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物
导演向编剧要的第二样东西,是人物。
人物,是意念的依托。意念只有附丽于人物,才能有真实的生命。意念毕竟是思想,是抽象的,而影视作品则是由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画面构成的,怎样通过生动的人物表达意念至关重要。不论什么风格的作品,都是人的生活形态和生存观念的一种映照。艺术作为人类心灵和情感历史的记录,当然要求它的创造者一刻也不能离开对人的关注。我们回忆一下那些优秀作品,虽然时间久远了,故事情节或许已经淡忘,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还是清晰地留在记忆中。这是因为这些优秀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而且无法重复的人物,艺术才形成了一条永不枯竭的长河。比如:影片《烈火中永生》中的人物,许云峰经过严刑拷打表现的是坚强,江姐的指甲被钉竹签忍受着剧痛,却誓死保守党的秘密;而人们现在一提到叛徒就会想到甫志高,同样的严刑拷打,他没有经受住考验。这样,通过人物的形象塑造就构成了戏剧冲突,表达了本片的意念。
图3-24 《烈火中永生》剧照
电影剧本的中心是人物,这也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创作特征。比如:《红楼梦》中,表现的人物是黛玉、宝玉;《天仙配》中,表现的人物是董永和七仙女;《西游记》中,表现的人物是孙悟空等;《西厢记》中,表现的人物是张生和崔莺莺,所以我们要抓住人物,一提剧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人物是中心点,观众观看电影首先看的就是人物,人物是否生动,是否活灵活现。影视作品的成败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生动真实。独特、深刻的意念,总是围绕着特定的人物产生和升华出来的,鉴别一个剧本不能只看“宣言”,不看人物。当前,银幕和观众日渐疏离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编导者“目中无人”。诸如:离开人物去编造离奇曲折的情节,概念化的说教把人物变成思想的符号,把电影特性的发挥和艺术技巧的探索片面集中于表现形式,而忽略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银幕的主体,等等。观众看电影,最根本还是要看人,作品失去了人,也就失去了和观众沟通的媒介。对于导演来说,判断剧作中是否真正写出了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影片的成败。
在剧作提供的人物中,经过导演的再创造而出现的某种差异,进一步说明了导演在人物把握上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来自理解,来自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自每个人对人生和世界不同的审视目光。已故电影艺术家谢晋有一个说法:“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
“把自己烧进去”,这既是导演塑造人物的必由之路,也是银幕上的人物获得生命的真正基础。
“要让人物从纸上站起来。”这是导演接过剧本之后要“耿耿于怀”的一件事。
对于导演来说,人物从文字到银幕的形象演变,既包含着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补充,更意味着情感的体验、再现和创造。大至性格特征、行为规范,小至相貌形体、举手投足,对每一个人物都要尽可能有设想,有视象,有细节,甚至有“绝招”。导演经验中常有开拍以前在脑子里“过电影”一说,影片在头脑中的预演,首要的就是一个个人物历历在目,他们能否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这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是否心中有数的一个检验。因为拍摄中所有艺术手段的发挥都是围绕人物这个中心的,人活了,全盘皆活;反之,再好的形式表现也像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
剧本必须写出生动的人物,这是拍好一部影片的基本要求。然而影片的类型不同,对人物形象的内涵,特别是深刻性和认识价值又有不同的标准,导演在判断剧本时对这一点应有清醒的把握,以不变应万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是不实际的。
另外,导演对剧作提供的人物还可进行结构上的筛选和调整。塑造的人物要充分的个性化,有典型性,是“这一个”,是独一无二的。正像电影的意识容量由于篇幅和表现规律受到一定限制一样,由于银幕上的人物都是以直观视听具象和观众见面的,要让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结识太多的人、对比较相似的人物各自都留下印象、特别是当人物关系松散的情况下保持关注所有人物的兴趣,都是很难奏效的事情。这就要求一部影片的人物设置有一定的量度(根据题材而定),人物关系要尽可能有机(并不是人为地捏合)。导演可以像考虑某一个人物是否成立那样,对剧作的人物配置进行权衡并作增删,重复的应当合并,不足的可以补缺,分清主次,集中笔力,这一过程看似技术性处理,实际上仍是刻画人物和全片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考验着导演创作中提炼概括的功力。例如:影片《红高粱》中姜文饰演的余占熬是一个能唱会跳、敢作敢为、勇敢健壮的劳动者,这样的人值得爱,与麻风病人李大头相比,九儿自然就选择了余占熬,并情愿地投入了余占熬的怀抱,才出现了后边高粱地里的场面;在小说原著中,余占熬是一个土匪头子,一个姑娘被土匪抢走做压寨夫人,肯定还是会反抗,不会真心去爱他。这就是导演通过人物的调整和筛选,把要表达的意念——人性的解放——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3-25 《红高粱》剧照
图3-26 《红高粱》剧照
一生留下60多部影片,在全世界观众的心目中保持了近半个世纪传奇般魅力的导演希区柯克说:“一个观众永远不会这样想:‘这个音响效果搞得多好呀’或‘那个移动镜头运用得多精彩呀’,他们感兴趣的是银幕上的人物在做什么,导演的任务就是保持观众对这方面的兴趣。”每当一位导演接过剧本,开始一部影片艺术构思的时候,请重温一下这位老人积一生经验得出的至理名言吧。在塑造人物角色时,要注意表演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比如:一位女生生病了,不同身份的人来送一杯水所表现的就不一样,妈妈来送水会怎么说,爸爸来送怎样,班长来送怎样,男朋友来送怎样。演戏就是要演人物关系,不同的人物关系对事情的处理办法具有不同的表现。
凡是为人称道的好影片,总是以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重要特征的。人物是影片主题思想的体现者,矛盾冲突要靠人物来展开,情节的安排、场面的处理、细节的选择,也都要以人物为依据。所以,影片创作必须抓住写人物这个中心。
当然,我们说人物比情节更重要,但并不是说不要情节。情节的发展、悬念的设置,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其人物性格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