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材与提炼
选材是剧作创作的第一步,选择好的题材是广播剧创作成功的基础。选材首先要求剧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能从生活中准确及时地捕捉人们最为关心的事件和问题,同时还要符合单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情节过程不太复杂,人物关系简单,但要具有典型性,能说明一定的社会问题,能使主题思想鲜明地被表达出来。
一、广播剧题材的分类
我们把广播剧的题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题材;另一类是现实题材。
(一)历史题材
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经历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提炼,故事性很强,一直为广大受众所熟悉和喜爱,因而便有了将其制作成广播剧的听众基础。历史题材可以是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如《窦娥冤》、《陈妙常》、《桃花扇》和神话传说《宝镜湖》、《百花公主》等人物和故事都没有可靠历史依据的题材;还可以是主要来自史实和部分比较可靠的野史如《秦王李世民》、《范蠡与西施》、《蔺相如》等人物和故事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题材。
(二)现实题材
现实题材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纪实性作品,其人物和事件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的,如《潘秀芝》、《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有取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其人物和事件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的如《至高无上的爱》、《在人生的跑道上》、《一封将要寄出的信》、《裂缝》等。
同时,现实题材的选材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如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梅兰芳三绝酒井》、《蓝色的牡丹花》等;表现向往国家统一的《归根》等;表现国际题材的有《艺术家的婚事》、《一份海底手稿的秘密》、《鲜花的葬礼》等;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好形势和社会新风貌、新人新事的有《书记推磨》、《抢救生命的24小时》、《小站上的小事》等;歌颂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有《心中的彩虹》、《陌生的亲人》等;表现青年一代奋发图强、献身四化的《燃烧吧,生命!》、《彩虹升起的地方》等;表现农村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克服“吃大锅饭”的《山村里的笑声》、《风雨之前》等;反映工业战线的有《突围》、《你在想什么?》等;表现文化教育战线的《三张通知书》等;表现部队生活的《高山下的花环》、《兵级副连长》等。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广播剧,就要表现时代的发展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将时代多层面的变化和多角度的审视搬上了广播剧,包括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改革与建设、城市与农村、工厂与学校等。同时,在开掘多样题材时,还要注重不同层次广播剧听众的审美心理,在适应听众欣赏需求的同时不忘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精品提高听众的欣赏水平。
二、选材的宗旨
(一)弘扬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主旋律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精神,如果广播剧创作者把弘扬主旋律作为动力和指导思想,在选材中就有了方向上的指导,就能从各种题材中开掘出有一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主题。
创作者要重视表现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和新人新事,因为这样的题材比较集中地体现着时代精神,让人们感受到时代前进的主潮流,把握好这部分题材,从一切可能开掘出主旋律思想和精神的题材中去从事独特的审美创造,并努力使之成为鼓舞人向上的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同时,弘扬主旋律并非要选择重大的题材,它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一些小的题材也会开掘出深刻地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大主题而成为精品之作。创作者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和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适合自己创作风格和表现能力的题材。《红岩》、《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均为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播剧不断发展和繁荣,《神圣的使命》、《千古流芳彭元帅》等以多角度、多题材、多方位、多色彩的新风格和新特点,关注着时代的脉搏,表现了新时代的风貌。
(二)题材要多样化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劳动实践、工作实践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我们的精神产品应该着力去反映他们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反映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为他们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创作者要走出去、走下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汲取营养,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题材,创作更多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历史内涵,既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又具有相当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三、选材的依据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挖掘潜力
事件本身是否具有挖掘的潜力?具体而言,事件是否具有提升主题思想的可能、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否反映社会的突出问题是选材时必须要考虑的。单本剧时间短,但仍要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并体现其思想内涵,这就要求单本剧的选材要典型化,具有代表性,以小见大,以事载情,将创作者要传达的意境和要阐明的生活哲理体现出来。
广播剧《电话传情》表达了一个5岁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想念。5岁的明明,父母离异,原来的房子判给了明明的妈妈,明明随着父亲搬到了一个四合院里。每天,明明的爸爸下班后,早早到幼儿园接明明回家,然后忙着做饭,明明独自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的陈奶奶常常让孙女菲菲给儿子和儿媳打电话叫他们过来吃饭。一天,明明在玩耍时看到了菲菲在小巷里的磁卡电话机上给妈妈打电话时幸福快乐的神态,于是也想给自己的妈妈打电话,菲菲告诉明明要有卡片才行。明明找到了自己学习汉语拼音时用的卡片,每天放学后,插到巷子里的磁卡电话里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总是忙音,明明还以为是妈妈生气了,依然每天跟“妈妈”说他的学习和生活还给妈妈唱幼儿园新教的儿歌。到吃饭的时间,明明的爸爸都要到处找明明。终于,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爸爸发现了明明的秘密,爸爸很生气,当天晚上,明明病了,病中的明明哭喊着要找妈妈,明明的爸爸十分内疚痛苦。第二天,爸爸带着明明拿着真正的磁卡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的妈妈泣不成声,明明牢牢地拿着电话再也不愿松手——以打电话来表达童心的执着,表达父母离异后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进而引起听众对离异问题的思考,对单亲儿童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关注,可谓以小见大,真实感人。
(二)创作者自身的素质和对题材把握的可能性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心灵的外化。在广播剧里,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创作者心灵的载体,创作者要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念。剧作者寻找素材也就是在寻找个人生活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当某些事件与剧作者个人的人生理念产生吻合,才可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即便面对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艺术家的心里会有不同的表现。老舍以反映北京市民生活见长,而赵树理以反映农村及农民生活见长。
(三)听众对题材接受的程度
市场的规律,要求我们学会倾听需求者的心声。只有关注听众心声、追踪听众脚步、透视听众心理、扣准听众脉搏、品析听众喜好、鉴识听众口味、探知不同听众对各种题材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值,才能精心创作出听众喜爱的剧目,才能完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的宽松,听众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生活或生活变化自然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广播又是进入亿万平常百姓家的最主要传媒之一,反映生活、贴近生活、传达真实情感、浸润听众心田必将是广播剧创作的“焦点”。同时,由于听众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听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这就要求我们选材要多样化,针对各个不同的听众群的审美需求来策划、选择题材,创作剧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