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结构方式与转场方法
一、结构方式
对戏剧结构方式作分类研究,有利于把握戏剧结构规律。分类总是就一般剧作探求一般规律,而不是否定会有例外特殊情况。分类的方法是多样的,角度不同对戏剧结构类型的分析也不同。我们在这里先用一种简便明了的分类方法分别考察不同广播剧结构样式的特点。这就是“一人一事”结构;“一人多事”结构;“多人一事”结构。
(一)一人一事
第一,以一人为主角,全剧集中塑造“他”,其他人物都是为塑造这个主要人物才出场的,都为“他”而奔忙,都因“他”而喜怒哀乐。
第二,这个人是在为一件事而奋斗,是在这一件事当中展现他的性格特征,尽管矛盾冲突一浪接一浪,尽管有很多回合的斗争,但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人物的这一件事,没有离开这一件事。
第三,所谓一件事,不局限于一个具体事件,比如救一个人,刺探一个情报,侦破一个案件,等等。这件事,可以是这一个人的一种追求,可以是他对一个事业的奋斗。当然,“追求”、“奋斗”,目标又比较具体。比如,追求当一名演员;为写出一部著作而奋斗等。比如,广播剧《尊严》表现了中国女大学生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她无故被雇主打伤,并污蔑她是贼,被警方关押。她为了争一口气,为了争得中国人的尊严,她孤身一人把这个有着很高地位的银行家告上了法庭。由于原告和被告社会地位悬殊,案子曲曲折折地拖了三年之久,但最后还是以原告胜诉而告终,她——这位中国女孩争得了让这位银行家在法庭上当众向她道歉,赢得了中国人应有的尊严。整部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事件而进行发展的。
(二)一人多事
这种结构方式,适宜表现一个人一个阶段的各种经历、遭遇,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这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它的长处是可把一个人塑造得更丰满,可展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表现一个人的命运,这些事件只有重点事件,而没有中心事件。
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某一侧面为宗旨而又采用一人多事结构的广播剧,又可以称之为“人物命运剧”。它往往是通过表现“这个人”的命运来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批判或歌颂某种精神。命运是特定社会地位、特定性格的人,同他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的外界社会环境(一系列环境)发生关系时,所经历的遭遇。他一连串的遭遇所构成的画卷,就是他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形成一卷怎样的图画是有其必然性的。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这个人的性格、社会地位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并不是说人物性格是天生的,我们是说“进入剧中时”人物已经有稳定性格特点)。两个“客观存在”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遭遇,所以命运是有规律的。反言之,当一部剧合情合理、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便会给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广播剧《千古流芳彭元帅》即采用一人多事的结构方式,展现彭德怀元帅从1959年到1974年这15年间的遭遇。这15年间,彭德怀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失去工作权力,继则又背上“里通外国”罪名遭受迫害,直到在医院凄凉的景况中死去。在这卷人生命运的图画里,让人较深刻地感知了彭德怀的性格。他说:“我是一个党员,我是一个老兵,心里有什么,能不向党掏出来?”他耿直而坚强,决不为保全自己而说假话。一个人的鲜明性格在一串事件图画中显露出来;同时听众也会从这一个人的命运中领会、认识了这15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风貌的一个侧面。
