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编创作的方式
首先应该明确,改编绝不是将原作在不同艺术形式间进行简单的、机械的复制和转换,改编同样是一种创作,当然是一种特殊的创作。那么,如何改编、怎样改编,这正是本节所要讨论的。
广播剧的改编,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忠实性改编。改编后的广播剧忠实于原作,基本保持了原作的风格。
二、创作性改编。改编者将原作当作一个最最基本的素材使用,对原作进行大幅度的、甚至是本质性的改动,改编后的广播剧与原作差距相当大。
三、综合性改编。这是介于前两种改编方式之间的、综合了两者之长的改编方式。
在大量的改编实践中,以“忠实性改编”和“综合性改编”最为常见。
一、忠实性改编
这种改编方式,是将原作进行广播剧外在表现形式上的转换,改编后的广播剧基本保持了原作的原有风貌,如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情节矛盾、人物形象等。这种改编不需要对原作进行大的改动,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改编方式。
这种改编有一个前提,即原作必须基本符合广播剧的“声音造型”的要求,或符合大部分的要求,有改编成广播剧的基础。
然而,这样的原作虽说具备了充足的改编成广播剧的基础,但原作毕竟不是声音造型的艺术,也不是戏剧艺术,对它的改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将文字叙述、视觉形象的“声音化”这个层面上。所以在改编时仍要按照声音表现的要求和戏剧化的要求,对原作进行大量加工、改造、处理甚至是艺术创造。比如,要对原作主题思想明确化、单一化,要凝练集中原作中分散铺陈过多的情节、冲突,要从“声音造型”的角度去重新结构情节,要强化人物的语言,要充分发挥音响、音乐在展现环境、转换场景、表现人物特定心境情绪时的作用等。
在忠实性改编中,根据对原小说篇幅的取材程度,又可分为“完整取材改编”和“部分取材改编”两种情况:
完整取材改编,将一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等素材,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在改编后的广播剧中。从篇幅上讲,一般短篇小说或者短一些的中篇小说比较适宜改编成时长在60分钟以内的单本剧;中篇小说比较适宜改编成3—4集的连续剧(每集时长在30分钟以内)。如广播连续剧《谢庄故事》选材于中篇小说《谢庄》,改编时,编剧基本上将原小说的所有情节、人物都保留在了剧本中。由于这是一部比较长的中篇小说,因而改编后的广播剧的篇幅较长,为6集。
部分取材改编,选取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忠实性改编,这“部分内容”也许是相对完整的一段情节,或者是几条线索中的一条线索,或者是选取众多人物中的一两个人物,以他们为中心选取相应故事情节。如广播连续剧《一个法国人在中国》选材于中篇小说《葡萄酒贵族》,原小说表现了一个叫路易的法国人在中国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包括他当外籍教师的教书生活,当留学生的学生生活,他与中国女学生的感情纠葛,他因购买文物上当而发生的意外事件,同时还穿插着他在法国时候的生活等。编剧在改编广播剧时,只选取了路易因喜爱中国文化在购买文物时上当、心中焦急而撞上一个中国老太太以及由此事件使他对中国人民感情发生变化的这条情节线索。因为这条线索最能表现原小说和改编后的广播剧的主题:作为法国贵族的路易,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的认识由轻视转变为敬重,并由此而改变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时,这条线索情节紧凑、戏剧冲突集中强烈,最适于改编成广播剧。
二、创作性改编
改编者在意的不仅仅是将原小说进行广播剧的外在形式上的改编,更在于对原小说内容上的改变。改编者只是将原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关系等完全当剧本创作的最原始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广播剧声音表现的特点进行自己的全新的创作。在他的创作中,打破了原小说的故事框架、甩开了原小说的情节走向、不拘泥于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甚至添加进许多原小说中所没有的情节、人物。这样改编出的广播剧已经与原小说的风貌相去甚远了。在这种改编方式中,创作的分量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改编方式更近于“原创方式”,所以把它称作“创作性改编”。
“创作性改编”在改编实践中应用的不是很多,成功的剧目就更少,《老鞋匠》是一个成功例子。
