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剧的样式
广播剧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种:
一、话剧式
从我国现存的史料来看,广播剧源于话剧艺术。早期的广播剧曾明确地冠以“播音话剧”之名。剧作者多是从事话剧创作的作家,常以话剧的形式写作播音剧。因此,剧本继承了话剧的许多特点。这样的剧人物少,冲突尖锐,场景集中,戏剧性比较突出,很像独幕剧或小话剧,只要稍加改动或全然不动,就可以搬上舞台演出。例如,20世纪30年代夏衍写的《“七·二八”的那一天》、于伶创作的《以身许国》等都可以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初期演播“播音剧”的演员们为了进入角色,明确场景环境,常常身穿人物服装在播音室内摆上布景,按照舞台剧的演出方式直接演播剧本的内容。这种样式的剧目直到今天还较多地保留着话剧母体的特征。比如1982年的获奖剧目《白玉兰》,场景单纯,情节集中,人物关系纠葛得很紧密,虽然剧中把一段在自卫反击战中吴明与白岚邂逅相遇的叙述语言化作了回述场景,并进行了广播化的处理,但《白》剧在许多方面还是继承了话剧艺术的传统格式。
这种样式的广播剧要按照戏剧冲突律来安排结构,形成一条由冲突的动作所引起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索。在结构上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形势奔向高潮。
二、小说式
在广播剧发展的进程中,广播剧的编导开始从小说取材来编写剧本,同时也为了满足听众收听的美感,增强剧目的文学性,吸收了小说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用作者的口气介绍、叙述和描写。特别是对小说进行改编的编剧者,为了尊重原作,不再着力强调广播剧戏剧性的一面,而是极大地保留了原作中用文学性的描述语言进行心理刻画的段落,以及原作的风格,如《胜利花环》、《森林里来的孩子》等。小说样式的广播剧从小说中吸收了那些富于文学性的语言,进行细腻的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进而完成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以及对主题的揭示等。在结构上,小说样式的剧目是以从小说中学到的用场面的积累来组织剧本,它是一种处理渐变的艺术,这是小说样式的剧目最主要的特征。话剧样式的剧目是按照戏剧冲突来结构的,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它侧重于冲突的开展和解决。小说样式的剧目是描写人物感情的细腻变化,它不一定有紧张的冲突,也不一定有冲突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是通过把人和事表现得更亲切、生动、细致来渲染人物的情怀,激发听众的感情。它的戏剧性是内在的,是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三、戏曲式
戏曲是两千多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民族特色,植根于群众的土壤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广播剧如何向地方戏曲学习,汲取其营养,丰富自身,从而更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扎根,湖南电台的编导做了尝试性的工作。他们请戏曲剧作者为电台创作广播剧。这些作者把戏曲的一些表现手段糅入广播剧中,于是出现了戏曲样式的广播剧。
这种广播剧的特点是语言风趣、幽默、诙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夸张的表演,巧妙安排的误会与巧合,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在形式上,它非常近似于地方戏曲中的小喜剧。比如《支票》及1982年获得优秀剧目奖的《书记推磨》等剧都具备了上述的特色。在人物语言上,它不同于话剧样式的广播剧,在文学性、抒情性上又不同于小说样式的广播剧。这是它吸收了戏曲的众多艺术表现手段之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成为一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新样式。
在这之后,许多电台的编辑又在戏曲的根基上按照广播化的要求制作了有曲牌的戏曲广播剧。这种样式的广播剧在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规定戏剧冲突,安排情节结构,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与话剧样式的广播剧有共同之处,但在语言的形式和写作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戏曲广播剧的语言以歌唱与说白并重,因此,在语言上有对白、解说和用韵文写成的唱词,音乐上是以不同曲种的曲牌作为基调经过改造之后的戏曲音乐作为配乐,音响效果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音响,而不是采用舞台上演出的传统戏曲乐器来模拟的音响效果了。
