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电视剧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要求,人民的呼唤以及电视剧自身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从其主要的社会功能角度审视,电视剧的这种角色转换大致经历了“政治角色”、“政治与文化启蒙角色”和“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角色”三种形态的历史递演与嬗变。这种角色的转换,对电视剧历史研究意义重大。这里,略加论述。
(一)政治角色
电视剧是在反右斗争之后问世的。1958年6月15日,以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的播出为标志,宣告了这种新艺术样式的诞生。正如《一口菜饼子》是为了配合党中央关于“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一样,初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视剧,同其他文艺样式一样,强调的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各类题材的电视剧难免具有浓厚的政治宣教色彩。另外,从创作和传播技术层面来看,电视剧的传播和表演都势必受到演播室直播的限制,这也是早期电视剧主要向戏剧学习的原因,所谓“一条主线,两三个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都制约着电视剧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以及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美学品格还不为多数艺术家认识的实际,加上电视机远没有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因此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1958年到1966年,在长达8年的电视剧初创时期,播出的电视剧只有百十来集,这和当前每年数以万集计的规模无法同日而语。在这些电视剧中,诸如《一口菜饼子》的“忆苦思甜”,《新的一代》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十大建筑”建设火热生活的表现,《相亲记》对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歌颂,还有诸如《养猪姑娘》、《桃园女儿嫁窝谷》、《共同进步》、《家庭问题》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电视剧反映社会生活迅速、表现时代精神快捷的优势,使得这个时期的电视剧在处理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中,并非乏善可陈,即注重从工农兵生活中发现新时代的生活内容,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表现和开掘,出现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作品,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但是,从总体考察,限于当时电视剧创作无法回避政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态势,日益泛滥的“左”倾文艺思潮,又直接妨碍了电视剧艺术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透视生活的本质。因此,初创时期的电视剧对生活的反映,具有明显配合任务乃至图解政策的特色。它所承担的主要是以政治宣传为主的政治角色。
“文化大革命”时期,电视剧创作几乎一片空白。除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分别于1967年和1973年录制的《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和《杏花塘边》,上海电视台1975年录制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神圣的职责》等极为少量的剧目外,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发展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检讨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政治标准“第一”实际上演变为政治标准“唯一”,电视剧成为了极左政治的传声筒。
(二)政治与文化启蒙角色
从新时期始至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对改革的呼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上。电视剧与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共同承担着80年代文化启蒙与思想解放的任务。这一时期电视剧的角色身份呈现出与当时思想解放、意识形态要求的一致,并自觉地从文化自身寻求艺术发展动力。因此,电视剧的文化身份凸现出来,文艺的政治角色包含在这种文化身份中,使得电视剧创作文化启蒙与政治改革、思想解放汇流的特色十分明显,形成了政治与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合唱。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以《三亲家》、《凡人小事》、《女友》、《有一个青年》、《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这些作品为标杆,宣告了中国电视剧的复苏。随后出现的《蹉跎岁月》、《女记者的画外音》、《生命的故事》、《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赤橙黄绿青蓝紫》、《家风》与当时文坛的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汇聚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这一时期,发生在文艺领域的大事不断,对电视剧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初,党中央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的“二为”方针,为电视剧创作摆脱从属论和工具论的桎梏,从艺术本体探讨电视剧自身的艺术规律提供了政策支持。被称为屏幕上的革命的声画同步的“录像技术”得到普遍运用,电视机逐步在广大城乡普及。中国电视剧的品种、样式、风格逐渐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开始突破短篇电视剧的单一观念,使屏幕作品越来越多地向具有连续性的中长篇节目迈进。在以短篇电视剧创作为主的状况下,出现了电视连续剧、纪实性电视剧、历史人物传记电视剧、戏剧电视剧等多种类型。1982年,以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的4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第一次在荧屏上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代知识青年的人生岁月,塑造了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蓉等当代知识青年形象,表现了对人生人性新的思考。《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直面现实、反思历史中表现出中国电视连续剧积极探索的进取姿态。