该剧是根据小说《鞋匠与市长》改编的。原小说讲的是一个在小巷中长大的市长因受贿而入狱,在巷子口上修了一辈子鞋的老鞋匠是看着市长从小长大的,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但又不外露的感情。市长入狱后,老鞋匠来到了市长服刑的监狱外,一边修鞋一边等着市长刑满出狱。
从广播剧创作选材的要求来考察,这篇小说实在不适宜改编成广播剧:“主题”——小说的主题比较隐晦;“冲突”——小说中不但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就连一般意义上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结构”——这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通篇是对老鞋匠不同心境、情绪的描写;“语言”——对话极少,大量的是文字叙述;“人物”——这是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它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有着温情仁爱之心的寻常老百姓的形象。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篇不适宜改编成广播剧的小说呢?因为它的思想意义深刻,选材新颖,反映社会问题的角度独特。对此,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专家组成员丛林有专门的评述:“《老鞋匠》的突出特点是取材角度独特。时下反腐倡廉剧目十分走俏,也不乏精良之作,《老鞋匠》却另辟蹊径,没有直接描写犯罪的过程,也没有正面描写反腐斗争,而是将其推远作为一个大背景,主角是一位看着市长从小长大的老鞋匠,通过他来痛心疾首地揭露腐败的罪恶——腐败可以把一个优秀的干部变成罪犯。”同时,原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在平淡的外表下,隐藏着戏剧性的“动机”,具有进行戏剧创作的基础。(原小说的平淡,是小说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风格。)这就为把这篇小说进行创作性改编提供了基础。
该剧的改编者将原小说完全当作素材使用,在原小说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大背景的框定下,展开了自己的全新创作。首先,他在保留了原小说反腐倡廉主题的前提下,又将主题进一步深化,融进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和浓郁的人情意韵,意在表明:人们在痛恨腐败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党、我们党的干部抱有充分的信心。其次,根据原小说的提示为老鞋匠设计了性格:不善谈吐、不善感情的表露、外冷内热、善良正直、刚毅执着,由此展开他的行为;同时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规定情境编写了人物的对话语言,并根据原小说总的情节走向,设计了一系列原小说中没有的具体事件和冲突,让人物(老鞋匠、市长)在这些事件中展开他们的行动,展现他们的性格,表露他们的情感,进而揭示全剧的主题思想;在人物和事件设计的基础上改编者按照戏剧创作的规律去结构这些事件,使之从一篇小说变成为一部广播剧。
改编后的广播剧《老鞋匠》在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和表现方式上与原小说相去甚远,但又有着原小说的影子,保留着原小说的思想精髓,是创作性改编的成功之作。(《老鞋匠》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广播剧奖”单本剧一等奖)
创作性改编还有另一种情形:原作具有改编成广播剧的基础,但是篇幅过于简短。要想将其改编成广播剧,就必须以原作为基础展开大量的创作。这种改编并没有甩开原作或是对原作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从这点上看它似乎应该属于“忠实性改编”;但是这种改编中创作的分量太大,原作只是“戏核”,从这个角度看它又应该属于“创作性改编”。由于这种改编是在保持原作原有的神韵、风貌前提下,对其情节等进行扩充的改编,是以原作为核心展开的创作,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扩展性创作改编”。
5集广播连续剧《爱自情真》就是这样的改编。该剧原素材是一篇2000字的网络新闻,内容是一个名叫何小姝的女工接连受到下岗、遭人强暴、丈夫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以开出租车为生。后来她拾金不昧将捡到的6万元钱还给了失主,失主非常感动。在进一步地交往中失主感受到了何小姝的善良,遂与之结婚。
