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作特性分类法
按创作特性来对广播剧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将广播剧分为以下几类。
一、戏剧式广播剧
戏剧式广播剧是指受舞台剧影响所形成的“戏剧式”结构。我国广播剧是从话剧转变来的,话剧在近代形成了一套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结构剧情的传统,按劳逊的说法,就是写“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由于冲突双方意志不同,目标不同,双方的行动导致冲突达到危机。传统式结构的广播剧,尽管它的艺术传达手段与话剧有所不同,但从内在特征看,仍是遵照这种“冲突律”编织剧情的。这类广播剧以戏剧冲突为核心,以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相扣,结构分明。它最擅长表现人物处于危急关头的性格冲突,表现对抗性的生活矛盾,并将这一矛盾在自己的情节时间内得到最后的解决。
广播剧《古堡幽怨》(也有人译成《记住我》)于1978年5月20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首次播出。该剧被评为1978年英国最佳广播剧之一,并获了奖。作者是吉尔·海姆。这个剧有头有尾,结构紧凑流畅,引人入胜。剧情表现的是旅游区的旅店女老板西尔玛·威登太太,把她的房客保罗的妻子骗到秘密地道里,企图置她于死地。原来西尔玛少女时曾与保罗热恋过,并订了婚,后来因为保罗又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西尔玛遭到遗弃。她在痛苦中度过了18个年头,精心经办了这个小旅馆,并设法吸引保罗夫妇前来度假,以寻找机会报复遗弃她的保罗。深深的痛苦使仅有三十几岁的西尔玛过早地衰老,致使保罗未能认出她来。骗走保罗妻子后,她要求同保罗重归于好。当然,保罗不会答应,他在众人帮助下,找回了奄奄一息的妻子。此时的西尔玛却穿上了早年准备好的结婚礼服,在深夜登上了汉娜岭跳崖身亡。再如40年代美国广播剧《我的摇钱树可儿怜》写一个小孩训练了一只蝴蝶,能按他的音乐节拍跳舞。一个资本家知道了,就把小孩叫去为他赚了许多钱,后来这只蝴蝶不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就被资本家赶了出来。待孩子回到家里又重新弹起他的钢琴时,这只蝴蝶又从钢琴缝里飞了出来,又开始在他的伴奏下跳舞了。同时,我国的广播剧《鼠夹上的蛋糕》、《罗马之夜》也比较注重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力求以强烈的戏剧性来突出人物,形成浓烈凝重的艺术特色。
二、小说式广播剧
小说式广播剧以小说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安排结构,不刻意安排戏剧矛盾,也不多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较多采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
如联邦德国(西德)广播剧《课堂作文》是50年代广播剧名作,这个广播剧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7个学生从毕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后28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由此展现了德国近三十年的社会矛盾和发展变化。这个剧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完全以剧中人盖格的回忆为线索,清楚地表现了7个同班同学毕业后28年所走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这七个人的经历不是交织在一起表现,而是一个一个地交代,这很符合广播剧的特点。它的戏剧场面不多,很多事情是靠盖格的叙述交代的,语言生活化,叙述性很强,听来像讲故事,颇能吸引听众。它的音乐、音响极少,完全靠情节抓住听众。再如广播剧《嫁给了公家人》和《傻话》等都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自叙,以人物的感情变化和内心活动为线索来结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其人物性格突出鲜明,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娓娓道来,细腻而感人。