广播连续剧《孔繁森》是“五个一工程”的获奖剧目。曾有政要人物评价广播剧《孔繁森》是所有歌颂孔繁森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中最优秀的。此剧就采取了一人多事的结构方式。孔繁森曾前后三次进入西藏阿里高寒地区——抢险、救灾、看望无助的老人,收养失去双亲的孤儿,为了帮助失学儿童自己去卖血等等;对家里,他顾不上年迈多病的母亲,顾不上无依无靠的妻子,也顾不上年幼的儿女……他心里最放不下的是西藏,是那里需要帮助的人。《孔繁森》叙述的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塑造的是一个连贯的人,一个无私无畏的人。
《永远的深情》塑造了抗洪英雄李向群的英雄形象。从他执着地要求参军、背小学生过河、资助困难学生上学,到帮助吸毒的朋友、争取入党、再到抗洪中的英勇表现,直到停止呼吸……成功地展现了一个青年战士的爱国情怀。
(三)多人一事
这种结构方式,用得更普遍一些,因为适合这种结构方式的题材较多。
所谓“多人”,即是并不集中笔墨突出塑造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以上。但是就广播剧来说,又不能过多,以三个以内为好。
所谓“一事”,当然并非不允许有铺垫性情节或有主体事件解决之后的辅助性情节。但是全剧矛盾纠葛要围绕这一个主体事件。
在这类结构里,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着重揭示人物性格,一种是着重揭示社会问题。
着重揭示社会问题的,并不细致刻画人物性格,但它通过表现一个有意义的戏剧性事件,反映一种社会问题,歌颂或批判一种社会现象。如《开船锣》、《七·二八的那一天》(其中的人虽未全面细致的刻画,但它总是揭示和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
通过一种事的过程,能展示两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多是亲情、友情、爱情和爱国之情的表现。如音乐广播剧《中华之声》,通过《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把田汉、夏衍和聂耳三个活生生的形象摆到了听众面前。再如,《飞来飞去》通过童雨欣赴日的悲剧,塑造了机长、乘务长的宽容和善良,以及童雨欣人物的多侧面性。
“多人一事”和“一人一事”的共同点是都围绕一件事,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矛盾冲突;不同点是“多人一事”可使人物性格在不同人物对比中更鲜明。而“一人一事”则可使一人得到更细致表现的可能。这两种结构,人物写法有别,剧的效果也不一样。
上述结构样式,是指到目前为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有情节、有人物形象的广播剧来说的。某些现代派作品如西方“原素材广播剧”,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形象——其结构样式当然不归上述种种。在我国,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形象的广播剧并未发展起来,所以对其结构特点,这里就不做分析了。
二、转场方法
转场方法即是情节段落之间的衔接方法。处理好衔接,不仅仅能使剧达到自然、流畅,而且关系着一个剧的主题和人物的表现。因为各种转场方法,都有它们特定的表现力,比如,有的能造成紧张感,有的能造成舒展的效果,有的能很清楚地交代“幕后”的戏,有的能渲染气氛等等。所以转场方法,不单单是个情节衔接的技术处理问题,它是剧作者利用“结构”这种剧的“内部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段。
(一)叙述转场
又称“解说转场”。它是用解说者的叙述来完成上下场衔接的。在有解说的广播剧里,这种转场方法用得比较多。它的长处是清楚、自然,能很明快地交代上下场的因果关系,有时又能容纳进许多“幕后”的戏,也就是说,下一场人物感情、事件状态为什么会有了很大变化、发展?中间经历了什么事情?能够向听众交代得很明白。
例如《彭元帅故乡行》,彭总第一次回故乡和第二次回故乡,中间就是用解说者叙述,把两次回乡中间发生的事——幕后的戏交代出来了。这个交代完成了转场任务,同时也起到了掀起新的戏剧波澜的作用。当第一次回故乡调查了浮夸风的严重性以后,戏结束在彭总写反浮夸风的意见书那里。接着,解说出来:“彭老总怀着‘我为人民鼓与呼’的精神上了庐山,彭元帅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了长长的意见书,结果彭老总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并被罢了官!”接着解说者作了一段感情的抒发,交代出彭老总二次回故乡时,“整整三个年头了”,彭老总“戴罪返里”了。——两场戏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都有了。
