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言录音
语言录音的基础建立在演员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角色。在录音前,导演还要和录音师探讨录音的具体细节,以及某些场景的特殊要求。比如,是否要加混响、延时等等。具体来说,确定每一场戏的主、客话筒;群众场面如何录音;室内戏与室外戏要有所区别;如果是立体声录音,要交给录音师一个详尽的每场戏人物上下场的方位图;检查模拟动效话筒音量比例,等等。这些工作都要在录音前加以落实。录音是综合演员的演技和录音技术的工作,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把演员们的最佳艺术状态录制下来。
一、单声道录音
单声道录音是我们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它的优点是能够比较简洁地把剧本的内容录制出来,广播剧的节奏也比较好把握和控制。它不像立体声录音过多地受到技术上的要求和限制。
单声道录音的程序和具体要求是:我们在录音室摆放两个语言话筒,一个动效话筒。两个语言话筒是为了剧中人物的主、客位置,在音量上便于调整。如果条件有限只能摆放一个语言话筒,演员就应该根据剧情需要调整与话筒之间的位置距离。
录音前要先让演员试音,根据演员扮演的角色和演员的音质选择话筒,并确定与话筒的距离。有的话筒适合音量小的,如电容话筒;有的演员音质很“冲”,适合用动圈话筒;有的是我们出于特殊需要,有意采用两种不同的话筒。这些录音前的准备工作要细致,做到心中有数,录出来的音质才能有保证。导演在录音时要格外珍惜演员的情感与声带,不要反复试录以致使演员的感情失真,声音疲劳。如果录音不满意可以停下来,和演员研究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让演员自己听一下录音,找一找感觉。如果导演启发得当,演员能达到排练时的最佳状态的。在录音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广播剧的场面感
广播剧表现的是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在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必然有场面,它可以大到荒原、沙漠、大海、高山,也可以小到非常狭窄的空间,如何利用话筒把这个空间准确地表现出来,是很有些讲究的。即使是两个人的对话,我们也要能通过他们的谈话感受到他们所在的空间,而不能录出像两个人在录音室演播长篇小说的效果。演员们习惯于离话筒很近,这样可以省一些力气,而录音师更多的是关注录音的技术指标,导演应该清晰准确地把握广播剧的场面,录出的语言要有层次,有主有次,真实地把剧中的环境表现出来。广播剧的话筒就像是电影的摄影镜头,演员们在镜头前的位置如果离得太近,脸就会变形。话筒也是一样。如果话筒离得太远,声音太小,人物就不真实,不知道谁是主角。演员在话筒前的位置非常重要,稍有改变,人物间的距离、时空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一场室外戏,甲在主话筒,乙从远处喊甲跑来,如果录音时乙在录音室真的从比较远的距离,气喘吁吁地跑到话筒前,他从远处的第一声呼喊就破坏了戏的空间,因为远处一喊就会把录音室的环境空间喊出来,像是屋子里的声音。正确的录法应该是乙站在与甲等同距离的话筒前,侧脸与话筒形成一定角度的方位,控制音量,边喊边转脸,再气喘吁吁地与甲对话,这样才能不失真地表现出室外的环境场面。虽然如何录音是录音师的具体职责,但导演应懂得录音的技术,知道容易出现的偏差问题在哪里。
广播剧的解说、内心独白,与人物对话的录音应有明显的区别。这些都需要导演与录音师共同努力,把好录音关,录出剧中的环境、层次,录好剧中的场面。这也是艺术与技术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
(二)把握广播剧的节奏
由于广播剧要一场一场戏分段录制,因而把握剧中的节奏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在录音中保持排练时的感觉,导演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该突出的段落没有突出,这样一部节奏平淡的广播剧是很难抓住听众的。掌握好节奏,关键在导演。什么地方该紧张、什么地方需放松,何时要快、何时要慢,什么地方外慢内紧,或外紧内松,在录音时都应该把握得准确无误。节奏掌握的好坏不仅是艺术水平的高低问题,而且关系到主体思想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广播剧的节奏比较难把握,有时慢几十秒,听众就感到拖沓、不耐烦;而有时就快了一点,听众反倒听不懂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现在的广播剧比起十几年前,节奏已经快了许多,这体现在从编剧本开始,人物语言的精练,剧中转场的频繁,剧中解说词的减少以至消失。但无论如何变化,一定要把事件讲清楚,让听众听懂。在录音中,导演还要防止演员为了突出自己的角色而故意拖沓表演,延缓了全剧的节奏。
(三)录好每场戏的场景转换
