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篇广播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长篇广播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首位的,所有的情节和事件的组织都是围绕人物编织的。“创作一部广播剧时,除去题材的选择之后,人物塑造在写作中就是首要的,它是整个编剧工作的主体和中心。”俗话说“以情感人”,这个“情”字,就是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一个内涵丰富的人,才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展现人物的情感才能引发受众心理需求的选择。
一、形象塑造必须具有特点
形象塑造必须具有特点,即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的行为方式。在戏剧性环境中,人物与周边关系的处理,最能体现人物的特性,而听众的人物对位,也是基于矛盾冲突中的人物表现。
例如绍兴人民广播电台创作录制的四集广播连续剧《民情日记》,在2001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该剧不但宣传、贯彻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同时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创作者确定的剧中主人公镇党委书记辛振栋,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还赋予他与其他优秀农村基层干部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这个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是贵在新,贵在典型性和时代性。
特色之一,他是“三个代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只有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产党员,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共产党人。
特色之二,他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际,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和农村群众血肉相联、心心相印,具有极强的民本意识的党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特色之三,他是有学历、有专业技术知识、有抱负,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
特色之四,他是既有工作热情,又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新一代党的农村基层干部。
再例如山东台录制的广播连续剧《孔繁森》是一部成功之作,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人物在亲情与事业矛盾交织中的抉择。对亲人对家庭,孔繁森有着与常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对事业又有着执着的追求。数次进藏工作,让他更渴望家庭的温暖,贫瘠的阿里地区却又让他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怀。奉献给家庭还是奉献给事业?成为贯穿的悬念吸引着听众。该剧的结构方式也是独特的,采用了三人独白方式,以不同的侧面映现孔繁森的性格和情感切面。无论是女儿玲玲,汉族同事小李还是藏族搭档加措,他们眼中的孔繁森都是丰满的,像平常人一样善良、执着,也有一些烦恼和不满。在错综的戏剧关系中,在大量的细节铺垫下,孔繁森完成了魅力四射的人生华彩乐章,同时也完成了受众内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被听众所认可所接受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二、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要与受众心理的选择相通的
广播剧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造型与形象密不可分,受众在接受人物声音的基础上才可能进入戏剧情节,完成心理选择,所以,在演员声音造型上,尽量往鲜明的个性化上走,启发演员对人物的把握及二度创作。明显的音色区分,有利于听众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进入深一层的欣赏领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入戏”。广播剧中的语言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物的语言;第二类是解说者的语言。
(一)人物语言可分为“对话、独白、旁白”等
“独白”善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旁白”可以使听众洞察人物的内心隐秘。对话在广播剧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物语言的核心。长篇广播剧中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靠对话来完成的。好的对话必然能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老舍先生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广播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唯一手段是声音,人物说话时除了音调、音色、音质的区别,就全靠语言的个性化了。
作为艺术作品,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作品赋予主人公的鲜明的个性,是要通过震撼人心的情节和个性独具的语言体现出来的。广播连续剧《民情日记》在寻找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方面,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辛振栋上任伊始,巧遇裘品香母亲为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到镇政府寻求帮助。辛振栋了解情况后,一口答应了裘品香母亲和裘品香男友的请求,帮助查找裘品香;而后裘品香母亲因寻女心切,急火攻心,发生虚脱而昏迷,被送进卫生院,裘母再一次恳求辛振栋一定要在除夕之前将裘品香找回,让她母女俩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给辛振栋出了一道难题,而当时离除夕之夜只有三天时间了。辛振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副镇长范学谦为此感到不解。剧中,有这样一场既具有人物个性,又具有立场、感情和思想水准问题的对话。
范学谦:(责怪地)当初你真不该答应品香妈找女儿,现在给她缠住了,弄成这个样子……
辛振栋:品香妈这样指名道姓要我帮助她找女儿,我能推辞,我能回避吗?我得对得起她那一份对我的信任;再说,我们人民政府是干什么的?干的就是为民排忧解难的工作啊……
范学谦和辛振栋这一场看来是镇政府该不该为裘品香母亲寻找女儿而劳神费心的对话,实际上是一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的对话。这一场对话,虽然一问一答没有几句话,但两人鲜明的性格差异,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二)解说者的语言
运用解说来刻画人物并非上策,因为这是戏剧之外的手段。但在长篇广播剧中,此法有时也是大有裨益的。解说除了可以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还可以描述人物的动作、表情、外貌等。
三、行为表达对形象塑造的影响
