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导演的职责与应做的工作

导演的职责与应做的工作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分三个阶段简述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选拔演员是导演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谓“戏保人”,就是剧本好、戏写得好,就可以给演员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样的道理,假如选到了好演员,一般的戏,也可以借助演员的功力,经过演员丰富和精心的创造,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总之,要统观全局,为达到导演的创作目的作出抉择。

二、导演的职责与工作

如果想当导演,就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无论是拍摄电影,还是拍摄电视剧,自摄制组建立后,一般都分三个阶段进行工作,即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导演要自始至终参加摄制的全过程,可以说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有的摄制人员则不必参加全过程,如摄影、美工在停机后,即完成拍摄阶段转入后期制作时,即可退出摄制组。有些演员如不参加后期录音工作也可离开摄制组。总之,根据工作的需要,有些摄制人员和演员可以随时进出摄制组,而显然导演必须是全程跟踪工作进度的。

下面分三个阶段简述导演的职责和应该做的工作。

(一)筹备阶段

1.研究剧本

摄制组建立后,应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以及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形象资料,并在摄制组内进行座谈和讨论。其目的是深入理解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述形式,达到统一认识和思想,以便齐心协力为实现导演的构思和意图,把剧本完美地体现在银幕或屏幕上共同奋斗。

2.遴选演员

这项工作可由副导演先进行初选,最后再由导演亲自审定。

选拔演员是导演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人说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靠演员创造的,是靠演员自身塑造的角色直接与观众见面的,所以演员的得失成败也关系着整部戏的得失成败。

中国演艺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叫“戏保人”和“人保戏”。所谓“戏保人”,就是剧本好、戏写得好,就可以给演员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样的道理,假如选到了好演员,一般的戏,也可以借助演员的功力,经过演员丰富和精心的创造,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所以好的剧本如能选到好的演员,更能为剧本锦上添花;如果演员选得不对路,也可能前功尽弃,得不偿失,让导演的心血付诸东流。这种教训也是不鲜见的。

现在时兴一种“海选”演员,其实是炒作,它代替了导演对演员的发现与认定,这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所以导演在遴选演员时,都要非常慎重,反复斟酌,甚至几经筛选,直到开拍时才确定主要演员,有时到开拍后方才定下。可见演员在一部戏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3.写作导演阐述

向摄制组全体成员讲解,并进行讨论,达到统一认识。

导演阐述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也是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

导演阐述的写作,并无固定的模式。由于导演的个性和风格各异,所以导演阐述有各不相同的写法。有的写得非常具体细致,甚至涉及每场戏的构思和设计方案;有的则是提纲挈领地只谈主要问题。所以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从内容来看,导演阐述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

(2)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3)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

(4)对未来影片风格样式的定位

(5)对节奏的处理。

(6)对表演、摄影(像)、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想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7)对音乐(作曲)、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8)对剧中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商处理。

以上各点不必面面俱到。由于剧本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加之导演的素质和风格各异,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加以阐述。但应力求明确、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并能鼓舞摄制组全体成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4.选景

选景的根据是剧本。景物是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活动提供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的造型环境。它对营造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都是至关重要的。以景生情,以情托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都和选景以及美工对景物的设计有关。因此,选景也是导演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把景选定,美工把景设计好、搭建好,导演的头脑里有了具体的环境形象,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镜头工作,同时设计场面调度。

一般来说,内景应由美工根据剧本的内容和导演意图进行设计,经导演审定后在摄影棚内进行搭建。搭建的布景既能达到导演的理想要求,又有利于拍摄。现在的情况是,常常因经费不足,加之搭建的布景工艺不过硬,容易暴露出虚假的痕迹,所以有许多导演将内景外拍,也就是放到实景中去拍摄。因此,内景、外景都要到外面去选。

选景和选演员一样,对导演同样重要。但是有的人对此并不重视,他们到外景地只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甚至有的导演连场景也未看,就忙着去分镜头,这种分镜头剧本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场景的根据,也没有可靠性。导演只凭想象,只凭脑中的幻觉去分镜头,这种分镜头剧本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也是违反创作规律的。

导演在选取场景时,切忌用自己想象中幻化出来的环境去套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这种幻化出来的理想环境,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因此,导演选景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将自己想象中的环境向现实中的环境上靠。这样选景工作才不会落空。