广播剧的场景转换是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特色之一,它关系到整部剧的启、承、转、合。广播剧转场频繁,切换随意,录音时一定要把转场的环节录清楚、录好。每场戏该如何衔接,是淡出淡进还是直接切换,音量的比例、大小强弱都要掌握得分寸得当。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大错,在复制合成时有时就因为少录了一串脚步声而转换不到下一个场景中去。录好了每场戏之间的场景转换,也就保证了后期复制合成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立体声录音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立体声道录音,是指用立体声的技术手段来表现广播剧的内容。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并不是任何剧本都适合录立体声。立体声广播剧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剧中声音的移动,而是把立体声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渗入到剧中的每一个情节中去,通过声源的立体化,多方位地传达信息,更真实、具体地再现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讲,在剧本的创作构思中,就应该把立体声的要素、特点考虑进去。现在有一些误区,好像任何一部广播剧都可以在后期处理成立体声,这样的广播剧除了声音的流动之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时为了这种声音的移动,还影响了全剧的节奏,是得不偿失的。下面对如何进行立体声录音提一些要求。
(一)设计剧中每场戏的场景草图
立体声广播剧录音和单声道录音程序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设备上、技术上的要求不同。在录制之前,导演要对剧中每场戏的场面有一个设计图,这有点像话剧的场次平面图。导演根据这个图来要求演员和录音师进行录音。
例如,我们录一场家中的戏,家门在左边,居中是一个餐桌,也就是戏的表演区,右上是卧室,右中可以有一台电视机,右下是厨房,左下是书房。我们要求主人公从门进屋后,走进卧室换衣,然后在右边打开电视机,他可以走进厨房,或是坐在餐桌旁看电视等等。有了这样一个场景草图,演员就明白了该如何表演这段戏,录音师也明白了声音如何移动,以及如何摆放话筒。
导演在规划设计图时,一定要注意人物上下场的衔接。例如,前面我们所举的例子,这场戏的结束是主人公从右边下场,那么下一场戏,已经变换的场景,最好设计主人公从左边上场。如果他从右边上场,听众就会误以为他又回来了。总之,设计图以及人物的上下场很关键,是导演决不能疏忽的问题。
(二)录音的两种方式
1.采用主话筒、点话筒录制
这种方式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放一个主话筒在中央,两侧放若干点话筒。演员在话筒前根据剧情自由走动,声音的流动靠演员自身来实现,导演和录音师只需要把握录戏的艺术质量和技术指标就可以了。
2.只用一个主话筒
只用一个主话筒比较简单易行,演员站在主话筒两侧进行录音,动效师用另一个普通话筒录脚步声响,所有的声音移动全部在调音台完成。例如,设计主人公进门,动效师做出原地走脚步声,我们在调音台上把声音从门口逐步移动至室内中央,然后移动到电视机旁,打开电视等等,演员只需在话筒两侧录对话,导演此时要求演员把戏外的过程要表演足。比如,演员要去卧室,他要把为什么去卧室的感觉、气息表现出来,脚步和声响的移动则由录音师在调音台上做出来。
录制立体声广播剧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导演需要与录音师密切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广播剧的录音师在录音的专业角度上,也会有他们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以及技术上的要求,甚至有些专业技术指标导演也并不熟悉。导演只需要把每场戏的场面要求交代给录音师,希望他通过技术手段,把戏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因而导演与录音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导演应尊重录音师的一切合理建议,只有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并达到某种默契,才能把前期录音工作顺利完成。另外,要认真录好每场戏之间的衔接过渡。因为录音一旦完成就会成为遗憾的艺术(常常由于各种因素不能补录),所以我们力求在录音阶段少一些缺憾地进入复制合成阶段。
三、外景实地录音
外景实地录音是每一位广播剧导演都十分向往的一种录音方式,但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普及。外景实地录音最大的优点是录出的音质干净、透明,有层次。外景录音的操作方式和录音室基本一样,在选择的外景地支起相应的话筒,经过试音,演员找准表演区与话筒的距离,便可录音。如果是立体声录音,则采用主话筒。演员们按照导演设计的上下场方位要求,进入录音区,就像是演舞台剧或拍摄影视作品,演员们可以在表演区里自由地发挥、做戏。活动的场地范围很大,有许多音响(如脚步声、随身道具声),演员都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自己做了,在这种氛围之中录出的戏肯定要比录音室里效果好得多。但是外景实地录音对设备性能要求很高,录音的费用也很大,对场地的要求更苛刻。外景地要绝对地安静,任何风吹草动、虫鸣鸟叫、环境的杂音都会影响录音的质量。
随着现代化录音技术的发展,高质量的录音设备不断普及,广播剧也许会像影视作品的同期录音一样,按照剧本中提示的环境,选择相应的地点进行实地录音。在这种环境里录出的声音应该更真实、更生活。到那时,外景实地录音就会被更多的广播剧导演所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