三、散文式广播剧
散文式广播剧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结构松散,情节淡化,不依赖情节的有机、严密和巧合来展现主题,也不依靠戏剧式结构技巧吸引听众,而是追求自然真实感。它是在情节过程中或在一些互相没有直接有机关系的事件中叙述一种情怀、思想或精神,使主题比较明朗地呈现出来。
如广播剧《爱迪生的童年》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感人的作品。它表现爱迪生四五岁到十几岁这段孩提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一个大科学家小时候是怎样不怕挫折,不怕困难,非常爱想问题,爱提问题,在艰难的生活环境里怎样求知、钻研问题等等。整个剧,没有一个完整的矛盾事件,无一处设悬念,都是一些生活小景,它的一串情节都是自然铺叙,段落内部和段落与段落之间都不使听众产生急切期待下文的心理状态,全剧努力使人们在欣赏这部广播剧时,把注意力放在对童年时的爱迪生天真可爱的心灵(如好奇心强烈,不怕挫折失败等)的感受上。当听众感受了一个著名科学家幼年时的心灵火花时,听众又会产生许多新的思考——应怎样爱护、保护一个孩子心灵中美好的东西呢?这部广播剧不设悬念,而吸引力、感染力依然存在。“散文化结构”广播剧不是为散而“散”,是为了追求自然真实感。要让人感到剧中一切、是生活化的自然的。另外,《在人生跑道上》、《至高无上的爱》、《拨动生命的琴弦》和《黄金心》等剧,着眼于铺叙人物的生活历程,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抒情散文的笔调来传情达意,创造了深沉细腻的艺术境界。散文式广播剧还有《三月雪》、《彭元帅故乡行》、《求索》、《金婚》等。
四、诗剧式广播剧
广播诗剧是60年代初期出现在广播电台上的新品种。这种样式的剧目是从长篇叙事诗中发展起来的,遵循押韵、对仗、排比、比兴等诗的格式要求,并按照戏剧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四段法”来结构情节。
50年代的德国作者龚特·魏森堡1956年秋曾来中国访问,回国后写了韵文广播剧《扬子江》,通过描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战胜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事件,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扬子江》采用拟人手法。浩瀚的长江也说起话来,自称是“众水之父”,它要表现自己的威风,它要自由地流淌,过去从来没人能阻挡它。它的同伙风和雨也都来助威,以显示它们的力量。但他们没有想到,现在是流淌在解放了的土地上,碰上了解放了的中华民族,它们终究失败了,低头了,只能按照人们给它规定的道路去走,去为人类造福。开头它这样展开剧情:
合唱(渐强)
嗨——唷——嗨……扬子江!
嗨——唷——嗨……扬子江!
其中混着浪涛,风声音响。然后拟人化的扬子江开始独白:
谁在唤我?我是长江、洪流、大江,是一堵高耸的洪水之墙,浩荡前进,漫不经心流过一省又一省。我身长万里,脚蹬大海,头枕西藏。我的洪流不可阻挡,三秒钟迈过一米远,一点钟跨过二里长,将万艘巨轮背负在我的身上。我在武汉身宽三公里,在上海便是无边的汪洋。我是堤岸围住的大洋,在堤内奔流浩荡。人们尊我为众水之父,我是亚细亚众水之王,我是扬子江,扬子江!
剧里面的风雨也被拟人化了:
雨说:亲爱的兄弟长江,你伏在地上奔流,闪着青色的光芒,你为何唤我?(哗哗——)我是灰眼睛的雨,挥着天鹅绒的爪子在雾中游荡。拨开那难避的云层(……哗……)温柔又耐心地将许多省慢慢地没入水中。我总是以恩赐开始我的杀戮。当我终于赐下雨水时,人们欢呼。但后来,他们不再欢呼了。你为何唤我?我刚好淹没一个省,你妨碍我的工作。我正试着把一个省变成明镜。(哗……)
狂风说:(音响效果)呼!扬子江,老家伙,是我在这里! 呼!我将万只黑色的暴风之犬放到水上,使水吓得哗哗作响!波浪就像绵羊!我的黑色恶犬兴风作浪,嬉戏着那飘浮的屋顶,这些可爱的兽群拔起树木,并把树木掷向天空。一个地方有一座染坊,昨天被它们踏平。嗯,什么事情,什么事情?