人物的行为表达,对形象塑造和受众心理选择也有重要作用。广播剧所注重的是空间感,拉开间距,打开空间,音乐和音响是其必要的手段。
(一)人物的行为方式也是在多重戏剧冲突中表现的,是情感抒发及内心宣泄的渠道
人的情感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是需要发泄的。笔者认为,最好的发泄方式不是用语言长篇大论,而是以行为动作来体现。例如广播连续剧《山东有个王廷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王廷江创业之初的第一窑瓷器出炉,伴随而来的是所深爱的父亲去世的噩耗。在此之前,兄弟姐妹都认为他不在父亲床前侍奉是不孝,村民们更是以为他只为赚钱而舍去亲情,亲人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之下,他没有选择解释,而是利用动作宣泄了内心的委屈和痛苦——亲手掀翻了刚出窑的瓷器架子,剧烈的声响刺激,使听众感到郁闷到极致的情感抒发,无数爆裂声最终虚化成一块瓷片落地的声音特写,随之是沉寂,听众眼前呈现的场景是一窑的器皿碎片,宛若一朵朵白色的花,无声地祭奠父亲的亡灵。这一行为化解了此前的各种矛盾,同时将王廷江现在时的动作与不在同一时空的亡父联系起来,豁然贯通了受众的思维空间,从而使人物的行为与受众心理节奏同步。
(二)在长篇广播剧中也可以利用音乐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善于表现丰富的感情,善于展现语言所难以形容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在广播剧中,音乐具有造型性,它的感染力同样引导着听众想象力的发挥。音乐更多是起到传达心声的任务。人物形象通过音乐的包装,伸延到受众的内心,引发受众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进而激活受众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一部优秀的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留出的空隙就是给听众的想象空间。人物如果以说以做占满空间的话,听众就会产生思维上的厌倦,不能形成有效欣赏,作品也随之失去意义。
例如,在广播连续剧《中国院士》中有这样一段,显微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盛奇因做手术未能陪伴病危妻子,当手术完成,他奔至濒死的妻子床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来陪你了!”音乐迅速弥漫上来,填充了整个场景的空间,这种充盈感仿佛是盛奇此时要向妻子倾诉的万语千言。由此,音乐拉近了人物与听众的距离,人们在音乐的延伸空间中,欣赏的已不仅仅是盛奇这一个个体形象,而是对他所代表的群体形象的心理传达,由感性欣赏上升为理性欣赏。
(三)音响效果在渲染情绪上的作用
长篇广播剧要让听众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画面,给听众以现场感和真实感,这除了演员的出色演播之外,就要靠音响效果来体现了。音响效果在渲染情绪,表现人物动作方面有时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富有真实感。
如1990年8月10日上海电台推出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开创了上海广播剧的新局面。该剧是抓住上海听众关注的本乡本土的刑侦人员侦破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热点问题而精心录制的。编导通过艺术构思和提炼,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刘刚这一艺术形象,该剧的内容有:东北虎列车抢劫案、海洛因空中走私案、鳗鱼苗掠夺案等等一大批案件。情节惊险曲折,表演生动细腻,音响变幻丰富。如在“擒拿东北虎”的一场戏中,两名抢劫犯在列车上拒捕而自戕身亡,其手段极为残忍。编导借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元素,巧妙而细腻地处理了这场戏。
而且在场景转换时,音响调度更是打开空间的钥匙,听觉空间的展开为想象插上了翅膀。人物形象是在不同环境里与不同的人物交往中完善起来的。熟悉的音响环境容易使听众顺利进入规定情景中,根据声音主观地创造出想象的人物,然后,随情节的发展,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上升到欣赏的空间。形象是离不开场景的,客观音响与主观音响的重叠使用,拉近了角色与听众的距离,传达着人物形象所表达的哲理任务。
说到底,人物的特点、声音、行为动作和音乐、音响,都是形象塑造手段,完成受众对人物的内心认可。广播剧的形象塑造无论是人物特点还是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行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进入受众的欣赏空间。这几种手段都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将人物形象同受众欣赏联系起来,达到受众在欣赏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再认识。
(四)长篇广播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宜少不宜多。广播剧只能诉诸听觉。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时,可供运用的不仅仅是对话,还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等,这些手段都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不仅如此,小说家还可以大段大段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姿态、手势、衣着、眼神以及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而广播剧作者只能依靠人物对话、解说员的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这些有限的声音因素。它跟既能诉诸听觉又能诉诸视觉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更不能相提并论了。这些作品除对话之外,呈现于观众面前的还有每个人物的具体形貌、衣着、特征、动作和背景等,这些使人物立体化的手段,广播剧作者也全然用不上。倘若一部广播剧中的人物过多,听众难免会张冠李戴,引起混乱,特别是通过话筒录音,声音的特征将更为衰减。所以即使在长篇广播剧中,人物设置也不能过多。但要说明的是,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并不一概排斥设置群众场面。
第二个原则:人物性格必须单纯,即具备一种主要性格特征与一种主导情绪。这也是由广播剧是听觉艺术所决定的,听觉终究比不上视觉,它的分辨能力远远低于视觉,在感知外部事物时,听觉只能依赖于声音。声音作用于人的主观感受而形成的听觉形象是很不具体的,不确切的。因为听觉没有感知物体形状的能力,声音之所以能在人的大脑里形成“像”,是思维依靠以往的感性经验通过记忆和想象而产生的。这就是说,如果人物性格过于复杂了,一般听众就很难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最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原则:在共性中要特别突出个性。广播剧的听众多半是在自己家里,身心松弛,甚至还被形形色色分心的事情包围着。他可能在翻阅书报杂志,也可能正与家人谈天说地,还可能在打电话洽谈生意或进行社交活动。决不会像有的小说读者那样,全身心地沉迷于神奇的文字之中,也不会像舞台剧、电影的观众那样受环境氛围与周围观众心理的影响。所以在广播剧的人物塑造中,不仅要充分展示人物的共性,更要设法突出人物的个性。须要指出的是,一般的突出个性是不够的,要在“特别”二字上下工夫,要塑造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要以人物的典型个性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引起听众对人物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