这两部电视剧已初步显示出我国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巨大潜力。如果说,由单一的短篇电视剧向多品种并存的连续剧形式的转换,是中国电视剧艺术从复苏走向大发展的外部表征,那么,更为内在的特征,则体现在创作者们从政治改革与文化反思双重视角把握现实生活的尝试。与新时期文化背景相关的改革题材电视剧,如《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赤橙黄绿青蓝紫》、《走向远方》、《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新星》、《太阳从这里升起》、《雪野》、《大角逐序曲》等作品,尤其是《乔厂长上任记》、《新星》将镜头对准变革中的现实生活,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改革活剧。《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形象,他主要针对电机厂经营亏损、制度混乱、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等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让观众体悟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的艰难曲折。《新星》中的李向南作为古陵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主要表现的是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责任感。尽管这部电视剧因把李向南塑造成了“李青天”而受到非议,但它毕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新鲜感。李向南的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壮举;既得利益者的抱残守缺,思想僵化;还有对积重难返、历史重负的深刻反思和对改革前途的掂量、忧虑……所有这些,都叩击着时代的脉搏。李向南形象既是长期以来的“青天”文化孕育和“人治”思想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孕育的产物。改革开放作为关系民族未来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自然成为电视艺术家描绘与思考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优秀电视剧对生活的审视开始越过呼唤与期盼改革的阶段,在表现由政治上拨乱反正到经济上由穷变富的历程时,纷纷将视角对准了处在改革漩涡中的人的文化心灵。《走向远方》是较早将镜头穿越改革事件的层面,深入到活跃于改革事件中并决定着改革事件发展走向的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其心路历程的作品。再如《今夜有暴风雪》,通过裴晓芸渴望理解、渴望爱情、渴望温馨、渴望自由愿望的表现,触及了“人性的复归”的主题;《雪野》描写一位农村妇女吴秋香的人生命运和心灵历程,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和自身幸福的不可遏制的追求,将改革的触角指向了新的社会婚姻道德领域;《师魂》、《商界》、《绿荫》、《神圣忧思录》、《大马路小胡同》、《裤裆巷风流记》、《艰难的选择》、《山不转水转》、《大雪小雪又一年》、《回娘家》、《双桥故事》、《神禾塬》、《一村之长》以及《篱笆·女人和狗》等,也都表现了各式普通人在社会大变革中的心态变化,展示出电视剧特有的魅力,标志着这一时期电视剧创作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追求。这样,电视剧创作在表现改革,探索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文化阻力方面,自觉地和其他艺术样式走到了一起。但在电视剧领域,却少见眼花缭乱的形式变革,也少见各领风骚数十天的文艺方法论思潮,它在思想内涵上的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合唱,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显示出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强劲的发展势头,为电视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角色并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角色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体制转型,大众文化崛起,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成为电视剧艺术创作的一种内在要求,以《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通俗剧创作蔚为大观。改革剧、反腐剧等社会问题剧也努力避免单一的政治话语,在表现时代重大社会问题中融入了诸多家庭生活的元素,如《外来妹》、《女人们》、《山不转水转》、《古船·女人和网》、《颍河故事》、《情满珠江》、《中国商人》、《大潮汐》、《车间主任》、《走过柳源》、《潮起潮落》、《半边楼》、《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忠诚》、《突出重围》、《大雪无痕》、《大漠风碑》、《希望的田野》、《DA师》、《世纪之约》、《云淡天高》、《三连襟》、《烧锅屯的钟声》、《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当家的女人》等,都在先进人物的塑造中蕴涵着普通人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此外,世俗生活剧蔚为大观,电视剧加大了与百姓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对平凡生活的兴趣,出现了诸如《渴望》、《女人不是月亮》、《黑槐树》、《北京人在纽约》、《大雪小雪又一年》、《守望幸福》、《过把瘾》、《咱爸咱妈》、《牵手》、《嫂娘》、《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刘老根》、《好爹好娘》、《浪漫的事》、《结婚十年》、《亲情树》、《大哥》、《大姐》、《母亲》、《婆婆》、《妻子》、《中国式离婚》、《有泪尽情流》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与社会娱乐化、时尚化的要求相伴,还出现了《男才女貌》、《粉红女郎》、《双响炮》等一些表现都市情感和社会时尚的青春偶像剧,表现出世纪之交一部分年轻人的文化心态和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对电视剧的影响。在历史剧创作领域,更是热点不断,相继出现了《唐明皇》、《三国演义》、《水浒传》、《太平天国》、《弘一大师》、《林则徐》、《雍正王朝》、《大明宫词》、《一代廉吏于成龙》、《海瑞》、《文成公主》、《康熙王朝》、《大清药王》、《天下粮仓》、《孝庄秘史》、《乾隆王朝》、《少年天子》、《成吉思汗》、《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一大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含量的历史剧。同时也出现了《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3部)、《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2部)、《梦断紫禁城》、《李卫当官》(2部)、《神医喜来乐》、《大宋提刑官》等历史戏说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更是硕果累累,佳作迭出。