解说转场用起来比较灵便,但是要注意不要使叙述变成单纯的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这种叙述要有“戏味”,要求解说体会剧中人物感情,要有特定的情感和趣味,把时间地点转换自然地含在有“戏味”的叙述语言里面。请看广播剧《陈妙常》中的一段解说:“钟声送走了又一个黄昏,月亮又爬上了粉墙,这座白日里也少有热闹的女贞观,这时更是一片宁静。秋天了,月光水一样清冷,融在月色中的殿堂、禅社、回廊,都似沉沉入梦了,可是,东院碧云楼里,却有人徘徊窗前,书也读不进,觉也睡不稳。”广播剧《桃花扇》在转场中也同样重视了这个问题。“繁华的秦淮河,灯火这时候才渐渐地熄灭,只有柔情的春水,无语东流。”这是写在李香君、侯方域洞房花烛,春宵一刻的时候。此时的百般温柔,预示着明日千般不幸的涌来,更营造了戏剧情节跌宕的氛围。
(二)行动转场
这是不用第三者叙述,全凭人物行动完成时空转换的转场方法。
这种转场方法,一般用在场次之间时空衔接比较紧,距离比较近的戏里。在这样的情节段落之间,用“行动转场”方法,能收到自然流畅的效果,人物行动线不被打断。另外,在时空转换比较多的戏里,尽可能用“行动转场”,可以省去很多显得零碎的解说。
“行动转场”,靠人物自己的行动,而广播剧的听众又看不见人物行动,这就往往要在人物对话中显示出他们的行动,说明他们的行动。广播剧《桃花扇》中,历经坎坷的侯方域又回到南京的栖霞山来寻找香君:
侯方域:……香君会在哪儿呢?苍天!给我侯方域指个路吧……
[着急地踏着荒草,走走停停,喘着气。
侯方域:啊……哎,路口!三岔路口……这该怎么走,啊……
[远处响起木鱼声。
侯方域:噢,山上,有庙……
[吃力地向上攀登。木鱼声渐近。
[推开破山门声响。出现无气力的诵经声。
[秋风吹响枯树,吹打着破纸窗。
侯方域:师傅,师傅,得罪得很,打搅你了。
李香君:(诵经,木鱼声停)哦!小道还礼。
侯方域:请问姑姑,可听说一位叫李香君的……
李香君:(一惊)啊?你……
侯方域:(一惊)啊?你……
[激动酸楚的音乐起——
从山下到山上的庙宇,是靠人物的行动完成的。再比如,在《徘徊的青春》中,有这么两场戏的转换:
[学生食堂的嘈杂声——
志平:咳,北方——
北方:志平,你等会,我买个烧茄子。
志平:够了,我都买了宫爆鸡丁。
北方:志平。
志平:你买什么菜了?
北方:买了烧茄子啊!就在这儿吃吧。
志平:到我宿舍去吧。
北方:好吧。
志平:走。
[志平高跟鞋的声音——
[开门声——
志平:进来吧,坐啊!喝水吗?
北方:不喝。
志平:昨天我刚买了张光盘,你听听好听吗?
[播放音乐的声音——
(三)台词呼应转场
上一场末尾台词与下一场开头台词,造成某种前呼后应的感觉,这样就不必加解说介绍,使戏从一个时空,转入另一个时空。
这样转场,造成的跳跃性较大。两场戏人物不同,不能用人物行动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又不使用解说时,则用这种转场方法是一个灵便的、效果又很鲜明的方法。比如,上一场甲和乙提到丙,说:“这么长时间了,丙的腿不知好了没有,他还可能重新站起来吗?”下一场开头,丙就高兴地说:“站起来了,站起来了,我的腿好了,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医生同志,真不知道怎样谢谢您呀!”这样前后呼应,就显示出了转场。前一场和后一场,环境不管相距多远,戏就能转过去。
请看《南宫玲霞》中从湖畔到团长办公室的转场:
谢 文:南宫玲霞同志,假如有机会让你归队,你愿意吗?
南宫玲霞:不,我不去。
谢 文:我们同在一个学校里学习过,也可以算是老同学吧,我衷心希望你能够重登舞台。
南宫玲霞:谢谢你的好心,我现在没有这个想法。
谢 文:哎,“四人帮”都已经垮台了,你应该回来。
南宫玲霞:哟!谢文同志,对不起,我该上班去了,再见!
谢 文:(急问)你在什么工厂?
南宫玲霞:农机修配厂。
[湖畔音响渐隐。
谢 文:(自语)多么难得的人才啊!得马上向方团长汇报。
[京剧团排演场杂音。
[敲门声。
方 进:请进来吧,谢文。
谢 文:(推门进入)老方,你怎么知道是我来了?
方 进:抓你的特点嘛!别人到我这里来都不敲门,只有你谢导演有这个好习惯,哈哈……
谢 文:没想到方团长观察生活这么细啊,我看你也改行当导演算了,哈哈……
方 进:嗯,我还观察出来了,你今天情绪特别好,一定是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来,这边坐。
谢 文:老方,你观察得不错,我告诉你,我今天有个意外的收获。演谢瑶环的演员找到了,而且她是再合适不过了!