戏曲广播剧既是戏曲又是广播剧。这种样式的剧目在艺术处理上保留了戏曲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对白中根据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锣鼓点,台词的处理比舞台上演出的剧目稍微活泼一些,比一般的广播剧又多些韵味。这样做既不失戏曲的风格,又减少了程式化的舞台腔。另一方面,在艺术处理上尽量发挥广播的特点,如在戏里加上一些不同情绪的音乐和规定情境所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样随着剧情的发展,可以引起听众丰富的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唱段处理上,也尽量根据不同的场景,控制音量的大小,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四、电影式
电影样式的广播剧是粉碎“四人帮”的文化禁锢之后,在广播剧园地上破土而出的一种广播剧新样式。电影是视听艺术,文艺广播是听觉艺术。把电影的“视”转化为“听”,这是电台从事电影录音剪辑的编辑们的创造。他们把银幕上可视可听的形象,转化为只能在收音机里播放的文艺节目,通过听众的思维联想,产生似视的形象,从而使听众得到一定的艺术满足。广播剧的编导者把电影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蒙太奇)运用到广播剧中,摆脱了多年来广播剧常用的话剧式的表达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广播剧的表现能力。如吉林台的《三个孩子去蛇岛》,全剧安排了21个场景,充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和人物活动的环境,在结构方法上也吸收了电影平行交叉式的技巧来安排情节的进展,用电影蒙太奇组接声音画面,使每个场景都构成画面,在听众的脑海里清晰地展现出来。听后听众确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火车上、在站长室、在苞米地里、在小扳道房……这种样式的广播剧,在场景衔接、声音的转换等技巧运用方面,开拓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五、音乐式
音乐是最适合广播的,以音乐为主要贯穿线结构广播剧,是音乐编辑多年来的愿望。在“文化大革命”前,广播文艺形式中只有介绍音乐家创作实践的音乐故事,是以单人叙述为主要的手段。“文革”后广播则大大突破了以单人叙述为主的“音乐故事”的框架,出现了不少以演员扮演角色进行演播的传记性的戏剧作品。它集中而完整地介绍音乐家的生活道路和音乐创作实践中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形成了音乐广播剧,如《莫扎特》、《贝多芬的故事》、《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等。还有一种将乐曲与故事相串联编写的广播剧,如武汉台的《高山流水》。它是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与古曲《高山流水》巧妙地串联起来,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写得真实而感人。而且,人物的对话紧紧地围绕着《高山流水》这首古曲所描绘的意境,曲高词雅,不仅使听众了解了故事,而且也懂得了音乐的含义,应当说这是音乐性较强的广播剧。又比如中央台制作的《乡音》,故事说的是一个乡间的民歌手到城市音乐院校学习后,本色不变,重又返回山乡的故事。编导有意识地把戏剧、音乐、音响效果有机地结合,编织出一部音乐式的广播剧。剧中民歌手用歌声唱出大自然绚丽的风光和对家乡的挚爱,又巧妙地用竹笛来衬托人物的对话和情感的应和。该剧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处理都很新颖,也属于音乐式的广播剧。
六、诗剧式
广播诗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个广播剧新品种。这种样式的剧目是从长篇叙事诗中发展而来的。因为叙事诗中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只要遵循押韵、对仗、排偶、比兴等诗歌的格式要求,并按照戏剧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四段法”来结构情节,就是一部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诗剧。最初的剧目是《龙须沟与金鱼池的故事》,后来有《葫芦信》等。在当时,广播剧都是用韵文体来结构剧情,颇为新颖。“文革”后,全国陆续出现了一些诗剧样式的剧目,如1981年云南台和哈尔滨台联合制作的《睡美人》,1982年新疆台制作的《诗人纳扎尔》,之后吉林台又制作了《宝镜湖》。这些剧目有诗的意境、诗的抒情、诗的音韵美。
诗人郭小川曾经说过:“诗,写出来,当然可以看,但是更重要的是念或者唱给人听。”“念”或“唱”与广播剧有相同之处,都是供听觉欣赏的艺术。陕西台编辑冯福宽制作的音乐诗剧《兰花花》,将诗的“念”和“唱”结合起来,以朗诵为主,在需要抒发情感的时候采用了唱,乐曲选用的是陕北民歌《兰花花》、《走西口》、《赶生灵》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后来冯福宽又根据剧词的需要用陕北地区的音乐旋律谱写了《兰花花我最爱揽工汉》和《兰花花常跟哥哥走》等,形成了广播音乐诗剧这一新样式,使诗剧又增添了一层音乐的旋律美,是戏剧、诗歌、音乐融为一体的新颖作品。
七、报告剧式
