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画面与声音的构思(声音艺术)
第一节 电影声音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方式
1887年,比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电影还早将近九年,美国人爱迪生就成功地拍摄出35毫米胶片上的活动影像。但他拒绝了将他的影片公之于世的建议,说这“无异于杀死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而继续开始了赋予影像以声音的实验。这位获得过白炽灯、炭粉电话听筒和留声机等1000多项专利的发明家,最终没能亲手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但40年后有声电影的诞生,辉映着他那先知者的光芒。这就是爱迪生的遗憾。
1929年,苏联蒙太奇学派提出了声画对位的主张,将声音元素纳入到蒙太奇元素中。声音和画面在当代观众的电影感受中早已融为一体。在今天的电影院里,听觉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和愉悦,很难说仅仅是视觉的附丽或补充。在自然界中,声音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有着自己的意义和特性。当声音作为特殊的艺术手段加入到视听作品中,它的意义和特性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声音对于剪辑手段的多样变化、对于人物刻画方法的丰富和扩充以及对于主题表现手法的完善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声音的介入最大的意义就是营造了空间感。电影理论大师周传基在《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一书中曾这样举例:美国音乐片《名誉》的开头是一个人走路的脚步声,“我们听见他经过一间琴房,有人在弹琴,又一间琴房,有人在吹笛,推开一道门,似乎是纱门,又听见笑声,在这段时间内还不时传来远处的街道噪声。”依靠声音的距离、运动和音色变化及其关系,观众脑海中合成了一个清晰的空间印象。
声音的作用,从一部影片的全部艺术构成中清晰地显露出来——无论剧情的表达,性格的展示,镜头的组接,还是节奏的产生,画内画外空间的形成,抑或场面情景的气氛营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多声轨录音、杜比降噪系统、立体声、数字录音等一系列新的电声技术的出现,电影经历了“第二次声音革命”,以至专家们认为近20年电影本体的演进主要表现在声音方面。日臻完美的视听语言,使“会生金蛋的母鸡”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价值,它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和娱乐形式之一,而且影响着几代人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
现在我们依然按照上一讲里探讨画面造型的框架,来认识导演构思中对于声音艺术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就像在实际的导演创作过程中一样,我们将越来越深入地触及声音与画面的结合——这两个元素在影片的任何片段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