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娱乐化倾向之外,电视剧艺术创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非审美现象,其中之一,便是在先进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非英雄化倾向。
从先进人物形象的创造来看,理想性格应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阐释的:一要有鲜明的质的规定性;二要呈现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三要有情致的始终如一性。但电视剧艺术的先进人物形象塑造中却出现了一种为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而损害质的规定性的非英雄化倾向,以致在这类人物形象身上,既有崇高、优美的一面,同时又有丑恶、卑下的一面,美丑互渗、善恶融通,正价值与负价值彼此消融,往往给艺术接受和艺术评判造成混乱,导致观众接受中审美情感错位,陷入道德困境。
这种人为地把先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简约化,把复杂化性格理解为一种缺点和优点的杂交,甚至把缺点加以刻意地涂抹和渲染,尤其是在表现先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时,为呈现复杂性而描写他们在情感处理上的暧昧态度还不如普通人决断,甚至达不到一般的市民道德水准,在处理情感上既忽略了他们精神世界质的规定性,也不符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求。新版《敌营十八年》把深入虎穴的江波写成一个在三个女人之间周旋的“帅哥”,为的是迎合低俗的情感趣味。先进人物作为崇高美的体现,是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民族英雄形象。在优点或缺点杂交这种配方下创作出来的先进人物形象,不能给人以崇高美,不能使人产生景仰、赞赏,不能激起人们昂扬的奋斗精神。
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之二,是反面形象的强势与正面形象的简单化。
图组15-2 新版《敌营十八年》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艺术形象,其审美化是艺术表现的正常现象。而且,由于“文革”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庸俗化理解,英雄人物形象塑造陷进了“高、大、全”泥淖,导致“把英雄写成超人,把领袖画成神仙,而反面人物则近妖。”(4)把反面人物写得生动和具有审美价值并无不妥之处,反派人物的审美化也并非美化、欣赏反面人物。把反派当人来写,写出他们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也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艺术审美是从总体关系上把握艺术价值取向这一基本规律。如果正面形象苍白无力,反面形象丰富生动,就会造成审美失衡,就会给观众欣赏带来负面影响。
《黑冰》在构思反派人物时采取的是“如果他不是罪犯就是个优秀人才”的策略,电视剧通过许多回忆镜头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聂明宇是一个富于心计但做事稳健、受过“文革”许多磨难的反面人物,如果他不去犯罪会生活得更好。他有过不幸的童年,曾经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少年、青年,他爱自己的妹妹和亲人,他所创办的龙腾公司是当地知名的大企业,他在私生活上也很严谨。这些优美的人性如果不和他从事的暗地里走私行为一同思考,很容易让观众对他产生同情。因为与走私相关的那些绑票、杀人等恶行,表面上看似乎都是他手下所为,而事实上他是幕后的操盘手。观众常常容易忽视他这种人对社会公平、对法律的践踏,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对百姓利益与生命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由于过多地表现他的人性化的一面,冲淡了对这种人物的危害性认识,加上正面人物形象单薄,使得反面人物反倒成了思想的主要载体,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图15-3 《黑冰》
相反,先进人物在一部电视剧中,尽管也有常人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他们的弱点不是一种有意为之和故意放大的标签。先进人物更应该成为体现审美创造价值取向的典型。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剧在描写正面形象以反派身份打入腐败分子企业内部或黑社会中时,过多地依照反面人物的逻辑来表现他们。《生死卧底》中的朱阳光、《危险旅程》中的国际刑警丁国庆、《黑冰》重案队队长强民,应该说他们都是深入虎穴的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都有打进敌人内部或黑恶势力内部的经历,如何表现他们得到这些黑社会组织的信任和他们的游刃有余?这些电视剧在刻画这些英雄时都把他们当做黑社会的老大来写,朱阳光作为昆赛集团的老四,电视剧真实地表现了他的言行上的“黑”,他不仅懂黑话,还深谙黑道,如果不是卧底的身份,他俨然就是昆赛集团的老四;丁国庆参与了“蛇头”林姐的大大小小的战斗,还要极力避免陷入林姐的感情漩涡;强民面对黑社会的严刑拷打表现出的干脆就是一个地痞无赖,甚至不惜编造恶名把自己说成一个强奸犯,用谎言和无赖的行径获得敌人的信任。这种按照反面人物的思维逻辑、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塑造英雄形象的做派,很难让观众领略崇高的美学蕴涵。这种英雄形象的反面角色化中批判精神的缺失,导致了艺术创作中美学悖论的出现,消解了崇高,颠覆了艺术理想。
之三,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是对权力关系的倚重。
重大社会问题剧中的先进人物形象,常常代表执政形象,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都存在对权力关系的倚重。关于权谋文化,历史剧如《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所表现的猜忌、弹劾、笼络、倾轧、斗争等种种权谋手段,揭示了“权谋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也存在“权谋文化”兴盛的现象,某些重大社会问题剧中存在的权谋文化夸大了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一些反腐电视剧的故事围绕的主题也是权力,各色人物行动的基本线索也是围绕“黑社会+腐败+争权夺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落为工具关系,它以争夺权力为最高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阴谋取胜,是一种对权力的非理性追求。人的普遍本性和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被弱肉强食的生物规则取代,其反人文主义色彩非常强烈。权谋文化满足了人们探知政治内幕的需求,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秘而不宣的权力运作的好奇心。但是,权谋文化所体现的玩弄权术、收买、利诱、威胁、暗杀种种手段,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形象认识。写官场,写权力斗争,写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权术韬略、阴暗心理,如果缺乏大局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好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关系,就会对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产生负面作用。
图15-4 《黑洞》
一些电视剧在处理人物关系时,还存在权力关系庸俗化的趋向。这种庸俗化体现在权力关系与伦理关系的混杂,各级各类组织关系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具有血缘、朋友、同学以及个人关系的存在,造成权力场上的亲密景观。对权力的膜拜落实到现实的权力关系网络之中,一些电视剧人物关系的设置常常以权力织成的各种裙带网结构故事,导致审美低俗化甚至非审美化。如《黑洞》中,聂明宇是当地大企业龙腾公司的总经理,其父亲是当地的常务副市长;《新星》中,古陵县委书记顾荣和省委书记顾恒是亲兄弟,李向南的父亲是中央的干部;《蓝色马蹄莲》中,凌若风和常务副市长关系暧昧,凌若雨和腐败分子周天宇是恋人关系……在这种种社会伦理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编织中,权力关系演变为一种伦理关系,尽管有利于表现情理冲突,但也庸俗化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总的来看,感性的解放如果缺乏理性的制约,就会将现实的人矮化为欲望的动物。这对于追求健康和文明精神生活的人而言,以感官刺激代替健康的精神营养,把权力与情感冲突中的一些畸形情感加以张扬,并以非理性的意志、本能、欲望取代理性情感,从而导致取消审美的精神深度和精神美感。这是应当加以防范的。
思考题:
1.结合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谈谈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娱乐化倾向的认识。
2.简述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及其主要特征。
【注释】
(1)参见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第352-3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之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周晶斗:《我们今天该怎样娱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1月29日。
(4)杜书瀛:《艺术·特异化·距离——在深圳大学文学院与研究生谈艺术问题》,文化研究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