在选景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实中的环境会超越导演的想象,就是会出现比你预想的环境还要好,还要理想,这就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设想,采用现实中的环境;假如现实中的环境不太理想,又一时找不到理想的环境,也只能迁就现实中的环境,或者和摄影、美工一起研究对现实中的环境进行加工改造,使其适应导演在拍摄时的需要。

导演在选景时,需要注意场景不可过于分散,要尽量集中,以避免因转移场景太多,距离太远,而拖延拍摄时间和增加经费开支。

如果影片采用同期录音,选景时还要注意该景地附近有无声音干扰,如机场、铁路、公路、噪声太大的工厂等。如果距离太近,就会影响同期录音的工作和拍摄的进度。

另外,该景地对于拍摄角度、光源方向以及日照时间的利用率是否有影响,也要一并加以考虑。

因此,导演在选景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能更好地、更理想地完成自己的艺术构思,同时还要兼顾经费的开支。总之,要统观全局,为达到导演的创作目的作出抉择。

5.创作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用于现场拍摄的蓝本和依据,也是导演对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创作分镜头剧本是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可读的视听语言结构,并将导演的一切艺术构思融入分镜头剧本之中。

有的导演并不写作分镜头剧本,只编写导演台本或导演场景本。导演到了现场之后,再根据实地排练的情况,进行现场分镜头,特别是一些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导演多采用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实际,在现场排练时,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引起即兴创作。

另外,也有的导演喜欢运用多机拍摄的方法,这种镜头的分切组合,多在后期的剪接台上完成。运用这种方法的导演,多为比较成熟的导演。对于新手来说,还是事先写好分镜头剧本为好,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临场即使有所变动或即兴发挥,也不会感到心慌,有备而来,总比无准备匆忙上阵为好。

总之,不管是预先设计好的分镜头剧本,还是到了现场,再根据排练或即兴创作分镜头,导演都要按照一个个镜头来组织拍摄,最后再把许多镜头组接起来完成一部影片。美国著名导演希区柯克说:“对我来说,设计分镜头剧本其实才是真正在创作影片。等到分镜头定稿,在我心里影片已经算拍完了。”由此可见,设计分镜头剧本,对于一个导演的拍摄工作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导演在分镜头时,应该注意的是,要有自己的构思,并为实现构思寻找到可视的物质外壳,并对剧本中的某些情节段落加以强调或冲淡。

所谓强调,就是对剧本中的某些地方,给以突出、强化、丰富和增补。强调是为了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例如,电影《红高粱》中的“迎亲”一场戏,导演如果只做过场戏处理,必然大为逊色。而导演为了强化这场戏,尽力渲染了颠轿的动作,并运用音响、音乐、歌声等各种艺术手段加以烘托,把地方色彩、民俗风情,以及轿内、轿外的悲与喜的对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渲染得有声有色。既有观赏性,又有丰富内涵。这场戏共用了42个镜头,长达8分钟,给观众的视觉和情绪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如果这场戏只做娶亲的过场戏处理,显而易见,只需几个镜头,便可一带而过。那样,戏不仅没有看头,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所谓冲淡,则是对那些剧作中可有可无或者可以省略的地方,给以削弱、淡化、删减。特别是对一些生产过程或者补白的场面,以及一些不用交代即可看懂的事情经过,都应尽量删削或淡化,这些地方都是缺乏吸引力和观众不爱看的地方。对这些地方,导演决不可姑息,要舍得割爱,大刀阔斧,砍其枝蔓;但也不可滥砍滥伐,把枝叶削个精光,红花没有绿叶扶持也是不好看的。问题是要真正辨清是不是绿叶,切不可将枝蔓当做绿叶,为了保留绿叶错把枝蔓保留了下来,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对剧本中某些章节或段落的强调与冲淡,都不可脱离导演总体构思的轨道。要反复权衡,慎重行事。

以上各项工作进行完后,筹备工作即可告一段落。筹备期宁可长一些,但工作一定要做充分、做扎实,这样,到了拍摄期才可以顺利工作。

(二)拍摄阶段

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仅仅是一次较为接近视听语言的文字处理,导演的艺术构思还只是体现在文字上,还未见诸银幕或屏幕上的形象。现场拍摄才真正算得上真刀真枪的实战过程,是将文字转化为可见的影像的具体过程,也是将学理付诸实践和操作的过程。学理虽然是一样的,但凭借导演的不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剧本,也会演练出银幕上的不同版本。所以说导演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尤其表现在拍摄现场。

