摄本身没有纪实或艺术的倾向性,它与视听元素一样,只是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是视听语言完成叙事、抒情、表意的方法。无论是单机拍摄还是多机拍摄,它们在视听语言的构成中的作用是同样的。之所以在实况转播类节目中使用多机拍摄的方法,是因为被拍摄的演出过程是一次性发生的,它不能因换机位等原因停止、等待或改变进程。这种正在进行的演出和活动在进程上不可逆转的特点,迫使电视拍摄不得不在不停机的状态下换机,也就产生了多机拍摄的方法。

文艺节目的实况转播,各类文艺晚会,各类演播室中录制的文艺栏目和节目都采用多机拍摄的方法。文艺纪录片、文艺专题片、电视艺术片,电视散文、音乐电视等样式大多用单机拍摄的手法。

实况转播,是电视文艺中最常用的节目拍摄制作方法和播出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节目类型。实况转播类节目主要的任务是对一个事件或一次活动从发生到结束的客观纪录及传播。在大量的实况转播中,运用多机位拍摄原则对室内和室外的舞台演出及活动进行纪录,并尽可能客观地传达给观众。

这种纪录和传达的客观性表现在:导播时不对转播对象进行调度,保持演出的原有状态;尽可能隐藏电视手段的痕迹,保持观众对事件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关注。如果观众在转播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电视手段的存在,节目就成功了。

这类节目的视听语言样式为:在正常视点下的机位和正常光线下对正在演出的文艺节目和正在进行的文艺活动进行纪录。摄像机运动速度适中,并按照不同机位和不同景别进行组接。它以唱词和动作的间隙及段落为切换点,有同期声还原。必要时有解说。

例:京剧《打渔杀家》片段

img141

在这一段戏曲片段中,用①③号机拍摄唱段,②号机拍摄有动作的全景。在这个片段拍摄过程中,摄像机运动和切换点变化是以心理期待为基础的。它的运动及运动过程因为观众的心理期待而不显突兀。如果它是对一个演出过程进行纪录,它的声音只能是这个过程原有声音的还原。如果它是对一个演出活动的纪录,除同期声外,一般还会出现解说。实况转播类节目的编辑过程一般由导播现场切换完成,除特殊情况外,它不采用特技手法。

三、电视文艺纪录片

电视文艺纪录片是以文艺为题材的纪录片,它既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又是文艺节目的一种样式。除了对现实生活的纪录外,它还需要对相关的文艺演出进行纪录。在视听语言上,它沿袭了电视实况转播类节目客观记录的样式,仍然是在正常视点下的机位上,在正常光线下对客观事物的纪录,推拉摇移和后期编辑手法以不影响观众对事件和演出的观赏为前提,尽可能客观地再现事件和演出的原有状态。声音以同期声为主,在画面有不确定性时,用解说的方式对事件、地点、人物、基本状况加以解释说明。与实况转播节目不同的是,实况转播节目只纪录某一件事或某一次演出,电视文艺纪录片要通过多个事件和多次演出的选择和纪录,组合在一起阐述编导的思想,抒发编导的情感。这种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是通过客观事件的组合达到的。

电视文艺纪录片以纪录多个演出过程和这些过程中的人物为目的,在这种类型的片子中,展示事件、行为、动作的过程,捕捉过程中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前期拍摄环节。因此,它的平均镜头长度要比电视文艺专题片长得多,一般来说在12秒以上。镜头运动速度也较为缓慢。它在后期编辑时,为保证全片的客观性,它不采用特技编辑手法。

正常视点下的机位,正常光线和色调下的图像,较长的镜头和较慢的摄像机运动,同期声,对画面不确定因素的适度解说,没有特技手法的切换编辑,是电视文艺纪录片的基本语言样式。它所运用的视听元素中,不包括音乐、音响。如果有,声源往往是片中纪录的对象本身发出的。

例:《魅力12———阿诗玛》片段

img142

四、电视文艺专题片

与电视文艺纪录片不同,电视文艺专题片更直接地表达编导的意图。纪录片是客观事实在说,而专题片是编导在说。电视文艺专题片利用多个事例,并从不同角度说明全片的观点。它由客观纪录的事实和主观阐述两部分组成。时空上,它不再像纪录片那样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和逻辑来进行,而是根据论说的结构来完成全片的制作。除了在时间空间上不遵守顺序原则外,由于情感表达的主观和直接,在电视文艺专题片中往往还会出现非现实时空。实况转播、文艺纪录片的视听语言是对现实时空中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电视文艺专题片使用这些客观纪录的片段,通过重新结构和多样化的编辑手段,使全片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编辑痕迹明显。电视文艺专题片的视听语言在沿袭实况转播、文艺纪录片的现实客观纪录样式的基础上,在后期编辑时加入了特技编辑、音乐音响等元素。通过对不同视听素材的对比,得出不同的结论。

