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视剧中场景转换的技巧

影视剧中场景转换的技巧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场景转换的技巧在运用视觉语言表述故事情节时,必然要从这一个场面的情景中转换到另一个场面的情景中,同时它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的改变。场景转换技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技巧。在现代电影中,这种“化”的技巧仍然被许多导演所运用。“切”的效果强烈,节奏快,紧凑有力,是影视画面最基本的转换方式,也是当前最常用的画面转换技巧。

六、场景转换的技巧

在运用视觉语言表述故事情节时,必然要从这一个场面的情景中转换到另一个场面的情景中,同时它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的改变。这种转换不仅是改变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影响影片节奏的变化。

作为场景转换的线索有很多,主要是从内容上寻找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作为依据。

场景转换的要求是:流畅、自然、有机、深刻,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情绪感受、心理感受要舒适、贴切、生动,具有美感。

场景转换技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技巧。

(一)“渐显”、“渐隐”(或称“淡入”、“淡出”)

例如影片开始,第一个画面出现时,不是突然跳入,而是渐渐显现出来;再如,影片结束时,画面常常是逐渐隐没,这便是“渐显”、“渐隐”,或称“淡入”和“淡出”。

这种转换技巧可以给观众的视觉以短暂的休息,同时造成时间与空间的间隔作用。

这种转换技巧多用在场与场之间的转换。间隔时间较长,其作用类似戏剧的幕间分场或音乐乐章段落的更换。

“渐显”、“渐隐”的过程可长可短、可快可慢,主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节奏的需要而定。

(二)“化入”、“化出”(亦称“化”)

这种转换技巧是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化出)之前,后一个画面即已开始渐渐显现(化入)在前一个画面的结尾。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显,起到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与过渡的作用。

“化”的节奏较为缓慢,调子比较柔和,在分段或转场时,用以分隔时间和空间。例如,一桌丰盛的筵席,“化”为杯盘狼藉的桌面,表示饭已吃完,省略了时间过程。

“化”的技巧还常常用于表现回忆、倒叙、想象、梦幻等。在时空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连续几个镜头用“化”的技巧,可产生柔和、抒情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连续8次枫叶镜头的“化入”和“化出”,即属于这种用法,让人感受到一种秋意袭人的凄凉意境。

在现代电影中,这种“化”的技巧仍然被许多导演所运用。在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也运用了许多“化”的技巧。这和整部影片对诗意情调的追求是相一致的。因为它能留给观众一种含蓄、朦胧的感受。

(三)“划”

这种技巧在默片时期比较流行,现代电影中则极为少见,所以要慎用。

它的表现形式是,从这个画面撕开一层后,立即展露出后一个画面,用以分隔时间和空间,并省略过程。“划”和“化”在用法上出于同一目的,只是速度快,可以迅速转换场景。现在虽然很少使用这种技巧,但有时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强化情绪和节奏的特殊需要,有些影片仍然在使用,如德国影片《罗拉快跑》。若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人为的矫揉造作之感。

“划”的技巧在广告片、电视片中运用较多,如左右“划”、上下“划”、多角形“划”、菱形“划”等。花样虽有所翻新,但都大同小异,在视觉感受上,差别不是很大。

(四)“切”

凡是不用任何光学技巧作为过渡,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均属切换。“切”的效果强烈,节奏快,紧凑有力,是影视画面最基本的转换方式,也是当前最常用的画面转换技巧。前面已经讲过,有的导演甚至用“跳切”的方式来组合视觉语言。由于这种直接“切”入的技巧已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使用这种“切”换技巧的导演和影片越来越普遍。

(五)“分割银幕”(亦称“分割画面”)

这是影视作品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它使用特技方法制作而成,在电视片中尤为多见,因为电视制作更为简便,只需在特技机上即可制作完成。初期曾给观众一种新颖奇妙的感觉,现在已被冷落,特别是在故事片中已很少见。