现场拍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导演要在拍摄现场将各部门的创作人员,如摄影、录音、演员、美工、化妆、服装、道具以及照明、剧务等协调在一起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因此,导演在现场拍摄时,不仅要倾注全力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而且要花大力气施展自己的组织才能,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艺术质量。

导演在现场按照分镜头剧本实施拍摄时,不可能像工程师在建筑工地上按照图纸那样分毫不差地施工。在现场拍摄中,除少数导演不做排练,让演员进行即兴创作外,多数导演都要进行反复地排练后才开拍。但是在排练中由于演员表演的启发,或者是摄影师的建议,或者是有关部门人员的提醒,或者是导演自己灵感的突然爆发,导演往往要对事先设计好的分镜头剧本进行改动,或者做出大的调整,甚至推倒重来,重新构思,重分镜头,进行临场的即兴创作。

关于即兴创作的问题,几乎是每个导演都会遇到的。而这种突发灵感的即兴创作,常常是独具光彩的。它会对剧作起到增色的作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为导演决不可忽视这种即兴创作,把分镜头剧本当做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那样,不仅无助于临场发挥,反而会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作茧自缚。就像运动员上场比赛一样,上场前虽然制订了战术措施,但临场发挥也至关重要。许多著名导演都非常重视临场发挥的即兴创作。因为它会为影片带来更为新奇的魅力。

例如,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讲到拍摄的魅力时说:“拍摄既是制作一部影片最具体的部分,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一切都被决定下来;也是在这个阶段,一切都可能发生——最好的或是最坏的。”[4]他所指的不稳定性,即是指即兴创作既可能焕发光彩,也可能导致失误。因为即兴的东西都是从直觉感受得来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把握性不大。阿莫多瓦接下来说:“毕竟有许多东西是在一场戏的所有因素都已聚拢于拍摄现场时才表现出来的。”[5]他说,“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车祸那场戏。起初,我预先设想在拍这场戏时用一位替身演员,最后推向一个冒雨在街上跑向她垂死儿子的母亲的长镜头结束。但在开始排练以后,我不喜欢替身演员向我提出的建议。接着,考虑再三,我觉得推镜头与我在《欲望的法则》结尾时用的一个镜头太相似了。因此,我当场决定换个方式来拍这场戏,即用主观镜头来拍。”[6]

看来,他的“当场决定”,可以说是心血来潮地想到了另一种艺术构思,才换了另一种方式来处理这场戏:“摄影机以男孩为视点,它越过汽车,摔在地上,人们看到母亲朝摄影机跑来。后来,这无疑成了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镜头之一。然而,它绝对不是事先考虑好的。正是出自直觉的、临时安排的、偶然的决定,造就了拍摄的全部魅力。”[7]

由上面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导演阿莫多瓦对他即兴创作出来的这场戏感到多么满意和珍视。

又如,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卢奇在拍摄影片《末代皇帝》时,其中有一场戏表现父亲向三岁的孩子皇帝下跪,即得力于临场发挥的即兴创作。关于这场戏的处理,有的记者问他:“在影片开头,三岁的溥仪当了皇帝,他的父亲对他下跪叩头,对他来说是第一次冲击,也可能是最严重的一次吧?”贝托卢奇听后,表示同意:“的确如此。他并不知道他已被选中当了皇帝,他转身问他的父亲:‘爸爸,咱们回家吗?’而他的父亲正双膝着地,跪拜在他面前。这个时刻正标志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诞生。这个场面是所有孩子们的梦想,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孩子陛下’。像溥仪一样,在孩提时代人人都有过这样的梦想。让父亲下跪这场戏就是为了说明溥仪这种神经质是从何而来的。原来剧本中没有这个情节,是在拍摄这场戏时,才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我坐在升降机上的摄影机旁,孩子正向他父亲走过去,突然我想到父亲应该是跪着的。这个想法使镜头得到了平衡,而且这个设想使我为之一颤……这正是影片所要表现的典型场面。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些时刻,是因为我们认为若要理解成年的溥仪,必须仔细观察他的童年时代。”[8]由此可见,导演的临场即兴发挥对整部影片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为此,贝托卢奇非常珍视即兴创作,他在戛纳电影节讲授电影课时说:“应该善于为未曾预见、出乎意料、自发产生的东西留有余地,因为经常是这些造就了电影的全部魔力。”[9]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美国著名导演希区柯克的例子,他在拍摄现场也常常即兴创作。他说他在拍摄影片《群鸟》时,其中有一场戏的处理即得力于临场发挥。