扬子江:亲爱的兄弟狂风,古老的中国起了变化,这变化你看不见,但我感到一种危险。人们把我另眼相看,不再毕恭毕敬像对一个神灵,从前我心烦,他们便一齐逃开,现在却想利用我的目力,想锁起我来把我利用。
五、心理化结构广播剧
心理化结构广播剧,以题材中人物内在意识的流动(包括下意识、潜意识的流动)以及由这些流动所展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
第一,情节的展开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线索,这种意识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它不表现为从一开始就是“有目标”、“有目的”,比如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一种生活哲理,为了回忆一件往事而努力从记忆深处寻找什么痕迹等等。这里的“意识活动”,比较自然、自由,合乎人们自由遐想,甚至心猿意马的心理状态,有时,忽然泛起下意识、潜意识活动,可以近乎溯源不清的梦境。
广播剧《送我一枝玫瑰花》(鞍山台1987年录制)就是一部较成功的心理化结构广播剧。剧中主人翁是一位在前线负重伤的战士,全剧以他在生命垂危之际的意识活动为线索,展开他的内心图画。他的意识忽然跑到炮火震天的战场,忽然跑到孩提时代,想起自己的女友。一忽儿,脑子里是战斗动员时的壮烈激昂,一忽儿是对着女性倩影产生的绚丽多彩的遐想。意识活动像一条小河流淌。听众从这些内容感受到了一个美的心灵。全剧以心理结构形式,把一位战士的内心作了诗化的表现。
第二,心理化结构广播剧,段落之间不以事件时间先后为序,也不同于“倒叙”写法,它是随人物意识流动,自由地“流”到过去、现在或将来。当然,各段落在时间上跳跃、无顺序,不等于结构零乱、漫无头绪。全剧仍是根据主题要求选择一定内容,安排各个段落的。不过,此段落与彼段落的衔接,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它的节奏比传统式结构更紧凑、更快。
第三,心理化结构广播剧,没有事件式的外部冲突作为“高潮”,它的高潮是人的主观情感一步步推向最激动、最昂扬的时刻,心理结构广播剧往往显得诗情浓郁,广播剧《送我一枝玫瑰花》就是一首赞扬战士美好、纯净心灵的颂歌。全剧的高潮在剧的末尾,在战士即将离开人世时听到了姑娘为他唱的最使他动情的歌——“送我一枝玫瑰花”。
六、“原素材”广播剧
“原素材”广播剧中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的原录(即原素材),是真人真事。不仅人物的谈话,就是剧中的音响也是真实的原录,后经电台的编辑组合而成。它没有事件进展,没有人物关系纠葛。例如广播剧《一个拉琴,一个吃草》主角是一个精神病人,这个人写了许多信给电台,希望把她得病的情况介绍给听众,或许对别人的病有好处。电台的编辑访问了她,录了她和她的母亲、房东、丈夫和雇主等人的谈话共二十多个小时,后经过剪辑成了一个没有解说的广播剧,为这位患者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机会。当然,它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一段段谈话拼成的,使听众对患者有所了解。并能使人思考一下,社会应如何对待这些人。作者认为患者某些想法是合理的,而许多健康人的行为却不那么正常——对他们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困难、痛苦毫不了解,缺乏起码的同情心。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形式的广播剧在我国广播剧界尚没有任何尝试。
七、戏曲广播剧
戏曲广播剧是中国广播文艺独有的形式。传统戏曲与广播媒介相结合,把舞台戏曲的视觉元素通过视听转化法转变为听觉元素,从而创造出全部用声音元素表现生活内容的广播戏剧形式。它一方面是虚拟的、假定的程式化的戏曲风格,另一方面是表现生活时要求的真实细腻的写实风格;一方面是戏曲要求的唱念做打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是打破统一体只保留声音元素的视听转化作品。它既保留了戏曲的神韵,又有戏曲广播剧新形式的特征。在这种艺术形式中,虚与实的矛盾无处不在。虚实相生是处理艺术变形的一种指导思想,《深情》、《高山下的花环》、《清水店》等一批优秀的戏曲广播剧作品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求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创作诞生的。
八、报道剧式广播剧