报告剧是从报道真人真事的通讯或报告文学中演变产生的。广播报告剧这种样式是新闻、戏剧二者兼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广播剧这种形式,表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之所以用“报告”二字,是因为它带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广播报告剧既有新闻报道的属性,同时兼有广播剧的特点,所以这类剧目又被称为“广播报告剧”。我们都知道报告文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夏衍同志认为:“报告文学失去了真实,就不成其为报告文学。”同样,广播报告剧如若失去了真实,也就不成其为报告剧了。这就要求广播报告剧所选用的材料不能真真假假,也不能像写小说那样进行艺术的虚构及创造艺术形象。生活中的真人实事与艺术典型并不是一码事。新闻报道的典型,对人的教育比较直接,而艺术创作对人的教育则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对于广播报告剧来说,不适合于做艺术概括,不能虚构和夸张,否则就丧失其生活的真实性,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真实是广播报告剧的生命,它所描写的人或事,只能建立在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一般广播剧所不能比拟的特殊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广播报告剧既然是一种剧,那就不仅要以新闻的真实性,而且还要以戏剧的艺术性取悦于听众。它在选材和结构手法上,都要力求符合戏剧的特点,要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必须以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
以上谈的都是在我国广播剧园地中出现的几种广播剧样式。下面再谈一下国外出现的几种试验性的广播剧。
八、原素材剧式
在国外,有一种广播剧完全是用原始素材剪辑而成的剧目。这种样式的剧目,不是先有剧本然后由演员演播,而是用编辑录音采访的音响素材,经过选择剪辑组合成的广播剧。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人真事,而且人物语言用的也都是当事人自己的话。德国就生产了这样的一个剧目,叫做《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吃草》,副标题是“盖尔特露特”,即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
盖尔特露特是联邦德国科隆的一个音乐书店的售货员,三十多岁,她得了精神病。许多大夫认为她的病很难治愈。盖尔特露特给当地电台广播剧部写信求助,希望电台把她得病的情况介绍给听众,或许对治疗别人的精神病有帮助。编辑希弗访问了盖尔特露特,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以后,他每次和她见面都带着录音机,记录下她讲的话。不仅如此,希弗还访问了盖尔特露特的妈妈、给她治病的医生、房东和雇佣她工作的店老板等人,把他们的话也记录下来了。先后录制了近二十多个小时的素材之后,希弗将这些素材选择加工制作成一个不加解说,仅用声音材料本身说明问题的广播剧。该剧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一段段话的拼接。从这些拼接的对话中,听众不难了解盖尔特露特得病的来龙去脉。作者不用解说,不加一句评论就使听众相信精神病患者并不是怪物,他们是人,是可亲的,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他们需要帮助和关心。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对精神病人够不够关心?有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作者的意图就在这里。用原始素材制作成广播剧来反映整件事,让一个有名有姓的真人的声音在听众耳边出现,似乎要比一个虚构的文艺作品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听众。
这部广播剧没有结局,没有交代盖尔特露特后来究竟如何。因为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言,结局如何并不重要。外国有不少广播剧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戛然而止,把人物或者事件的结局留给听众自己去想象。
九、音响效果式
音响效果式的广播剧是不用语言、音乐,完全使用音响效果来结构全剧,它通过人物的动作音响把剧情所要表述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剧目。例如,英国无对话广播剧《复仇》,就是典型的音响效果式广播剧。这种样式的广播剧在国外也属于试验性剧目,有一定的局限性。
十、音乐音响效果式
音乐音响剧是没有人物语言的剧目。联邦德国曾播出过一个音乐音响效果剧《文明的小故事》,就是由钢琴曲和汽车开动声组合而成的。英国也制作过这种样式的广播剧,如《咆哮的清唱剧》。该剧在德国举行的广播剧评奖时,还是得奖剧目。
国内外广播剧的样式大致为以上几种。剧作者究竟采用什么样式来编写广播剧则要取决于剧目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广播剧的艺术特征和适合它活动的领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思考题:
1.连续剧与系列剧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广播剧都有哪些样式?
【注释】
[1]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