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世纪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时间:2024-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拥有近10亿台电视机的国度,电视剧拉近了艺术和平常百姓生活的距离,使审美成为一种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的活动。这种美学趣味以大众的普通生活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为普通人的生活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支撑。电视剧理应表现世俗健康的生活情趣,寻求产生病态情感的社会根源,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4.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文化格局。5.简述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论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首先要看到它是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消费形式。在拥有近10亿台电视机的国度,电视剧拉近了艺术和平常百姓生活的距离,使审美成为一种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的活动。现实题材电视剧由于所表现的常常是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还有些电视剧反映的是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女人不再沉默》、《北京人在纽约》、《九·一八大案纪实》等。这种近距离审美具备两个方面的美学特点:一方面,“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我们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19)

图10-4 《北京人在纽约》

电视剧表现出了一种世俗、通俗的美学趣味,即平凡的美学趣味。这种美学趣味以大众的普通生活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为普通人的生活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支撑。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由崇高美向平凡美的扩展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提升道德为目的的艺术和提供快感为目的的艺术,同时成为了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美学兴趣。这种美学趣味的表现,集中体现在重亲情伦理、自强不息,反对等级差别,倡导平等的平民美学趣味,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以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淡化乃至替代精神美感的错误倾向。

中国的电视剧当然还担当着审美教育的重要角色。“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娱乐寓于其中”(20)是审美教育实现的基本法则。从审美教育的视角看电视剧对当前生活的影响,它除了承担着形象宣传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外,还肩负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百姓排忧、解难、释惑,以及帮助他们了解时代、了解生活,鼓励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健康的精神娱乐的时代使命。首先,要正确认识或廓清电视剧中夹杂的诸多的非审美、非理性的有害的思想内容。如在商战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豪华风、享乐风,对反面人物人性化表现的失度,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顾,大量表现男女性爱的床上镜头以及充满血腥味的暴力镜头,一味解构崇高、颠覆理想、亵渎人类健康思想感情的美学倾向等。非理性情感、欲望、隐私尽管也是人类的生命元素,但有意夸大这种元素,而忽略人的生命超越和社会理性对这类元素的制衡作用,就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并不是一种非理性情感、非审美欲望主导社会潮流的社会,其主流是法制的深入人心和文明的进步。尽管我们不否定非理性情感甚至病态情感在生活中的存在,但这种真实如果不纳入人类文明的复杂关系中考察,就难以达到艺术的真实。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柏拉图就曾要求艺术“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电视剧理应表现世俗健康的生活情趣,寻求产生病态情感的社会根源,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柏拉图对艺术的态度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像诗、戏剧或者绘画、音乐这样的作品,作为艺术品,可能是很有魅力的、吸引人的,但从对人的教育作用来看也可能是很坏的、应该禁止的。”(21)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对犯罪剧的限定以及对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视剧的禁播,都说明电视剧重视审美教育的迫切性,一些电视剧表现出的审美负价值倾向已经模糊了人们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应该看到,一方面,审美固然包含了娱乐功能,但审美绝不仅仅只是娱乐;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还不能等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诉求,审美教育应当寓教于乐。中国电视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文艺轨道,理应正面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但这并不就是说审美教育等于政治宣传。1919年蔡元培先生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呼吁:“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22)1917年,他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23)、普及美育的思想,力主在民众中传播“纯粹之美育”,并指出实施美育普及具有改善国民性的深远意义。在对待审美教育和意识形态关系上,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也要理解艺术的本质不是“简单时代精神传声筒”,而应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真正的审美形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释义?

2.何谓“当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谈谈你对当今大众审美文化的认识。

3.联系作品,分别谈谈你对“《渴望》热”和“《围城》热”各自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4.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多元文化格局。

5.简述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视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注释】

(1)编剧:宋项如;导演:范秀明、李力安;主要演员:郑少秋、江淑娜、李罔、周霆坤、赵雅芝、张庭、惠英红。

(2)编剧:冯小刚、王朔;导演:赵宝刚、金炎;摄像:毕建华、唐平、白铁军;主要演员:吕丽萍、葛优、侯耀华、童正维、张瞳、吕齐。

(3)王黑特:《大众文化的中国阐释》,文见张晶主编、陈友军副主编《美学前沿》(第2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6日。

(5)[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99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10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7)参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一文,http://www.renwen.org.

(8)蒲震元:“电视文化批评栏目”《主持人导语》,文见《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9)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见《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10)编剧:李晓明;导演:鲁晓威;摄像:毕建华、李苏;主要演员:张凯丽、李雪健、黄梅莹、孙松、韩影、杨青、郑乾农、吴玉华、庞敏、肖驰、蓝天野、孟秀、宗平、梁冠华。

(11)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第54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12)见《别林斯基文学》上卷,第37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4)《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2册,第9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8卷,第1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7)编剧:孙飞雄、屠传德、黄蜀芹;导演:黄蜀芹;摄像:沈星浩、黄群学;主要演员:陈道明、吕丽萍、李媛媛、英达、葛优、史兰芽、英若诚。

(18)《致李桦》,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2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9)[英]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见《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0)《周恩来论文艺》,第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1)[古希腊]柏拉图:《伊安篇》,参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版。

(22)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3)1917年8月蔡元培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见《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3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