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区别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区别

时间:2023-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演员调度在一个镜头内的运动方向和位置的变动,虽说千变万化,反复无常,但仔细观察,仍然有规律可循。这种调度与横向调度不同的是,横向调度无景别变化,而纵向调度由于演员走近镜头或远离镜头,则会造成景别的变化。以上所列举的几种调度形式,都是指在一个镜头之内的人物调度。

三、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就是指对剧中人物的调度,镜头调度是指对摄影(像)机的调度。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即是影视的场面调度。

(一)演员调度

演员调度主要指导演对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运动方向、所处位置的变动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时所产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调整、安排。

演员调度在一个镜头内的运动方向和位置的变动,虽说千变万化,反复无常,但仔细观察,仍然有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横向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运动,变换方向和位置(如图11-1)。

图11-1

2.纵向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运动,变换方向和位置。这种调度与横向调度不同的是,横向调度无景别变化,而纵向调度由于演员走近镜头或远离镜头,则会造成景别的变化。这也是导演经常采用的纵深调度方法(如图11-2)。

img10

图11-2

3.斜向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由左后向右前或由左前向右后运动,变换方向和位置(如图11-3)。

img11

图11-3

4.上下(高低)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由高处向低处或由低处向高处运动,变换方向和位置。这种调度多利用楼梯、台阶、山坡、双层床、房上房下等立体多层空间作为演员调度的依据。例如,在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导演和摄影师经常借助楼梯和阶梯对演员进行调度,使运动的层次变化丰富,同时给空间环境造成了立体感(如图11-4)。

img12

图11-4

5.环形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作环形运动,变换方向和位置。这种调度比较特殊,常常内涵一种隐喻(如图11-5)。

在我国影片《黑炮事件》中,党委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任用工程师赵书信为德国专家做翻译的问题时,厂长与党委副书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发生了冲突。党委书记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作了最后发言,他边走边说,围绕会议桌整整走了一圈,回到原地作出决定,结果双方都不满意,不欢而散。这种环形调度,让党委书记围着桌子走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原地,寓意他的思想并无实质性的变化,仍停留在原处未动,并没有解决任用赵书信协助专家工作的问题,以致后来因翻译上的错误,使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img13

图11-5

6.不定形(不规则)调度:在摄影机前,人物的运动呈不规则状态,方向和位置的变化亦无规则可循,如S形等(如图11-6)。

图11-6

7.综合调度:将上述两种以上的调度形式综合于一个镜头之内的调度。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调度形式,都是指在一个镜头之内的人物调度。而每个单独镜头之内的人物调度,都应和整体的场面调度统一起来考虑,局部应服从整体,切不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导演应着眼于全局,关注整体的调度设计,不可偏爱局部。假如从单个镜头内来看是新颖别致的,若是放到整体中去权衡,即和上下镜头的调度联系起来看,如果不协调、不统一,则是不可取的,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调整或改变单个镜头中的人物调度,以适应整体的需要,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这也是导演应该具有的大局观。

(二)镜头调度

镜头调度即摄影(像)机的调度。导演运用摄影(像)机的移动或角度、焦距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各种运动方式,以及俯、仰、平、斜等不同方位和角度以及长短焦距的改变,以获得不同景别和造型的画面,用来展示人物运动、环境气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的情景。

在电影中,出于人物情绪的需要,演员在场面中处于固定位置,或坐或立,处于不动的静止状态,但其内心却异常激动,甚至处于非常不平静的状态。导演如何处理这种静坐的形体,同时又能展示出其内心不平静的情感波动,此时只能求助于镜头调度。

例如,在美国影片《居里夫人》中,当居里夫人得知丈夫因遇车祸不幸死亡时,她呆坐在椅子上,由于遭到意外的打击,她的精神陷入麻木状态。这时导演借助镜头调度,让摄影机缓缓向居里夫人推进,使观众跟着摄影机悄悄地走近人物,感受人物处于极度哀伤时的内心活动。这个镜头长达近100米,放映时间约3分钟。镜头虽长,但观众并不感到冗长,因为全被剧中的人物吸引住了。这里镜头调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只让人物坐在全景里不动,摄影机也保持不动,不仅画面显得呆板,而且观众也因看不清人物的面部表情,难以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其艺术的感染力必然被削弱。

又如,在我指导的研究生拍摄的毕业短片《盲点》中,曾经运用了一个环形移动镜头,拍摄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对而坐在一张桌子的两侧。摄影机环移了三圈,每移动一圈,男人的对面换了一个女人,这样连续换了三个女人。由于人物的不断换位,这种调度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颇为新颖和别致,同时还引发了对人物关系的深入联想与思考,收到了较为满意的观赏效果。这得益于场面调度的设计与运用。

