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中国电视剧的复苏及其取得的成就
★以《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的短篇电视剧的主题开掘
★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成败得失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产生的影响
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复苏时期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其文体基本上都是短篇电视剧。所谓短篇电视剧,系指1集或2集(每集45分钟左右)的电视剧。从情节、结构来看,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就其结构而言,短篇电视剧不像电视连续剧那样,可以不断地连续下去,每一集只是全部故事的一部分;也不像电视系列剧那样,虽然每一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又只是整个系列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短篇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成,因此它的结构要求有头有尾,整肃完整。
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电视剧历史都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英国广播公司1930年进行实验性播放的第一出电视剧——皮兰德娄的《花言巧语的人》(又译《嘴里叼花的人》),就是一部与舞台剧联系密切的独幕剧。在西方,短篇电视剧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就进入了其黄金时期。电视剧的诞生伊始,向舞台剧学习或改编舞台剧是其主要创作形式。在电视事业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从模仿戏剧和电影起家无疑也是一条迅速成才的捷径。当然,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便是电视剧的“贫血”: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戏剧、电影的依附使得电视剧作为独立艺术形态得到认同的步履迟缓。在电视剧创生初期,由于技术缺陷带来的图像不清晰以及直播电视剧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导致的作品不能存留与稍纵即逝,加上直播状态下表演的漏洞,电视剧被人贬斥为“玻璃盒”、“活动墙报”,甚至被排斥在艺术大门之外。
鉴于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复苏时期的电视剧创作在向电影学习、向舞台剧学习上痕迹明显,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电视剧的文体创新。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连续剧和系列剧在世界各地已经逐渐风行,至70年代甚至到了威胁生存短篇电视剧的程度。(1)这种情况在美国更突出,短篇电视剧实际已经消亡而让位于连续剧和系列剧。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复苏阶段的特色在于:第一,尽管初创八年积累了一些电视剧艺术创作的经验,但经过十年浩劫,人员技术荒废,有待重新学习。第二,“文化大革命”过后,百废待兴,无论从技术设备、创作人员组成,还是经济实力,甚至包括对电视剧艺术认识的理论准备,都没有形成连续剧的创作气候或大环境。短篇电视剧便以其投入少、反映生活快、制作周期短的优势捷足先登电视荧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