由于台词呼应清楚,两场戏时空转换,很清楚,也很自然。
台词呼应造成转场,不仅用在人物台词之间,有时也用在人物台词和解说之间,台词和解说相呼应,使解说出现得自然,与“戏”衔接得紧密。这在回忆、回述的情节里,会使转场显得直截了当,简练清楚。广播剧《法官之死》是用法官城川刚一的回述作为解说的。为了使他的回述吸引人,这个剧在开头先写了他的突然死亡。是自己给自己宣判死刑,自己执行的,这就造成了悬念。从这个悬念性的场面,转到从头回述,就是用了台词和城川刚一的回述性解说相呼应的方法。
[汽车停车声
法官夫人:请吧。
中郎博士:好吧。
法官夫人:请。
[夫人尖叫声
中郎博士:快,把绳子剪断。
[两人急促的呼吸声。
法官夫人:喊救护车吧(哭泣)。
中郎博士:已经不行了,太迟了。
[夫人哭泣。
中郎博士:身体已经僵硬了。
法官夫人:(哭泣)可成川君,倒是为了什么呢?
中郎博士:是啊,他为什么要自杀?还穿着法衣,戴着法冠。不像是为了伤心才轻生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法官夫人:(哭泣声)啊,这是什么?
中郎博士:是遗书吗?
法官夫人:啊,先生,这是写给您的。
中郎博士:(念)“大迟中郎博士君”啊,是写给我的。
[夫人哭泣。
中郎博士:(念)“判决书。关于铃木正三杀人案件的错判作以下判决:判成川刚一死刑。法官成川刚一。”啊,有这样的法官,自己判了自己死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解 说: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铃木正三杀人案件,是我审理的千百万案件中的一件,可在开庭审判时,却出现了这样的反复。
[法庭内人的嘈杂声。
法 官:根据上述的种种情况,本庭判定被告铃木正三对被害人藤奇洋支柱,犯有抢劫未遂杀人罪,并依铃木正三,你可服从……
铃木正三:我服从判决,但这决不意味着我承认自己有罪。
法官成川刚一以“第一人称”解说出现之前,戏剧台词先有了铺垫,“解说”出现时就很自然地有“戏剧性”了。
在儿童广播剧《小天使》中也有同样典型的例子,三个小学生在海边捡到两个小海龟,想把它们放回大海,后来发现它们受了伤,便决定把它们送到宠物诊所诊治。从海边到宠物诊所转场是这样完成的:
(三人走进海水里,海水涌动的声音。伴着几声海鸥鸣叫。)
小雨:小海龟啊,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去吧。
青青:代我们三个向你们的爸爸妈妈问个好……
小岳:送给你们一个忠告,下次出来的时候,别往人多的地方跑,更不能去工地!记住啦,拜拜吧!
(放两只小海龟入水的声音,三个孩子拨弄海水声。)
小岳:哎,你们游啊!你们怎么不游呢?
青青:小爪子,划呀,你快点划呀!
小雨:也许是伤得太重了,进了大海也活不了,应该送它们去医院!走。
小岳:给我,我抱着,给我呀!
青青:小岳,为什么应该你抱着?
小岳:哎,我要是不扔那个瓶盖,你们能发现它们吗?
青青:这么说,你污染环境还有理了?
小岳:那好,这个不算数,我,我知道去哪儿给它们看医生。
青青:这谁不知道?宠物诊所呗!
(海浪声,隐。)
(宠物诊所,人和宠物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小岳:医生叔叔,你还记得我吗?
医生:哟,是小岳啊,你家的小狗叫东东,小猫叫西西。对不对?这次是谁不舒服啦?
小岳:你看。
医生:(惊讶地)海龟?哪来的?
(四)音乐转场
用音乐完成转场是广播剧常用的方法。一方面音乐可显示时间的延续和情绪的转换;一方面音乐有一种特别的“指示”作用。广播剧《列车在黎明前到达》中有这么一段戏:
女儿:爸爸,明天我们盲童学校举办毕业典礼,有我的节目,你也去,好吗?
(演出实况)
(钢琴弹奏出抒情、悦耳的舒伯特小夜曲,一曲完毕,掌声、叫好声四起)
女儿:(激动地)谢谢,谢谢大家。今天当我要离开母校的时候,我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爸爸!你们的掌声有一半是应该献给他的!(掌声又起)爸爸!爸爸你在哪儿?你来呀,你快上来,到我身边来。
爸爸:敏敏,我来了。(掌声热烈)
在这里钢琴声提示给听众,“这里”就是盲童学校。再比如,在《桃花扇》中,也运用了音乐转场的手段:
解 说:人生难,最难遇知音!两人心相映,任它花开花谢,心里总是春。可是,那个暗中在动心机的阮大诚,怎么会就这样善罢甘休呢?