原来剧中有一场戏规定:当米契的母亲来到农场里,她走进一间屋子,唤农夫的名字,然后看到屋子里乱七八糟,又看见农夫的尸体。可是在拍摄时他想:“这不合乎逻辑:她唤农夫的名字,农夫没应声,一个女人是不便进去的,于是她出来了。”然而导演希区柯克还是想让她在屋里待一会儿。于是他即兴构思,临场发挥,他让米契的母亲在墙壁上看见五只被打碎的茶杯,但只有茶杯柄留在挂钩上。因为前面曾经出现过米契家被群鸟袭击的场面,米契的母亲在收拾地面残物时,把破碎的茶杯柄一个个拣拾到托盘里,因此,当这种形象再次出现时,会立刻唤起观众与米契母亲的记忆,并同时明白这些被打碎的茶杯的含义。这个即兴构思出来的场面,视觉效果非常强烈,而且富于刺激性。

由以上所举例证,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现场的即兴创作和临场发挥,对于影片的出彩,提高影片的观赏性与感染力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导演决不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种临场发挥和即兴创作上。因为即兴的东西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并不十分可靠。因此,导演不可把成功之道完全寄托在即兴创作上。

在拍摄阶段导演拍完所有的镜头后,即可停机,转入下一个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三)后期制作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电影或电视剧的剪辑工作。通过对工作样片和素材的剪辑,完成对剧本又一次加工和提高的过程。

剪辑工作不仅仅是个技术过程,而更重要的是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导演通过对画面的分切组合,达到运用视听语言创造形象的目的。所以导演系的学生在拍摄实习阶段,都要亲自动手剪辑自己的影片,这对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剪辑工作是以拍摄的画面和录制的声音素材为基础,参照分镜头剧本,结合导演的创作意图,将分散的镜头有序地、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组接在一起。在剪接台上,对影片的整体结构、节奏、语言,还可以重新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全剧和局部的结构更加严谨和流畅,节奏更加明快和有起伏,同时验证是否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构思,把握得是否准确和到位。

剪辑过程一般要经过初剪、细剪、精剪三个阶段,经过反复推敲、调整,最后把整体结构确定下来,以便转入录音工作。

总之,导演对剪辑工作要精益求精,决不可掉以轻心。有人说,剪辑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此说可能有些夸大,但也不无道理。据说有部电影在审查时未能通过,后请一位高手重新剪辑后,便顺利通过了,上映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是剪辑救活了一部影片。

后期阶段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录音工作。导演与录音师一起运用音乐和音响效果与剪接好的画面进行合成。有人把它比喻为给画面穿衣戴帽。有些电影和电视剧由于音乐和音响效果配合得体、和谐,对情绪和环境的渲染、烘托得恰到好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和音响效果为影视艺术的审美起到了增色添彩的作用。

声音是视听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导演在投入拍摄前就应对声音的处理有所构想和设计,并将其纳入到整体构思中来。否则,在艺术上由于听觉功能发挥得不够,将会对艺术质量起到不利的影响。

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将涉及作曲、乐队、演唱等诸多问题,以及动画、字幕、特技等人员的创作,导演对以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提出设想和要求,以取得共识,力争达到艺术风格的统一。

导演工作贯穿于整个摄制过程中,所以导演必须集中精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贯彻始终。否则,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莫大的遗憾。因此,为了避免艺术上的失误,导演在摄制的全过程中就要全力以赴,不可迁就和凑合。如果对艺术创作要求不严,此处马虎一点,彼处迁就一下,全片的艺术质量就会下降。导演一定要严把艺术关,决不可因小失大。

导演的工作是复杂的、艰辛的,也是充满情趣的。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演专业是可以学成的。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加上勤奋和努力,导演梦也是可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