电视文艺专题片往往将一些相关的文艺节目片段,根据主题用一定的串联方式加以结构和整合。它或者以纪实部分为主,或者以文艺节目为主,在视听语言上寻找纪实与艺术的结合点,解决纪实与艺术之间的反差。它是视听语言纪实性与表现性并存的一种样式,也是纪实性电视文艺节目和表现性艺术节目的分界点。

电视文艺专题的基本语言方式是,画面既有正常视点机位、正常光线色彩下纪录现实生活镜头,也有造型性强表现主观感受和认识的拍摄内容。画面平均长度较短,一般在五至七秒左右。摄像机运动速度根据主题、情绪表达的需要确定,常常快速地推拉摇移。运用同期声、音乐音响。解说词占相当大的比例和分量。后期编辑手法多样,可以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编辑手法,包括各类特技手法。

例:《民歌魂》片段:

img143

五、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是最能创造性地表达创作者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节目样式,它可以运用所有的视听元素,对所见所闻激发出的思想与情感进行描述。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进行精化和美化,并通过这种提炼和美化创造超然的意境。电视艺术片通过视听语言来表达美学观念。如果电视艺术片中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激情,作品没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也就失去了意义。

电视艺术片的基本样式是:大量运用非正常视点机位,以获取美的、有力度的、个性化的画面,摄像机运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速度和长度,在作品中往往运用色彩、光线造型和突出主观意识。作品中除同期声外,大量运用音乐音响,音乐音响在此不再仅仅是对画面信息的补充和辅助,它成为片中重要的独立传达思想情感的元素。和纪录片相比,电视艺术片的主要功能转为艺术创造。它的后期编辑更为自由。在画面和声音的关系上,声画对位、声画分离的情况大量出现。

例:昆曲艺术片《单刀会》片段:点将

[时间:下午 地点:吴营大帐前 曲牌音乐起]

img144

[曲牌音乐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艺术片的视听语言相对于真实再现类型的节目来说精致了许多。明显的排比句式,刻意的三个拉镜头,连续的叠划组接,最后在升高中拉镜头,落幅停在俯拍效果上。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是为突出和强调“众兵将列队”时的气势和氛围服务的。

例:文艺专题片《舞者自白》片段:

img145

续表

img146

六、电视文艺晚会

电视文艺晚会分为综艺晚会和专题文艺晚会。综艺晚会以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五一晚会、七一晚会、八一晚会、中秋晚会、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节庆日晚会为代表。专题文艺是指舞蹈、歌唱、戏曲、曲艺等单项艺术文艺晚会。电视文艺晚会从节庆日的庆祝出发,以提供热闹欢快的娱乐为基本目的。它由各种文艺表演为基础,以一定的主题和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结构,用主持人、字幕等方式加以串联。电视文艺晚会多在演播室中进行,有时也采用实景拍摄,一些大型晚会往往运用演播室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时空多样性,使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

无论是演播室还是实景,电视文艺晚会以“三机位”为基本方法,并由此演变出更多机位、更多变化的调机和切换方式。

“三机位”法是指:以舞台为关系线(轴线),在舞台下方一侧围绕舞台设置三个机位。面向舞台,从左至右依次为一号机、二号机、三号机。通常人们将这三个机位的设置称为“三机位”设置法,将一号机、二号机、三号机称为“三机位”。“三机位”是电视文艺以及所有演播室节目的基本机位设置方法,三台摄像机不同景别的镜头切换也就成为多机拍摄的基本样式。而三个机位全景、中景、近景的交替进行过程,也是叙事完成的过程。

“三机位”是记录舞台演出的一般方式。一号机和三号机多拍近景、中景、中近景,二号机多拍全景。机位、景别如果是相间的、不重复的,一般来讲,舞台演出的记录、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就是通顺和流畅的。早期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基本是以通顺和流畅为标准的。二号机全景/三号机近景/一号机中近景/三号机全景/二号机近景/一号机中近景/……,切换时多以唱词的某个段落为切换点,编辑手法上除对切外,还常常运用特技技巧。电视文艺晚会的基本语言样式可以从以下例子中看到。

例:1995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忘情水》片段

img147

续表

img148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文艺的发展,人们对视听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也越来越成熟。其中一个现象就是机位设置越来越多,切换剪接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样。语言除通顺之外,更多地讲求通过拍摄和剪接切换造成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一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实况转播也具有了电视文艺晚会的特性,如大连服装节开幕式、宁波服装节开幕式、中国文化节开幕式等各类庆典式文艺晚会,在电视转播时已不仅仅按照实况类型节目的视听语言方式进行拍摄,而是在视听语言上更多地挖掘电视特性。使节目具有电视特点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更多地运用非纪实性视听语言,增加节目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