(几声马嘶,响起马蹄声。)
阮大诚:哈哈,小人?骂我阮大诚钻营拍马,是小人,哼!侯方域,这帮狂妄之人!好,我阮某是小人,可我这个小人今天浮上来了!
杨文聪:咳,盟兄!今天全城文武官员议事,也传了咱们,不过是给个面子罢了。你何至于这样。
阮大诚:大局有变,机会难得。文聪贤弟,到我府里痛饮几杯去吧。
杨文聪:哎,刚才在清议堂上,你把我那位舅翁马督抚请到一边嘀咕些什么了?
阮大诚:嘿嘿,咱们总该乘风上青天啦,回府细谈。
杨文聪:盟兄,时才议事,你说人家侯方域勾结外路兵马要来南京作乱,那是冤枉。
阮大诚:冤枉!嘿!反正马督抚要抓他问罪啦!十几年都是这帮东林、复社文人挤对咱。成,看看是他君子厉害,还是我小人厉害!
杨文聪:啊?噢,是啊,是啊。嗯,盟兄,我想起来了,我有一桩小事要立即料理一下,你先回府,我随后就到。
阮大诚:那……
杨文聪:盟兄放心,我一定来。
阮大诚:啊,哈哈,好的。驾!
[分道扬镳的马蹄声,杨文聪加鞭,马蹄加快。
杨文聪:吁!(马被勒住)
[急推门声,向里急进的脚步声。同时,楼上传出来笛子伴
奏的昆腔:“原来姹紫嫣红地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进颓垣
……”
[急推门声,昆腔止住,众人惊愕声。
杨文聪:(喘息地)啊,都在这里,苏师傅也在。
众 人:杨老爷,您……
杨文聪:我只说一句话就走。侯兄,香君,祸事来了。阮大诚在马督抚跟前,告侯兄勾结外地兵马来南京作乱,马督抚要来抓侯兄了!
众 人:这……
杨文聪:咳!侯兄,你也和他结怨太深!他呢,这回也过分了。没办法,你赶快离开南京吧。我算尽到心啦!你得快呀!往后,别跟什么人结怨。我走了。
杨文聪为救侯方域急匆匆来到媚香院,楼上传出用笛子伴奏的昆腔音乐和李香君动人的演唱,这很能表现媚香院的环境和职业特点,此时的音乐有很强的说明性,使戏得到顺利转场。类似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效果转场
这是利用自然音响的发展、变化起到转场作用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由人物对话里说明了或暗示了将要转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这时,再接另一地方自然环境音响。当然,转换了的自然环境要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广播剧《秀梅》,秀梅爹因车祸被送进了县医院,秀梅娘因家里秋收太忙,只能让年幼的秀梅去医院侍候他爹,戏是从农村汽车站转到县城,再转到县医院,都是通过音响转场完成的。
[两人走山路的脚步声——
[秋虫鸣叫——
秀梅娘:(喘息声)秀梅呀,你到了县医院,先把钱给人家交上,别误了给你爹治病。你跟人家大夫说,要是钱不够,等卖了粮食就还上。
秀 梅:(喘息声)嗯。
秀梅娘:到了城里,啥事都要小心。不知道的事,就多打听打听。
秀 梅:嗯。
秀梅娘:见了你爹,让他好好养伤,别惦记家里。
秀 梅:嗯。
秀梅娘:要有顺道的就给娘捎个信来。
秀 梅:嗯。
[汽车驶来——停住——
售票员:上县里的?快上车吧!
秀 梅:嗯。
售票员:上车吧!
秀 梅:娘,你回去吧。
秀梅娘:路上小心啊!
秀 梅:哎——娘——回去吧——
[汽车开走——行驶在山路上。
解 说:秀梅爹外出打工快一年了,前些天她爹曾托人捎话来,说秋收的时候回来帮助家里收庄稼。秀梅就盼着爹早点回来,因为爹临走的时候曾经答应她,回来的时候,一定从城里给她捎个收音机。可是从县里来的这封信,不光彻底打消了秀梅的这个梦想,还给他们全家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爹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呀?秀梅,就这样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出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能够表示城市街景的效果。摩托车驶过,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
[音响转续,表明秀梅从街上走进医院大厅特有的音响。
秀 梅:大……大夫大姨……
护 士:我是护士,你有什么事呀,小姑娘?
秀 梅:我找俺爹。
护 士:你爹是谁呀,他叫什么名字?