它的表现形式是把多幅画面容纳在一个镜头的画面之中,构成多画屏,以表现不同时空,或同空异时,或异空同时出现的事和人物,通过同一画面,不同画幅,平行展开或多层次地表现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程序。这种方法既可节约篇幅,又可起到转换场景的作用。

例如,在一个画面上分别用多画屏表现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诸如游泳、滑冰、田径、体操等,产生并列、对比、多空间的艺术效果。

又如,表现两个人在两地互通电话,可在一个画面上用分割画面的技巧,将两地两人通电话的情景同时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同一画面中的两人互相交流的神情。例如,颇受青年人欢迎的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即运用了这一手法,而且获得了强烈反响。这种奇妙的现象,在生活中是见不到的,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特殊技巧的处理,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种技巧虽然可以出奇,但不一定能制胜,因为这种形式常常显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感染力主要在于内容,形式只有在能贴切地表达内容时,才能有所建树。

以上所列举的五种场景转换技巧,只是最常见的。此外,尚有叠印、翻转、滚动、圈出圈入、帘出帘入、飘出飘入等。特别是电视的数字特技技巧更为多样化,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开发,以丰富影视艺术的表现力。

现在比较常见和流行的场景转换方式为无技巧剪辑,即用“切”的方法,由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直接“切”入下面的镜头或场景。这与现在观众的电影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了现代电影语言的表述方式和改变了以往的欣赏习惯有关,同时也和工业发展的速度、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高有关。这些都会影响电影的节奏和表述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依靠视觉语言来表述的,既然把它作为一种“语言”来运用,因此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注意运用视觉语言叙事的逻辑性。说话无逻辑,就会显得语无伦次,含混不清,让听者不得要领。同样,运用视觉语言表述事物,也需要具有逻辑性,有逻辑性才有说服力。因此,镜头与镜头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的组合配置也须遵守逻辑的法则,情节的演绎、事件的推进、人物的行为动作都要合乎生活的逻辑和行为的逻辑,使无序走向有序。纷杂混乱、无头绪即是缺乏逻辑性的一种表现。有的故事片连故事都讲不清楚,问题就出在缺乏视觉语言叙事的逻辑性上。

第二,应注意视觉语言叙事的形象性。因为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最强烈,所以要把逻辑的说服力与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第三,应注意视觉语言的节奏性。故事情节演进中的起伏跌宕,情绪和气氛的变化升降,都需要在视觉语言上给予调节,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曲线向前推进。节奏常常是使一部影片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命线。节奏如果失调、失控,也会导致一部影片的失败。曾经有过一部影片因节奏太平、叙事拖沓而被否决,后来经过重新剪辑,调整了结构和节奏,而被救活了。可见节奏的重要性。

对于视觉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除了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探索,通过实践来加深认识,通过实践来锻炼操作技能,并进一步演化对它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此,平时可做一些拉片练习,即从一些经典影片中,挑选出一些精彩段落或场面,在录像机上反复放映观摩,记录下这个段落或场面共使用了多少个镜头,每个镜头景别的大小,时间或尺数的长短,人物与镜头是如何调度的。经过反复观摩之后,从中汲取经验。

同时,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假如自己处理这个段落或场面,应该怎样处理和设计呢?不妨把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写下来,和记录下来的影片中的段落或场面加以对照,从中找出差别,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悟出更多的东西来。拉片练习,也是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而且会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这种方法在家中也可以进行。

思考题

1.怎样认识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2.怎样理解视觉语言的表现功能?

练习题

1.试从看过的影片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进行拉片练习。记录下该段落的镜头数、景别大小、摄法、内容、长度,体会导演的构思及其观赏效果。

2.试用不超过8个镜头表现“钓鱼”,不许出现人物语言。

【注释】

[1]〔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等译:《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第2~3页。

[2]载《世界电影动态》1999年第8期,第5页。

[3]见《摄影师凯明斯基与〈拯救大兵瑞恩〉》,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1期,第54~55页。

[4]《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15页。

[5]载《世界电影动态》1999年第6期,第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