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的界定
H.G.威尔斯在20世纪初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任何现实存在的物体必然向四个方面延伸:它必须有长度、宽度、厚度以及持续性。……实际上存在四维,其中三者我们称之为空间的三维,而第四维是时间。然而人们往往在前三维同四维之间画一条不符合实际的界线,这是因为从我们开始生活到结束生活,我们的意识都沿着时间的方向断断续续地运动。”这足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更关注时间,更易于受到时间的影响。
什么是时间?《现代汉语词典》对“时间”的诠释为:“时间:物质运动中的一种存在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1]
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约翰·霍华德·劳逊说:“我们的意识经常强烈地关心时间,因为时间是我们存在的必然条件。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段时间都是衡量和检验我们的动作的标准,任何一段时间一旦过去就永远不再返回;我们的心脏跳动的节奏也就是岁月的节奏。”[2]
时间对我们的生存是重要的,同样,时间对影视创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按照时针的顺序向前行进的。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分分秒秒、每时每刻都是这样有规律地连续向前运转着。它既不能加速,也不能放慢;既不能逆行,也不能超前,更不能切断和停顿。这种恒速前进的时间,是现实中的物理时间。它的运转速度是固定不变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起初,电影为了突破时间对自身的限制,摆脱那种直线的、单向的时间流程,曾经做过种种努力和智力开发,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脱了单一现实时态的禁锢,运用剪辑手段,使时间在电影中实现了自由化和随意性,导演获得了组合和重构时间元素的自由。在时间的流程中,导演可以随心所欲地压缩、延伸、中断、分割、逆转、闪回、闪前、复原和停顿,形成电影时间的独特表述方式,使电影成为一门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并为广大观众创造出令人迷恋的梦幻世界。而电视则轻而易举地承袭了这一艺术成果。
作为影视导演,如果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希望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对电影时间元素做一番深入的探索,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以便熟练地运用它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一般来说,电影时间可分为放映时间(电视为播放时间)和银幕时间(电视为屏幕时间)。下面将分别加以阐释。
(一)放映时间
放映时间主要是指放映机放映影片的时间(播放时间则是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实际时间)。它是放映电影实际需要的时间。放映机以每秒24格(电视每秒25帧)的恒定速度向前运转,它和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时间是同步的,时值是相同的。这种放映时间也和坐在电影院中或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所消耗的时间是等同的。比如一部电影需要放映一个半小时,那么观众看完一部影片也需一个半小时的相同时间。
另外,放映机以每秒24格向前运转的时间,也和摄影机的正常拍摄的运转时间相一致。所以摄影机拍摄后的胶片,经洗印、拷贝加工之后,才能在放映机上以同步的速度获得再现客观现实的影像。如摄影机以异常的速度拍摄,升格(高速)或降格(慢速),放映出来的影像就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由于速度的变化,导致电影中的时间也会变异,人物的行为或物体的运动就会加快或变慢。除非导演有特殊的构思和设计,否则这种拍摄效果容易被视为不正常或机器发生故障,拍出来的胶片则被列为废片,不能使用。
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一般规定为90分钟左右,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否则要分为上、下集放映,这是根据人的视觉感官的承受能力而划定的。否则时间太长,人的眼睛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态势下,就会产生疲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有害于生理机制。所以对一部影片放映时间的限制,是和人的视觉感官的承受能力与生理机制相适应的。
因此,电影导演在选择题材、确定剧本、构思情节、设计场面时,必须考虑通常在一部故事片所规定的90分钟时间内将故事讲完,而且要讲得生动感人,观众爱看并乐于接受。所以导演在构思时既要遵循这一放映时限,又要善于在有效的时限内驰骋自己的才思,创作出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影片来。
电视剧每集的时限较一部电影的时限为短,仅为49分钟,而且伸缩范围极小。电视台每次播出大多为一集,偶尔也有2~3集连播。时间虽长,但每集之间多插播广告,观众可以借机休息。
上面提到电影的放映时速是以每秒24格的速度向前运转,电视的播放时速是以每秒25帧的速度向前运转,所以当摄影机拍摄场面中有电视机播放画面的镜头时,放映时,电影画面中的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就会出现异常的错格条纹,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摄影机与摄像机以及放映与播映的速度不同步造成的。这种画面效果常常影响观众的注意力,以致降低了观赏效应。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拍摄电影时,若遇到画面中出现电视机正在播放节目,摄影师常将摄影机的速度调至每秒钟25格,取得和电视播放速度同步后,即可避免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出现错格的异常现象。
(二)银幕时间
银幕时间主要是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所经历的叙述时间,其中也包括故事中人物行为构成的动作时间。动作的时间决定了组织动作的方式和动作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一部故事片所容许的90分钟左右的放映时间内,导演可以叙述一个时间跨越可长可短的故事。长的故事可以叙述一个经历几天、几月、几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的故事。例如早期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著名影片《党同伐异》,其中既有“耶稣受难”的故事,又叙述了17世纪圣·巴尔特雷米的一场大屠杀,同时又表现了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陷落,并插入了一个“母与法”的当代故事。尽管几个故事互不关联,但由于穿插组接,都指向“党同伐异”这样一个相同的主题,即人类社会向来都要讨伐那些信仰、意见不同的异类,所以仍然能给人一种完整统一的感受。如果从这部影片的叙述时间来看,几乎跨越了几个世纪。
而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则讲述了名叫“1900”的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的时间经历。
另外,也有的导演在一部影片中仅仅叙述了一天的经历。例如我国早期影片《上海24小时》、《巴山夜雨》等,影片中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
还有的影片,把故事的叙述时间浓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如电影《克拉乌5点~7点》,从开头到结尾只叙述了两个小时之内所发生的事情。
甚至有的影片银幕上的叙述时间基本上和放映时间同步。那就是希区柯克尝试拍摄的一部仅用一个镜头表述的影片《绳索》。这部试验性的影片最后以失败告终,导演说自己做了件傻事。但是,试验是允许失败的,这也足以说明银幕时间是需要重组的。
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时间的自由,能够重组银幕上的时间,得力于剪接术。吉尔伯特·塞尔德斯说:“消灭一般的时间概念是电影能够产生的最特殊的效果之一。电影剪接的发明是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相当于绘画中透视法的发明。”通过剪接,“电影可以用半个小时来表现十分钟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把人的一生压缩为三个小时”。劳逊在引证塞尔德斯的谈话后指出:“我们对于这样的过程是能够明确地意识到的,这个过程并不会违反或消灭我们的正常时间感。”
从以上影片的运用以及理论的阐释,可以看出银幕时间是自由多变的。它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变化,通过剪接,将不必要的过程进行压缩和删减,将重要的关键性情节加以强调和渲染,充分利用时间设计来完成自己的创作构思。
因为银幕上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随时切断和分割,还可以停顿、闪回、闪前和逆转,所以它的时值和现实中时间的时值是不同的。因此,银幕时间具有一定的假定性。这样,它才可以在艺术的天地中自由演变,成为导演手中的重要表现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