从这里不难看出,人物的戏剧场面从农村转到城市,又从城市的大街上转到医院的大厅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农村转入城市,这中间虽然有一段解说,这段解说不是为了单纯地转场,而是为了表现秀梅对爹惦记的心情。但是,我认为,这中间如果没有这段解说,戏会显得更利落些。
除用自然环境中的音响转场外,还有用音响传递转场的方法。这也是音响转场的一种。“音响传递”往往是利用一些传递的媒介物,比如打电话、广播等。假如有这样一场戏:厂长说,“这真是个好消息,快广播!”这时,推出播音室里的播音声音,然后播音声音转成车间或其他地方喇叭里传出来的声音,就可以使环境由广播室转到车间或其他什么地方。
(六)综合手段转场
语言、音乐、音响和解说都利用起来造成戏剧场面的转换。这样显得戏剧气氛很浓、有情景、有气氛,能把较复杂的环境、戏剧情势交代得更清爽、更有意味。立体声广播剧《桃花扇》中有一段就很典型:
郑妥娘:香君,你看,你的白纱宫扇……
李香君:啊?怎么添上桃花了?这桃花是用什么染的,这么红!
郑妥娘:(颤声地)那,是你的血呀……
李香君:啊?啊……(哭泣不止)
(悲愤似哭泣的音乐至)
(西风阵阵加紧)
解 说:转眼新年了,好大的雪呀,秦淮河都封住了。李香君度日如年地等着侯方域,哪想到,知音未归,祸又临头。
(推出宴席音乐、音响、间有“请上——杨大人请——阮大人请”的应酬声)
官员甲:(低声地)杨大人,阮大人这府第,好气派!
(七)其他特殊转场方法
除上述几种,还有一些特殊的转场方法,是在一些特殊情景里,或者特殊题材里使用的。如,利用暂时停顿,出现短暂的空白造成转场效果:
甲:哎,这是谁丢的钱包呀?对,送派出所去!
(然后,出现短暂的停顿,再出现这样的情景)
乙:哎,我刚才从那边来的,钱包会不会丢在路上了?哎呀,丢在哪儿了呢?
这中间的短暂停顿,就把两场情景间隔开了,起到转场效果。这可称之为“间隔转场”或“停顿转场”。
再如用音乐来间隔不同时间的戏。这种音乐,只是把戏间隔一下,让人听清这戏剧情境已经转换了。这和“音乐转场”又是不同的,这时的音乐不描绘环境气氛。这种“转场”可称之为“虚拟转场”。
广播剧《七色花》即用这种方法,用童话色彩很浓的音乐来完成转场。
解 说:……珍珍高兴极了,把这朵七色花小心地装进衣兜里就出去玩了。院子里一群小男孩正在做游戏,他们把一根根木棍插进沙子里。
男孩甲:冲啊,快冲啊!
男孩乙:冲——啊,快——冲——啊!
珍 珍: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
男孩甲:不行!
珍 珍:为什么?
男孩乙:不成!我们不带女孩子上雪山!
珍 珍:雪山?啊,这哪儿是什么雪山呀,全是沙土堆!
男孩甲:不是沙土堆,是雪山!
珍 珍:是沙土堆!
男孩乙:是雪山!
珍 珍:带我玩吧?
男孩甲:不要,不要!
男孩丙:走开吧,走开吧!
珍 珍:没有你们我也能上雪山,而且是真正的雪山,你们这算什么?哼!
解 说:珍珍一生气,就把那朵神奇的七色花掏了出来,揪下一片蓝色花瓣扔出去。
(神奇的音乐——)
珍 珍:“小花瓣哟飞呀飞,从西飞到东,天上绕个圈,替我办事情。”(音乐——)快把我带到雪山上去吧,一人滑滑,多高兴啊!
这时出现神奇而富有幻觉感的音乐,起到场景转换作用;
(大风呼啸)
珍 珍:这是真的雪山(风声)。哎呀,真冷啊,真冷啊!七色花,七色花,快帮帮我的忙吧。“小花瓣哟飞呀飞,从西飞到东,天上绕个圈,替我办事情。”雪山实在太冷了,快快把我送回家去吧!
这时又出现音乐间隔,剧又转入下一场:
女孩甲:快看珍珍来了。珍珍,你刚才到哪儿去了?快和我们一起玩吧。快来吧,我这有大汽车呢!
(汽车喇叭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