报道剧式广播剧以其自然真实感或“纪实性”,符合现代人获得信息,探索、了解社会生活(包括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事实真相的兴趣及心理。中央台1976年录制的系列剧《普通人》特地采用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节目主持人”形式。剧中出现的“普通人”确是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在报道式地表现这些真人真事时,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手法几乎没有一丝痕迹了,就像与听众当面自然地叙述、介绍他自己的一切,如其中《翅膀》一集,就是由主持人张辛欣把作曲家谷建芬介绍给听众,然后由谷建芬自述个人经历。自述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围绕主持人心里的一个问题。“这几年,她一下子写了很多很多的歌,我记得哪个杂志上说她写了1000首歌,……我看着这位中年妇女,很惊奇,谷建芬,你心里怎么涌出这么多歌呢?”谷建芬介绍了自己一家的荣辱沉浮,酸甜苦辣(还是用“代言体”再现,有角色有对话)。听众了解了谷建芬,那么,她心中怎么会涌出这么多歌?答案自在其中,听众在和剧中人物心灵沟通过程中,泛起许多联想和感慨。主持人说:“我希望,在《普通人》这部系列广播报道剧里,大家通过声音,能够彼此相识。”继《普通人》之后,1987年编制了反映城乡经济改革的广播报道剧《我们是中国农民》、《大碗茶传奇》、《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等。它们以不拘一格的灵活表现形式,以真切动人的现实生活内容和贴近听众的强烈时代气息,向听众展示了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貌。
九、音乐式广播剧
音乐是最适合广播的,以音乐为主要贯穿线结构广播剧,是音乐编辑多年的愿望。在“文化大革命”前,广播文艺形式中只有介绍音乐家创作实践的音乐故事,是以单人叙述为主要的手段,近几年来大都突破了以单人叙述为主的音乐故事的框架,出现了不少以演员扮演角色进行演播的传记性的戏剧作品。它集中而完整地介绍作曲家的生活道路和音乐创作实践中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形成了音乐广播剧。如《莫扎特》、《贝多芬的故事》、5集连续剧《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等。还有用一首乐曲演绎出来的故事编写的广播剧,如武汉台的《高山流水》,它是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与古曲《高山流水》巧妙地串联起来,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动。而且,人物的对话紧紧地围绕着《高山流水》这首古曲所描绘的意境,曲高词雅,不仅使听众了解了故事,而且也懂得了音乐的含义,应当说这是音乐性较强的广播剧,又比如中央台制作的《乡音》,故事说的是一个乡间的民歌手到城市音乐院校学习后,本色不变,重返故乡的故事。编导有意识地把戏剧、音乐、音响效果有机地结合,编织出一部音乐性很强的广播剧。剧中用歌声唱出大自然绮丽的风光和对家乡的挚爱,又巧妙地用竹笛来表现人物的对话和情感的应和。
十、音响效果式广播剧
音响效果式广播剧是不用语言、音乐,完全使用音响效果组成的广播剧。它通过人物的动作音响把剧情所要表述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剧目。如:英国无语言广播剧《复仇》,通过人物行动的音响来表现人物行动。剧中主人公——逃犯,他在逃跑过程中的脚步声,急促的喘息声,用脚踩摩托车油门的声音,跳进水里的声音,砸碎人家玻璃跳进窗户的声音,和他在洗澡间跟他仇人搏斗,最后把仇人按到水里闷死的声音,他报了仇,长长喘了一口气,自己拨电话找警察自首的音响等,这些人物的行动都是用音响表现出来的。属于音响效果式广播剧的还有青岛电视台的音响小品《水滴》。
十一、音乐音响效果式广播剧
音乐音响效果式广播剧是没有语言的剧目。联邦德国(西德)音乐音响效果剧《文明的小故事》是由钢琴曲和汽车开动声组合而成的。英国也制作过这样的广播剧叫作《咆哮的清唱剧》。
十二、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
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是基于数字广播基础上的一种新兴广播形态,由英国BBC广播电台最早制作的一部名为《财富轮盘》(The Wheel of Fortune)的交互式广播剧已于2001年9月19日和20日同时在BBC属下的3个广播电台播出。其中第三、第四广播电台播出了《财富轮盘》的两种版本,而在BBC网站上播出了第三种版本。听众可于广播剧剧情发展过程的若干关键点在3种版本之间进行切换,实现情节交互,由此再创作出自己的故事情节。BBC已经计算过,从头到尾有多达九百多种方式能收听这一广播剧。这个节目一经播出便大受英国听众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