《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少年毛泽东》、《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延安颂》、《恰同学少年》、《八路军》、《周恩来在重庆》、《解放》等,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与此同时,《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红日》、《红旗谱》、《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改编剧先后登场,出现了改编“红色经典”的浪潮。由此引发了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学术讨论,对这些改编作品的成败得失进行评判。电视剧大众审美功能得到空前的放大和凸现。这种审美功能的位移,使得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体现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美学特征,即电视剧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仅仅是政治的角色,还包含了多重文化角色——在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交融的内涵的丰富性上,体现为大众审美文化的角色。即是说,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电视剧在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审美需求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电视剧的思想内涵愈深广、文化意蕴愈丰富、美学品位愈健康,作用于广泛的受众心理,则有利于营造一种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幽默而不油滑的群体鉴赏习惯和修养,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反之,则产生相反的负面效应。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创作的突出特点。
思考题:
1.谈谈你对电视剧阶段划分的理解。
2.简述中国电视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注释】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第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百年图史·1957年(大陆)》中《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一文提供的数据。该文见《中国电影百年图史》,第315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梅益:《政治是广播工作大跃进的统帅》,载《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文件选编》,第102页。转引自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4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关于“拔白旗”,是从电影界开始的。1958年4月21日,康生在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上讲话,批评《未完成的喜剧》、《青春的脚步》、《球场风波》等影片,并提出了“在银幕上拔白旗”的口号。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陈荒煤题为《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1957年电影艺术片中错误思想倾向的批判》的文章,认为《球场风波》、《上海姑娘》等影片的错误实质上就是对文艺为工农兵方向的动摇和叛变,一直到公开摇着白旗向党进攻,反对党的领导。他还对自己的领导工作和贯彻“双百”方针的“右倾”思想作了检查。不久,随着对“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初步认识与纠正,1959年3月,《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陈荒煤与袁文殊的通信,袁文殊对陈荒煤之前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陈荒煤在信中对袁文殊提出的批评表示基本同意,并作了自我批评。另外,他还多次在讲话中表示了对自己这篇文章的内疚与自责。
(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参见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48、24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2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8)冯温玉:《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第1辑。1983年自刊本。转引自曾庆瑞《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9)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第538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0)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第1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1)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批示认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中对文艺工作做出了第二个批示。这个批示进一步对整个文艺界提出了全面否定的批评:“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12)这八条是: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弯曲英雄形象的;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的;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和外国的一律不播。
(13)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第1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4)壮春雨:《电视剧学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6月版。
(15)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6)参见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第2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7)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31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8)参见孟繁树:《戏曲电视剧艺术论》,第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9)参考《人民日报》1980年1月26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