原素材具有改编成广播剧的良好戏剧性基础,但情节过于简单。改编者在原新闻稿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创作:首先将原作主题由赞美拾金不昧扩展为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呼唤和赞美;人物的设置上,何小姝的身份没有变化,但出于增强戏剧冲突的考虑,将原素材中的失主于建钟改为工厂合资方的总经理,造成二人身份、地位、财产的悬殊;这样的人物设置也使得戏剧结构完整、情节集中;在人物性格上保留了何小姝善良、温柔而又有几分软弱的性格,将于建钟写成虽家产万贯却婚姻不幸,只求一片真情却苦苦追求不到,其性格坚毅而又有几分大男子主义的武断;在人物关系上,围绕着他们二人及情节的需要,新设置了相关的一些人物;在情节方面,在原素材的基础上,根据情节的需要增加了许多细节,甚至重新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情节。这样一来,原来仅有2000字的一篇新闻报道被扩展改编成为一部5集的广播连续剧。
广播剧《神药》、《电话传情》、《情缘》等都是根据不足千字的小小说改编的,都属于“扩展性创作改编”。
三、综合性改编
在实际的改编选材中,完全符合广播剧创作要求的、能进行“忠实性改编”的原作并不多见,而能够进行“创作性改编”的作品就更为少见,更多的情况是原小说(以小说为主)部分或大部分符合广播剧的改编要求(这部分符合的要求往往集中在主题、冲突、人物这样几个方面),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不足(如缺乏具体的事件和细节以及人物对话不足、不是戏剧性结构等问题)。如果确立了要将这部作品改编成广播剧,那么改编者所要从事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改编”了,即在对要改编的广播剧有了一番整体的创作构思后,一方面将原作中适合于广播剧创作要求的部分进行声音化表现的加工处理,同时对原作不足的部分进行创作,如重新进行结构,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人物语言或是补充原作欠缺的、而广播剧又恰恰需要的故事情节等。实际上,几乎每部改编的广播剧中,都有重新创作的成分,只是比例的多少不同而已。所以在改编实践中,“综合性的改编”是最常见的、运用得最多的改编方式。
在“综合性改编”中有一种特别的情况,即原小说篇幅较长(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而改编的广播剧在时长上却有一定的限制。这时的改编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原小说情节的压缩、精编上,也就是在保持原小说原有神韵、风貌的前提下,对其情节等进行提炼、压缩、整合,以符合所要改编的广播剧有限的时长要求。如广播单本剧《理发师》,取材于同名中篇小说。原小说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展现的是一个普通理发师陆平的人生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复杂多变故事。如果完整地将小说进行改编,这将是一部4—6集的广播连续剧。但给编剧的要求是将其改编成一部单本剧,为此编剧对原小说进行了压缩、精编式的综合性改编。他将主人公陆平的两次婚姻合编为一次,将陆平在日军占领时的诸多事件精编成一场给日军军官理发的戏,以他的惊恐之态表现他被战争蹂躏的心灵,同时用几场戏的篇幅将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发迹、高升最后变成魔鬼般的“光头司令”的经历给予整合浓缩的表现。经过这一番提炼、压缩、整合的改编,生动地表现了战争将一个普通人变成了魔鬼的过程。然而编剧在对前边的素材进行提炼、压缩、整合之后,在表现陆平在共产党的监狱里进行改造的情节时,却是精雕细琢地予以展现。当他被管教干部的富有人情的感化教育转化之后,重操旧业,又拿起了理发剪刀。此处情节精雕细琢的表现,突显了该剧的主题——共产党把魔鬼又变成了人。
“综合性改编”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改编者的创作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而是对原作不足部分的补充创作,所以这种创作一定要符合原小说的风格,不能脱离原小说规定的特定情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性格,不能单纯从改编者个人的兴趣、好恶出发,为创作而创作。否则这样创作出来的情节、人物、设定的结构,将与保留的原作部分不相融合,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改编当然就是不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