此外,导演还可以将镜头调度与演员调度结合起来运用,构成全方位的场面调度。它的灵活性表现在演员运动时,摄影(像)机可以跟随演员同时运动,使演员的表演得以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这既能使演员的动作与情绪不中断,又有利于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这也是人们常常提及的“长镜头”。

例如,在前苏联电影《雁南飞》中,因抵御法西斯的侵略,苏联公民鲍里斯被应征入伍。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去车站集中出发的命令,当时他来不及向未婚妻薇尔尼卡告别,就匆匆赶往车站。他到了车站后,手攀铁栅栏翘首眺望,期望薇尔尼卡能赶来送别,见上最后一面。

导演的调度是这样处理的:他用了一个长长的跟摄镜头,追随鲍里斯沿着铁栅栏向右运动,在人群中时隐时现,不时眺望寻找薇尔尼卡;后来,他又向回寻找,镜头也跟随他向回移动。这样的调度就把人物的运动与摄影机的运动结合了起来。通过镜头的运动,不仅把鲍里斯寻找亲人的急切心情和行为连续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通过他在人群中穿梭行动,把周围的环境和临战的气氛展示了出来。

当时,铁栅栏前后涌动着送别的人群,摄影机在跟随主人公来回移动时,也把背景中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恋人情、手足情、朋友情表露了出来,让观众看到了人群中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别情离绪,有的叮嘱,有的抹泪,从而也让观众体验到战争给人们心头投下的阴影。这种镜头调度仿佛起到一种让人观看长卷画的效果,给观众展现了一幅战争离别图。

又如,在美国影片《铁面无私》中,导演非常大胆地运用了一个纯主观的镜头调度,主要表现犯罪团伙派遣杀手前去刺杀协助检察官办案的一名老警察。镜头的调度相当复杂,难度也较大。

当这名杀手来到老警察住处的窗前,他从窗口探身向室内窥视时,这时摄影机代替杀手的眼睛,看到屋内并无其他人,老警察正越过卫生间的门向右走去,于是镜头向右跟移,越过一面墙,又到了一个窗口;老警察仍继续向右走,于是镜头也继续跟移,又越过一扇窗户,继续向右移动;到了第四个窗口,这是一间厨房,老警察走到冰箱前,打开冰箱门,从中取出一瓶酒,倒了一杯,向窗户外望了一眼,这时镜头迅速向左移动,仿佛是杀手躲藏到窗户的一旁,面对墙壁。

少顷,镜头又移向窗口,这时老警察端着酒杯向左走去,摄影机又迅速向左移动,移到原来的卫生间窗口前停下。突然,一只手伸进画面,推开窗户,摄影机越过窗户,进到了室内。沿通道右行,来到一间餐室,看了看餐桌,又继续前行,发现前面一扇虚掩着的房门,一只手伸进来,拉开房门,看到了楼梯以及通向外面的过道,摄影机又反身回来,发现面对通道的屋子里老警察正背对房门在给一架留声机上弦。这时摄影机慢慢向老警察逼近,当快要接近老警察时,老警察突然转身,持枪面对镜头,大声喝道:“可悲的意大利走狗!”这时,镜头反打,正面出现手持匕首的杀手。

这个纯主观镜头的调度,长达两分钟,摄影机既代表了杀手,表现了他的诡秘行动,又多角度、多景别、多层次地展示了室内的环境,同时表现了老警察的机敏。他虽早有察觉,但不打草惊蛇,直到杀手临近自己时才突然转身,出其不意地用枪逼住了杀手。这种纯主观镜头的调度,因把杀手隐匿于摄影机之后,以摄影机代替了杀手,所以给人出奇制胜之感,而且又具有悬念效应。

另外,还可以把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设计成融为一体的镜头进行调度,为镜头调度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例如,在美国导演科波拉拍摄的影片《对话》中,有一个单个镜头是这样处理的:皮尔打开旅馆337房间的屋门,他走进房间观察,这时镜头由客观变为主观,摄影机缓缓向前移动,它代表皮尔的主观视线,在观察房间;当镜头移至床前时,皮尔突然从摄影机后走了出来,他站到床前察看,主观镜头又变回客观镜头。这种视点的多次变化,显然出自导演有意识地安排和设计。

以上这种将客观镜头变为主观镜头,又变回客观镜头的设计,虽然易于显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但只要操作得体,处理细腻,仍然能被观众接受和认同,而且给人一种新颖的感受。

影视剧的场面调度,不仅指单个镜头内的演员与摄影机的调度,同时也包含承上启下数个镜头组接后构成的一个完整场面的调度。

影视场面调度的效果,大多取决于角度和景别的变化。尤其是景别的变化,可以造成观众的视觉骤变,觉得银屏空间忽而辽阔、忽而狭窄,使观众的情绪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与感染,从而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